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134953发布日期:2018-12-01 00:49阅读:66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中药功效成分提取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中药应用理论比较独特。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性的寒、热、温、凉;五味指药物的辛、酸、甘、苦、咸。中草药的气、味不同,其疗效也各异。

中草药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有用药物加水煎熟后去渣留汁而成的汤剂,有研磨成粉末状的粉剂,还有丸剂、膏剂、酒剂、片剂、冲剂、注射剂等。为了使中草药使用的方便和功效的最大化,人们开始将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然后再将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制成各种药剂。

但是在进行有效成分提取前,需要将提取液不断浓缩以测量各种功效成分的数量,而浓缩后的溶液在取出时很容易发生溶液残留,造成测量的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及其使用方法,通过收集管的设计,使得溶液在浓缩瓶浓缩后能够方便在收集管中收集起来。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管、连接于冷凝管下方的提取管、连接于提取管下方的浓缩瓶、可拆连接于浓缩瓶下方的收集管,其中收集管设有刻度,浓缩瓶底部设有多个支撑足,所述收集管连通于浓缩瓶底部。

通过支撑足将整个提取浓缩器支撑起来,当进行工作时,液体从浓缩瓶至提取管、冷凝管往复蒸发、冷凝,最终将提取管内的有效成分浓缩到浓缩瓶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浓缩瓶底部倾斜设置,所述浓缩瓶的中央处为浓缩瓶的最低点且此处设有通孔,所述收集管位于通孔内。

通过将浓缩瓶底部倾斜设置且将收集管设于收集管中央,使得浓缩瓶内液体在浓缩后能够更方便的流入收集管内,从而更加方便收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与所述收集管之间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包括固定于通孔内壁的第一环体、固定于收集管外壁且与第一环体配合的第二环体,其中第一环体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环体设有与凹槽配合的凸块。

通过凹槽与凸块的配合,使得第一环体与第二环体能够连接起来,进而使得连接于第二环体的密封环与浓缩瓶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冷凝管包括第一管体、开设于第一管体底部的进水口、开设于第一管体顶部的出水口、收纳于第一管体的冷凝体。

冷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并从出水口流出,热蒸汽从提取管通入冷凝体,并经过冷水,达到冷凝的效果。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收集管上设有刻度,所述收集管容量不小于1ml。

在浓缩提取后,提取液容量约为1ml,所以收集管容量需要大于1ml,从而充分收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提取管包括第二管体、套设于第二管体底部的第三管体、一端连通于第二管体底部另一端连通于第三管体底部的回流管、一端连通于第二管体顶部另一端连通于第三管体顶部的虹吸管。

药品位于第二管体内,第二管体与第三管体之间只通过回流管、虹吸管进行连通,第三管体与浓缩瓶连通;当进行加热时,液体受热沸腾后蒸发,通过回流管回流到冷凝管,冷却后慢慢滴入提取管将提取管内中药功效成分溶出。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流管的最高处位于回流管与第二管体的连接点、虹吸管与第二管体的连接点之间。

液体经过回流管进入第二管体,当第二管体内液体高度低于回流管的最大高度时,第二管体内的液体无法从回流管流向浓缩瓶,从而使得第二管体内的液体与药品接触更充分。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足设有四根。

通过四根支撑足的设计,使得浓缩器能够更加平稳的支撑。

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使用方法,

a.准确称取将干燥、磨细中药及其制品装入滤纸筒内,并置于提取管中。连接浓缩瓶、提取管及冷凝管;

b.从冷凝管顶端加入提取液至浓缩瓶三分之二容量处,将浓缩瓶于恒温水浴中。接通冷凝水,开始加热,液体受热沸腾后蒸发,通过回流管回流到冷凝管,冷却后慢慢滴入提取管将提取管内中药功效成分溶出;

c.当液面高于虹吸管时,液体又流回浓缩瓶,再加热,回流经提取管溶出功效成分积聚于浓缩瓶中,继续加热,回流,直至提取完全为止,回流结束时,液体集中在提取管内而液面低于虹吸管,停止加热;

d.取下浓缩瓶于水浴中将残余溶剂蒸发近干,直至残余溶液全部集中于收集管内。

液体可使用甲醇、乙醇、水等介质,通过液体将重要成分溶出,流到浓缩瓶内,随后浓缩内的液体蒸发,使得有效成分存留于浓缩瓶,这一过程反复重复,使得浓缩瓶内有效成分不断累积增加,绝大部分有效成分落到浓缩瓶内。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流时间为6至8小时。

回流时间为6至8小时,可以将有效成分充分提取。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通过收集管的设计,使得溶液在浓缩瓶浓缩后能够方便在收集管中收集起来;

其二,通过密封环的设计,使得浓缩瓶与收集管的连接更加紧密,大大减少了液体从浓缩瓶与收集管之间渗出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中:1、冷凝管;11、第一管体;12、进水口;13、出水口;14、冷凝体;2、提取管;21、第二管体;22、第三管体;23、回流管;24、虹吸管;3、浓缩瓶;31、通孔;32、第一环体;33、第二环体;4、收集管;5、支撑足。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如图1所示,包括冷凝管1、连接于冷凝管1下方的提取管2、连接于提取管2下方的浓缩瓶3、可拆连接于浓缩瓶3下方的收集管4,其中收集管4设有刻度且容量不小于1ml,当进行提取浓缩时,液体经反复蒸馏最终浓缩到收集管4内,从而方便的取出。

如图2、图3所示,浓缩瓶3底部倾斜设置,为了使收集管4能够与浓缩瓶3密闭、可拆的连接,在通孔31与所述收集管4之间设有密封环。密封环包括固定于通孔31内壁的第一环体32、固定于收集管4外壁且与第一环体32配合的第二环体33,其中第一环体32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环体33设有与凹槽配合的凸块,密封环使用橡胶制成。

如图1所示,为了使收集管4能够稳定的连通于浓缩瓶3底部,在浓缩瓶3底部设有四个支撑足5。

如图1所示,提取管2包括第二管体21、套设于第二管体21底部的第三管体22、一端连通于第二管体21底部另一端连通于第三管体22底部的回流管23、一端连通于第二管体21顶部且另一端连通于第三管体22顶部的虹吸管24,其中药品位于第二管体21内,第二管体21与第三管体22之间只通过回流管23、虹吸管24进行连通,第三管体22与浓缩瓶3连通。当进行加热时,液体受热沸腾后蒸发,通过回流管23回流到冷凝管1,冷却后慢慢滴入提取管2将提取管2内中药功效成分溶出。

如图1、图2所示,冷凝管1包括第一管体11、开设于第一管体11底部的进水口12、开设于第一管体11顶部的出水口13、收纳于第一管体11的冷凝体14,其中冷凝体14螺旋设置于第一管体11内且与提取管2连通,当进行冷凝时,冷水从进水口12流入并从出水口13流出,提取液的蒸汽从提取管2进入冷凝体14后,经过冷水降温冷凝,而后滴落回提取管2。

工作原理:当进行工作时,首先将药品放置于提取管2内,随后液体在浓缩瓶3、提取管2、冷凝管1之间反复蒸发、流动、冷凝,最终将提取管2内的有效成分浓缩到浓缩瓶3内。

实施例二:一种中药功效成分提取浓缩器使用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a.准确称取将干燥、磨细中药及其制品装入滤纸筒内,并置于提取管中。连接浓缩瓶3、提取管2及冷凝管1,其中中药磨细至60目。

b.从冷凝管1顶端加入提取液至浓缩瓶3三分之二容量处,将浓缩瓶3于恒温水浴中。接通冷凝水,开始加热,提取液受热沸腾后蒸发,通过回流管23回流到冷凝管1。冷却后慢慢滴入提取管2将提取管2内中药功效成分溶出。

c.当液面高于虹吸管24时,液体又流回浓缩瓶3,再加热,回流经提取管2溶出功效成分积聚于浓缩瓶3中。继续加热,回流,直至提取完全为止,此时浓缩瓶3与收集管4内的总容量约为1ml,这一过程为6至8小时。回流结束时,液体集中在提取管2内而液面低于虹吸管24,停止加热。

d.取下浓缩瓶3于水浴中将残余溶剂蒸发近干,直至残余溶液全部集中于收集管4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