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8372发布日期:2019-01-14 17:4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



背景技术:

制冷剂,又称冷媒、致冷剂、雪种,是各种热机中借以完成能量转化的媒介物质。这些物质通常以可逆的相变(如气-液相变)来增大功率。如蒸汽引擎中的蒸汽、制冷机中的雪种等等。一般的蒸汽机在工作时,将蒸汽的热能释放出来,转化为机械能以产生原动力;而制冷机的雪种则用来将低温处的热量传动到高温处。传统工业及生活中较常见的工作介质是部分卤代烃(尤其是氯氟烃),但现在由于它们会造成臭氧层空洞而逐渐被淘汰。其他应用较广的工作介质有氨气、二氧化硫和非卤代烃(例如甲烷)。

制冷机中完成热力循环的工质。它在低温下吸取被冷却物体的热量,然后在较高温度下转移给冷却水或空气。在蒸气压缩式制冷机中,使用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能液化的工质为制冷剂,如氟利昂(饱和碳氢化合物的氟、氯、溴衍生物),共沸混合工质(由两种氟利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共沸溶液)、碳氢化合物(丙烷、乙烯等)、氨等;在气体压缩式制冷机中,使用气体制冷剂,如空气、氢气、氦气等,这些气体在制冷循环中始终为气态;在吸收式制冷机中,使用由吸收剂和制冷剂组成的二元溶液作为工质,如氨和水、溴化锂(分子式:libr。白色立方晶系结晶或粒状粉末,极易溶于水)和水等;蒸汽喷射式制冷机用水作为制冷剂。制冷剂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饱和蒸气压强、比热、粘度、导热系数、表面张力等。

制冷剂的制备工艺一般是在专用的反应器中生成制冷剂粗体,然后经过水洗、碱洗、蒸馏提纯等工艺,最后得到制冷剂纯体。在制备制冷剂粗体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而且反应为放热反应,会放出大量热量,因此如何更加有效的控制反应温度,是保证反应效率值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包括釜体,釜体的内腔中部设有温控管,温控管选用金属材质制作,温控管贯通连接釜体的上下端面,温控管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与釜体相配合的导热板,温控管的内圆面中部均匀的设有若干散热翅片,温控管的内腔底部设有加热装置,温控管的内腔顶部设有流通扇,流通扇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温控管的内腔壁上。

进一步的,温控管的轴线与釜体的轴线重合。

进一步的,釜体的内腔左右两侧顶部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釜体的外侧端一侧底部设有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加热装置、流通扇和压力传感器以及温度传感器连接。

进一步的,控制器的正端面设有显示屏和操作板,显示屏设在操作板的上方。

进一步的,加热装置包括框体和电热棒,框体是圆环结构,框体内套在温控管的内腔壁上,框体内均匀的设有若干电热棒,所有的电热棒是共同相交分布,框体的内腔设有与电热棒相配合的电热网。

进一步的,釜体的顶端左侧贯通连接加料管,加料管的顶端贯通连接加料斗,加料管上设有控制阀,加料斗的底端面边缘均匀的设有若干支撑杆,加料斗通过支撑杆固定连接在釜体上。

进一步的,釜体的顶端右侧贯通连接加压管,加压管上设有增压泵,釜体的一侧端顶端设有泄压阀,釜体的底端一侧贯通连接出料管,出料管的底端套设有密封盖,釜体的外圆面底部套设有支撑圈,支撑圈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

进一步的,支撑圈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四个干支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釜体内反应期间,需要对釜体进行散热时,关闭加热装置,釜体内的温度通过导热板和温控管散发到温控管的管腔内,外部空气穿过温控管,带走大量的热,从而实现对釜体散热,通过设置散热翅片,进一步提高温控管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釜体,2-支撑圈,3-支腿,4-加料管,5-加料斗,6-支撑杆,7-控制阀,8-出料管,9-密封盖,10-温控管,11-加热装置,111-框体,112-电热棒,113-电热网,12-散热翅片,13-导热板,14-流通扇,15-连接杆,16-加压管,17-增压泵,18-压力传感器,19-温度传感器,20-控制器,21-显示屏,22-操作板,23-泄压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基于管道双温控制的高新技术的制冷剂反应釜,包括釜体1,所述釜体1的内腔中部设有温控管10,所述温控管10选用金属材质制作,温控管10贯通连接釜体1的上下端面,温控管10的轴线与釜体1的轴线重合,温控管10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与釜体1相配合的导热板13,温控管10的内圆面中部均匀的设有若干散热翅片12,温控管10的内腔底部设有加热装置11,温控管10的内腔顶部设有流通扇14,所述流通扇14通过连接杆15固定连接在温控管10的内腔壁上,需要对釜体1进行加热时,启动加热装置11和连通扇14,流动扇14牵引外部空气从温控管10的底端进入,穿过温控管10,从温控管10的顶端排出,空气进过加热装置11时,对空气进行加热,高温气体在温控管10内通过温控管10和导热板13对釜体1内的原料进行加热,以便釜体1内的物料反应,需要对釜体1进行散热时,关闭加热装置11,釜体1内的温度通过导热板13和温控管10散发到温控管10的管腔内,外部空气穿过温控管10,带走大量的热,从而实现对釜体1散热,通过设置散热翅片12,进一步提高温控管10的散热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所述釜体1的内腔左右两侧顶部分别设有压力传感器18和温度传感器19,所述釜体1的外侧端一侧底部设有控制器20,所述控制器20分别与加热装置11、流通扇14和压力传感器18以及温度传感器19连接,通过控制器分别控制加热装置11、流通扇14和压力传感器18以及温度传感器19的运行,降低操作难度。

所述控制器20的正端面设有显示屏21和操作板22,所述显示屏21设在操作板22的上方,通过显示屏21可以直观的观察釜体1的内腔的压力和温度状态,便于及时做出调整,保证反应的顺利进行。

所述加热装置11包括框体111和电热棒112,所述框体111是圆环结构,框体111内套在温控管10的内腔壁上,框体111内均匀的设有若干电热棒112,所有的所述电热棒112是共同相交分布,框体111的内腔设有与电热棒112相配合的电热网113,通过电热棒112和电热网113的共同配合,实现对空气的加热,提高加热效率和加热质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所述釜体1的顶端左侧贯通连接加料管4,所述加料管4的顶端贯通连接加料斗5,加料管4上设有控制阀7,所述加料斗5的底端面边缘均匀的设有若干支撑杆6,加料斗5通过支撑杆6固定连接在釜体1上,通过加料斗5添加物料,经加料管4进入釜体1的内腔,通过控制阀7关闭加料管4,实现密封反应,防止外部干扰生产工艺的顺利进行。

所述釜体1的顶端右侧贯通连接加压管16,所述加压管16上设有增压泵17,所述釜体1的一侧端顶端设有泄压阀23,通过增压泵17和泄压阀23的相互配合,可以调节釜体1内腔的压力,保证釜体1的内腔压力始终维持在利于生产反应进行的范围。

所述釜体1的底端一侧贯通连接出料管8,所述出料管8的底端套设有密封盖9,釜体1内反应完成的物料通过出料管8排出。

所述釜体1的外圆面底部套设有支撑圈2,所述支撑圈2的外圆面均匀的设有若干支腿3。

实施例1-3的工作原理,通过加料斗5添加物料,经加料管4进入釜体1的内腔,物料在釜体1的内腔完成反应后,通过出料管8排出;物料在釜体1内反应期间,需要对釜体1进行散热时,关闭加热装置11,釜体1内的温度通过导热板13和温控管10散发到温控管10的管腔内,外部空气穿过温控管10,带走大量的热,从而实现对釜体1散热,通过设置散热翅片12,进一步提高温控管10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通过设置温控管10,利用温控管10内的加热装置11的开启和关闭实现对空气的加热和保持低温,进而实现利用高温气体加热釜体1或利用常温气体实现对釜体1的降温,应用十分方便。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