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00404发布日期:2019-01-14 20:17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固液分离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固液自然沉降分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环保要求,含固废水需要进行固液分离、废水净化处理后方可排放。重力自然沉降是含固废水固液分离的方法之一,然而沉降效果要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往往需要较长的沉降时间。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型的固液沉降分离装置,以缩短沉降时间,提高处理效率,达到固液高效自然沉降分离的目的,提高固液沉降分离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固液沉降分离装置沉降时间较长、处理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该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包括:沉降溢流内槽,沉降溢流内槽的侧壁上开有溢流口,沉降溢流内槽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沉降分离槽和第二沉降分离槽;沉降外槽,沉降溢流内槽置于沉降外槽内,沉降外槽的底板上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设置在第一沉降分离槽内,第二挡板设置在第二沉降分离槽内,沉降外槽的底部于第二挡板远离第一挡板的一侧设有一排水口;其中,沉降溢流内槽内的液体能从溢流口溢出至沉降外槽内,并依次漫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进一步地,沉降溢流内槽的底板与沉降外槽的底面之间留有供液体通过的间隙,第一挡板的侧壁与第一沉降分离槽的侧壁之间以及第一挡板的顶面与第一沉降分离槽的顶面之间均留有供液体通过的间隙。

进一步地,第二挡板的侧壁与第二沉降分离槽的侧壁之间以及第二挡板的顶面与第二沉降分离槽的顶面之间均留有供液体通过的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挡板的端部设有向上延伸的凸起,沉降溢流内槽可拆卸地放置在凸起上,第一挡板的顶面与第一沉降分离槽的顶面不相接触,第一挡板的侧壁与第一沉降分离槽的侧壁不相接触,沉降溢流内槽的侧壁底部与沉降外槽的底板不相接触。

进一步地,第二挡板的侧壁与第二沉降分离槽的侧壁不相接触,第二挡板的顶面与第二沉降分离槽的顶面不相接触。

进一步地,第一沉降分离槽设置在沉降溢流内槽的底部靠外侧处,第二沉降分离槽设置在沉降溢流内槽的底部靠中心处,第一挡板设置在沉降外槽的底板靠外侧处,第二挡板设置在沉降外槽的底板靠中心处,且第一挡板的高度高于第二挡板的高度。

进一步地,沉降溢流内槽和沉降外槽均为方形槽体,第一沉降分离槽为沿沉降溢流内槽的侧壁设置的四边形槽体,第二沉降分离槽为设置在沉降溢流内槽的底板中心处的圆形槽体,第一挡板为平行于沉降外槽的侧壁设置的四边形挡板,第二挡板为设置在沉降外槽的底板中心处的环形挡板,排水口设于环形的第二挡板的内侧。

进一步地,沉降溢流内槽的每块侧壁上均开有溢流口,溢流口位于沉降溢流内槽的侧壁上部。

进一步地,第一沉降分离槽和第二沉降分离槽在沉降溢流内槽的底部内侧形成凹凸不平的多级平台。

进一步地,沉降外槽的侧壁上开有便于拿取沉降外槽的拿取口,且拿取口的高度高于溢流口的高度。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待分离的含固废水注入沉降溢流内槽内,含固废水在沉降溢流内槽内发生第一次沉降分离;水从侧壁上的溢流口溢出流入沉降外槽的底部,然后通过第一沉降分离槽并漫过第一挡板,水在沉降外槽的侧壁、第一沉降分离槽和第一挡板之间发生第二次沉降分离;经第二次沉降分离后的水再流入第二沉降分离槽并漫过第二挡板,水在第一挡板、第二沉降分离槽和第二挡板之间发生第三次沉降分离;通过依次进行的三级沉降分离确保该装置具有良好的固液分离效果;并且,含固废水可以在不断流动的状态下进行动态的自然沉降分离,无需等待较长的沉降时间,大大提高了固液分离的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中沉降溢流内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中沉降外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沉降溢流内槽;11、溢流口;12、第一沉降分离槽;13、第二沉降分离槽;20、沉降外槽;21、第一挡板;22、第二挡板;23、排水口;24、凸起;25、拿取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除非另有定义,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参见图1至图5,一种本发明实施例的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该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包括沉降溢流内槽10和沉降外槽20。其中,沉降溢流内槽10的侧壁上开设有溢流口11,沉降溢流内槽10的底部设有开口朝下的第一沉降分离槽12和第二沉降分离槽13;沉降溢流内槽10置于沉降外槽20内,沉降外槽20的底板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第一挡板21设置在第一沉降分离槽12内,第二挡板22设置在第二沉降分离槽13内,沉降外槽20的底部于第二挡板22远离第一挡板21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排水口23;并且,沉降溢流内槽10内的液体能从溢流口11溢出至沉降外槽20内,并依次漫过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后从排水口23流出。

上述的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使用时,将待分离的含固废水注入沉降溢流内槽10内,含固废水在沉降溢流内槽10内发生第一次沉降分离;水从沉降溢流内槽10的侧壁上的溢流口11溢出流入沉降外槽20的底部,然后通过第一沉降分离槽12并漫过第一挡板21,水在沉降外槽20的侧壁、第一沉降分离槽12和第一挡板21之间发生第二次沉降分离;经第二次沉降分离后的水再流入第二沉降分离槽13并漫过第二挡板22,水在第一挡板21、第二沉降分离槽13和第二挡板22之间发生第三次沉降分离;水在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内依次进行三级沉降分离,确保该装置具有良好的固液分离效果;并且,含固废水可以在不断流动的状态下进行动态的自然沉降分离,无需等待较长的沉降时间,大大提高了固液分离的效率。

具体地,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沉降溢流内槽10的底板与沉降外槽20的底面之间留有供液体通过的间隙。第一挡板21的侧壁与第一沉降分离槽12的侧壁之间,以及第一挡板21的顶面与第一沉降分离槽12的顶面之间均留有供液体通过的间隙。第二挡板22的侧壁与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侧壁之间,以及第二挡板22的顶面与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顶面之间均留有供液体通过的间隙。第一沉降分离槽12和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横截面均为倒u型。

进一步地,参见图2、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21的端部设有向上延伸的凸起24,沉降溢流内槽10可拆卸地放置在凸起24上。第一挡板21的顶面与第一沉降分离槽12的顶面不相接触,第一挡板21的侧壁与第一沉降分离槽12的侧壁不相接触,沉降溢流内槽10的侧壁底部与沉降外槽20的底板不相接触。第二挡板22的侧壁与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侧壁不相接触,第二挡板22的顶面与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顶面不相接触。如此设置,该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中的沉降溢流内槽10直接放置在沉降外槽20的凸起24上,沉降溢流内槽10的其他部分不与沉降外槽20接触,沉降溢流内槽10和沉降外槽20为可拆分结构,使得该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拆装使用更加方便,结构更加简单。使用时只需将沉降溢流内槽10放置在凸起24上,向沉降溢流内槽10内注水即可;当沉降溢流内槽10内或沉降外槽20内沉积了较多固体需要清洗时,只需将沉降溢流内槽10取出,清洗维护非常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挡板21的顶面与第一沉降分离槽12的顶面之间、第一挡板21的侧壁与第一沉降分离槽12的侧壁之间、第二挡板22的侧壁与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侧壁之间、第二挡板22的顶面与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顶面之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不相接触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格栅或网状结构进行连接,只要保证水能从其间通过即可。但是优选采用上述的不相接触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小对水流的阻力,提高沉降分离的效率。

具体地,参见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沉降分离槽12设置在沉降溢流内槽10的底部靠外侧处,第二沉降分离槽13设置在沉降溢流内槽10的底部靠中心处,第一挡板21设置在沉降外槽20的底板靠外侧处,第二挡板22设置在沉降外槽20的底板靠中心处,且第一挡板21的高度高于第二挡板22的高度。将第一挡板21的高度设置为高于第二挡板22的高度,可以进一步降低对水流的阻力,使水流可以顺畅地漫过第一挡板21和第二挡板22,自然地从排水口23流出,进一步提高沉降分离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沉降溢流内槽10和沉降外槽20均为方形槽体,第一沉降分离槽12为沿沉降溢流内槽10的侧壁设置的四边形槽体,第二沉降分离槽13为设置在沉降溢流内槽10的底板中心处的圆形槽体,第一挡板21为平行于沉降外槽20的侧壁设置的四边形挡板,第二挡板22为设置在沉降外槽20的底板中心处的环形挡板,排水口23设于环形的第二挡板22的内侧。沉降溢流内槽10的每块侧壁上均开有溢流口11。如此设置,水可以分别从沉降溢流内槽10的四个侧壁上的溢流口11处溢出,从四边形第一挡板21的四周和环形第二挡板22的各个方向同时流动进行沉降分离,更进一步提高了沉降分离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溢流口11位于沉降溢流内槽10的侧壁上部。这样可使溢流口11与沉降溢流内槽10的底部之间具有较大的高度差,提高含固废水在沉降溢流内槽10内的沉降分离效果。

本发明中,可以在沉降溢流内槽10内于第一沉降分离槽12和第二沉降分离槽13的上方设置一块水平板,含固废水在该水平板以上发生沉降分离,也可以不设置水平板而直接以第一沉降分离槽12、第二沉降分离槽13作为底板;在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不设置水平板而直接以第一沉降分离槽12、第二沉降分离槽13作为底板的方式,此时,第一沉降分离槽12和第二沉降分离槽13在沉降溢流内槽10的底部内侧形成凹凸不平的多级平台。这样设置,不仅使沉降溢流内槽10的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凹凸不平的多级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沉降溢流内槽10的沉降分离效果。

为了方便拿取整个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参见图1、图2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在沉降外槽20的侧壁上开设有拿取口25,将手伸入该拿取口25即可方便地拿取移动整个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进一步地,该拿取口25的高度设置为高于溢流口11的高度。这样,可以避免从溢流口11溢出的水未经进一步沉降分离而直接从拿取口25处流出。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固液自然沉降分离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和维护方便、沉降分离效果好、沉降时间短、处理效率高、实用性强等诸多优点,可适用于各种含固废水的自然沉降分离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