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沙淡化沥干装置及泥沙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4037发布日期:2020-06-02 19:46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海沙淡化沥干装置及泥沙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海沙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沙淡化沥干装置及泥沙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海沙淡化装置结构都比较复杂,海沙淡化需要大量淡水,并且海沙淡化装置没有沥干海沙的功能,海沙在淡水中湿润后含水量大,还需要另外沥干。现有的海沙淡化装置与泥沙分离装置结构差异大,无法稍加改动实现海沙淡化与泥沙分离功能的转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沙淡化沥干装置及泥沙分离装置,海沙淡化沥干装置能够高效淡化海沙,泥沙分离装置能够高效将沙和泥水分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海沙淡化沥干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沙仓,所述沙仓中设有轴承支撑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所述旋转轴通过动力机构驱动旋转进而带动螺旋叶片旋转,所述沙仓下端设有进沙管和排水口,所述进沙管的进沙口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排水口,所述沙仓上端设有进水口和出沙口,所述出沙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所述排水口设有滤网。

优选地,所述螺旋叶片和所述旋转轴内部中空,所述螺旋叶片背离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高于所述螺旋叶片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的一端,所述螺旋叶片上壁表面设有用于将水渗入螺旋叶片内的网孔,位于所述螺旋叶片的上壁与下壁之间的旋转轴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旋转轴底部连通排水口。

优选地,所述螺旋叶片设置用于渗水的网孔的位置为水平高度高于进水口的螺旋叶片上壁表面或者全部所述螺旋叶片的上壁表面,当仅水平高度高于进水口的螺旋叶片上壁表面设有网孔时,水平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的螺旋叶片为单层壁。

优选地,水平高度高于进水口的相邻两个螺旋叶片间的旋转轴侧壁上也设有通孔,所述旋转轴设有与旋转轴内腔相通的高压气泵或高压水泵,所述高压气泵或高压水泵通过向旋转轴内腔加压对通孔进行反冲洗。

优选地,所述进沙管上设有振动器或送沙器或连有带压力的第一进水管。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连接第二进水管,所述排水口连接排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或所述排水管上设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出沙口连接出沙管,所述出沙管下侧壁上设有砂网;所述沙仓底部为锥型或弧形。

优选地,所述排水口上设置的滤网为反冲洗滤网,所述反冲洗滤网与排水管上的阀门之间连有反冲洗水管,所述反冲洗水管上设有水泵。

优选地,所述动力机构为电机或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所述电机为带减速器的电机。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泥沙分离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沙仓,所述沙仓中设有轴承支撑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设有螺旋叶片,所述旋转轴通过动力机构驱动旋转进而带动螺旋叶片旋转,所述沙仓下端设有进沙水管,所述沙仓上端设有泥水排出口和出沙口,所述出沙口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泥水排出口;所述泥水排出口底部设有回沙通道,所述回沙通道连接至沙仓底部,用于排除混入泥水中的沙,所述螺旋叶片和所述旋转轴内部中空,所述螺旋叶片背离所述旋转轴的一端高于所述螺旋叶片与所述旋转轴连接的一端,所述螺旋叶片上壁表面设有用于将水渗入螺旋叶片内的网孔,位于所述螺旋叶片的上壁与下壁之间的旋转轴侧壁上设有通孔,所述旋转轴底部连通排水口。

优选地,所述螺旋叶片设置用于渗水的网孔的位置为水平高度高于泥水排出口的螺旋叶片上壁表面,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泥水排出口的螺旋叶片为单层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海沙淡化沥干装置能够提高淡化效率,由于沙仓竖直设置,水从上部进入沙仓,海沙从底部在螺旋叶片的带动下向上移动,和淡水进入的方向相反,因此沙仓内的海沙含盐量从下至上逐渐降低,淡水优先冲洗最低盐度的海沙,使海沙处于最高的脱盐淡化效果,同时极大地节约了淡水。

2.海沙在向上部输送的过程中,由于螺旋叶片上设有用于渗水的网孔,便于水沙分离,降低了淡化出仓的海沙的含水量,沥干效果更佳。

3.泥沙分离装置的泥水排出口底部设有回沙通道,所述回沙通道连接至沙仓底部,使混入泥水中的沙重新回到沙仓中,泥水在冲击力下从泥水排出口排出,减少了沙的损失。

4.泥沙分离装置的螺旋叶片上设有用于渗水的网孔,便于水沙分离,使出沙口出来的沙含水量小,沥干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海沙淡化沥干装置结构第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海沙淡化沥干装置结构第二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泥沙分离装置第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泥沙分离装置第二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海沙淡化沥干装置及泥沙分离装置螺旋叶片和旋转轴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请参阅图1所示,作为海沙淡化沥干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一种海沙淡化沥干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沙仓1,所述沙仓1中设有轴承8支撑的旋转轴3,所述旋转轴3上设有螺旋叶片2,所述旋转轴3通过动力机构11驱动旋转进而带动螺旋叶片2旋转,所述沙仓1下端设有进沙管9和排水口6,所述进沙管9的进沙口10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排水口6,所述沙仓1上端设有进水口5和出沙口4,所述出沙口4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5,所述排水口6设有滤网。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螺旋叶片2和所述旋转轴3内部中空,所述螺旋叶片2背离所述旋转轴3的一端高于所述螺旋叶片2与所述旋转轴3连接的一端,所述螺旋叶片2上壁表面设有用于将水渗入螺旋叶片2内的网孔21,位于所述螺旋叶片2的上壁与下壁之间的旋转轴3侧壁上设有通孔32,所述旋转轴3底部连通排水口。所述螺旋叶片2设置用于渗水的网孔21的位置为水平高度高于进水口的螺旋叶片2上壁表面或者全部所述螺旋叶片2的上壁表面,当仅水平高度高于进水口的螺旋叶片2上壁表面设有网孔21时,水平高度低于所述进水口的螺旋叶片2为单层壁。海沙在向上部输送的过程中,由于螺旋叶片2上设有用于渗水的网孔21,便于水沙分离,降低了淡化出仓的海沙的含水量,沥干效果更佳。沥出的水从网孔21流入螺旋叶片内部再通过旋转轴3侧壁上的通孔32流入旋转轴3内部,最后从旋转轴3连通的排水口排出,旋转轴3连通的排水口可以是单独与旋转轴连通设置在旋转轴3底端的排水口7,也可以是沙仓底端的排水口6。

当仅有水平高度高于进水口5的螺旋叶片2上设置渗水孔时,且仅有水平高度高于进水口的相邻两个螺旋叶片2间的旋转轴3侧壁上设有通孔32时,此时可在位于进水口水平高度上的旋转轴3上设置排水口,这样淡水进入沙仓后不会直接进入渗水孔从而从旋转轴3连通的排水口排出,避免淡水浪费。

所述旋转轴3设有与旋转轴内腔31相通的高压气泵或高压水泵,所述高压气泵或高压水泵通过向旋转轴内腔31加压对通孔进行反冲洗。旋转轴可以正向或反向旋转,反向旋转时反冲洗效果更佳。

所述进沙管9上设有振动器或送沙器或连有带压力的第一进水管,使沙能够快速进入沙仓1内,避免在进沙管底部堵塞。

所述进水口5连接第二进水管,所述排水口6连接排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或所述排水管上设有阀门,通过控制第二进水管上的阀门的启闭,来控制进水量,通过控制排水管上的阀门的启闭开控制排水量,阀门为电磁阀时,可以与控制器电连接实现远程控制,阀门也可以设置为手动阀进行手动打开或关闭。

所述出沙口4连接出沙管,所述出沙管下侧壁上设有砂网,当沙在进入出沙管中时,出沙管下侧壁上的砂网可以帮助海沙继续渗水。

所述沙仓1底部为锥型,减少沙在沙仓1底部的沉积,更易被螺旋叶片2带动向上输送。

所述排水口6上设置的滤网为反冲洗滤网,所述反冲洗滤网与排水管上的阀门之间连有反冲洗水管,所述反冲洗水管上设有水泵,进行反冲洗时,关闭排水管上的阀门,水泵将水泵入反冲洗水管进入沙仓内部进行反冲洗。

所述动力机构11为电机或液压马达或气动马达,所述电机为带减速器的电机。

请参阅图2所示,作为海沙淡化沥干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时,沙仓底部为弧形。

请参阅图3所示,作为泥沙分离装置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竖直设置的沙仓,所述沙仓1中设有轴承8支撑的旋转轴3,所述旋转轴3上设有螺旋叶片2,所述旋转轴3通过动力机构驱动旋转进而带动螺旋叶片2旋转,所述沙仓1下端设有进沙水管14,所述沙仓1上端设有泥水排出口13和出沙口12,所述出沙口12的水平高度高于所述泥水排出口13;所述泥水排出口13底部设有回沙通道14,所述回沙通道14连接至沙仓1底部,用于排除混入泥水中的沙,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螺旋叶片2和所述旋转轴3内部中空,所述螺旋叶片2背离所述旋转轴3的一端高于所述螺旋叶片2与所述旋转轴3连接的一端,所述螺旋叶片2上壁表面设有用于将水渗入螺旋叶片2内的网孔21,位于所述螺旋叶片2的上壁与下壁之间的旋转轴3侧壁上设有通孔32,所述旋转轴底部连通排水口。

所述螺旋叶片2设置用于渗水的网孔21的位置为水平高度高于泥水排出口13的螺旋叶片2上壁表面,水平高度低于所述泥水排出口13的螺旋叶片为单层壁。

所述沙仓1底部为锥形。与海沙淡化装置相同的是,所述进沙水管14上设有振动器或送沙器或连有带压力的第一进水管,使混有泥水的沙能够快速进入沙仓内,避免在进沙水管14底部堵塞。

请参阅图4所示,作为泥沙分离装置的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的是,沙仓1底部为圆弧形。

混有泥水的沙从进沙水管14进入沙仓1内,在螺旋叶片2的带动下向上运输,泥水和沙在螺旋叶片2的搅动下分离,泥水从泥水排出口13排出,沙从出沙口12排出,泥沙分离装置的泥水排出口13底部设有回沙通道14,所述回沙通道14连接至沙仓1底部,使混入泥水中的沙重新回到沙仓1中,泥水在冲击力下从泥水排出口13排出,减少了沙的损失。泥沙分离装置的螺旋叶片上设有用于渗水的网孔21,便于水沙分离,使出沙口12出来的沙含水量小,沥干效果更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