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磨粉尘干式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1203发布日期:2018-11-13 20:50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打磨粉尘干式除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是打磨粉尘干式除尘器。



背景技术:

打磨是表面改性技术的一种,一般指借助粗糙物体,如含有较高硬度颗粒的砂纸等来通过摩擦改变材料表面物理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特定表面粗糙度。打磨工序在机械加工处理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序步骤,通常情况下在对零部件的表面进行打磨时,主要的方式就是工人在打磨房采用电动角磨机、切割机或气动角磨机切割机打磨工件或切割工件,来使加工的工件达到实使用要求。在打磨和切割时,会产生大量金属粉尘、石英砂粉尘及飞絮物,造成工人的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如不进行粉尘治理,将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及安全,因此目前在打磨场所内会安装放置除尘器来对产生的粉尘进行消除、清理,但是现有的除尘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传统的除尘器除尘效果差,在工作时需要将室内外的空气进行内外循环,容易造成室内冷气或暖气排到室外,导致室内温度和洁净度受影响较大,同时造成资源浪费、运行成本较高,显然现有的打磨粉尘干式除尘器无法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打磨粉尘干式除尘器,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功能多样,集抽风与除尘于一体,不仅能够对打磨厂房或车间内的粉尘进行快速的除尘、除尘净化效果好、净化效率高;而且采用内循环式空气净化方式,可避免室内温度的大幅度变化,运行时更加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打磨粉尘干式除尘器,包括一主壳体,在主壳体的空腔内设有若干个抽风装置,在各抽风装置的一侧分别设有一除尘装置,在壳体内设有若干个与除尘装置相配合使用的净化排风装置;所述抽风装置包括一设置在主壳体朝向室内一侧的开口,在开口处设有一防护网,在主壳体内固连一入口朝向室内的第一负压风机;在第一负压风机的罩体的后端套接设有一通风管;所述各抽风装置的通风管的出口端分别与其相邻的除尘装置相连通;所述除尘装置包括一竖直固连在主壳体内的袋式除尘器,所述通风管的出口端与所述袋式除尘器的底部内腔相连通;在袋式除尘器的顶部设有一流速调整部件;所述流速调整部件的下部与袋式除尘器的顶部相连通、上部通过管路与净化排风装置相连。

所述流速调整部件包括一倒锥形管,所述倒锥形管为可调节的波纹管。

所述净化排风装置包括一箱体,在箱体的顶部开口处设有一排风负压风机,所述排风负压风机的进风口朝向箱体内部,在排风负压风机的下方的箱体内的固定挡板的下方固定设有一淋浴喷头,在所述淋浴喷头通过管道与外部供水端相连;在箱体的下部一侧设有一开口,所述箱体通过管路与倒锥形管相连通。

在箱体下部开口处设有若干层吸尘布帘。

在固定挡板的顶部卡槽内活动卡接设有一导向钢板,在箱体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与导向钢板正对的电磁铁;所述各电磁铁分别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

在吸尘布帘的外侧的管路上设有一第二负压风机。

在箱体的底部开口处活动插装设有一接灰斗;所述接灰斗通过外部管路与外部收集池相连。

所述接灰斗的底部的内端向上倾斜设置。

在各接灰斗的端面上分别设有一抽拉把手。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功能多样,集抽风与除尘于一体,不仅能够通过除尘装置、净化排风装置对打磨厂房或车间内的粉尘进行快速的除尘、除尘净化效果好、净化效率高;而且净化排风装置采用内循环式空气净化方式,净化好的空气不必排出至室外,可避免室内温度的大幅度变化,运行时更加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内部结构展示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内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接灰斗的侧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壳体; 2、防护网;3、第一负压风机; 4、通风管; 5、袋式除尘器;6、倒锥形管;7、箱体;8、排风负压风机;9、固定挡板;10、淋浴喷头;11、吸尘布帘;12、导向钢板;13、电磁铁;14、第二负压风机;15、接灰斗;16、抽拉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4中所示,打磨粉尘干式除尘器,包括一主壳体1,在主壳体1的空腔内设有若干个抽风装置,通过设置抽风装置能够快速的对打磨等工序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快速的收集,防止粉尘长时间在室内对工作人员的呼吸和健康造成影响,在各抽风装置的一侧分别设有一除尘装置,除尘装置可以将抽风装置收集起来的粉尘进行初步的筛选,通过采用袋式除尘器5可以对粉尘中较大的颗粒进行分离,到达初步除尘的作用,当袋式除尘器5长时间工作后可以在检修时或清理时将袋式除尘器5底部堆积的灰尘进行清理收集、清理维修方便,在壳体内设有若干个与除尘装置相配合使用的净化排风装置,净化排风装置可以快速地对经过除尘的空气进行二次净化,到达排放标准;所述抽风装置包括一设置在主壳体1朝向室内一侧的开口,在开口处设有一防护网2,防护网2可以起到防护作用,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对设备内部部件造成损坏或内部部件运行的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身体造成碰撞损伤,在主壳体1内固连一入口朝向室内的第一负压风机3,通过第一负压风机3可以快速的对室内的含有较多颗粒物的粉尘进行快速的吸收、收集;在第一负压风机3的罩体的后端套接设有一通风管4;所述各抽风装置的通风管4的出口端分别与其相邻的除尘装置相连通;所述除尘装置包括一竖直固连在主壳体1内的袋式除尘器5,所述通风管4的出口端与所述袋式除尘器5的底部内腔相连通;在袋式除尘器5的顶部设有一流速调整部件,通过流速调整部件可以对带粉尘的空气进行适当的加速,提高流动速度,便于后期进行净化处理;所述流速调整部件的下部与袋式除尘器5的顶部相连通、上部通过管路与净化排风装置相连。

所述流速调整部件包括一倒锥形管6,设置成倒锥形可以使空气在有大径口向小径口流动时提高一定的流动速度,适当的提升速度便于后期净化时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从另一方面降低工作运转时对各风机较大工作效率的要求,所述倒锥形管6为可调节的波纹管;波纹管便于调节,可以根据需要来按压调整倒锥形管6的伸缩或拉长的长度,从而达到不同程度上提高空气流速的目的。

所述净化排风装置包括一箱体7,在箱体7的顶部开口处设有一排风负压风机8,所述排风负压风机8的进风口朝向箱体7内部,在排风负压风机8的下方的箱体7内的固定挡板9的下方固定设有一淋浴喷头10,在所述淋浴喷头10通过管道与外部供水端相连;在箱体7的下部一侧设有一开口,所述箱体7通过管路与倒锥形管6相连通;由箱体7底部进入的空气经过淋浴喷头10喷水除尘后可以达到较为干净的状态,在排风负压风机8的作用下就可以直接将其由箱体7的顶部排出到室内,这样形成室内循环,净化好的空气不必排出至室外,可避免室内温度的大幅度变化,运行时更加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在箱体7下部开口处设有若干层吸尘布帘11;可以对初步除尘后的空气进行二次除尘,降低空气中的粉尘的含量。

在固定挡板9的顶部卡槽内活动卡接设有一导向钢板12,在箱体7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与导向钢板12正对的电磁铁13;所述各电磁铁13分别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电路连接采用直接串联的方式即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进行直接连接,电路部分属于现有技术,不作为本申请的发明创新点,不再赘述;不工作时通过控制两电磁铁13不同时供电,当需要使导向钢板12工作时,通过接通远离固定挡板9一侧的电磁铁13,此时电磁铁13就会通电产生磁力将导向钢板12吸附使其将箱体7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从而可以防止收集的粉尘向上溢出至室内;当工作时,关闭远离固定挡板9一侧的电磁铁13;打开另一侧的电磁铁13,产生磁力后会将导向钢板12吸附至恢复原位,此时箱体7整个内部处于连通状态。

在吸尘布帘11的外侧的管路上设有一第二负压风机14;第二负压风机14工作可以辅助排风负压风机8将待喷淋的空气吸入箱体7内。

在箱体7的底部开口处活动插装设有一接灰斗15;所述接灰斗15通过外部管路与外部收集池相连;含有粉尘的污水会下落至接灰斗15内,粉尘会随同污水被收集至收集池内。

所述接灰斗15的底部的内端向上倾斜设置,便于污水向下流动。

在各接灰斗15的端面上分别设有一抽拉把手16;便于向外取出接灰斗15。

工作时,将各设备的风机及电磁铁13等需要用电的部件分别与外部的电源接通;通过除尘装置、净化排风装置对打磨厂房或车间内的粉尘进行快速的除尘;除尘装置可以将抽风装置收集起来的粉尘进行初步的筛选,通过采用袋式除尘器5可以对粉尘中较大的颗粒进行分离,到达初步除尘的作用,当袋式除尘器5长时间工作后可以在检修时或清理时将袋式除尘器5底部堆积的灰尘进行清理收集、清理维修方便;净化排风装置可以快速地对经过除尘的空气进行二次净化,到达排放标准,最终在排风负压风机8的作用下就可以直接将其由箱体7的顶部排出到室内,这样形成室内循环,净化好的空气不必排出至室外,可避免室内温度的大幅度变化,运行时更加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本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功能多样,集抽风与除尘于一体,不仅能够通过除尘装置、净化排风装置对打磨厂房或车间内的粉尘进行快速的除尘、除尘净化效果好、净化效率高;而且净化排风装置采用内循环式空气净化方式,净化好的空气不必排出至室外,可避免室内温度的大幅度变化,运行时更加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