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4083发布日期:2018-12-28 19:32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的空气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主要污染包括粉尘污染、可吸附颗粒物污染、烟碱污染、厨房油烟污染、室内化学污染等。因而人们需要针对特定的空气污染进行净化,来缓解生活环境中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1628325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在壳体上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在壳体内设有分别连接进气口及出气口的进气通道及出气通道,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通过与它们垂直的一气流导向通道进行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气流转向通道,在进气通道中依次分布有高压静电场、高效过滤网、光触媒网,在气流导向通道中安装有UV灯对着光触媒网,在出气通道中设置有送风风扇。

上述专利在实用过程中,由于需要对高压静电场进行控制,而高压静电场会受到外部电磁环境、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因而其空气净化能力是十分不稳定的,导致调控困难,进而影响最终的空气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净化能力不可调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器,其具有净化能力可控制、净化效果好,拆装便捷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顶端开设有进风口,所述外壳内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过滤器、净化模块、保护网和离心风机,所述外壳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离心风机处连通的出风口;

所述净化模块包括置于所述外壳内的保护框,所述保护框上同向滑移设置有多个净化板组,所述净化板组包括两个弹性连接且呈“V”字形的基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外壳内部后,空气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进入外壳内部,气体依次穿过过滤器、基板和保护网,过滤后的空气从出风口排出。空气在外壳内外形成循环净化,通过离心风机起到驱动气体流动的作用,基板可以插接进入保护框中,且可以根据场地环境选择性的置入数量合适的基板,通过控制基板的数量来控制净化空气的体积,从而调控净化模块的空气净化能力,多重过滤净化效果更好,减少更换次数和频率,另外,更换净化板组也十分便捷,成本也降低。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的各个表面均开设有多个微孔,所述基板内填充设置有滤材,两个所述基板的同一端铰接连接且该端还设置有弹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气从基板的微孔中进入,穿过基板的过程中被滤材过滤;净化板组为宽度可以调节,当基板受到挤压时,基板远离弹片的一端可相互靠近,进而便于控制安装净化板组的数量。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框相对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所述基板远离所述弹片一侧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滑槽滑移适配的固定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基板两端的固定柱在滑槽内滑移,相邻基板之间均紧密贴靠,减少缝隙,进而避免未经净化的气体进入。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侧壁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基板的卡板,所述外壳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卡板适配的卡口,所述滑槽内插接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基板移动的插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口开启后,操作人员就可对外壳内部的净化板组进行更换,安装结束后通过插块进行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框朝向所述卡板的同一端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卡板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弹性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朝向所述保护框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通孔卡接适配的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板安装后,卡块与通孔卡接配合实现卡板的固定,当净化板组需要更换时,通过按压卡块使其离开卡接位置,从而拆卸卡板。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包括网格板,所述网格板内设置有过滤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可以起到稳定的过滤作用,将空气中大直径颗粒物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的相对侧壁均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网格板的横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网格板直接放置在外壳内的横杆上,方便后续对过滤器进行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四个角均设置有万向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万向轮便于空气净化器的转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过滤器和净化模块的配合过滤,分担各个部件的过滤压力,采用多重过滤的方式提高了整体的净化能力,同时减少更换各个部件的次数和频率,使得空气的净化效果更好;

(2)通过离心风机驱动气体在外壳内部流动,使得空气在外壳内外形成循环净化,持续性为工作场地进行空气净化;

(3)操作人员可根据场地环境选择性的置入数量合适的基板,从而调控净化模块的空气净化能力,同时基板的更换也十分便捷,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一种空气净化器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局部放大图;

图5是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壳;2、进风口;3、出风口;4、过滤器;41、网格板;42、过滤网;43、横杆;5、净化模块;51、保护框;52、净化板组;521、基板;522、微孔;523、滤材;524、弹片;53、滑槽;54、固定柱;55、插块;56、通孔;57、凹槽;58、连接座;59、卡块;6、保护网;7、离心风机;8、卡板;9、卡口;10、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一种空气净化器,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壳1,外壳1呈长方形状,外壳1底端的四个角均固定有万向轮10。外壳1顶端的相对两侧壁均开设有进风口2,进风口2所处侧壁为单层结构,每个进风口2均为多个腰孔的阵列组合。通过万向轮10便于外壳1的转移,空气从外壳1顶部进入,穿入底部后再从顶部排出。外壳1内从上而下依次设置有过滤器4、净化模块5、保护网6和离心风机7。外壳1中与单层结构相邻的侧壁为双层侧壁,双层侧壁的顶端开设有与离心风机7连通的出风口3,出风口3与进风口2相邻设置。空气在外壳1中净化的路线为“U”字形。

过滤器4包括水平置于外壳1内部的网格板41,网格板41表面设置有多个网格孔且网格孔内均设置有过滤网42。过滤网42可以将空气中大直径颗粒物过滤,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物理过滤。外壳1内的周侧内壁均固定有用于卡接网格板41的横杆43,横杆43水平设置。网格板41直接放置在外壳1内的横杆43上,方便后续对过滤器4进行更换。

如图2和图3所示,净化模块5包括水平固定在外壳1内的保护框51,保护框51呈“C”字形,外壳1朝向保护框51开口端的侧壁处开设有卡口9,保护框51上同向滑移设置有多个净化板组52。净化板组52包括两个弹性连接且呈“V”字形的基板521,两个基板521的同一端铰接连接,两个基板521的相对面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弹片524,弹片524位于基板521靠近其铰接点的一侧,基板521的各个表面均开设有多个微孔522,基板521内填充有滤材523,滤材523为玻璃纤维滤纸。空气从基板521的微孔522中进入,穿过基板521的过程中被滤材523过滤;净化板组52为宽度可以调节,当基板521受到挤压时,基板521远离弹片524的一端可相互靠近,进而便于控制保护框51内净化板组52的数量。

如图4所示,保护框51相对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滑槽53,基板521远离弹片524一侧的两端均固定有与滑槽53滑移适配的固定柱54,相邻基板521远离弹片524的一端相互抵接。基板521两端的固定柱54可在滑槽53内滑移,而相邻基板521之间均紧密贴靠,进而避免未经净化的气体进入。保护框51两端的滑槽53内均插接设置有用于限制基板521移动的插块55。通过插块55对安装结束后的基板521进行定位,防止基板521的松动。

如图3所示,外壳1侧壁开设有卡口9,卡口9处可拆卸设置有卡板8,开口的大小略大于基板521的大小。通过拆卸卡板8,便于操作人员对外壳1内部的净化板组52进行更换,操作更加方便。

如图4和图5所示,保护框51朝向卡板8的端头均开设有通孔56,通孔56与滑槽53连通,卡板8的两侧均开设有凹槽57,凹槽57与保护框51处于同一平面,凹槽57内弹性连接有连接座58,连接座58的一端与凹槽57底壁之间通过弹簧固定连接,连接座58朝向保护框51的一侧固定有与通孔56卡接适配的卡块59,卡块59呈“C”字形。当卡板8安装在卡口9处后,卡块59与通孔56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卡板8的固定,当卡板8从卡口9拆卸时,通过按压卡块59使其离开卡接位置,从而拆卸卡板8。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离心风机7启动后,空气从进风口2进入外壳1内部后,先穿过网格板41上的过滤网42,空气被粗过滤,再穿过净化模块5,通过基板521内的滤材523进行精过滤,然后穿过保护网6最终从出风口3排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离心风机7对气体流动起到驱动作用,使得空气在外壳1内外形成循环净化;操作人员可根据场地环境选择性的置入数量合适的基板521,通过控制基板521的数量来控制净化空气的体积,从而调控净化模块5的空气净化能力,更换便捷,另外成本降低;通过过滤器4和净化模块5的配合过滤,分担过滤压力,减少更换次数和频率,同时多重过滤提高过滤效果,使得空气的净化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