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8590发布日期:2019-04-29 13:2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雾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雾化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连结水源供给区及气体供给区的雾化装置,通过雾化装置产生雾气,并通过连接至雾化装置的输送装置将雾气引导至雾气应用设备,以使雾气应用设备保持设定范围内的湿度的雾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将高压气体与水体相互结合以产生雾气的雾化装置,通常直接地将高压气体引导至包含水体的同一空间的雾化装置,并通过连接于雾化装置的输送管线将雾气引导至雾气应用设备。

然而,当输送管线的雾气于管壁上聚集成水体,其将受高压气体影响而被引导至雾气应用设备,进而影响雾气应用设备的内容物,另于管壁上聚集并回流至雾化装置的水体,将会影响雾化过程中产生雾气的稳定性。

综合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于无法有效地于雾化过程中维持雾化稳定性并妥善处理输送管线内的雾气的雾化装置进行改良,以期解决已知雾化装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已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地是提供一种雾化系统,当水源供给区供给水体至第一处理槽,水体经由连通第一处理槽及第二处理槽的管线导引至第二处理槽,且与气体供给区导入至第二处理槽的气体接触后产生雾气,所述雾气通过气体供给区所供给的压力而导入至连结第二处理槽顶端的输送装置,并经由输送装置将雾气引导至雾气应用设备,另于输送管线的管壁聚集的水体经由输送装置而回流至第一处理槽。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系统,用于连接水源供给区及气体供给区,雾化系统包含第一管线、第一处理槽、第二管线、第二处理槽、第三管线、喷嘴、导流管线及水位感应组件;第一管线的一端连结于水源供给区,第一处理槽连结于第一管线的另一端,第二管线的一端连结于第一处理槽的底端,第二处理槽的底端连结于第二管线的另一端,第三管线的一端连结于气体供给区且另一端穿设于第二处理槽,喷嘴的一端连结于第三管线的另一端,导流管线设置于第一处理槽内且其一端连结第一管线的另一端,水位感应组件设置于第一处理槽内且其一端连结于第一处理槽的底端,其中,水源供给区所供给的水体经由第二管线导出至第二处理槽,气体供给区所供给的气体经由喷嘴导出至第二处理槽,进而使水体与气体接触产生雾气于第二处理槽中。

雾化系统可包含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包含第一弯头管件、输送管件组、第一三通管件、第一连结管件、第二弯头管件、管帽、第二连结管件及第三弯头管件,第一弯头管件的一端连结第二处理槽的顶端,输送管件组的一端连结第一弯头管件的另一端,第一三通管件的第一开口端连结输送管件组的另一端,第一三通管件的第二开口端连结第一连结管件的一端,管帽连结第一连结管件的另一端,第二弯头管件的一端连结第一三通管件的第三开口端,第二连结管件的一端连结第二弯头管件的另一端,第三弯头管件的一端连结第二连结管件的另一端,第三弯头管件的另一端连结第一处理槽的顶端。

输送管件组可包含第三连结管件及第二三通管件,第三连结管件的其中一个设置于输送管件组的一端,第三连结管件的其中另一个设置于输送管件组的另一端,且任一第二三通管件的第四开口端及第五开口端分别连结第三连结管件,且任一第二三通管件的第六开口端连结于第四连结管件的一端,第四连结管件的另一端连结于雾气应用设备的一端。

雾化系统可包含排出管、溢流管及液体收集桶,排出管的一端连结于第一处理槽的顶端,溢流管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处理槽中的底端,液体收集桶连结于溢流管的另一端。

第一处理槽可包含第一水体区及第一雾气区,第二处理槽包含第二水体区及第二雾气区,第一水体区邻近地位于第一处理槽中的底端,第一雾气区邻近地位于第一处理槽中的顶端,第二水体区邻近地位于第二处理槽中的底端,第二雾气区邻近地位于第二处理槽中的顶端。

水源供给区可导通第一管线的一端,第一管线的另一端连通导流管线的一端,导流管线的一端连通第一水体区,第一水体区连通第二管线的一端及溢流管的一端,溢流管的另一端连通液体收集桶,第二管线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水体区,气体供给区导通第三管线的一端,第三管线的另一端连通喷嘴的一端,喷嘴的另一端连通第二雾气区,第二雾气区连通输送装置,输送装置连通雾气应用设备及第一雾气区,第一雾气区连通排出管的一端。

雾气应用设备可分别包含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感测雾气应用设备的内部空间而显示湿度信息。

湿度信息可包含文字、图案、灯号或其组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系统具有下列优点:

(1)雾化系统与一般已知的雾化装置相比,雾化系统的第二处理槽于第二雾气区所产生的雾气,通过气体供起区所供给的压力引导至输送装置,而输送装置于管壁上所聚集的水体,可有效地经由输送装置的管路设计而引导至第一处理槽的水体区,避免水体进入雾气应用设备进而影响其内容物,且可通过此设计将过多的雾气引导至第一处理槽的第一雾气区。

(2)当过多的雾气或水体经由输送装置而被导引至第一处理槽时,通过第一处理槽的排出管可将过多的雾气排出第一处理槽,避免影响第一处理槽的进水情形,同时当过多的水体回流至第一处理槽的水体区导致其水位过高时,可通过溢流管将过多的水体引导至液体收集桶,如此可有效地使第二处理槽于产生雾气的雾化过程中,不会受到由输送装置回流的雾气或水体的影响,进而保持雾化过程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实际实施后的有效性更为明显易懂,下文中将以优选实施例对应相关的附图来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系统的组件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系统的输送雾气路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系统的输送装置内多余雾气的引导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系统的输送装置内滞留水体的引导路径示意图。

图中:10第一处理槽、20第二处理槽、31第一管线、32第二管线、33第三管线、40排出管、50溢流管、60导流管线、70水位感应组件、80喷嘴、91第一水体区、92第二水体区、100第一雾气区、110第二雾气区、121第一弯头管件、122第二弯头管件、123第三弯头管件、131第一连结管件、132第二连结管件、133第三连结管件、134第四连结管件、141第一三通管件、142第二三通管件、151第一开口端、152第二开口端、153第三开口端、154第四开口端、155第五开口端、156第六开口端、160管帽、170雾气应用设备、180水源供给区、190气体供给区、200液体收集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结”、“穿设”、“连通”、“导通”、“设置”、“容纳”、“引导”及“导引”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雾化系统的具体实施例,为使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都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系统的组件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雾化系统包含第一管线31、第一处理槽10、第二管线32、第二处理槽20、第三管线33、喷嘴80、导流管线60及水位感应组件70;第一管线31的一端连结于水源供给区180,第一处理槽10连结于第一管线31的另一端,第二管线32的一端连结于第一处理槽10的底端,第二处理槽20的底端连结于第二管线32的另一端,第三管线33的一端连结于气体供给区190且另一端穿设于第二处理槽20,喷嘴80的一端连结于第三管线33的另一端,导流管线60设置于第一处理槽10内且其一端连结第一管线31的另一端,水位感应组件70设置于第一处理槽10内且其一端连结于第一处理槽10的底端。

水源供给区180所供给的水体经由第二管线32导出至第二处理槽20,气体供给区190所供给的气体经由喷嘴80导出至第二处理槽20,进而使水体与气体接触产生雾气于第二处理槽20中。

雾化系统包含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包含第一弯头管件121、输送管件组、第一三通管件141、第一连结管件131、第二弯头管件122、管帽160、第二连结管件132及第三弯头管件123,第一弯头管件121的一端连结第二处理槽20的顶端,输送管件组的一端连结第一弯头管件121的另一端,第一三通管件141的第一开口端151连结输送管件组的另一端,第一三通管件141的第二开口端152连结第一连结管件131的一端,管帽160连结第一连结管件131的另一端,第二弯头管件122的一端连结第一三通管件141的第三开口端153,第二连结管件132的一端连结第二弯头管件122的另一端,第三弯头管件123的一端连结第二连结管件132的另一端,第三弯头管件123的另一端连结第一处理槽10的顶端。

输送管件组包含第三连结管件133及第二三通管件142,第三连结管件133的其中一个设置于输送管件组的一端,第三连结管件133的其中另一个设置于输送管件组的另一端,且任一第二三通管件142的第四开口端154及第五开口端155分别连结第三连结管件133,且任一第二三通管件142的第六开口端156连结于第四连结管件134的一端,第四连结管件134的另一端连结于雾气应用设备170的一端。

雾化系统包含排出管40、溢流管50及液体收集桶200,排出管40的一端连结于第一处理槽10的顶端,溢流管50的一端穿设于第一处理槽10中的底端,液体收集桶200连结于溢流管50的另一端。

第一处理槽10包含第一水体区91及第一雾气区100,第二处理槽20包含第二水体区92及第二雾气区110,第一水体区91邻近地位于第一处理槽10中的底端,第一雾气区100邻近地位于第一处理槽10中的顶端,第二水体区92邻近地位于第二处理槽20中的底端,第二雾气区110邻近地位于第二处理槽20中的顶端。

水源供给区180导通第一管线31的一端,第一管线31的另一端连通导流管线60的一端,导流管线60的一端连通第一水体区91,第一水体区91连通第二管线32的一端及溢流管50的一端,溢流管50的另一端连通液体收集桶200,第二管线32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水体区92,气体供给区190导通第三管线33的一端,第三管线33的另一端连通喷嘴80的一端,喷嘴80的另一端连通第二雾气区110,第二雾气区110连通输送装置,输送装置连通雾气应用设备170及第一雾气区100,第一雾气区100连通排出管40的一端。

雾气应用设备170分别包含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感测雾气应用设备170的内部空间而显示湿度信息,另湿度信息包含文字、图案、灯号或其组合。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系统的输送雾气路径示意图。如图所示,通过水源供给区180所供给至第一处理槽10的水体区的水体,经由第二管线32流动至第二水处理槽的第二水体区92,而通过气体供给区190所加压供给至喷嘴80的气体,则经由喷嘴80以高压方式导入第二处理槽20内,当第二处理槽20内的气体及水体碰触时,即于第二处理槽20的第二雾气区110产生雾气,且雾气通过气体供给区190提供的压力而被引导至连结第二处理槽20的输送装置,当雾气应用设备170的内容物体积改变,则雾气以溢流方式经由输送装置的输送管件组的第四连结管件134导入雾气应用设备170;上述仅为举例,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系统的输送装置内多余雾气的引导路径示意图。如图所示,雾气经由第二雾气区110流动至输送装置,若雾气应用设备170无法容纳过多的雾气,可通过输送装置将过多的雾气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的第一雾气区100,并通过排出管40将过多的雾气由第一处理槽10排出;上述仅为举例,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系统的输送装置内滞留水体的引导路径示意图。如图所示,雾气经由第二雾气区110流动至输送装置,当雾气过多而于输送装置的管壁形成水体时,可通过输送装置的回流设计将过多的滞留水体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的第一水体区91,当第一水体区91的水体过多导致水位升高,可通过溢流管50将过多的水体引导至液体收集桶200;上述仅为举例,并不以此为限。

举例来说,通过开启水源供给区180将水体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的第一水体区91,第一水体区91的水体经由第二管线32而导入第二处理槽20的第二水体区92,且第一水体区91及第二水体区92的水位相同,另通过开启气体供给区190将气体经由喷嘴80而高压引导至第二处理槽20内,当第二处理槽20内的气体与水体碰触时,则于第二雾气区110产生雾气,雾气经由输送装置而被引导至输送管件组的第四连结管件134的一端,当连结第四连结管件134一端的雾气应用设备170的内容物的体积改变,则雾气以溢流方式进入雾气应用设备170中,另雾气应用设备170的湿度传感器可感测雾气应用设备170内的湿度并产生湿度信息,湿度信息可以文字、图案、灯号或其组合显示于湿度传感器,当湿度传感器通过文字显示湿度信息时,湿度传感器可显示“目前雾气应用设备170内的湿度为60%,请使用者留意湿度变化。”,当湿度传感器同时通过文字及灯号传达湿度信息时,可通过启动对应不同湿度标准的灯号,并以文字辅助说明及提供建议的应对措施;上述仅为举例,并不以此为限。

举例来说,输送装置中所滞留的雾气及水体可通过输送装置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经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的第一雾气区100的雾气,可通过排出管40而排出第一处理槽10,经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的第一水体区91的水体,则会滞留于第一水体区91中,直至第一水体区91的水位线高于溢流管50的一端时,则过多的水体通过溢流管50导引至液体收集桶200;上述仅为举例,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系统与一般已知的雾化装置相比,雾化系统的第二处理槽20于第二雾气区110所产生的雾气,通过气体供起区所供给的压力引导至输送装置,而输送装置于管壁上所聚集的水体,可有效地经由输送装置的管路设计而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的水体区,避免水体进入雾气应用设备170进而影响其内容物,且可通过此设计将过多的雾气引导至第一处理槽10的第一雾气区100,且当过多的雾气或水体经由输送装置而被导引至第一处理槽10时,通过第一处理槽10的排出管40可将过多的雾气排出第一处理槽10,避免影响第一处理槽10的进水情形,同时当过多的水体回流至第一处理槽10的水体区导致其水位过高时,可通过溢流管50将过多的水体引导至液体收集桶200,如此可有效地使第二处理槽20于产生雾气的雾化过程中,不会受到由输送装置回流的雾气或水体的影响,进而保持雾化过程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示例性,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