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更换滤芯的管道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1088发布日期:2019-04-13 01:13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更换滤芯的管道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更换滤芯的管道过滤器。



背景技术:

输水管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自来水厂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通过输水管道进入千家万户,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今人们对水质的要求愈加重视,现有的输水管道无任何过滤结构,加上本身又是碳钢管道,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铁锈,泥巴和其他微小颗粒杂质。目前市场上多数过滤器与管道本体相固定,不方便拆卸,也不方便更换滤芯,这给去除污物与杂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更换滤芯的管道过滤器,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过滤器不易拆卸和更换滤芯。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易更换滤芯的管道过滤器,包括过滤腔体、接箍、密封胶圈、接头、粗滤滤芯、精滤滤芯、护壳,

接头有两个,分布在过滤腔体两端并与过滤腔体一体成型,接头外圈与输水管道内壁紧配,接头与过滤腔体中空,过滤腔体为筒形,过滤腔体中部设置有换芯口,换芯口为截面为半圆形的缺口;

护壳截面为半圆形,护壳的壁厚、外直径与过滤腔体相同,护壳长度与换芯口长度相同,粗滤滤芯、精滤滤芯通过涨紧力嵌入护壳内圈;

粗滤滤芯和精滤滤芯为饼状,粗滤滤芯指向精滤滤芯的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换芯口和护壳外侧设置有接箍,接箍可张开超过180°,接箍长度比换芯口长度要长,接箍通过螺栓、螺母锁紧,接箍和过滤腔体之间安装有密封胶圈。

进一步地,为了保持整体一致,防止水流突变,以及防止输水管道穿过孔洞时穿过性不好,过滤腔体外直径、内直径与输水管道相同。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滑脱,接头侧面设置有防滑凸起,防滑凸起截面为半圆形。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安装,接头外端面设置有倒角。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水流过大时粗滤滤芯和精滤滤芯被冲走,护壳两端面设置有环状格挡圈,格挡圈与护壳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水流过大时粗滤滤芯和精滤滤芯被冲走,护壳内表面与粗滤滤芯和精滤滤芯接触部分设置有尖刺状凸起。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水流渗漏,粗滤滤芯和精滤滤芯外侧安装有橡胶圈。

进一步地,粗滤滤芯包括海绵和过滤网。

进一步地,精滤滤芯包括过滤膜和活性碳。

有益效果:

1、可通过松紧接箍,取出护壳来更换滤芯,此时不用将过滤器整个从输水管道上取下,较为方便更换滤芯;

2、过滤器可接在两段输水管道中间,也可接在输水管道一端,安装方便,适应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在输水管道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护壳与换芯口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护壳放大图。

图中:1输水管道,2过滤腔体,3接箍,4螺栓,5密封胶圈,6接头,7防滑凸起,8粗滤滤芯,9精滤滤芯,10护壳,11格挡圈,12换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

如图1-5所示:一种易更换滤芯的管道过滤器,包括过滤腔体2、接箍3、密封胶圈5、接头6、粗滤滤芯8、精滤滤芯9、护壳10,

接头6有两个,分布在过滤腔体2两端并与过滤腔体2一体成型,接头6外圈与输水管道1内壁紧配,接头6与过滤腔体2中空,过滤腔体2为筒形,过滤腔体2中部设置有换芯口12,换芯口12为截面为半圆形的缺口;

护壳10截面为半圆形,护壳10的壁厚、外直径与过滤腔体2相同,护壳10长度与换芯口12长度相同,粗滤滤芯8、精滤滤芯9通过涨紧力嵌入护壳10内圈;

粗滤滤芯8和精滤滤芯9为饼状,粗滤滤芯8指向精滤滤芯9的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换芯口12和护壳10外侧设置有接箍3,接箍3可张开超过180°,接箍3长度比换芯口12长度要长,接箍3通过螺栓4、螺母锁紧,接箍3和过滤腔体2之间安装有密封胶圈5。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过滤腔体2外直径、内直径与输水管道1相同。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接头6侧面设置有防滑凸起7,防滑凸起7截面为半圆形。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接头6外端面设置有倒角。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护壳10两端面设置有环状格挡圈11,格挡圈11与护壳10一体成型。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护壳10内表面与粗滤滤芯8和精滤滤芯9接触部分设置有尖刺状凸起。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粗滤滤芯8和精滤滤芯9外侧安装有橡胶圈。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粗滤滤芯8包括海绵和过滤网。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精滤滤芯9包括过滤膜和活性碳。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过滤器结构简单,与输水管道拆卸方便,滤芯更换较为简单。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