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雾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57529发布日期:2019-03-30 09:26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雾降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和尘的分离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除雾降尘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提起雾,我们经常会想起一个词“雾霾”,其实雾和霾是完全不同的2种混合物。“雾”本身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雾本身无害,人们还经常利用雾进行空气加湿、环境降温或喷雾抑尘,只是雾的形成代表湿度很大几近饱和,会对空气透明度造成一定影响,其实雾的好处用处还是很多的。

但是现今雾不是纯净的,它往往裹挟着“尘”,即其它杂质(酸性、碱性化合物)或微小颗粒物(如PM10、PM2.5),它们在空气中大面积悬浮或小范围漂移,长时间逗留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可吸入颗粒物的伤害,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

在一些热电、化工、冶炼等工业和矿山等污染行业中,烟囱的排放中往往含有大量或一定量的雾气或水汽,他们有可能裹挟着一些未能净化完全的颗粒物或污染物,随着排出到大气环境中,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久而久之会形成一定的环境危害。因此,一种能够有效拦阻排放烟囱中随雾气排出的微小的有害混合物质的分离装置应运而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雾降尘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除雾降尘装置,所述除雾降尘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烟囱、水平地设置于烟囱内的固定件和除雾降尘组件;其中,两个固定件间隔地连接在烟囱内,若干个除雾降尘组件平行且等间距地连接于两个固定件之间,每两个除雾降尘组件之间形成尘雾运动通道,固定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尘雾运动通道相对应的通道口;除雾降尘组件包括反向Z形隔板和固定隔板;反向Z形隔板的两端连接有固定隔板,固定隔板连接在固定件上且与固定件相互垂直,反向Z形隔板在两个拐点处形成角度相等的夹角α;在反向Z形隔板的两个拐点处连接有挡板,挡板向烟囱下方倾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细小的游离态尘雾颗粒,在风速带动下产生较大的惯性力,在遇到由若干隔板和若干挡板组成的除雾降尘组件时,由直线运动改为顺着隔板和挡板组成的拐弯而做曲线运动,碰撞到隔板后,小颗粒不断碰撞聚集成集中的尘雾,并沿隔板向上运动,到隔板件的拐点时遇到挡板,小颗粒最终聚集变为大颗粒尘雾,尘通过重力作用产生沉降,雾则向上排出,从而达到拦阻尘雾中尘的目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雾降尘装置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固定隔板与反向Z形隔板之间的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130度-140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尘雾刚与反向Z形隔板碰撞,并改变运动方向,在这一阶段增加了尘雾与反向Z形隔板的接触时间,还避免了尘雾排出速度慢的问题。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雾降尘装置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夹角α为80-100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夹角α为80-100度范围之间,使两个反向Z形隔板之间形成更合理的弯曲的尘雾运动通道,有利于尘雾在与反向Z形隔板的碰撞中聚集变为大颗粒尘雾。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雾降尘装置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相邻两个反向Z形隔板的间距A为20-80mm。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雾降尘装置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挡板的长度B为10-30mm。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挡板的长度,有利于阻挡聚集变大的颗粒尘雾,也不妨碍雾的外排,增加了除雾降尘的分离比率;设定相邻两个反向Z形隔板的间距,以保证进入尘雾运动通道的尘雾最大化的实现除雾降尘的目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雾降尘装置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烟囱与固定件之间、固定件与固定隔板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或者通过法兰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烟囱、固定件、固定隔板之间结合程度高,或者固定件和固定隔板方便拆卸,即方便更换和调节反向Z形隔板。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除雾降尘装置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固定隔板与反向Z形隔板之间、反向Z形隔板与挡板之间采用焊接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保证固定隔板和反向Z形隔板、反向Z形隔板和挡板的连接强度以及严密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考虑尘雾湿度大、做布朗运动的特点,利用烟囱排放时的初速(一般为6-12米/秒)对其进行加速,使得微小液滴与粒子彼此碰撞形成惯性运动状态,在除雾降尘装置的拦阻下,因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很快结合形成大分子团,从而沉降下来,没有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保护了环境。特别是,细小的游离态尘雾颗粒,在风速带动下产生较大的惯性力,在遇到由若干隔板和若干挡板组成的除雾降尘组件时,由直线运动改为顺着反向Z形隔板组成的拐弯而做曲线运动,碰撞到反向Z形隔板后,小颗粒不断碰撞聚集成集中的尘雾,并沿反向Z形隔板向上运动,到反向Z形隔板的拐点时遇到挡板,小颗粒最终聚集变为大颗粒尘雾,尘通过重力作用产生沉降,雾则向上排出,从而达到拦阻尘雾中尘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除雾降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除雾降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除雾降尘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烟囱1、水平地设置于烟囱1内的固定件2和由若干隔板和若干挡板组成的除雾降尘组件3;其中,两个固定件2间隔地连接在烟囱1内,若干个除雾降尘组件3平行且等间距地连接于两个固定件2之间,每两个除雾降尘组件3之间形成尘雾运动通道,固定件2上设置有与所述尘雾运动通道相对应的通道口,以使尘雾顺着所述尘雾运动通道运动,提高尘雾的分离量,提高除雾降尘的效率;除雾降尘组件3包括反向Z形隔板31和固定隔板32;反向Z形隔板31的两端连接有固定隔板32,固定隔板32连接在固定件2上且与固定件2相互垂直,两个挡板33分别连接在反向Z形隔板31的两个拐点处,挡板33向烟囱1下方倾斜,挡板设置在隔板连接的拐点处,在尘雾改变运动方向的时候增加阻力,以保证聚集更多的尘雾颗粒,达到可以分离出雾颗粒中的尘颗粒的效果;相邻两个反向Z形隔板的间距A为20-80mm;挡板的长度B为10-30mm,设置挡板的长度,有利于阻挡聚集变大的颗粒尘雾,也不妨碍雾的外排,增加了除雾降尘的分离比率;设定相邻两个反向Z形隔板的间距,以保证进入尘雾运动通道的尘雾最大化的实现除雾降尘的目的。反向Z形隔板31在两个拐点处形成角度相等的夹角α,优选地,夹角α为80-100度,以保证尘雾在向上运动遇到拐点时,拐点处的通道弯折角度一致,使两个反向Z形隔板之间形成更合理的弯曲的尘雾运动通道,有利于尘雾在与反向Z形隔板的碰撞中聚集变为大颗粒尘雾,并有利于阻挡大颗粒尘沉降,雾顺利外排;其中,固定隔板32与反向Z形隔板31之间的夹角β的角度范围为130度-140度,尘雾刚与反向Z形隔板碰撞,并改变运动方向,在这一阶段增加了尘雾与反向Z形隔板的接触时间,还避免了尘雾排出速度慢的问题;设置反向Z形隔板通过两次改变排放的尘雾的运动方向,增加尘雾聚集和碰撞的时间,尽可能地分离出外排的雾颗粒中的尘颗粒,挡板33的长度为所述尘雾运动通道的三分之一,有利于阻挡聚集变大的颗粒尘雾,也不妨碍雾的外排,增加了除雾降尘的分离比率。烟囱1与固定件2之间、固定件2与固定隔板32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或者通过法兰连接,以使烟囱、固定件、固定隔板之间结合程度高,或者固定件和固定隔板方便拆卸,即方便更换和调节反向Z形隔板;固定隔板32与反向Z形隔板31之间、反向Z形隔板31与挡板33之间采用焊接连接,保证固定隔板和反向Z形隔板、反向Z形隔板和挡板的连接强度以及严密性。

排放的尘雾,在竖直的烟囱1中向上运动,在遇到除雾降尘装置后,由每两个所述除雾降尘组件之间形成尘雾运动通道向上运动,细小的游离态尘雾颗粒,在风速带动下会产生较大的惯性力,在通过竖直设置固定隔板32后,受到反向Z形隔板向右弯折的隔板阻挡,游离态尘雾颗粒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尘雾颗粒会第一次聚集变大,到反向Z形隔板的第一个拐点时遇到第一个挡板33,并又受到挡板33的阻挡,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小颗粒第二次碰撞聚集而集中为更大的大颗粒尘雾,随后大颗粒尘雾又受到反向Z形隔板向左弯折的隔板阻挡,运动方向又发生改变,顺着反向Z形隔板继续向上运动,大颗粒尘雾在运动中会与反向Z形隔板碰撞,尘雾颗粒第三次聚集变大,使尘雾聚集的更大,到反向Z形隔板的第二个拐点时遇到第二个挡板33,大颗粒尘雾经过第四次碰撞聚集,最终尘雾中聚集的“尘”会通过重力作用产生沉降,“雾”则向上排出,“雾”在向上排出时碰撞反向Z形隔板向右弯折的隔板,又会增加一些颗粒聚集的时间,同时也阻隔了未达到重力作用沉降的尘颗粒,以保证尽可能地分离出外排的雾颗粒中的尘颗粒,从而达到拦阻尘雾中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考虑尘雾湿度大、做布朗运动的特点,利用烟囱排放时的初速(一般为6-12米/秒)对其进行加速,使得微小液滴与粒子彼此碰撞形成惯性运动状态,在上述除雾降尘装置的拦阻下,因水的表面张力作用很快结合形成大分子团,从而沉降下来,没有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一般适合于安放在多是竖直的风道排放的烟囱中;烟囱排放的物质中,湿度较大或近乎饱和,为含水和其它小颗粒(粒径多为微米级物质,在几个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组成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初始状态为粒子布朗运动,之后在风速的作用惯性力下,做直线运动,后期在经过除雾降尘装置时做曲线运动,又因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以及彼此粒度接近,碰撞后容易发生小分子聚集为大分子团状态,最后因重力作用沉降下来。

另外,所述除雾降尘装置在满足上述使用工况的前提下,根据尘雾浓度、环境温度、管道内风速等不同的情况,可适当调整装置内隔板和挡板的间距、夹角α、夹角β及相关尺寸,以求达到最佳效果,其中,经过多次测试和改装得到β=90°+1/2α即可。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