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03207发布日期:2019-04-13 01:34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撕碎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



背景技术:

撕碎机就是一种用作细碎的机器,一般用于处理未经加工的原材料或边角料,使其尺寸更加细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将塑料或橡胶的边角料撕碎后作为原材料熔融后制粒,用来重新制作塑料瓶,轮胎或垃圾桶等等。撕碎机应用于塑料回收再生行业,常用于废品大口径PE塑料管材、成捆打包塑料薄膜、大摞塑料片和机头料的破碎。目前一般客户使用单轴撕碎机进行撕碎,但是对于塑料薄膜和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等柔韧性物品,这种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物品有部分无法撕断和缠绕在轴上面,很难把物品撕碎,如果刀片不锋利缠绕现象更加严重,而且缠绕对轴和电机使用寿命也有一定的影响,严重会导致轴断裂和电机烧坏,出料口容易堵塞以及出料尺寸不均匀现象。使用这种单轴撕碎机设备,使用客户都会增加一台剪切机,用两个工人把即将进入单轴撕碎机撕碎的物品进行剪切成块状再进入单轴撕碎机进行撕碎,使用这种方法可以降低缠绕现象。此种设备缠绕后必须要经过人员用刀片把缠绕在轴上面的物品进行分离,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产能约300kg/h,使用两台设备至少三个员工,只能人工均匀喂料,劳动强度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经检索,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946806.9,申请日:2016年10月26日,发明名称为:一种薄膜类物料专用的高效双单轴撕碎机,它包括机体,在机体的上方设置有落料斗,落料斗的下方为机体的粉碎腔,粉碎腔内安装有撕碎组件,该撕碎组件包括刀辊、安装于刀辊上的动刀,以及安装于机体内的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刀辊旋转时,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与动刀交错设置,使动刀和第一定刀、第二定刀之间形成切削面;撕碎组件设置有两组,对称设置有粉碎腔的两侧,两个撕碎组件的刀辊之间设置有进料间距,两个刀辊相对旋转能带动薄膜类物料向下穿过进料间隙到达切削面。但是对于一些柔韧性较好的物品,如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由于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的刃口无法及时切断,导致这种撕碎机极容易造成缠绕,停机清理较为麻烦,工人需要进入箱体内清理,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出料尺寸不均匀,不满足生产要求。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10641068.7,申请日:2016年8月5日,发明名称为:双辊撕碎机,它包括撕碎机本体、定刀系统、第一刀辊、驱动第一刀辊旋转的第一动力系统、第二刀辊和驱动第二刀辊旋转的第二动力系统;定刀系统、第一刀辊、第一动力系统、第二刀辊和第二动力系统设于撕碎机本体上;定刀系统位于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之间,第一刀辊和定刀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撕碎物料,第二刀辊和定刀系统相互配合实现撕碎物料,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相互配合撕碎物料。虽然该撕碎机可以对薄膜有撕碎作用,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分别与定刀系统之间也有撕碎作用,但是由于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表面均为光滑状,薄膜与辊体的摩擦力小,容易造成薄膜的打滑而发生缠绕现象,停机清理较为麻烦,工人需要进入箱体内清理,存在安全隐患;此外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与定刀的距离较大,导致出料尺寸较大,无法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撕碎机在处理柔韧性较好的物品时极容易发生缠绕,停机清理较为麻烦,工人需要进入箱体内清理,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出料尺寸不均匀,不满足生产要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解决撕碎机发生缠绕不良现象,提高撕碎机的单位工作效率,同时撕碎机的出料尺寸均匀,消除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工作方法,消除撕碎机在撕碎过程中的静电,避免由于静电造成碎片相吸,从而导致出料的尺寸过大。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包括机体及设置在机体的上方的落料斗,所述落料斗的下方连接连通机体的粉碎腔,所述粉碎腔内安装有撕碎组件,该撕碎组件包括第一刀辊及安装于第一刀辊上的第一动刀、第二刀辊及安装于第二刀辊上的第二动刀,以及安装于机体内的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所述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的辊面均设有波浪凹槽,第一动刀及第二动刀与第一定刀、第二定刀的间隙控制在0.4-0.5mm;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旋转时,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与第一动刀及第二动刀交错设置,使第一动刀及第二动刀和第一定刀、第二定刀之间形成切削面。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的结构形状相同,第一刀辊/第二刀辊包括转动轴和辊体,辊体中间设有轴孔,所述转动轴穿设于轴孔,所述辊体上设有若干动刀座,动刀连接在动刀座上。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刀座按照“人”字形在所述辊体上设置,动刀座通过焊接在波浪凹槽的底部。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刀辊的旋转方向和所述第二刀辊的旋转方向相反。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的结构形状相同,第一动刀/第二动刀的外形结构为方形,包括刀体及置于刀体一侧的四个弧形刀刃,沿刀体的中心开设有螺孔,弧形刀刃的刃口超出所述螺孔的端面。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刀座的材料为不锈钢材质,动刀座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动刀/第二动刀的安装孔,动刀座具有一安装面,安装面与所述第一动刀/第二动刀紧密贴合在一起。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上设有条形槽,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通过螺栓固定在机体的粉碎腔内。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动力部件和第二动力部件,其中所述第一动力部件包括第一电机及与第一电机配合的第一减速机,第一减速机与第一刀辊的转动轴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动力部件包括第二电机及与第二电机配合的第二减速机,第二减速机与第二刀辊的转动轴连接。

于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轴呈中空状,其内部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和转动轴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出料孔,所述辊体上均设有贯通毛细孔,由进料管进入的静电添加剂分散在辊体内,刀辊旋转时,静电添加剂由贯通毛细孔甩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01、调节第一定刀和第二定刀与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的间距;

步骤S102、通过进料管向辊体内进行注入静电添加剂;

步骤S103、开启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向落料斗添加待撕碎物质。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第一刀辊和第二刀辊表面为波浪形状,动刀和定刀间隙控制在0.4-0.5mm范围内,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在使用过程中刀刃锋利,不会出现缠绕等不良现象;而且不用人工均匀喂料,直接可以用爪斗机进料,更不需要撕碎前进行剪切成块状再进入撕碎机,产能可以达到900kg/h,比同款单轴撕碎机产能提高至少3倍,出料尺寸均匀,没有堵塞的现象,安全隐患也同比降低,生产效果也同步提高;

(2)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单双轴撕碎机,动刀座按照人字形分布,使得第一动刀和第二动刀具有最大的切削角,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等等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切断;

(3)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第一刀辊的旋转方向和第二刀辊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样可以提高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的切削循环,保证切削的效率较高;

(4)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单双轴撕碎机,动刀座的材料为不锈钢材质,提高了动刀座耐磨性,此外,动刀座的安装面与第一动刀/第二动刀紧密贴合在一起,基本没有缝隙,避免细小的颗粒进入安装面,影响第一动刀或第二动刀的正常使用;

(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易于制造。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撕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第一刀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动刀座与第一动刀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动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机体;2、落料斗;3、粉碎腔;4、第一刀辊;41、转动轴;42、辊体;421、贯通毛细孔;43、动刀座;431、安装面;5、第一动刀;51、刀体;52、弧形刀刃;6、第二刀辊;7、第二动刀;8、第一定刀;9、第二定刀;10、第一电机;11、第一减速机;12、第二电机、13、第二减速机;14、进料管;141、出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参考了附图,该附图形成描述的一部分,在该附图中作为示例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示例性实施例。尽管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被充分详细地描述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可实现其他实施例且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变。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更详细的描述并不用于限制所要求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仅仅为了进行举例说明且不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特征的描述,以提出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足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和示例实施例可结合附图来更好地理解,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元件和特征由附图标记标识。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包括机体1及设置在机体1的上方的落料斗2,落料斗2的下方连接连通机体1的粉碎腔3,粉碎腔3内安装有撕碎组件,该撕碎组件包括第一刀辊4及安装于第一刀辊4上的第一动刀5、第二刀辊6及安装于第二刀辊6上的第二动刀7,以及安装于机体1内的第一定刀8和第二定刀9,第一刀辊4和第二刀辊6的辊面均设有波浪凹槽,第一动刀5及第二动刀7与第一定刀8、第二定刀9的间隙控制在0.4-0.5mm;第一刀辊4和第二刀辊6旋转时,第一定刀8和第二定刀9与第一动刀5及第二动刀7交错设置,使第一动刀5及第二动刀7和第一定刀8、第二定刀9之间形成切削面。

在现有技术中,第一刀辊4和第二刀辊6表面均为光滑状,对于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等柔韧性物品,由于这些物质本身的材质,导致与辊体42表面的摩擦力小,加之动刀与定刀之间的间隙过大,极容易造成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打滑而发生缠绕现象。值得说明的是,发明人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分析,该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刀辊表面为波浪形状,动刀和定刀间隙控制在0.4-0.5mm范围内,第一动刀5和第二动刀7在使用过程中刀刃锋利,不会出现缠绕等不良现象;而且不用人工均匀喂料,直接可以用爪斗机进料,更不需要撕碎前进行剪切成块状再进入撕碎机,产能可以达到900kg/h,比同款单轴撕碎机产能提高至少3倍,出料尺寸均匀,没有堵塞的现象,安全隐患也同比降低,生产效果也同步提高,使用作业人员也只需要一位操作爪斗机的人员。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刀辊表面的摩擦力,同时使得第一动刀5和第二动刀7的切削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动刀座43按照“人”字形在辊体42上设置,动刀座43通过焊接在波浪凹槽的底部,基于该设计,可以发现,按照人字形分布的第一动刀5和第二动刀7具有最大的切削角,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等等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切断。

为了加工方便,第一刀辊4和第二刀辊6的结构形状相同,第一刀辊4/第二刀辊6包括转动轴41和辊体42,辊体42中间设有轴孔,转动轴41穿设于轴孔,辊体42上设有若干动刀座43,动刀连接在动刀座43上。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刀辊4的旋转方向和第二刀辊6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样可以提高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的切削循环,保证切削的效率较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如图7所示,第一动刀5和第二动刀7的结构形状相同,第一动刀5/第二动刀7的外形结构为方形,包括刀体51及置于刀体51一侧的四个弧形刀刃52,沿刀体51的中心开设有螺孔,弧形刀刃52的刃口超出螺孔的端面。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动刀座43处于高速旋转状态,且与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等等长时间接触,动刀座43磨损较大,因此动刀座43的材料为不锈钢材质,动刀座43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动刀5/第二动刀7的安装孔,动刀座43具有一安装面431,安装面431与第一动刀5/第二动刀7紧密贴合在一起,基本没有缝隙,避免细小的颗粒进入安装面431,影响第一动刀5或第二动刀7的正常使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结构基本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定刀8和第二定刀9上设有条形槽,第一定刀8和第二定刀9通过螺栓固定在机体1的粉碎腔3内,这里的第一定刀8和第二定刀9可以进行调整,因此第一动刀5和第二动刀7与第一定刀8或第二定刀9的间距是可以调整的。

该结构的设计,有利于出料尺寸的控制,使得出料尺寸分布均匀。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结构基本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该撕碎机还包括第一动力部件和第二动力部件,其中第一动力部件包括第一电机10及与第一电机10配合的第一减速机11,第一减速机11与第一刀辊4的转动轴41连接;其中第二动力部件包括第二电机12及与第二电机12配合的第二减速机13,第二减速机13与第二刀辊6的转动轴41连接。

第一刀辊4和第二刀辊6分别采用一套动力系统,两刀辊之间互不干扰,一旦出现其中一个刀辊被缠绕,另一个刀辊依旧工作,可以快速切断缠绕的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等等,使得刀辊恢复工作。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结构基本相一致,不同之处在于,转动轴41呈中空状,其内部设置有进料管14,进料管14和转动轴41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出料孔141,辊体42上均设有贯通毛细孔421,由进料管14进入的静电添加剂分散在辊体42内,刀辊旋转时,进料管14不随转动轴41转动,静电添加剂由贯通毛细孔421甩出。

众所周知,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在摩擦过程中会产生静电,当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的碎块在静电的作用下,一方面会发生团聚,另一方面会粘附在刀辊表面,因此,通过贯通毛细孔421甩出静电添加剂,可以将塑料薄膜、吨包袋及报废渔网所带静电消除,提高撕碎机的撕碎效率。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单双轴撕碎机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01、调节第一定刀8和第二定刀9与第一刀辊4和第二刀辊6的间距,最佳的间距为0.4mm;

步骤S102、通过进料管14向辊体42内进行注入静电添加剂,静电添加剂的添加量为100g;

步骤S103、开启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12,向落料斗2添加待撕碎物质。

其中的静电添加剂只需加入千分之几或万分之几的微量,即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静电,静电添加剂可以为磺酸盐或季胺盐。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