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1913发布日期:2019-04-24 00:37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机械搅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轴承支撑稳定、且能够改善冷却性能和降低成本的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201510298385.9公开了一种用于大转矩磁力搅拌器的磁力密封装置,该专利通过驱动电机、磁力联轴器和内置的行星减速机减速并增加扭矩,实现大扭矩传动,通过上润滑介质腔和下润滑介质腔的设置,使得齿轮和轴承的润滑得到保证;同时通过磁场驱动,达到完全密封的效果,解决了机械密封和填料密封难以解决的密封失效和泄漏污染的问题,且各轴承用润滑介质不泄漏,彻底解决了轴承润滑介质的泄漏问题。但由于该专利技术方案中采用支撑座法兰和输出轴支撑座来构成下润滑介质腔且两者之间设置圆锥滚子轴承组,使得静态的支撑座法兰位于动态的输出轴支撑座和输出轴之间,导致轴承受力不稳定、难以散热,且由于支撑座法兰的体积过大,致使成本太高、利润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轴承支撑稳定、且能够改善冷却性能和降低成本的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包括电机、构成磁力联轴器的外磁缸和内磁缸、输出主轴,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主轴的顶部固定嵌入内磁缸内且输出主轴的外侧套置有顶部固定在内磁缸底部的输出轴套,输出主轴和输出轴套之间具有间隙且隔油套自该间隙的底部向上插入间隙内,隔油套通过隔油套法兰固定在支撑座法兰上,套置在输出轴套外侧的轴承支撑座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支撑座法兰上且轴承支撑座的顶部固定在动力支撑法兰的底部,输出轴套和轴承支撑座构成的内腔中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外磁缸作旋转运动,外磁缸通过磁场作用驱动内磁缸作旋转运动,内磁缸直接带动输出主轴和输出轴套旋转使得输出主轴做功。

所述动力支撑法兰的内壁与输出轴套的外壁之间设有FS唇型油封且支撑座法兰的上部内壁与输出轴套的外壁之间设有FB唇型油封,输出轴套的外壁、FS唇型油封和动力支撑法兰的底部以及轴承支撑座的内壁、FB唇型油封和支撑座法兰的顶部构成润滑介质腔。

所述的支撑座法兰和动力支撑法兰上皆设有连通润滑介质腔的润滑介质加注孔,且润滑介质加注孔的加注口采用螺塞封堵。

位于润滑介质腔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的上侧设有位于动力支撑法兰底侧的上轴承间隔套且该上轴承间隔套的内侧与输出轴套的外壁之间设有FB唇型油封,该上轴承间隔套位置处的动力支撑法兰凸出部嵌入输出轴套和轴承支撑座构成的内腔中;位于润滑介质腔下部的圆锥滚子轴承的下侧设有位于支撑座法兰顶部的下轴承间隔套。

位于润滑介质腔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的下侧设有甩油盘且位于润滑介质腔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的上侧设有甩油盘,上述的甩油盘皆固定在输出轴套的外壁上并跟随输出轴套转动。

所述输出轴套的内径沿着输出主轴的轴心线由上至下逐渐变大,使得间隙的内径沿着输出主轴的轴心线由上至下逐渐变大。

所述隔油套的上沿不低于输出轴套和轴承支撑座构成内腔中的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下沿。

所述轴承支撑座的外侧设有机架,机架的底部固定焊接在支撑座法兰上和轴承支撑座的外壁底部、机架的顶部固定焊接在动力支撑法兰的底部和轴承支撑座的外壁顶部,且机架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座法兰上;所述动力支撑法兰的上方通过电机支撑座与电机固定相连,且机架的顶部、动力支撑法兰和电机支撑座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

所述的支撑座法兰与其下方的输出法兰座通过螺栓相连接,且支撑座法兰底部的环形凸出部嵌入输出法兰座上的环形槽内,且环形凸出部的内侧设有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用于密封输出法兰座和支撑座法兰。

所述的隔油套法兰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座法兰的底部且隔油套法兰的上沿设有嵌入支撑座法兰底部的第四O型橡胶密封圈用于密封隔油套法兰和支撑座法兰的接触部位;所述隔油套法兰的内侧通过PTFE油封和耐磨轴套与输出主轴之间接触相连,且PTFE油封的上方设有嵌入隔油套法兰内壁和耐磨轴套外壁之间的油封退卸套。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同步转动的输出轴套和输出主轴之间设置间隙,且间隙内插入静止的隔油套对输出主轴隔离润滑介质,以及相应油封的设置,既降低了成本、又防止了润滑介质的泄露;同时间隙的设置改善了散热性能,且轴承间隔套的设置提高了圆锥滚子轴承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电机;2—外磁缸;3—内磁缸;4—输出轴;5—动力支撑法兰;6—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7—润滑介质加注孔;8—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9—FS唇型油封;10—FB唇型油封;11—上轴承间隔套;12—圆锥滚子轴承;13—甩油盘;14—润滑介质腔;15—轴承支撑座;16—下轴承间隔套;17—支撑座法兰;18—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19—第四O型橡胶密封圈;20—隔油套法兰;21—耐磨轴承;22—PTFE油封;23—油封退卸套;24—输出法兰座;25—隔油套;26—间隙;27—输出轴套;28—机架;29—电机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包括电机1、构成磁力联轴器的外磁缸2和内磁缸3、输出主轴4,该输出主轴4的顶部固定嵌入内磁缸3内且输出主轴4的外侧套置有顶部固定在内磁缸3底部的输出轴套27,输出主轴4和输出轴套27之间具有间隙26,输出轴套27的内径沿着输出主轴4的轴心线由上至下逐渐变大,使得间隙26的内径沿着输出主轴4的轴心线由上至下逐渐变大;且隔油套25自该间隙26的底部向上插入间隙26内,隔油套25的底部通过隔油套法兰20固定在支撑座法兰17上,套置在输出轴套27外侧的轴承支撑座15的底部固定设置在支撑座法兰17上且轴承支撑座15的顶部固定在动力支撑法兰5的底部,输出轴套27和轴承支撑座15构成的内腔中设置有圆锥滚子轴承12,需要说明的是,隔油套25的上沿不低于输出轴套27和轴承支撑座15构成内腔中的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12下沿。

在上述结构中,输出轴套27的外壁、FS唇型油封9和动力支撑法兰5的底部以及轴承支撑座15的内壁、FB唇型油封10和支撑座法兰17的顶部构成润滑介质腔14,支撑座法兰17和动力支撑法兰5上皆设有连通润滑介质腔14的润滑介质加注孔7,且润滑介质加注孔7的加注口采用螺塞封堵;FS唇型油封9设置在动力支撑法兰5的内壁与输出轴套27的外壁之间,使得润滑介质腔14中的润滑介质不会向上漫入动力驱动部分内;FB唇型油封10设置在支撑座法兰17的上部内壁与输出轴套27的外壁之间,以避免润滑介质腔14中的润滑介质向下泄露至输出轴套27的底部和内壁、隔油套25的下部外壁以及支撑座法兰17的顶部凹槽之间构成的空腔内,另即使润滑介质向下泄露至该空腔内,隔油套25的设置亦避免了润滑介质浸入输出轴4的周侧。采用的FS唇型油封9和FB唇型油封10皆选用内骨架有副唇且采用四氟橡胶制成的油封。

在此基础上,位于润滑介质腔14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12的上侧设有位于动力支撑法兰5底侧的上轴承间隔套11且该上轴承间隔套11的内侧与输出轴套27的外壁之间设有FB唇型油封10,该上轴承间隔套11位置处的动力支撑法兰5凸出部嵌入输出轴套27和轴承支撑座15构成的内腔中;位于润滑介质腔14下部的圆锥滚子轴承12的下侧设有位于支撑座法兰17顶部的下轴承间隔套16。进一步的说,位于润滑介质腔14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12的下侧设有甩油盘13且位于润滑介质腔14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12的上侧设有甩油盘13,上述的甩油盘13皆固定在输出轴套27的外壁上并跟随输出轴套27转动。

上述的隔油套法兰20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座法兰17的底部且隔油套法兰20的上沿设有嵌入支撑座法兰17底部的第四O型橡胶密封圈19用于密封隔油套法兰20和支撑座法兰17的接触部位;隔油套法兰20的内侧通过PTFE油封22和耐磨轴套21与输出主轴4之间接触相连,且PTFE油封22的上方设有嵌入隔油套法兰20内壁和耐磨轴套21外壁之间的油封退卸套23。

如图1所示,该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还包括相关的外壳式结构,其中,在轴承支撑座15的外侧设有机架28,机架28的底部固定焊接在支撑座法兰17上和轴承支撑座15的外壁底部、机架28的顶部固定焊接在动力支撑法兰5的底部和轴承支撑座15的外壁顶部,且机架28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座法兰17上;动力支撑法兰5的上方通过电机支撑座29与电机1固定相连,且机架28的顶部、动力支撑法兰5和电机支撑座29的底部通过螺栓固定;支撑座法兰17与其下方的输出法兰座24通过螺栓相连接,且支撑座法兰17底部的环形凸出部嵌入输出法兰座24上的环形槽内,且环形凸出部的内侧设有第三O型橡胶密封圈18用于密封输出法兰座24和支撑座法兰17。

为强化密封性能,电机支撑座29的底部和动力支撑法兰5的顶部之间设有嵌入动力支撑法兰5内的第一O型橡胶密封圈6,动力支撑法兰5的底部和机架28的顶部之间设有嵌入动力支撑法兰5内的第二O型橡胶密封圈8。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磁力搅拌器的底座总成使用时,首先在输出主轴4上安装相应的搅拌桨,然后通过输出法兰座24将底座总成安装在相应的待搅拌容器上,启动电机1,则电机1的输出轴带动外磁缸2作旋转运动,外磁缸2通过磁场作用驱动内磁缸3作旋转运动,内磁缸3直接带动输出主轴4和输出轴套27旋转使得输出主轴4带动搅拌桨做功。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同步转动的输出轴套27和输出主轴4之间设置间隙26,且间隙26内插入静止的隔油套25对输出主轴4隔离润滑介质,以及相应油封的设置,既降低了成本、又防止了润滑介质的泄露;同时间隙26的设置改善了散热性能,且轴承间隔套的设置提高了圆锥滚子轴承的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