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高汤生产的多循环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4755发布日期:2019-05-03 19:45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高汤生产的多循环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发浓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应用于高汤生产的多循环浓缩装置。



背景技术:

浓缩是生产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操作,在医药卫生、食品化工、环境保护及有机合成等许多行业中用途甚广。在食品生产中浓缩的作用主要是去除水分,减少重量,减小体积,提高食品浓度,利于储藏和运输。目前,食品工业中常使用的浓缩装置为夹套加热室带搅拌单效浓缩装置,是将待浓缩的料液存放于加热罐罐体内,往夹套中加入蒸汽从罐体外部对料液进行加热,同时开启罐内的搅拌器,强化料液流动,不断更新与加热面接触的料液,使料液均匀加热浓缩。这种浓缩装置虽结构简单,易于操作,但存在加热面积小,生产能力低,不便于连续生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应用于高汤生产的热交换效率高,生产力大,保证产品质量的多循环浓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应用于高汤生产的多循环浓缩装置,包括蒸发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装置还包括加热罐和循环泵,所述蒸发罐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通过第一循环管道与循环泵入口连接,所述循环泵的出口连接加热罐底部的料液入口,加热罐上部通过第二循环管道与蒸发罐连接,形成料液蒸汽的循环通路;所述加热罐和循环泵至少设有两个,所述加热罐内部被分成密封的上腔部、中腔部和下腔部,所述中腔部内设有多条连通上腔部和下腔部的中空管,料液从下腔部经中空管流到上腔部,所述中腔部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加热介质入口和加热介质出口,用于通入和放出加热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罐外部设有保温夹套,所述保温夹套呈筒状,包裹住中腔部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中空管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内径为20~40mm。中空管选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食品卫生管,确保流经中空管进行加热的料液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内径设置在20~40mm,保证加热罐内设置的中空管数量尽可能多,从而增加加热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罐的蒸汽出口上安装有蒸汽管道,所述蒸汽管道上设有气液分离器。用于回收蒸汽中的液滴和香味物质。所述气液分离器为惯性型分离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为多通管道,分别连接蒸发罐的出料口和至少两个循环泵的入口。以形成至少两条循环通路,提高生产力。

进一步地,所述浓缩装置还包括冷凝机,所述冷凝机为蒸发式冷凝机,蒸发罐通过蒸汽管道与冷凝机连接,蒸汽通过冷凝机冷却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通过设加热罐和循环泵,使料液强制循环加热蒸发,增加蒸发速度;加热罐中设多条内径较小的用于料液通行的中空管,增加料液受热面积,增加浓缩效率。

2、本实用新型设有至少两个加热罐和循环泵,两个加热罐和循环泵同时运行,增加浓缩速度,提高生产力。

3、在蒸汽管道上设有气液分离器,回收蒸汽中的液体和香味物质,减少了物料损失,保证了产品质量。

4、设置冷凝机、冷凝液回收罐和真空泵,保证设备在真空状态运行,使料液在较低温度沸腾蒸发,蒸汽较快流向冷凝器,增加蒸发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发罐和加热罐的俯视图。

附图中的数字标记分别是:

1:蒸发罐;11:进料口;12:出料口;13:蒸汽出口;14:压力表;2:加热罐;21:料液入口;22:上隔板;23:下隔板;24:上腔部;25:中腔部;26:下腔部;27:中空管;28:保温夹套;29:放料阀;210:加热介质入口;211:加热介质出口;3:循环泵;4:气液分离器;5:冷凝机;6:出料泵;71:第一循环管道;72:第二循环管道;73:蒸汽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居中”“两侧”“长度”“宽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一种应用于高汤生产的多循环浓缩装置,包括蒸发罐1、加热罐2、循环泵3和冷凝机5。所述蒸发罐1中部管壁上设有进料口11,底部设有出料口12,顶部居中设有蒸汽出口13,顶部还安装有压力表14。进料口11用于向浓缩设备中加入待浓缩的料液。蒸发罐1底部出料口12通过第一循环管道71与循环泵3入口连接,所述循环泵3的出口连接加热罐2底部的料液入口21,工作时,蒸发罐1中的料液通过第一循环管道71经循环泵3泵入加热罐2中。所述第一循环管道71为多通管道,根据浓缩装置中循环泵3和加热罐2的数量确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循环管道71为三通管道,其开口分别连接蒸发罐1的出料口12和两个循环泵3的入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管道71连接出料口12的支路上还设有出料泵6,用于最终浓缩产品的放出。蒸发罐1顶部的压力表14用于监测蒸发罐1内部蒸汽压力。

加热罐2底部设有料液入口21,料液入口21处安装有放料阀29,放料阀29用于放出加热罐中2残余的料液。加热罐2上部通过第二循环管道72与蒸发罐1中部连接。加热罐2内部安装有上隔板22和下隔板23,上隔板22和下隔板23将加热罐2分成密封的上腔部24、中腔部25和下腔部26,所述中腔部25内设有多条中空管27,中空管27一端连接在上隔板22上,另一端连接在下隔板23上,所述中空管27连通上腔部24和下腔部26,工作时,料液主要在中空管27中进行热交换加热。所述中空管27选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食品卫生管,保证流经中空管27进行加热的料液符合食品卫生标准。优选中空管27的内径为20~40mm,即保证料液能顺利通行,又保证加热管内可设置的中空管数量尽可能的多,进而增加加热面积。加热罐2中腔部25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加热介质入口210和加热介质出口211,用于通入和放出加入介质。加热罐2外部设有保温夹套28,保温夹套28呈筒状,包裹住中腔部25外壁,防止热量散失,节约能耗。

本实施例中加热罐2和循环泵3设有两套,分别设在蒸发罐1两侧,由蒸发罐1底部的出料口12通过第一循环管道71与循环泵3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循环管道71为三通管道,其开口分别连接蒸发罐1的出料口12和两个循环泵3的入口,循环泵3的出口与加热罐2底部的料液入口21连接,加热罐2上腔部24再通过第二循环管道72与蒸发罐1连接,形成循环通路。工作时,料液在蒸发罐1中经两个循环泵3泵入两侧的加热罐2,料液在加热罐2中进行加热产生蒸汽,蒸汽和料液经第二循环管道72进入蒸发罐1,在蒸发罐1中蒸汽和料液分离,蒸汽经蒸发罐1顶部的蒸汽出口13抽出,浓缩的料液留在蒸发罐1底部继续经两个循环泵3泵入两侧加热罐2中进行循环加热。两个循环泵3,两个加热罐2,形成两条循环加热浓缩通路,即为双循环浓缩。显然,加热罐2和循环泵3还可以设为更多个,相应的第一循环管道71设为多通管道。

蒸发罐1顶部居中设蒸汽出口13,所述蒸汽出口13通过蒸汽管道73连接有冷凝机5,所述冷凝机5为蒸发式冷凝机,冷凝机5出口连接有回收罐(图中未示出),回收罐上设有真空泵(图中未示出)。工作时,蒸汽进入蒸发式冷凝机的换热盘管内,换热盘管外部以循环喷淋水为冷却介质,喷淋水在盘管外表面形成水膜,高温蒸汽在换热盘管内放出热量,自身变成冷凝水,盘管外的水膜则吸收管内热量而蒸发呈水蒸气,水蒸气通过风机带出冷凝机5。一种优选实施例是将冷凝机5中冷却水形成的蒸汽进行回收,用于加热罐2的蒸汽加热,以达到热能的循环利用。

优选地,连通蒸发罐1和冷凝机5的蒸汽管道73上设置气液分离器4,所述气液分离器4为惯性型分离器,内部设有挡板,原理是,设置挡板使带有液滴的蒸汽多次突然改变方向,液滴与蒸汽同时与挡板碰撞,由于液滴惯性较大,在突然改变流向时,从气流中甩出,从而与气体分离。优选所述气液分离器4在蒸汽管道73直径方向上的宽度较蒸汽管道73大2.5~3倍。所述气液分离器4既可分离蒸汽中的液滴,又可回收蒸汽中液滴所携带的香味物质。气液分离器4下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有阀门,一般情况下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当回收液达到一定量时,打开阀门,放出回收的液体,将回收液与料液混合,减少了物料损失,一种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工作原理:先将待浓缩的料液经进料口11加入蒸发罐1中,真空泵抽真空,料液经两侧循环泵3分别泵入相应侧加热罐2中,加热罐2的中腔部25加热介质入口210通入蒸汽,料液在加热罐2中流经中空管27被加热产生蒸汽,蒸汽和料液经第二循环管道72进入蒸发罐1,蒸汽和料液在蒸发罐1中分离,蒸汽从蒸汽管道73流入冷凝机5,蒸汽中的液滴在气液分离器4中被回收,回收液经管道流回蒸发罐1,蒸发罐中料液继续进行循环加热,直至浓缩到生产所需浓度,最终形成的浓缩液经放料泵6放出。

显然,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在本实施例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组件可以以多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以上对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表示本实用新型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