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0607发布日期:2019-07-06 12:00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异向流斜管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沉淀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异向流斜管沉淀池。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在废水处理中广为使用。沉淀池的基本原理是:沉淀前需先在水中加入药剂,在混合区经过一定时间的混合反应将污水中的悬浮物絮凝到一起,然后进入沉淀区形成平流沉淀,絮凝到一起的悬浮物沉淀下来形成污泥排出,沉淀干净的水溢出流走。一般混合需要用搅拌机将污水和药剂充分混合,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且设备占地面积较大,同时混合的效率和程度还有待提高。

斜管沉淀池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沉淀池。斜管沉淀池内设置若干斜管,其截面为六边形或者矩形。以上两种沉淀池均不利于排泥。其原因是:六边形或矩形或其他常规的多边形,其侧面和底面均有突兀的折角。而折角处往往会形成污泥的堆积拥挤,而斜管通道内一旦形成角落沉泥堆积,就会减小过水断面,提高上升流速,更增加了流体对沉泥下滑的顶托作用,因而不利于排泥。同时突兀的折角还会增加细菌等滋生的现象。

因此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废水与试剂混合程度和效率高、沉淀效果好的斜管沉淀池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废水与试剂混合程度和效率高、沉淀效果好的斜管沉淀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了一种异向流斜管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管式混合区和沉淀区;所述管式混合区包括蛇形设置的混合管以及入水口;所述沉淀区包括斜管层、集水槽、集泥槽、连接口以及出水口;所述混合管与所述连接口相连,使管式混合区和沉淀区相连通;所述斜管层、集水槽由下至上分隔设置于连接口上方,所述出水口与集水槽相连通;所述集泥槽设置于连接口下方;所述斜管层由若干竖直方向呈之字形设置的斜管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斜管的横截面为胶囊形。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所述胶囊形由两个半圆形的侧面和平滑的顶面及底面相构成。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斜管的倾角在50-70°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混合管为SV型管道静态混合器。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所述混合管上设置加热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口上设置旋流布水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集泥槽底部设置排泥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集水槽上设置出水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占地面积小、废水与试剂混合程度和效率高、沉淀效果好的斜管沉淀池。

(1)本实用新型采用蛇形设置的SV型管道静态混合器、设置在混合管上的加热器、旋流布水器等手段,提高了废水和药剂的混合效率和程度,促进了混凝沉淀反应的进程,提高了废水的净化率。同时蛇形设置的SV型管道静态混合器的混合不需要机械搅拌设备,节省了能源和运行成本。

(2)本实用新型采用呈胶囊形横截面的斜管,并在竖直方向呈之字形设置,克服了传统斜管排泥的问题,避免了斜管堵塞的风险,提高了沉淀的效率和程度,也减少了细菌滋生的情况。

(3)本实用新型将传统的混凝池、沉淀池集成在一起,简化了装置的结构、减少了占地面积,降低的投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集水槽及出水堰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斜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为管式混合区、11为混合管、12为入水口、13为加热器、2为沉淀区、21为斜管层、211为斜管、211a为斜管底面、211b为斜管侧面、22为集水槽、23为集泥槽、24为连接口、25为出水口、26为出水堰、27为排泥管、28为旋流布水器、3为加药装置、4为废水槽、5为输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3所示,一种异向流斜管沉淀池,包括管式混合区1和沉淀区2。管式混合区1包括蛇形设置的混合管11以及入水口12。沉淀区2包括斜管层21、集水槽22、集泥槽23、连接口24以及出水口25。混合管11与连接口24相连,使管式混合区1和沉淀区2相连通。

在管式混合区1中,混合管11为SV型管道静态混合器。混合管11上设置加热器13。

在沉淀区2中,斜管层21、集水槽22由下至上分隔设置于连接口24上方,斜管层21、集水槽22两端均设置于沉淀池内壁上。出水口25与集水槽22相连通,集水槽22上设置出水堰26。集泥槽23设置于连接口24下方,集泥槽23底部设置排泥管27。斜管层21由若干竖直方向呈之字形设置的斜管211组成,斜管211的横截面为由两个半圆形的侧面211b和平滑的顶面及底面211a相构成的胶囊形,斜管211的倾角在50-70°之间。连接口24上设置旋流布水器28。在此废水产生高速旋流与加入的药剂充分混合。

在实际工作中,废水被存储于废水槽4中,废水槽4通过输送管道5与沉淀池的入水口12。当需要对废水进行处理时,废水通过输送管道5流向沉淀池的管式混合区1。同时与输送管道5相连通的加药装置3启动,向输送管道5中输送絮凝剂,混凝剂等药剂。废水和药剂一同进入蛇形设置的混合管11中进行混合。蛇形的设置使废水在流动中形成湍流,可以增加废水和药剂的混合效率和程度。同时混合管11选择SV型管道静态混合器。SV型管道静态混合器的每节直管内部均设置若干旋转方向各异的螺旋片,使废水时而左旋时而右旋,不断改变流动方向,不仅将中心液流推向周边,而且将周边流体推向中心,从而造成良好的径向混合效果。与此同进,流体自身的旋转作用在相邻元件连接处的界面上亦会发生。这种完善的径向环流混合作用,使流体在管道截面上的温度梯度、速度梯度和质量梯度明显减少,使废水和药剂可以充分混合,加快两者的反应。同时混合管11省掉机械搅拌,节省了能源。混合管11上设置的加热器13,使废水温度提高,增加废水和药剂分子的活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两者的混合和反应。

废水通过连接口24进入沉淀区2。连接口24上设置的旋流布水器28使废水产生高速旋流,促使废水与加入药剂充分混合和反应。

废水进入沉淀区2后,已形成的污泥沉入集泥槽23中,废水上升进入斜管层21底部。根据“浅层沉淀”原理,废水产生污泥,并从斜管211的底面211a滑落出斜管211,沉入集泥槽23中;而被净化的废水则继续上升流出斜管211,经过出水堰26流入集水槽22中,最后从出水口25排出。斜管211的横截面为由两个半圆形的侧面211b和平滑的顶面及底面211a相构成的胶囊形。相比于传统的六边形或者矩形或其他多边形截面。圆弧形的侧面211b与底面211a平滑连接,没有突兀的折角,使产生的絮凝沉淀可以从侧面211b很好的滑落到底面211a,不会产生污泥的堆积或者挂泥等现象,避免了斜管211堵塞的风险。也减少了细菌滋生的情况。同时斜管211在竖直方向呈之字形设置,废水在上升过程中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湍流,形成卷扫,促进了和药剂的反应,提高了废水的净化程度和沉淀的效率。同时也有助将细小的、不易沉淀的小絮体卷扫和截留,提高沉淀的效果。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