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0285发布日期:2019-07-10 11:01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化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



背景技术: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产品和有机化工原料,甲醇合成是一个体积缩小的可逆的放热反应过程。对于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来说,反应温度需要维持在220℃~280℃之间,如果温度过低则催化剂没有活性无法反应,温度过高则影响催化剂的寿命和产品品质。因此,合成气在进入甲醇合成反应器之前需要预热到催化剂的起活反应温度,经过甲醇合成反应后的反应气需要及时移出反应热,为再次进入甲醇合成反应器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

公告号为CN206986062U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甲醇合成的装置》,该甲醇合成装置的第一气气换热器、第二气气换热器和第二反应器均独立设置,设备之间通过管道进行连接,反应器和换热器需要布置在不同的结构基础或框架上,增加了该单元的占地和土建结构投资;同时用于连接设备的管道均是高温高压管道,在将设备实现连接的同时管道需要具有适当的柔性,以满足热膨胀的要求,否则管道运行时热胀冷缩产生的推力会损坏设备管口,为了满足管道的刚度和柔性双重要求,实际需要的管道长度远远超过两台设备管口之间的直线距离,管道长度的增加,导致工程投资和热量损失双双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在实现甲醇合成前的原料混合气的升温及反应后的反应气降温要求下,有效降低装置占地面积和土建投资,大幅减少管道长度和热量损耗,从而满足甲醇合成装置的大型化和节能化发展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包括封闭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自所述壳体的一端向所述壳体的另一端依次间隔设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各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依次分隔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四区;

所述第一区内设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通过第二混合气输送管道连接界外;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连接第一反应气输送管道;

所述第二区内设有第一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将第二区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二区的腔室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区的腔室;

所述第三区内间隔设有多根气管;

所述第二隔板内具有第一空腔,各所述气管的出口均连通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隔板上还间隔设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二区的腔室和所述第三区且独立于所述第一空腔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三通道的两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空腔的出口和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

所述第三隔板内设有第二空腔,各所述气管的入口均连接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三隔板上还间隔设有多个独立于所述第二空腔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四区内设有第三分隔板将所述第四区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四区的腔室和集气室;所述集气室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空腔的入口;

所述第二通孔的两端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三区和所述第四区的腔室;

连接界外的第一混合气输送管道的出口连通所述集气室;

用于向界外输送第二反应气的第二反应气输送管道连通所述第四区。

优选所述壳体为立式结构,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自上至下依次设置。该结构占地面积更小,从而减小基础投资。

为方便催化剂和瓷球的卸料,可以在所述第三隔板的下方设有用于盛放瓷球的网兜,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卸料管,所述卸料管的两端口分别连通所述网兜与所述第三隔板之间的空间和界外。

较好的,所述第一区内的第二通道可以由多根并列设置的管道组成,各管道与所述第一区的内腔之间的空隙构成所述的第一通道。

还可以在所述第二区的腔室内设有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与所对应的所述第一隔板的部分以及所述壳体的部分围合形成独立于所述第二区的腔室的缓冲室;

所述第二通道为“U”形管,各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均固定在所述第一隔板上,并且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和所述第一反应气输送管道的出口均连通所述缓冲室。

较好的,可以在所述第四区内还设有第三分隔板;所述第三分隔板与所对应的所述壳体部分形成所述的集气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在同一个壳体中通过隔板的设计分隔出多个区域从而将合成反应和换热集成在一台设备中,避免了反应器外长管道连接,减少了设备数量,降低了设备占地面积,同时还极大程度地减少了长管道连接所导致的热损失大的问题,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并且该反应器的结构设计,能够使设备的热胀冷缩与设备内、外所连接管道的热胀冷缩实现同步,容易满足管道在刚度和柔性两方面的苛刻要求,管道运行时热胀冷缩产生的推力对设备管口的损坏风险降到了最低,利于装置大型化,也有利于大型甲醇合成装置的安全稳定运行。取消合成反应区中央的中心筒,取而代之是换热管和催化剂,有效增加了催化反应空间,可进一步缩小反应器直径,利于装置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沿图1,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该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包括:

壳体5,封闭结构,其内腔通过多根管道连接界外。本实施例中的壳体5为立式结构。

隔板,有三块,包括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和第三隔板3,自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在壳体5的内腔内,将壳体5的内腔自上至下依次分隔为第一区51、第二区52、第三区53和第四区54。其中:

第一区51,其内设有多根并列布置的“U”形管,各U形管构成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通道51b,各U形管与第一区51内腔之间的空隙构成独立于第二通道51b的第一通道51a。第一通道51a的出口通过第二混合气输送管道73连接界外。

各U形管两端口均限位在第一隔板1上;第一隔板1上还连接有第二分隔板56,第二分隔板56位于第二区的腔室52a内,第二分隔板56与所对应的第一隔板1部分以及所对应的壳体部分形成独立于第二区的腔室52a的缓冲室58;第二通道51b的入口和第一反应气输送管道75的出口均连通缓冲室58;第二通道51b的出口连通第二区的腔室52a。

第一分隔板76,设置在第二区52内,其两端缘分别连接在第一隔板1和第二隔板2上,第一分隔板76与第一隔板1、第二隔板2、第二分隔板56以及所对应的壳体部分围合形成第二区的腔室52a;第一分隔板76与对应的另部分壳体之间的间隙形成独立于第二区的腔室52a的第三通道52b,用于输送预热过的混合气,第三通道52b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连接第二隔板上的出气口23和第一通道51a的入口。

第二区52,为空腔,被第一分隔板76分隔为竖向并列布置的第二区的腔室52a和第三通道52b;其中第二区的腔室52a为进入其内的第一反应气的缓冲区。

第三区53,为反应区,其内设有多根气管6,各气管在第三区53内并列布置;各气管6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在第二隔板2和第三隔板3上。

围合成第三区53的第二隔板2和第三隔板3均为空心板。其中第二隔板2内具有第一空腔21,各气管6的出口均连通第一空腔21;对应于第三通道52b在第二隔板2的上表面一侧上设有连通第一空腔21的出气口23,第二隔板2上还间隔设有多个纵向贯通且独立于第一空腔21的第一通孔22,第一通孔22的两端口分别连通第二区的腔室52a和第三区53。

第三隔板3内设有第二空腔31,各气管6的入口均连接第二空腔31;对应于集气室的出口在第三隔板3的下表面一侧设有连通第二空腔31的进气口33;第三隔板3上还间隔设有多个纵向贯通第三隔板3且独立于第二空腔31的第二通孔32,各第二通孔32的两端口分别连通第三区53和第四区的腔室54a。

第四区54,为空腔,其内设有第三分隔板78;第三分隔板78将第四区分隔为相互独立的第四区的腔室54a和集气室54b。其中第四区的腔室54a为第二反应气的缓冲区。集气室54b为混合气缓冲区;集气室的出口连接进气口33,集气室的入口连接第一混合气输送管道71的出口。

第一混合气输送管道71,用于输送新鲜的原料气和循环气的混合气,其出口固定在壳体5上并连通集气室54b。

第二混合气输送管道73,用于将换热好的混合气从第一区送至界外下游装置。

第一反应气输送管道75,用于将界外第一反应气输送至第一区的第二通道51b内。

第二反应气输送管道8,用于输送第二反应气至界外;第四区所对应的壳体上设有第二反应气出口,第二反应气出口连接第二反应气输送管道8的入口。

网兜91,用于兜住瓷球,设置在第三隔板3的下方。

卸料管92,设置在壳体5的侧壁上,为填充在第三区内的催化剂和瓷球的卸料通道;卸料管92的两端口分别连通网兜91与第三隔板3之间的空间和壳体界外。

该甲醇合成气冷合成塔的工作原理描述如下:

新鲜的原料气和循环气形成混合气通过第一混合气输送管道进入集气室缓冲后,进入第三隔板的第二空腔内,然后均匀进入各气管,在气管内与第三区内催化剂床层反应所产生的反应热换热后,进入第二隔板上的第一空腔内,经由出气口进入第三通道,然后进入第一区的第一通道内,与第一区第二通道内所送来的界外第一反应气换热后,经由第二混合气输送管道送出界外。

界外送来的第一反应气经由第一反应气输送管道进入缓冲室,经由第一区内的第二通道进入到第二区的腔室内,然后从第二隔板上各第一通孔进入到第三区内,在第三区内所填充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生成第二反应气。第二反应气经由第三隔板上的各第二通孔进入到第四区内,经由第二反应气输送管道输送至界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