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雾化喷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42193发布日期:2019-07-10 11:12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雾化喷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园林工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喷泉装置。



背景技术:

喷泉,指由地下喷射出地面的泉水,特指人工喷水设备。喷泉是一种将水或其他液体经过一定压力通过喷头喷洒出来的具有特定形状的组合体,为其提供水压的一般为水泵。喷泉是由人工构筑的以喷射优美的水姿供人们观赏的水景。雾化是指通过喷嘴或用高速气流使液体分散成微小液滴的操作,而液体雾化的方法有压力雾化,转盘雾化,气体雾化及声波雾化等。而喷泉中的雾化方法一般是通过高速气体的冲撞,使液体经过特殊装置散化成小滴,成雾状喷射出去。

目前,公告号为CN104492647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雾化喷泉装置,所述雾化喷泉装置包括:供水装置、雾化器及花片,所述供水装置与外部水源连通,雾化器安装在供水装置的端面上,在雾化器中心部位设置有花片,雾化器和花片通过螺纹安装固定在供水装置上。本发明所述雾化喷泉装置,将雾化器和花片设置成两件式分离结构,不仅加工简单方便,提高其工艺性,且便于安装与拆卸,便于清洗与维修,使用成本低。

上述技术方案,将雾化器和花片设置成两件式分离结构,加工简单,便于安装与拆卸,使用成本低,但存在以下缺陷:由于该雾化喷泉装置仅通过雾化器的微孔和恒压的高速水汽配合来散化小水珠为水雾,缺少调节水气配比的机构,故而无法调节该雾化喷泉装置的雾化量。为此,亟需一种雾化喷泉装置,该雾化喷泉装置能够调节雾化量,从而达到不同的雾化效果,提高了该装置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喷泉装置,该雾化喷泉装置能够调节雾化量,从而达到不同的雾化效果,适用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雾化喷泉装置,包括竖直设置并与高压水流连通的外管、固定在外管管口处的用于雾化小水珠的雾化环板、固定在雾化环板中的用于形成喷泉的喷泉板、设置于外管内并与喷泉板底面固定的内管、用于将通过喷泉板的水与通过雾化环板的水分隔的滑管、用于调节滑管的调节部以及用于将高速气流引入外管内的进气部;所述外管内壁倾斜;所述滑管竖直设置,且其内壁与所述内管外壁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高压水流进入外管内时,一部分水流进入滑管,并经过内管从喷泉板喷出,形成喷泉;而另一部分水流流入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此时进气部将高速气流导入该间隙,高速气流冲散水流为小水珠,小水珠掺杂在高速气流中从雾化环板流出,最终形成水雾;由于该外管内壁倾斜,而当滑管竖直滑动时,滑管开口边缘与外管内壁的水平距离改变,故而改变了滑管与外管的间隙的开口大小,在高压水流流速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最终经过雾化环板流出的水流大小,调节了该雾化喷泉的雾化量,从而达到不同的雾化效果,提高了该装置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管远离内管的一端固定有出水套,所述出水套远离滑管的一端开口大于与滑管连接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高压水流流动到出水套位置时,大部分水流经过出水套较大的开口流入,再从出水套较小的开口进入内管,最终从喷泉板喷射出;该出水套的设置,拦截了大量的高压水流形成喷泉,而剩余的小部分高压水流进入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形成水雾,避免了大量的水流经过雾化环板,保证了雾化环板的雾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部包括竖直穿过喷泉板并与喷泉板螺纹连接的调节螺栓以及一端与调节螺栓端部固定另一端与滑管内壁固定的固定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调节螺栓转动时,调节螺栓竖直移动,带动固定杆竖直移动,驱动了滑管沿内管外壁竖直移动,从而调节了该雾化喷泉的雾化量;该调节部的设置,使得使用者在外管外即可完成位于外管内的滑管的调节,操作过程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螺栓上套设有用于防止调节螺栓锈蚀的防水套,所述防水套具有弹性,其一端与调节螺栓的栓头密封,另一端与喷泉板上表面密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水套将调节螺栓的杆部与外界分隔,避免了雾化喷泉装置喷出的水分锈蚀调节螺栓的螺纹,防止了调节螺栓与喷泉板的螺纹连接因锈蚀而失效,提高了调节螺栓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气部包括开设于外管侧壁的与外界高速气体连通的进气孔、固定于外管内的环形管以及开设于环形管上的开口朝向雾化环板的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与环形管连通;所述出气孔具有多个,且多个所述出气孔环绕环形管的圆心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管内的小部分高压水流经过滑管的分隔进入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缝隙时,高速气体通过进气孔进入环形管后从出气孔流出,水流在高速气体的冲击下散化成小水珠,最终小水珠在高速气体的带动下再经过雾化环板雾化成水雾;由于该环形管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并且多个出气孔环绕排列,使得环形管的出气量更均匀,从而使得高速气体与水流的接触更充分,故而提高了水流的雾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气孔内固定有防止外管内的水珠进入环形管的气塞,所述气塞为弹性材料;所述气塞开设有轴线竖直的锥形细孔,所述锥形细孔位于环形管外的开口小于其位于环形管内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高速气体流动时,气体从锥形细孔位于环形管内的开口进入气塞,使得气塞变形,从而使得锥形细孔位于环形管外的开口撑开,将高速气体释放出去;而当高速气体停止流动时,气塞恢复,锥形细孔位于环形管外的开口闭合,避免了外管内的水流进入环形管,防止了水流中夹杂的杂质堵塞进气孔,提高了进气部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上端套设有用于加速气体流出的集气套,所述集气套与内管固定;所述集气套靠近雾化环板的端面大于其靠近滑管的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小水珠掺杂在气体中形成的水汽经过集气套时,集气套的外壁到外管内壁的水平距离逐渐减小,使得水汽的流速加快后从雾化环板处喷出;由于水汽的流速越快,小水珠与气体的碰撞越剧烈,故而小水珠碎裂成的颗粒越细小,该雾化喷泉装置的雾化效果也就更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上套设有具有弹性的限位圈,所述限位圈与内管固定并位于滑管上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管沿内管向上移动时,滑管的上端靠近限位圈直至与其接触,最终使得滑管在限位圈的阻碍下停止移动,避免了滑管与集气套的碰撞,防止滑管与集气套碰撞受损后失效,提高了滑管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由于该外管内壁倾斜,而当滑管竖直滑动时,滑管开口边缘与外管内壁的水平距离改变,故而改变了滑管与外管的间隙的开口大小,在高压水流流速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最终经过雾化环板流出的水流大小,调节了该雾化喷泉的雾化量,从而达到不同的雾化效果,提高了该装置的适用性;

2.而当高速气体停止流动时,气塞恢复,锥形细孔位于环形管外的开口闭合,避免了外管内的水流进入环形管,防止了水流中夹杂的杂质堵塞进气孔,提高了进气部的工作稳定性;

3.集气套的外壁到外管内壁的水平距离逐渐减小,使得水汽的流速加快后从雾化环板处喷出,由于水汽的流速越快,小水珠与气体的碰撞越剧烈,故而小水珠碎裂成的颗粒越细小,该雾化喷泉装置的雾化效果也就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外管;2、雾化环板;21、微孔;3、喷泉板;31、出水孔;4、内管;5、滑管;51、出水套;6、调节部;61、调节螺栓;611、栓头;612、螺杆;62、固定杆;63、防水套;7、进气部;71、进气孔;72、环形管;721、出气孔;73、气塞;731、锥形细孔;8、集气套;9、限位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雾化喷泉装置,包括外管1、雾化环板2、喷泉板3、内管4、滑管5、调节部6、进气部7、集气套8以及限位圈9。外管1的截面呈圆形,其轴线竖直,且其外侧壁倾斜。外管1的上端开口小于其下端开口,且外管1的开口处折弯,使得外管1的两端竖直。此外,外管1下端的开口与外界高压水源连通,用于形成喷泉。雾化环板2为板状结构,截面呈圆环形,其外壁与外管1上端开口的内壁固定,且其轴线与外管1轴线重合。雾化环板2的端面开设有微孔21,微孔21的截面呈圆形,且微孔21的轴线竖直,用于将外管1内的小水珠雾化。喷泉板3为圆形板状结构,水平设置,其外侧壁与雾化环板2的内侧壁固定,且其下端面与雾化环板2的下端面齐平。喷泉板3上开设有出水孔31,出水孔31的截面为圆形,其轴线竖直,用于将外管1内的高压水流释放出,形成喷泉。

如图1所示,内管4为圆管状结构,其轴线竖直,且其上端与喷泉板3底面固定,使得进入到内管4的高压水流从喷泉板3出的出水孔31排出。滑管5为圆管状,其轴线竖直,套设于内管4上并与内管4滑动连接。滑管5下端开口设有出水套51,出水套51为圆台形空心结构,其上下端面开口。出水套51的轴线与滑管5的轴线重合,且其较小的端面开口与滑管5的下端开口固定,故而其较大的开口朝向外管1连通水源的开口,使得进入外管1的大部分高压水流进入滑管5和内管4内。

如图1所示,调节部6包括调节螺栓61、固定杆62和防水套63,调节螺栓61包括栓头611和螺杆612。螺杆612为圆轴状结构,其侧壁刻有螺纹,且螺杆612竖直穿过喷泉板3的中部并与之螺纹连接。栓头611为圆柱体块状,其轴线竖直并与螺杆612轴线重合,且栓头611的底面与螺杆612的上端固定。固定杆62为圆柱体长杆状结构,其轴线水平,且其一端与螺杆612下端固定另一端与滑管5内壁固定。当螺杆612转动时,螺杆612同时沿竖直方向移动,使得固定杆62绕螺杆612转动且向上移动,带动滑管5旋转并向上移动,使得出水套51的下端开口边缘与外管1之间的水平距离改变,故而改变了从出水套51和外管1内壁之间的缝隙进入雾化环板2的高压水流的流量。防水套63为圆管状,其材质为橡胶,具有弹性。防水套63的轴线竖直,套设于螺杆612位于喷泉板3上侧的一端,防水套63的一端与栓头611底面密封固定,另一端与喷泉板3的上表面密封固定,使得螺杆612与外界水分分隔,避免了螺杆612锈蚀。

如图1、图2所示,进气部7包括进气孔71、环形管72以及气塞73。进气孔71开设于外管1侧壁,其截面为圆形,且进气孔71的轴线水平并位于内管4的下端开口上侧。环形管72的截面呈半圆形,其环形轴线水平。环形管72的外壁与外管1的内壁固定,且其环形轴线的圆心与外管1的轴线重合。进气孔71位于外管1外的开口与外界高速气体连通,而进气孔71位于外管1内的开口与环形管72内部连通,使得外界高速气体流入环形管72。环形管72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721,多个出气孔721环绕环形管72的圆心均匀排列。出气孔721的截面呈圆形,其轴线竖直,且其位于环形管72外的开口朝上,使得环形管72内的高速气体流向雾化环板2。气塞73为块状,其截面为圆形,且其轴线与出气孔721的轴线重合。气塞73的外侧壁与出气孔721的内壁固定,且气塞73的上下端面与环形管72的内外壁齐平。气塞73上开设有锥形细孔731,锥形细孔731的轴线竖直,且锥形细孔731位于环形管72外的开口小于其位于环形管72内的开口。气塞73为橡胶材质,具有弹性,在环形管72未接入高速气体时,锥形细孔731的较小的开口闭合,避免了水流进入环形管72;而当环形管72接入高速气体时,环形管72内的高速气体从锥形细孔731的较大的开口进入,使得气塞73变形,此时锥形细孔731较小的开口张开,最终使得高速气体喷出环形管72。而喷出环形管72的高速气体与高压水流碰撞,将高压水流散化成小水珠,小水珠和高速气体结合形成高速水汽,该高速水汽经过雾化环板2的微孔21后再度细化成雾状颗粒后从雾化环板2上喷出,形成水雾。

如图1所示,集气套8为圆台状,其中部开孔,套设于内管4上并与内管4外壁固定。集气套8的较大的端面朝上并与喷泉板3的底面固定,使得经过集气套8外壁流向雾化环板2的高速水汽的流速提升。限位圈9为环状结构,水平设置,且其截面为方形。限位圈9的材质为橡胶,套设于内管4上并位于滑管5上侧,防止了滑管5向上移动与集气套8碰撞。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调节螺栓61转动,带动滑管5向上移动,使得出水套51向上移动,改变了出水套51下端的开口边缘与外管1倾斜的内壁之间的水平距离,调节了流入外管1与内管4之间的缝隙的水流量,故而调节了最终从雾化环板2喷出的水雾量,使得该雾化喷泉装置达到了不同的雾化效果,提升了该雾化喷泉的适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