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垃圾粉碎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76338发布日期:2019-08-31 01:5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垃圾粉碎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碎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粉碎设备。



背景技术: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在工程中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等原因产生的建筑废料,包括废渣土、弃土、淤泥以及弃料等,这些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却是在建筑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工程项目建设,正因为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所以其环节的考虑是更重要的。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633473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取出物料的建筑垃圾用粉碎机,包括粉碎箱,所述粉碎箱的顶部连通有分类箱,所述分类箱的顶部连通有进料管,所述分类箱的内壁一侧固定安装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远离分类箱内壁一侧固定安装有抗压板,所述粉碎箱内设置有粉碎轮。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使用粉碎机对建筑垃圾进行粉碎时,粉碎机的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并通过进料管散入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且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粉碎设备工作时产生的灰尘,防止灰尘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建筑垃圾粉碎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垃圾粉碎设备,包括架体,所述架体上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箱体上且位于箱体的一侧与箱体连通设置有排尘管,所述排尘管内且位于靠近箱体的位置设置有排尘扇,所述架体上设置有第一水箱,所述第一水箱远离架体的面为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水箱内设置有用于收集灰尘的集尘件,所述集尘件包括整体呈圆柱体状的框体,所述框体上套设且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框体包裹的集尘袋,所述集尘袋朝向第一水箱开口的面为开口设置,所述排尘管远离箱体的端部延伸至集尘袋的开口所在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建筑垃圾通过进料口和出料口经过箱体并进行粉碎,启动排尘扇,箱体内粉碎时产生的灰尘被排尘扇排出至排尘管内,然后带有灰尘的气体进入集尘件内,集尘袋将把气体中的灰尘过滤至集尘袋内,由于集尘件位于第一水箱内,第一水箱内的水会将未被集尘袋过滤的灰尘吸附,通过排尘扇和集尘件将箱体内的灰尘排出并收集,减小了粉碎机工作时产生的灰尘,防止了灰尘对空气造成污染,且将集尘件置于第一水箱内进一步加强了对灰尘的过滤效果,另一方面,由于集尘件的设置,仅有少部分的灰尘进入水中,使得不用频繁更换第一水箱内的水,与直接将排尘管通入水中相比,节约了水资源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水箱内垂直于第一水箱的底壁设置有支杆,所述支杆上于水平方向转动连接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沿转动盘的周向、均匀开设有多个用于供框体移入的固定孔,所述框体靠近排尘管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缘,所述第一凸缘垂直于框体且朝向远离框体轴线的位置向外延伸设置,所述框体移入至固定孔内、带动第一凸缘卡接至转动盘上,所述第一水箱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盘间歇转动、以使得转动盘上的多个框体依次与排尘管衔接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多个带有集尘袋的框体分别置于固定孔内,框体上的第一凸缘使得框体被卡接至转动盘上,当一个集尘袋过滤大量灰尘后,启动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转动盘间歇转动,使得下一个框体转动至排尘管下方并与排尘管衔接,再将过滤了大量灰尘的集尘件于固定孔内取出并清理,通过转动盘和驱动机构使得更换集尘件时,无需人工去对准集尘件和排尘管的位置,节省了人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转动盘上的齿环,所述齿环与转动盘为同心设置,所述第一水箱上横跨于第一水箱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与转动盘位于同一高度,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端上固定连接有与齿环相啮合的扇形齿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电机,电机驱动扇形齿轮转动,扇形齿轮转动至齿环啮合时,齿环将发生转动,齿环转动时带动转动盘转动,由于扇形齿轮上的轮齿不完整,扇形齿轮将使齿环间歇转动,使得转动盘上的多个框体依次与排尘管衔接,扇形齿轮和齿环的设置实现了转动盘的间歇转动,从而实现了集尘件的依次更换,且扇形齿轮与齿环的的结构简单,更加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尘管远离箱体的端部设置有与第一凸缘抵接的第二凸缘,所述第二凸缘垂直于排尘管且朝向远离排尘管轴线的位置向外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凸缘和第一凸缘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吸附的磁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盘带动一个框体移动至与排尘管衔接时。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上的磁铁将互相吸附,使得排尘管与框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防止了框体与排尘管产生脱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板靠近转动盘的边为与转动盘边缘贴合的圆弧形设置,所述底板的圆弧形的边上朝向底板内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两端为贯通设置,所述转动盘上沿转动盘周向设置有滑动连接于滑槽内的滑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扇形齿轮带动转动盘转动时,转动盘上的滑条将于滑槽内滑动,滑槽和滑条的设置可对转动的转动盘导向,防止了转动盘转动时发生偏移,导致框体不能与排尘管衔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水箱上且位于第一水箱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架体上设置有第二水箱,所述第二水箱远离架体的面为开口设置,所述第二水箱的高度低于第一水箱的高度,所述排水管远离第一水箱的端部朝向第二水箱的开口延伸设置,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排水管内设置有过滤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水箱内的水包含过多灰尘时,打开阀门,带有灰尘的水将通过排水管进入第二水箱内,在带有灰尘的水通过排水管时,排水管内的过滤装置将过滤掉其中的灰尘,使得被过滤后的水进入第二水箱内,此时则可以将第二水箱内的水重新置于第一水箱内继续使用,如此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进一步节省了水资源的使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设置在排水管上的过滤套筒,所述过滤套筒套设且螺纹连接于排水管远离第一水箱的端部,所述过滤套筒内设置有过滤海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有灰尘的水通过排水管时,过滤套筒内的过滤海绵将会把灰尘过滤,当过滤海绵上堆积较多灰尘后可直接拧下过滤套筒,然后对过滤海绵进行更换或清洗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尘管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于箱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排尘扇发生故障或对排尘扇进行清理时,可直接拧松螺栓将排尘管于箱体上取下,然后再对排尘扇进行维修或清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排尘扇将箱体内的灰尘排出至排尘管内,并通过集尘件将灰尘收集,减少了粉碎设备产生的灰尘,防止了其对空气造成污染,减少了灰尘对操作人员人体的损害,且集尘件位于第一水箱内,未被集尘件收集的灰尘将被第一水箱内的水吸附,提高了除尘的效果;

2.扇形齿轮带动转动盘做间歇转动,使得更换集尘件时,转动盘带动框体依次与排尘管衔接,无需人工去更换对准集尘件,节省了人力;

3.第一水箱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后,排水管内的过滤装置将水中的灰尘过滤,被过滤的水进入第二水箱后有可以再置于第一水箱内使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图5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3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架体;11、箱体;111、进料口;112、出料口;12、排尘管;121、第二凸缘;122、螺栓;13、排尘扇;14、第一水箱;141、排水管;142、阀门;143、过滤套筒;144、过滤海绵;15、集尘件;151、框体;1511、第一凸缘;152、集尘袋;16、底板;161、电机;162、扇形齿轮;163、滑槽;17、第二水箱;2、支杆;21、转动盘;211、固定孔;212、齿环;213、滑条;22、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建筑垃圾粉碎设备,包括架体1,所述架体1上设置有用于粉碎建筑垃圾的箱体11,箱体1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进料口111和出料口112,箱体11上位于箱体11的一侧设置有排尘管12,排尘管12与箱体11连通设置,排尘管12内靠近箱体11的位置设置有排尘扇13(见图4),为了方便排尘扇13的维修和清理,将排尘管12通过螺栓122连接于箱体11上。

参照图3和图5,架体1上设置有第一水箱14,第一水箱14内设置有集尘件15,集尘件15由圆柱体形的框体151、和套设在框体151外将框体151包裹的集尘袋152组成,集尘袋152朝向第一水箱14开口的面为开口设置,排尘管12远离箱体11的端部延伸至集尘袋152开口所在的位置。

建筑垃圾于进料口111进入箱体11内进行粉碎,粉碎完成后则从出料口112离开箱体11,在对建筑垃圾进行粉碎的过程中,箱体11内产生大量的灰尘,启动排尘扇13,排尘扇13将箱体11内的灰尘排出至排尘管12内,并通过排尘管12进入排尘件内,使得灰尘被收集至排尘袋内,而通过排尘袋的灰尘则会被第一水箱14内的水吸附,通过排尘扇13将箱体11内的灰尘排出并进行收集处理,减少了箱体11散出至空气中的灰尘,从而减少了灰尘对空气的污染。

参照图3和6,第一水箱14内垂直于第一水箱14的底壁设置有支杆2,支杆2上转动连接有转动盘21,转动盘21上沿转动盘21的周向均匀开设有多个固定孔211,每个固定孔211内均设置有集尘件15,框体151上靠近排尘管1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凸缘1511,第一凸缘1511垂直于框体151且朝向远离框体151轴线的位置延伸,框体151移入固定孔211内时使得第一凸缘1511卡接在转动盘21上,排尘管12远离箱体11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凸缘121,第二凸缘121垂直于排尘管12且朝向远离排尘管12轴线的位置延伸,第一凸缘1511和第二凸缘121抵接设置,且为了使排尘管12和集尘件15连接得更紧密,第一凸缘1511和第二凸缘121相抵接的面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吸附的磁铁22。

当一个集尘件15内收集大量灰尘后,转动转动盘21,使其相邻的固定孔211内的集尘件15移动至排尘管12下方,并通过第一凸缘1511和第二凸缘121上的磁铁22吸附,而收集了大量灰尘的集尘件15则可以从固定孔211内取出清理,使得集尘件15的更换更加方便。

参照图3和图5,转动盘21上固定连接有和转动盘21同心设置的齿环212,第一水箱14上横跨于第一水箱14设置有底板16,底板16和转动盘21处于同一高度,且底板16靠近转动盘21的边设置为与转动盘21贴合的圆弧形,底板16上设置有电机161,电机161的驱动端上固定连接有与齿环212啮合的扇形齿轮162,底板16的圆弧形的边上开设有滑槽163,滑槽163的两端为贯通设置,转动盘21上周向设置有滑动连接于滑槽163内的滑条213。

需要对集尘件15进行更换时,启动电机161,电机161驱动扇形齿轮162转动,扇形齿轮162转动至与齿环212啮合时,将带动齿环212转动,齿环212则带动转动盘21转动,从而使得转动盘21做间歇转动,使得转动盘21上的多个框体151依次与排尘管12衔接,使得更换集尘件15时,转动盘21每次都能将框体151转动至与排尘管12衔接,无需再人工对准,节省了人力,而滑槽163和滑条213的设置可防止转动盘21在转动时发生偏移;本实施例中,滑槽163与滑条213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U”形,减小了滑槽163与滑条213的接触面积,使得滑条213可以更好地在滑槽163内滑动。

参照图3和图7,架体1上靠近第一水箱14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水箱17,第二水箱17远离架体1的面为开口设置,第一水箱14的高度高于第二水箱17的高度,第一水箱14的底部连通设置有排水管141,排水管141远离第一水箱14的端部延伸至第二水箱17的开口处,排水管141上设置有阀门142,排水管141远离第一水箱14的端部套设且螺纹连接有过滤套筒143,过滤套筒143内设置有过滤海绵144。

当第一水箱14内的水带有较多灰尘时,打开阀门142,带有灰尘的水进入排水管141内,在经过过滤套筒143时,水中的灰尘将会被过滤至过滤海绵144上,随后被过滤的水进入第二水箱17内,而被过滤的水又可再置于第一水箱14内,进行灰尘的吸附,如此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省了水资源的使用,当过滤海绵144上堆积过多灰尘时,则可直接将过滤板套筒于排水管141上拧下,对过滤海绵144进行清理或更换。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工作前,第一水箱14内有足够的水,转动盘21上的每个固定孔211内均放置有集尘件15。

启动排尘扇13,将建筑垃圾从进料口111倒入箱体11内并进行粉碎,粉碎完成后从出料口112离开,在粉碎建筑垃圾的过程中,箱体11内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此时排尘扇13将会把灰尘和气体排出至排尘管12内,带有灰尘的气体通过排尘管12进入集尘件15内,此时集尘袋152将会把气体中的灰尘过滤至集尘袋152内,而气体则被排出,而未被集尘袋152过滤的灰尘进入第一水箱14内,则会被第一水箱14内的水吸附。

在一个集尘袋152内包含较多灰尘时,启动电机161,电机161驱动扇形齿轮162转动,扇形齿轮162含有轮齿的部分转动至与转动盘21上的齿环212啮合时,扇形齿轮162将带动齿环212转动,齿环212则带动转动盘21转动,而扇形齿轮162不带轮齿的部分则不会带动齿环212转动,于是转动盘21只会间歇转动,从而使得下一个固定孔211内的框体151移动至排尘管12下方,使得框体151上的第一凸缘1511和排尘管12上的第二凸缘121抵接,并由于磁铁22相互吸附,使得排尘管12和集尘件15之间连接更加紧密,而装满灰尘的集尘件15移动后,则直接将其于固定孔211取出清理。

当第一水箱14内的水中包含过多灰尘时,打开阀门142,带有灰尘的水进入排水管141,并通过过滤套筒143,此时过滤海绵144将会把水中的灰尘过滤,而被过滤的水进入第二水箱17内,随后将第二水箱17内的被过滤的水再置于第一水箱14内,使得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排尘扇13将箱体11内的灰尘排出,并用集尘件15将其收集处理,减少了粉碎设备粉碎建筑垃圾时产生的灰尘,防止了灰尘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同时,减少了灰尘对操作人员人体的损害,而且将集尘件15置于第一水箱14内,第一水箱14内水会将未被过滤的灰尘吸附,进一步加强了对灰尘的过滤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