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摩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9536发布日期:2019-08-27 20:4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物料摩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料摩擦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于一些使用过后剩余的物料的分类回收也越来越重视。

众所周知,生活中使用过后的物料种类繁多,大小体积也各有不同,而一般情况下,如果根据各种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后再对物料进行回收利用的话,则会在前期分类的时候造成极大的工作量。因此,现有的物料分类工序都是先把所收取的物料统一进行摩擦切碎,使得各种物料(尤其是一些特大块的物料)被切碎成体积相近,然后再对摩擦后的物料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分类回收。

其中,在现有的物料摩擦装置中,其主要包括机架、滚筒、转动轴、摩擦片、驱动转动轴旋转的第一驱动装置以及驱动滚筒转动的第二驱动装置。其中,滚筒以水平方向的直线为旋转中心而转动地安装于机架上,滚筒内设置有容置物料的容置腔,转动轴可转动地安装于容置腔内,摩擦片沿着转动轴的径向安装于转动轴上,滚筒的侧壁开设有门口,且滚筒的侧壁与一门体铰接,可通过打开或者关闭门体实现打开或者关闭门口。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先打开门体,然后把需要摩擦的物料放进容置腔内,然后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转动轴连同安装于转动轴上的摩擦片一起旋转以实现对物料的切碎,当完成对物料的切碎后打开门体,并且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滚筒相对于机架旋转以实现将容置腔内摩擦后的物料倒出容置腔外。但是,这样子的物料摩擦装置不但结构复杂且对物料的摩擦程度不均匀,而且由于滚筒是以水平方向的直线为旋转中心而转动地安装于机架上,因此在通过摩擦片对物料进行摩擦的过程中会对设置于滚筒侧壁的门体施加一定的压力而减缓门体的使用寿命。

因此,亟需一种结构简单且对物料摩擦均匀的物料摩擦装置来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对物料摩擦均匀的物料摩擦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物料摩擦装置,包括筒体、摩擦片、转动轴以及驱动装置,所述筒体内开设有用于容置物料的容置腔,所述筒体的顶部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进料口,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容置腔外,所述转动轴位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转动轴还穿出所述筒体并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所述摩擦片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凸设于所述转动轴的外缘,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摩擦片的上方,所述物料摩擦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出料风叶,所述出料风叶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上并位于所述摩擦片的下方,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沿所述筒体的上下方向布置,所述筒体的底部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出料口,所述出料口沿所述转动轴的径向与所述出料风叶相对应。

较佳地,所述转动轴上固定套有沿所述筒体的上下方向呈相间开布置的第一环形片和第二环形片,所述摩擦片沿所述转动轴的周向呈辐射状布置,且所述摩擦片的第一端插于所述第一环形片和第二环形片之间的空间内,所述摩擦片的第二端沿所述转动轴的径向凸出所述第一环形片和第二环形片。

较佳地,所述物料摩擦装置还包括固定轴,所述第一环形片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环形片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轴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所述摩擦片之第一端及所述第二固定孔而将所述摩擦片之第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环形片和第二环形片之间的空间内。

较佳地,所述摩擦片的第二端之横截面为T字型。

较佳地,所述物料摩擦装置还包括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首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进料管的末端具有第二开口,所述进料管的末端与所述筒体的进料口相接,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所述进料管在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部位呈L字形。

较佳地,所述物料摩擦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筒体固定的底座,所述转动轴的首端装配于所述筒体的顶部上,所述转动轴的末端向下依次穿过所述底座和所述筒体的底部后再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

较佳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器、主动轮、从动轮以及传动件,所述从动轮安装于所述转动轴的末端上,所述主动轮安装于所述驱动器的输出端上,所述传动件套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

较佳地,所述主动轮及从动轮为带轮或链轮,所述传动件对应为皮带或链条。

较佳地,所述物料摩擦装置还包括门体,所述筒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容置腔相通的门口,所述门体与所述筒体的侧壁铰接并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所述门口。

较佳地,所述筒体呈圆柱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转动轴的轴向沿筒体的上下方向布置,并且将出料风叶固定于转动轴上并位于摩擦片的下方,因此物料在被倒入容置腔后先经过摩擦片的切碎,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容置腔的底部并且在转动的出料风叶的推动下被推动;又通过在筒体的底部侧壁开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出料口,且该出料口沿转动轴的径向与出料风叶相对应,因此被切碎的物料在被出料风叶吹动并且直接沿着转动轴的径向朝向出料口移动而进行出料,由于出料风叶在容置腔内旋转会产生一个从进料口到出料口的气流区,因此可以进一步确保物料在被切碎之后可以更加顺畅地从出料口进行出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物料摩擦装置的筒体、进料管以及门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物料摩擦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物料摩擦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物料摩擦装置的摩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物料摩擦装置100包括筒体10、摩擦片20、转动轴30、驱动装置40以及出料风叶50。筒体10内开设有用于容置物料的容置腔10a,筒体10的顶部开设有与容置腔10a连通的进料口11,转动轴30位于容置腔10a内,且转动轴30还穿出筒体10并与驱动装置40连接,摩擦片20位于容置腔10a内并凸设于转动轴30外缘,进料口11位于摩擦片20的上方,驱动装置40位于容置腔10a外,出料风叶50固定于转动轴30上并位于摩擦片20的下方,转动轴30的轴向沿筒体10的上下方向布置,驱动装置40驱动转动轴30旋转以实现固定于转动轴30的摩擦片20和出料风叶50以转动轴30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筒体10的底部侧壁开设有与容置腔10a连通的出料口12,出料口12沿转动轴30的径向与出料风叶50相对应。优选地,筒体10呈圆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筒体10也可以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需要而设置成长方体等结构,故不以此为限。更具体地,如下:

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3,物料摩擦装置100还包括进料管60、底座70以及门体80。进料管60的首端具有第一开口60a,进料管60的末端具有第二开口60b,进料管60的末端与筒体10的进料口11相接,第一开口60a的面积小于第二开口60b的面积,因此当物料在被倒入进料管60并且进入到筒体10的容置腔10a的过程中会依次经过第一开口60a、第二开口60b以及进料口11,由于第一开口60a的面积小于第二开口60b的面积,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容置腔10a内的摩擦片20在切碎物料的过程中物料会通过进料口11产生回流,同时也有利于防止物料在进料过程中于第一开口60a和第二开口60b之间堵塞;具体地,进料管60呈L字形,可以进一步有效地防止物料回流。底座70位于容置腔10a内并与筒体10固定,转动轴30的首端装配于筒体10的顶部上,转动轴30的末端向下依次穿过底座70和筒体10的底部后与驱动装置40连接,通过在容置腔10a的底部设置底座70放置物料会沿着转动轴30向下进入到驱动装置40处而损坏驱动装置40。同时,筒体10的侧壁开设有与容置腔10a相连通的门口10b,门体80与筒体10的侧壁铰接并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门口10b,以便于对筒体10内的各个零部件进行安装、拆卸、更换以及维修。

请参考图1至图4,转动轴30上固定套有沿筒体10的上下方向并排布置的第一环形片90和第二环形片110以及固定轴120。摩擦片10沿转动轴30的周向呈辐射状布置,且摩擦片10的第一端插于第一环形片90和第二环形片110之间的空间内,摩擦片10的第二端沿转动轴30的径向凸出第一环形片90和第二环形片110;具体地,第一环形片90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90a,第二环形片110上开设有与第一固定孔90a相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10a,固定轴120沿转动轴30的轴向穿过第一固定孔90a、摩擦片10之第一端及第二固定孔110a而将摩擦片10之第一端固定于第一环形片90和第二环形片110之间的空间内,便于对摩擦片20进行安装、拆卸、维修以及更换等操作。具体地,摩擦片20的第二端之横截面为T字型,因此摩擦片20与传统的“一”字型的摩擦片20结构不同,增加了摩擦片20与物料的接触面积,可以更加有效地对物料进行切碎,但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物料摩擦装置100从上至下一共设有三组第一环形和第二环形片110,以便于对物料进行更加充分地切碎,但不限于此。优选地,第一环形片90和第二环形片110是分别焊接固定于转动轴30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环形片90和第二环形片110还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固定方式,如螺钉与螺母的固定方式等,故不以此为限。

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4,驱动装置40包括驱动器41、主动轮42、从动轮43以及传动件44,从动轮43安装于转动轴30的末端上,主动轮42安装于驱动器41的输出端上,传动件44套于主动轮42和从动轮43上,驱动器41驱动主动轮42转动进而通过传动件44带动从动轮43转动。通过将驱动装置40安装于筒体10外,且通过主动轮42带动从动轮43的驱动方式驱动转动轴30转动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物料摩擦装置100的结构更加合理,但不限于此。较优的是,主动轮42及从动轮43为带轮或链轮,传动件44对应为皮带或链条。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物料摩擦装置100的工作过程作进一步地描述:

首先,物料被倒入进料管60后进入容置腔10a内,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先经过旋转的摩擦片20而被切碎,然后掉落至出料风叶50所旋转的平面上,由于出料风叶50在旋转的时候会产生一个从进料口11至出料口12的气流,因此被切碎的物料会被出料风叶50吹送至出料口12进行出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摩擦片20和出料风叶50均是安装于同一根转动轴30上的,因此摩擦片20与出料风叶50是同时以转动轴30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但不以此为限。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转动轴30的轴向沿筒体10的上下方向布置,并且将出料风叶50固定于转动轴30上并位于摩擦片20的下方,因此物料在被倒入容置腔10a后先经过摩擦片20的切碎,然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容置腔10a的底部并且在转动的出料风叶50的推动下被推动;又通过在筒体10的底部侧壁开设有与容置腔10a连通的出料口12,且该出料口12沿转动轴30的径向与出料风叶50相对应,因此被切碎的物料在被出料风叶50吹动并且直接沿着转动轴30的径向朝向出料口12移动而进行出料,由于出料风叶50在容置腔10a内旋转会产生一个从进料口11到出料口12的气流区,因此可以进一步确保物料在被切碎之后可以更加顺畅地从出料口12进行出料。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