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31804发布日期:2020-01-07 11:3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通常包括外壳及设于外壳内的纸芯,纸芯是由一张单层薄滤纸制成,且滤纸的接头用订书针固定,而外壳则是利用挂钩和凸环将上下外壳紧紧连接在一起,纸芯两端在外壳内直接与上下盖连接,该空气滤清器拆卸困难,无法更换循环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旨在方便安装和拆卸,以便于滤芯的更换。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上盖、外壳下盖及滤芯,所述外壳上盖包括顶板及由顶板的周缘向下延伸的上筒体,所述顶板的外端设有出气口,所述外壳下盖包括下筒体及设于所述下筒体底端的进气网,所述进气网上形成有多个进气网孔,所述上筒体的底部与下筒体的顶部对接并在上筒体和下筒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滤芯的收容空间,所述滤芯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上筒体和下筒体之间通过两组扣合机构卡扣连接在一起,每一组扣合机构包括一扣耳及与所述扣耳配合的一槽体,所述扣耳和槽体两者其中之一连接在上筒体上,所述扣耳和槽体两者其中之另一连接在下筒体上。

优选地,所述两组扣合机构呈相对设置在上筒体和下筒体的相对两侧。

优选地,所述扣耳包括周向卡位和轴向卡位,所述槽体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包括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所述第一槽位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槽位的径向尺寸,所述槽体于所述第第一槽位和第二槽位之间形成有凸点,所述扣耳与所述卡槽的第一槽位对齐时,所述扣耳的轴向卡位可以穿过所述第一槽位且所述轴向卡位位于所述第一槽位,通过旋转上筒体和/或下筒体,使所述扣耳的周向卡位越过所述凸点进入到所述第二槽位后,所述扣耳的轴向卡位抵靠在所述槽体的端面阻止外壳上盖和外壳下盖沿轴向发生相对移动,所述凸点对所述周向卡位进行阻挡防止外壳上盖和外壳下盖沿周向发生相对移动。

优选地,所述扣耳连接在下筒体上并与下筒体一体成型而成,所述槽体连接在上筒体并与上筒体一体成型而成。

优选地,所述下筒体的周面靠近其顶端形成有第一凸环,所述扣耳形成在所述第一凸环上,所述上筒体的周面靠近其顶端形成有第二凸环,所述槽体形成在所述第二凸环上,且所述槽体的卡槽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二凸环。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环的顶面低于所述下筒体的顶面,并于第一凸环与下筒体的连接位置形成台阶,所述第二凸环的底面与上筒体的底面齐平,所述下筒体的顶端插入到所述上筒体内,所述第一凸环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凸环的底面抵接。

优选地,所述下筒体于所述进气网的内侧形成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十字形并具有四个端部,所述四个端部与所述下筒体的内壁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上盖由聚丙烯和滑石粉混合而成的黑色材料制成,所述下筒体由透明的聚碳酸酯材料制成,所述进气网为金属网。

优选地,所述顶板的内侧于所述出气口周边形成有第一连接管,所述滤芯包括筒状的滤纸、设于所述滤纸底端的第一端盖、及设于所述滤纸顶端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上设有进气孔,所述第二端盖上设有出气孔,所述进气孔与进气网孔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管插设于所述出气孔内。

优选地,所述滤纸由木浆纸沿圆周方向折叠而成,所述滤纸的外径及内径均由第一端盖向第二端盖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由软质聚氨酯制成。

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中,上筒体和下筒体之间通过两组扣合机构卡扣连接在一起,每一组扣合机构包括一扣耳及与所述扣耳配合的一槽体,可以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滤芯的更换。通过在槽体上设置凸点,能够有效地阻止扣耳的周向卡位从第二槽位滑入第一槽位,防止扣耳从槽体中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由另一角度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的分解图。

图4是图2所示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的分解图。

图5是图3所示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中的外壳下盖由另一角度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中的外壳上盖由另一角度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外壳上盖1、外壳下盖2及滤芯3。所述外壳上盖1包括顶板11及由顶板11的周缘向下延伸的上筒体12,所述顶板11的外端设有出气口13,所述外壳下盖2包括下筒体22及设于所述下筒体22底端的进气网21,所述进气网21上形成有多个进气网孔211,所述上筒体12的底部与下筒体22的顶部对接并在上筒体12和下筒体2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滤芯3的收容空间,所述滤芯3设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上筒体12和下筒体22之间通过两组扣合机构4卡扣连接在一起,每一组扣合机构4包括一扣耳41及与所述扣耳41配合的一槽体42,所述扣耳41和槽体42两者其中之一连接在上筒体12上,所述扣耳41和槽体42两者其中之另一连接在下筒体22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组扣合机构4呈相对设置在上筒体12和下筒体22的相对两侧。

所述扣耳41包括周向卡位411和轴向卡位412,所述槽体42形成有卡槽421,所述卡槽421包括第一槽位422和第二槽位423,所述第一槽位422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槽位423的径向尺寸,所述槽体42于所述第第一槽位422和第二槽位423之间形成有凸点424,所述扣耳41与所述卡槽421的第一槽位422对齐时,所述扣耳41的轴向卡位412可以穿过所述第一槽位422且所述轴向卡位412位于所述第一槽位422,通过旋转上筒体12和/或下筒体22,使所述扣耳41的周向卡位411越过所述凸点424进入到所述第二槽位423后,所述扣耳41的轴向卡位412抵靠在所述槽体42的端面阻止外壳上盖1和外壳下盖2沿轴向发生相对移动,所述凸点424对所述周向卡位411进行阻挡防止外壳上盖1和外壳下盖2沿周向发生相对移动。通过在槽体42上设置凸点424,能够有效地阻止扣耳41的周向卡位411从第二槽位423滑入第一槽位422,防止扣耳41从槽体42中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耳41连接在下筒体22上并与下筒体22一体成型而成,所述槽体42连接在上筒体12并与上筒体12一体成型而成。在其它实施例中,扣耳41还可以是连接在上筒体12并与上筒体12一体成型而成,而槽体42则连接在下筒体22上并与下筒体22一体成型而成。

所述外壳上盖1由聚丙烯(pp)和滑石粉(td30)混合而成的黑色材料制成,所述下筒体22由透明的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所述进气网21为金属网。下筒体22采用透明的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可以方便观察滤芯3的使用情况,以达到及时更换滤芯3的目的。

所述下筒体22的周面靠近其顶端形成有第一凸环222,所述扣耳41形成在所述第一凸环222上,所述上筒体12的周面靠近其顶端形成有第二凸环121,所述槽体42形成在所述第二凸环121上,且所述槽体42的卡槽421沿轴向贯穿所述第二凸环121。

所述第一凸环222的顶面低于所述下筒体22的顶面,并于第一凸环222与下筒体22的连接位置形成台阶,所述第二凸环121的底面与上筒体12的底面齐平,所述下筒体22的顶端插入到所述上筒体12内,所述第一凸环22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凸环121的底面抵接。

所述下筒体22于所述进气网21的内侧形成有加强筋221,所述加强筋221呈十字形并具有四个端部,所述四个端部与所述下筒体22的内壁连接。

所述顶板11的内侧于所述出气口13周边形成有第一连接管111,所述滤芯3包括筒状的滤纸31、设于所述滤纸31底端的第一端盖32、及设于所述滤纸31顶端的第二端盖33,所述第一端盖32上设有进气孔321,所述第二端盖33上设有出气孔331,所述进气孔321与进气网孔211相对,所述第一连接管111插设于所述出气孔331内。

所述滤纸31由木浆纸沿圆周方向折叠而成,所述滤纸31的外径及内径均由第一端盖32向第二端盖33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第一端盖32和第二端盖33均由软质聚氨酯制成。

所述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在组装时,可以首先将滤芯3设有出气孔331的一端垂直放进外壳上盖1内,并使外壳上盖1的第一连接管111插入滤芯3设有出气孔331内形成紧配合,以及防止漏气;然后把外壳下盖2的顶端装进外壳上盖1内,使扣耳41的轴向卡位412穿过所述第一槽位422并使轴向卡位412位于所述第一槽位422,通过顺时针方向稍用力旋转,使扣耳41的周向卡位411越过所述凸点424进入到所述第二槽位423,此时扣耳41的轴向卡位412抵靠在所述槽体42的端面阻止外壳上盖1和外壳下盖2沿轴向发生相对移动,凸点424对所述周向卡位411进行阻挡防止外壳上盖1和外壳下盖2沿周向发生相对移动。装配好后,可以沿逆时针方向轻微旋转下看是否松动,如不松动,则装配成功。所述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在拆卸时,则通过通过逆时针方向稍用力旋转,使扣耳41的周向卡位411越过所述凸点424进入到所述第一槽位422,然后沿轴向用力即可将外壳上盖1和外壳下盖2分离,再取出滤芯3进行更换。

所述用于加热器的空气滤清器中,上筒体12和下筒体22之间通过两组扣合机构4卡扣连接在一起,每一组扣合机构4包括一扣耳41及与所述扣耳41配合的一槽体42,可以安装和拆卸方便,便于滤芯3的更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