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0004发布日期:2019-11-15 22:07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碎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



背景技术:

球磨机是由水平的筒体,进出料空心轴及磨头等部分组成,筒体为长的圆筒,筒内装有研磨体,筒体为钢板制造,有钢制衬板与筒体固定,研磨体一般为钢制圆球,并按不同直径和一定比例装入筒中,研磨体也可用钢段。

根据研磨物料的粒度加以选择,物料由球磨机进料端空心轴装入筒体内,当球磨机筒体转动时候,研磨体由于惯性和离心力作用,摩擦力的作用,使它附在筒体衬板上被筒体带走,当被带到一定的高度时候,由于其本身的重力作用而被抛落,下落的研磨体像抛射体一样将筒体内的物料给击碎。

在对物体进行粉碎时,一般会根据所需物料大小不同对研磨体的数量进行添加,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采用人工对其进行添加,不仅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劳动程度,还使工作人员在添加过程中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其可以对研磨体进行有效添加,保证工作质量,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程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包括旋转装置、导向装置和循环移动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动力件、变向齿轮组和旋转板,所述动力件通过变向齿轮组连接旋转板,且所述旋转板上设有中心对称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直径大于研磨体直径;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弯折成型的支撑板和位于支撑板上的导轨,所述支撑板呈z型设置,且所述z型弯折角度为50°;所述循环移动移动装置包括升降机构、万向旋转机构和循环轨道,且依次排列,所述升降机构位于筒体一端,且活动连接筒体底部,所述万向旋转机构位于筒体下方,所述筒体另一端通过折叠板连接底座,所述循环轨道位于筒体出料端,且所述循环轨道上设有过滤网。所述支撑板一端抵接筒体,另一端设有循环升降装置,所述循环升降装置包括外壳、旋转齿轮、套接旋转齿轮的旋转链条、升降杆和位于升降杆一侧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杆上设有容纳空间,且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固定连接旋转链条,所述升降板具有倾斜角度,所述外壳上设有弧形限位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弧形槽内设有垫片,所述垫片材质为橡胶,且所述垫片上设有防滑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变向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通过旋转轴连接旋转板,所述支撑板套接旋转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第二斜齿轮连接动力件,且所述动力件为电机,所述第一斜齿轮轮齿倾斜角度为60°,所述第二斜齿轮轮齿倾斜角度为5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筒体设有进料口,且该进料口处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为橡胶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筒体两侧下方呈弧形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万向旋转机构包括球形限位件和与球形限位件相匹配的限位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外壳下方内侧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倾斜安装,且倾斜角度朝向升降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旋转链条和承载板之间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宽度小于研磨体直径,所述升降板宽度为研磨体直径的三分之二,且所述升降板两侧设有限位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所述升降板上设有橡胶块,且所述橡胶块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包括旋转装置、导向装置和循环移动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动力件、变向齿轮组和旋转板,所述动力件通过变向齿轮组连接旋转板,且所述旋转板上设有中心对称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直径大于研磨体直径,通过旋转板对研磨间进行拨动,使研磨体能够移动至筒体内,便于对物料进行有效粉碎;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弯折成型的支撑板和位于支撑板上的导轨,所述支撑板呈z型设置,且所述z型弯折角度为50°,通过z型的支撑板,使研磨体能够实现有序摆放,便于旋转装置对其位置进行推动,提高工作效率;所述循环移动移动装置包括升降机构、万向旋转机构和循环轨道,且依次排列,所述升降机构位于筒体一端,且活动连接筒体底部,所述万向旋转机构位于筒体下方,所述筒体另一端通过折叠板连接底座,所述循环轨道位于筒体出料端,且所述循环轨道上设有过滤网,利用升降机构对筒体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便于物料及研磨体的有效排出,同时利用循环轨道对研磨体进行导向运输,使其实现循环使用。所述支撑板一端抵接筒体,另一端设有循环升降装置,所述循环升降装置包括外壳、旋转齿轮、套接旋转齿轮的旋转链条、升降杆和位于升降杆一侧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杆上设有容纳空间,且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固定连接旋转链条,所述升降板具有倾斜角度,所述外壳上设有弧形限位座,旋转齿轮连接一动力电机,通过动力电机带动旋转齿轮实现旋转,从而对旋转链条和固定连接旋转链条的移动块实现移动,利用移动块带动升降杆和升降板实现移动,便于带动研磨体实现循环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对研磨体的有效旋转推动,实现自动化加球,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程度和安全隐患,同时能够对研磨体进行循环移动,便于循环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旋转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变向齿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旋转齿轮与旋转链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升降杆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1-动力件,121-第一斜齿轮,122-第二斜齿轮,13-旋转板,131-弧形槽,132-垫片,21-支撑板,31-升降机构,32-万向旋转机构,33-循环轨道,34-折叠板,4-筒体,41-进料口,42-缓冲件,5-研磨体,61-旋转齿轮,62-旋转链条,63-升降杆,64-升降板,65-容纳空间,66-移动块,67-限位座,7-承载板,8-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包括旋转装置、导向装置和循环移动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动力件11、变向齿轮组和旋转板13,所述动力件11通过变向齿轮组连接旋转板13,且所述旋转板13上设有中心对称的弧形槽131,所述弧形槽131直径大于研磨体5直径,通过旋转板13对研磨体5进行拨动,使研磨体5能够移动至筒体4内,便于对物料进行有效粉碎;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弯折成型的支撑板21和位于支撑板21上的导轨,所述支撑板21呈z型设置,且所述z型弯折角度为50°,通过z型的支撑板21,使研磨体5能够实现有序摆放,便于旋转装置对其位置进行推动,提高工作效率;所述循环移动移动装置包括升降机构31、万向旋转机构32和循环轨道33,且依次排列,所述升降机构31位于筒体4一端,且活动连接筒体4底部,所述万向旋转机构32位于筒体4下方,所述筒体4另一端通过折叠板34连接底座,该折叠板34与筒体4和底座的连接方式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固定连接。所述循环轨道33位于筒体4出料端,且所述循环轨道33上设有过滤网,利用升降机构31对筒体4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便于物料及研磨体5的有效排出,同时利用循环轨道33对研磨体5进行导向运输,使其实现循环使用。所述支撑板21一端抵接筒体4,另一端设有循环升降装置,所述循环升降装置包括外壳、旋转齿轮61、套接旋转齿轮61的旋转链条62、升降杆63和位于升降杆63一侧的升降板64,所述升降杆63上设有容纳空间65,且所述容纳空间65内设有移动块66,所述移动块66固定连接旋转链条62,所述升降板64具有倾斜角度,所述外壳上设有弧形限位座67,旋转齿轮61连接一动力电机,通过动力电机带动旋转齿轮61实现旋转,从而对旋转链条62和固定连接旋转链条62的移动块66实现移动,利用移动块66带动升降杆63和升降板64实现移动,便于带动研磨体5实现循环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弧形槽131内设有垫片132,所述垫片132材质为橡胶,且所述垫片132上设有防滑纹,通过橡胶材质的垫片132和垫片132上的防滑纹,增强了垫片132与研磨体5的摩擦力,使旋转板13能够对研磨体5进行有效运输,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变向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斜齿轮121和第二斜齿轮122,所述第一斜齿轮121通过旋转轴连接旋转板13,所述支撑板21套接旋转轴,通过具有倾斜角度的变向齿轮组,保证对旋转板13的有效带动,从而使其带动研磨体5移动,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斜齿轮122连接动力件11,且所述动力件11为电机,所述第一斜齿轮121轮齿倾斜角度为60°,所述第二斜齿轮122轮齿倾斜角度为55°,通过电机带动第二斜齿轮122和与之啮合的第一斜齿轮121实现旋转,便于为旋转板13的旋转提供动力,保证对研磨体5的有效移动,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的,本实用新型的筒体4设有进料口41,且该进料口41处设有缓冲件42,所述缓冲件42为橡胶板,利用缓冲件42对研磨体5的移动进行缓冲,保证其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对杂物进行遮挡,防止筒体4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杂质的混入。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进料口41添加物料,使物料流入到筒体4内,然后根据对物料粉碎的大小进行研磨体5的添加,研磨体5采用实心球体,利用筒体4的旋转带动研磨体5实现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研磨体5由于自身的重力掉落对物料进行粉碎,该工作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详细描述。在对不同物料进行粉碎时,需要根据物料的材质及所需粉碎大小对研磨体5的个数进行添加,在添加过程中,通过旋转装置对研磨体5进行拨动。利用动力件11对旋转板13的旋转提供动力,使旋转板13实现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利用旋转板13上的弧形槽131对研磨体5进行拨动,使研磨体5移动至该弧形槽131内,然后利用旋转板13的旋转带动研磨体5移动至弯折成型的支撑板21斜边段,使其沿支撑板21上的导轨滚动至筒体4内,在筒体4内对物料进行粉碎,筒体4的旋转原理及组成结构采用现有球磨机的结构,在此不详细描述。对物料粉碎完后,利用升降机构31对筒体4进行顶动,使其以万向旋转机构32为支点实现倾斜,便于对筒体4内的物料和研磨体排出,其工作原理与货车翻斗倾斜升降原理近似,该升降机构31可以直接采用气缸。筒体4内的物料经出料口流出,研磨体5经位于出料口处的循环轨道33循环移动至研磨体承载箱内,该循环轨道33采用一端高另一端低的设置,使研磨体5在重力作用下实现滚动移动。利用研磨体承载箱内的循环升降装置进行移动,移动至支撑板21上,便于下次使用。所述筒体4两侧下方呈弧形设置,便于筒体4的倾斜,防止筒体4在倾斜过程中出现碰撞现象。所述万向旋转机构32包括球形限位件和与球形限位件相匹配的限位槽,利用该万向旋转机构32能够使筒体4实现万向旋转,便于对筒体4内的物料和研磨体5排出,提高工作效率。

如图4~5所示,在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对旋转链条62的长度进行缩减,实际旋转链条62的长度需根据设备大小进行调节。在利用循环升降装置对研磨体5进行升降时,通过动力电机带动旋转齿轮61实现旋转,从而利用旋转齿轮61带动旋转链条62和位于旋转链条62上的移动块66实现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由于移动块66位于升降杆63的容纳空间65内,因此会带动升降杆63和连接升降杆63的升降板64实现移动,升降板64在移动过程中会托住研磨体5,带动研磨体5实现升降,当上升至一定位置时,由于外壳上方的弧形限位座67顶动研磨体5沿弧形方向实现移动,从而使研磨体5滚动到支撑板21上,便于循环使用,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程度。所述外壳下方内侧设有承载板7,所述承载板7倾斜安装,且倾斜角度朝向升降板64,利用承载板7对研磨体5进行集中处理,便于升降板64对研磨体5的有效承载。所述旋转链条62和承载板7之间安装有限位板8,所述限位板8上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宽度小于研磨体5直径,所述升降板64宽度为研磨体5直径的三分之二,且所述升降板64两侧设有限位凸起,利用升降板64对研磨体5进行有效承载,保证研磨体5实现有效移动,提高工作效率。所述升降板64上设有橡胶块,且所述橡胶块上设有均匀分布的防滑点,利用橡胶块和防滑点增强与研磨体5之间的摩擦,保证研磨体5能够对升降板64的升降实现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球磨机循环加球装置,包括旋转装置、导向装置和循环移动装置,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动力件、变向齿轮组和旋转板,所述动力件通过变向齿轮组连接旋转板,且所述旋转板上设有中心对称的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直径大于研磨体直径,通过旋转板对研磨间进行拨动,使研磨体能够移动至筒体内,便于对物料进行有效粉碎;所述导向装置包括弯折成型的支撑板和位于支撑板上的导轨,所述支撑板呈z型设置,且所述z型弯折角度为50°,通过z型的支撑板,使研磨体能够实现有序摆放,便于旋转装置对其位置进行推动,提高工作效率;所述循环移动移动装置包括升降机构、万向旋转机构和循环轨道,且依次排列,所述升降机构位于筒体一端,且活动连接筒体底部,所述万向旋转机构位于筒体下方,所述筒体另一端通过折叠板连接底座,所述循环轨道位于筒体出料端,且所述循环轨道上设有过滤网,利用升降机构对筒体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便于物料及研磨体的有效排出,同时利用循环轨道对研磨体进行导向运输,使其实现循环使用。所述支撑板一端抵接筒体,另一端设有循环升降装置,所述循环升降装置包括外壳、旋转齿轮、套接旋转齿轮的旋转链条、升降杆和位于升降杆一侧的升降板,所述升降杆上设有容纳空间,且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固定连接旋转链条,所述升降板具有倾斜角度,所述外壳上设有弧形限位座,旋转齿轮连接一动力电机,通过动力电机带动旋转齿轮实现旋转,从而对旋转链条和固定连接旋转链条的移动块实现移动,利用移动块带动升降杆和升降板实现移动,便于带动研磨体实现循环移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对研磨体的有效旋转推动,实现自动化加球,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程度和安全隐患,同时能够对研磨体进行循环移动,便于循环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