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35379发布日期:2019-11-27 18:19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实验器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当我们在这个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探索时,没有什么会告诉探索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除了实验,其中物理实验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物理实验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出来,且过滤装置是物理实验不可缺少的东西。

然而现有的过滤装置,大多数无法将过滤网拆卸,从而不方便对过滤网进行清洗,时间长容易导致过滤网上网孔被堵塞的现象,同时过滤装置上的支撑杆固定设计,无法进行收纳到过滤装置的两侧,导致过滤装置高度较高,不方便收纳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过滤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现有的过滤装置,大多数无法将过滤网拆卸,从而不方便对过滤网进行清洗,时间长容易导致过滤网上网孔被堵塞的现象,同时过滤装置上的支撑杆固定设计,无法进行收纳到过滤装置的两侧,导致过滤装置高度较高,不方便收纳的现象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器本体和活动板,所述过滤器本体的内壁固定有挡板,且挡板的顶部铺设有第一软垫,并且第一软垫位于过滤网的下方,所述过滤网位于第二软垫的下方,且第二软垫铺设于压板的底部,并且压板上端面的中心处固定有压杆的下端,所述压杆的上端位于过滤器本体外侧的顶部,且压杆的上端贯穿有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的端部位于限位槽的内部,且限位槽开设于过滤器本体外侧的顶部,所述活动板安装于过滤器本体的外壁,且活动板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活动板的内部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内部安装有第二丝杆的下端,所述第二丝杆的上端贯穿于固定板的内部,且固定板设置于过滤器本体的外壁,并且过滤器本体的底部预留有出水口。

优选的,所述挡板设计为中空环形结构,且挡板的顶部与第一软垫为粘贴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板设计为弧形结构,且压板关于过滤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并且压板的底部与第二软垫为粘贴连接,同时过滤网的外壁与过滤器本体的内壁相互贴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丝杆的外壁和限位槽的内壁均设计为螺纹状结构,且第一丝杆的外壁与限位槽的内壁为螺纹连接,并且第一丝杆与压杆为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板设计为中空环形结构,且活动板的内壁与过滤器本体的外壁相互贴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丝杆与固定板为螺纹连接,且第二丝杆的下端设计为“t”字型结构,并且第二丝杆的下端通过凹槽与活动板构成旋转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能够将过滤网取出来进行清洗,从而避免了过滤网被堵塞无法使用的现象,同时支撑杆能够被收纳到过滤器本体的两侧,从而能够减小过滤器本体的高度,进而方便过滤器本体的收纳;

1、正转第一丝杆时,第一丝杆能够与过滤器本体上的限位槽分离,使得压杆和压板能够从过滤器本体的内部取出,进而使得过滤网能够从过滤器本体的内部取出,使得过滤网能够进行清洗,避免了过滤网上网孔被堵塞,无法进行过滤的现象;

2、正转或者反转第二丝杆的顶部时,支撑杆能够做向上或者做向下运动,当支撑杆做向下运动时,能够将过滤器本体支撑起来,从而能够在过滤器本体的下方放置液体收集器皿,对液体进行收集,当支撑杆做向上运动时,支撑杆能够收纳到过滤器本体的两侧,从而能够减小该装置整体的高度,进而方便该装置的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板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挡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过滤器本体;2、挡板;3、第一软垫;4、过滤网;5、第二软垫;6、压板;7、压杆;8、第一丝杆;9、限位槽;10、活动板;11、支撑杆;12、凹槽;13、第二丝杆;14、固定板;15、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包括过滤器本体1、挡板2、第一软垫3、过滤网4、第二软垫5、压板6、压杆7、第一丝杆8、限位槽9、活动板10、支撑杆11、凹槽12、第二丝杆13、固定板14和出水口15,过滤器本体1的内壁固定有挡板2,且挡板2的顶部铺设有第一软垫3,并且第一软垫3位于过滤网4的下方,过滤网4位于第二软垫5的下方,且第二软垫5铺设于压板6的底部,并且压板6上端面的中心处固定有压杆7的下端,压杆7的上端位于过滤器本体1外侧的顶部,且压杆7的上端贯穿有第一丝杆8,第一丝杆8的端部位于限位槽9的内部,且限位槽9开设于过滤器本体1外侧的顶部,活动板10安装于过滤器本体1的外壁,且活动板10的底部固定有支撑杆11,活动板10的内部开设有凹槽12,且凹槽12的内部安装有第二丝杆13的下端,第二丝杆13的上端贯穿于固定板14的内部,且固定板14设置于过滤器本体1的外壁,并且过滤器本体1的底部预留有出水口15;

挡板2设计为中空环形结构,且挡板2的顶部与第一软垫3为粘贴连接,保证了挡板2能够对过滤网4进行支撑,同时保证了液体能够通过挡板2的中部流出,同时第一软垫3避免了过滤网4与挡板2之间接触;

压板6设计为弧形结构,且压板6关于过滤网4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并且压板6的底部与第二软垫5为粘贴连接,同时过滤网4的外壁与过滤器本体1的内壁相互贴合,压板6增加了与过滤网4接触的面积,从而保证了过滤网4固定后的稳定性,同时第二软垫5避免了压板6与过滤网4直接接触,从而对过滤网4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第一丝杆8的外壁和限位槽9的内壁均设计为螺纹状结构,且第一丝杆8的外壁与限位槽9的内壁为螺纹连接,并且第一丝杆8与压杆7为滑动连接,保证了正转第一丝杆8时,第一丝杆8能够与限位槽9分离,同时第一丝杆8能够在压杆7的内部进行移动,同时反转第一丝杆8时,第一丝杆8能够与限位槽9卡合;

活动板10设计为中空环形结构,且活动板10的内壁与过滤器本体1的外壁相互贴合,保证了活动板10在过滤器本体1的外壁进行上下移动时,不会发生晃动;

第二丝杆13与固定板14为螺纹连接,且第二丝杆13的下端设计为“t”字型结构,并且第二丝杆13的下端通过凹槽12与活动板10构成旋转结构,保证了正转第二丝杆13的上端时,第二丝杆13能够在固定板14上向下运动,同时第二丝杆13的下端能够在凹槽12的内部旋转,使得第二丝杆13能够推动活动板10在过滤器本体1的外壁向下运动,从而使得活动板10能够带动支撑杆11向下运动,从而能够将过滤器本体1支撑起来,进而能够向过滤器本体1的底部放置液体收集器皿,当反转第二丝杆13时,支撑杆11能够向上运动,从而支撑杆11能够被收纳,进而能够减小该装置整体的高度,从而方便该装置的收纳。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物理实验用过滤装置时,根据图1和图3,首先正转第二丝杆13,由于第二丝杆13与固定板14为螺纹连接,因此第二丝杆13向下运动,同时第二丝杆13的下端在凹槽12的内部旋转,使得第二丝杆13能够推动活动板10在过滤器本体1的外壁向下运动,从而活动板10带动支撑杆11向下运动,进而支撑杆11能够将过滤器本体1支撑起来,然后将液体收集器皿放置到出水口15的底部,接着将固液混合物投放到过滤器本体1的内部,固体被滞留在过滤网4的顶部,同时液体通过出水口15流到液体收集器皿的内部,然后将过滤网4顶部的固体从过滤器本体1的顶部倒出即可,此时即可完成固液分离实验;

根据图1-2和图4-5,当过滤网4长时间使用需要对其进行清洗时,此时旋转第一丝杆8,使得第一丝杆8与限位槽9分离,然后将压杆7从过滤器本体1的内部取出,然后将过滤网4从过滤器本体1的内部倒出即可,清洗完毕后,将过滤网4安装会原处即可;

根据图1和图3,当过滤器本体1使用完毕后需要收纳时,此时反转第二丝杆13,根据上述原理可知,支撑杆11向上运动,收纳到过滤器本体1的两侧,从而能够减小过滤器本体1整体的高度,从而方便过滤器本体1的收纳。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