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滤膜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1636发布日期:2019-12-27 15:27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滤膜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滤膜组件。



背景技术:

纳滤膜是80年代末期问世的一种新型分离膜,其截留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纳滤膜能截留纳米级(0.001微米)的物质。纳滤膜的操作区间介于超滤和反渗透之间,其截留有机物的分子量约为200-800mw左右,截留溶解盐类的能力为20%-98%之间,对可溶性单价离子的去除率低于高价离子,纳滤一般用于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地下水中的硬度及镭,且部分去除溶解盐,在食品和医药生产中有用物质的提取、浓缩。

经检索,申请号为201720507097.4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纳滤膜组件,包括轴线竖直设置的筒形的外壳以及与所述外壳同轴设置的滤芯,在所述外壳顶部设置有的上封头,在外壳的底部设置有下封头;所述外壳内设置有上挡板,所述上挡板的下端面设置有具有内螺纹的安装座;所述滤芯包括外筒部、集水内筒部、连接于所述外筒部和集水内筒部顶部的顶板部、位于所述顶板部上端面的具有外螺纹的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内,在所述外筒部与所述外壳之间的腔室内填充有活性炭过滤体。该纳滤膜组件,在进行纳滤之前首先通过活性炭过滤体进行初级过滤,然后再进行纳滤,从而保证了纳滤过程的水质较高,延长纳滤膜组的使用寿命。

但是现有纳滤膜组件的组合操作比较麻烦,各部件之间连接不够紧密,容易出现漏液现象,过滤出的杂质不易清理,影响使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纳滤膜组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纳滤膜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纳滤膜组件,包括滤罩,所述滤罩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上焊接有第一锥形筒,所述第一锥形筒的内侧活动安装有第二锥形筒,所述第二锥形筒的外侧四周固定粘贴有同一个纳滤膜本体,所述第二锥形筒的外侧开设有多个第一孔,且多个第一孔均位于纳滤膜本体的内侧,所述第一锥形筒的外侧开设有多个第二孔,且多个第二孔与多个第一孔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安装有端盖,所述第二锥形筒的底部焊接有转盘,转盘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延伸至端盖的下方,所述端盖的顶部四周焊接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与转盘的底部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水管,且凹槽与进水管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锥形筒的顶侧内壁上焊接有弹簧,弹簧的底端与第二锥形筒的顶部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转盘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孔,所述出水管的外侧与圆形孔的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端盖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出水管的外侧直径比安装孔的内侧直径小。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数量为三到五个,所述第一孔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滤罩、凹槽、第一锥形筒、第二锥形筒、第一孔、纳滤膜本体、第二孔、螺纹槽、端盖、转盘、出水管、安装孔、圆形孔、进水管、支撑杆和弹簧相配合,旋动端盖,由于端盖与螺纹槽之间为螺纹连接,使端盖旋转时带动自身向上移动,端盖带动支撑杆在转盘的底部滑动,端盖通过支撑杆推动转盘向上移动,转盘推动第二锥形筒向上移动,第二锥形筒带动纳滤膜本体向上移动,使纳滤膜本体的外侧与第一锥形筒的内侧接触并紧密贴合,将水源接在进水管上,水源通过进水管进入到凹槽内,然后通过纳滤膜本体进入到第二锥形筒的内侧,最终水源通过出水管流出,水源流经纳滤膜本体时,纳滤膜本体对水源进行纳滤,去除水源中的大粒径杂质,且当端盖能够从滤罩上拆卸下来,方便对滤罩内部进行清洁工作。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将纳滤膜本体紧密的贴合在第一锥形筒的内侧,纳滤膜本体能够对水源进行纳滤,过滤的杂质存留在滤罩内,方便进行清洁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纳滤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纳滤膜组件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滤罩、2凹槽、3第一锥形筒、4第二锥形筒、5第一孔、6纳滤膜本体、7第二孔、8螺纹槽、9端盖、10转盘、11出水管、12安装孔、13圆形孔、14进水管、15支撑杆、1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纳滤膜组件,包括滤罩1,滤罩1的底部设有凹槽2,凹槽2的侧壁上焊接有第一锥形筒3,第一锥形筒3的内侧活动安装有第二锥形筒4,第二锥形筒4的外侧四周固定粘贴有同一个纳滤膜本体6,第二锥形筒4的外侧开设有多个第一孔5,且多个第一孔5均位于纳滤膜本体6的内侧,第一锥形筒3的外侧开设有多个第二孔7,且多个第二孔7与多个第一孔5一一对应设置;凹槽2的侧壁上开设有螺纹槽8,螺纹槽8内螺纹安装有端盖9,第二锥形筒4的底部焊接有转盘10,转盘10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1,出水管11的一端延伸至端盖9的下方,端盖9的顶部四周焊接有多个支撑杆15,支撑杆15的顶端与转盘10的底部相接触,通过滤罩1、凹槽2、第一锥形筒3、第二锥形筒4、第一孔5、纳滤膜本体6、第二孔7、螺纹槽8、端盖9、转盘10、出水管11、安装孔12、圆形孔13、进水管14、支撑杆15和弹簧16相配合,旋动端盖9,由于端盖9与螺纹槽8之间为螺纹连接,使端盖9旋转时带动自身向上移动,端盖9带动支撑杆15在转盘10的底部滑动,端盖9通过支撑杆15推动转盘10向上移动,转盘10推动第二锥形筒4向上移动,第二锥形筒4带动纳滤膜本体6向上移动,使纳滤膜本体6的外侧与第一锥形筒3的内侧接触并紧密贴合,将水源接在进水管14上,水源通过进水管14进入到凹槽2内,然后通过纳滤膜本体6进入到第二锥形筒4的内侧,最终水源通过出水管11流出,水源流经纳滤膜本体6时,纳滤膜本体6对水源进行纳滤,去除水源中的大粒径杂质,且当端盖9能够从滤罩1上拆卸下来,方便对滤罩1内部进行清洁工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将纳滤膜本体6紧密的贴合在第一锥形筒3的内侧,纳滤膜本体6能够对水源进行纳滤,过滤的杂质存留在滤罩1内,方便进行清洁工作。

本实用新型中,凹槽2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进水管14,且凹槽2与进水管14相连通,第一锥形筒3的顶侧内壁上焊接有弹簧16,弹簧16的底端与第二锥形筒4的顶部相接触,转盘10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孔13,出水管11的外侧与圆形孔13的侧壁固定连接,端盖9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12,出水管11的外侧直径比安装孔12的内侧直径小,支撑杆15的数量为三到五个,第一孔5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通过滤罩1、凹槽2、第一锥形筒3、第二锥形筒4、第一孔5、纳滤膜本体6、第二孔7、螺纹槽8、端盖9、转盘10、出水管11、安装孔12、圆形孔13、进水管14、支撑杆15和弹簧16相配合,旋动端盖9,由于端盖9与螺纹槽8之间为螺纹连接,使端盖9旋转时带动自身向上移动,端盖9带动支撑杆15在转盘10的底部滑动,端盖9通过支撑杆15推动转盘10向上移动,转盘10推动第二锥形筒4向上移动,第二锥形筒4带动纳滤膜本体6向上移动,使纳滤膜本体6的外侧与第一锥形筒3的内侧接触并紧密贴合,将水源接在进水管14上,水源通过进水管14进入到凹槽2内,然后通过纳滤膜本体6进入到第二锥形筒4的内侧,最终水源通过出水管11流出,水源流经纳滤膜本体6时,纳滤膜本体6对水源进行纳滤,去除水源中的大粒径杂质,且当端盖9能够从滤罩1上拆卸下来,方便对滤罩1内部进行清洁工作,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将纳滤膜本体6紧密的贴合在第一锥形筒3的内侧,纳滤膜本体6能够对水源进行纳滤,过滤的杂质存留在滤罩1内,方便进行清洁工作。

工作原理:使用时,旋动端盖9,由于端盖9与螺纹槽8之间为螺纹连接,使得端盖9旋转时带动自身向上移动,端盖9带动支撑杆15在转盘10的底部滑动,端盖9通过支撑杆15推动转盘10向上移动,转盘10推动第二锥形筒4向上移动,第二锥形筒4带动纳滤膜本体6向上移动,使得纳滤膜本体6的外侧与第一锥形筒3的内侧接触并紧密贴合,此时将水源接在进水管14上,水源通过进水管14进入到凹槽2内,然后通过纳滤膜本体6进入到第二锥形筒4的内侧,最终水源通过出水管11流出,水源流经纳滤膜本体6时,纳滤膜本体6能够对水源进行纳滤,去除水源中的大粒径杂质,且当端盖9能够从滤罩1上拆卸下来,方便对滤罩1内部进行清洁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