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自冷式无尘粉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4996发布日期:2020-06-09 21:37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轮自冷式无尘粉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药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涡轮自冷式无尘粉碎机。



背景技术:

随着加工制造业的不断发展,粉碎机在各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涡轮式粉碎机是一种主要应用于饲料、药材、食品等领域的粉碎机械,其主要是利用粉碎机内部的涡轮带动需要粉碎的物料进行高速旋转并使其与内部构件碰撞研磨或相互碰撞达到粉碎的目的。涡轮的高速转动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及时排出热量会导致涡轮表面以及涡轮附近的工作空间的温度过高,影响机器的正常运作。然而,为了防止粉尘飞扬,目前广泛使用的粉碎机的粉碎室一般不与外界直接相通,导致囤积在该工作区域内的热量难以消散。另一方面,只凭粉碎室的叶轮产生的负压来吸入冷风也往往因为风量不足的原因使其降温效果并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轮自冷式无尘粉碎机,以解决涡轮式粉碎机工作时内部囤积热量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涡轮自冷式无尘粉碎机:包括依次连通的进风通道、空气冷却部和粉碎室,进风通道的入口连通无尘粉碎机的外部空间,粉碎室的入口连通空气冷却部,粉碎室的出口被第一导风板盖合,第一导风板包括底板和导风通道;气体沿粉碎室的对称轴留下粉碎室的方向为主气流方向,底板被设置为垂直于主气流方向;在底板边缘一体成型地设有导风通道,在底板的边缘开设连通导风通道的导风通道入口,在进风通道的壁上开设连通导风通道的热风出口,导风通道连通粉碎室和进风通道;在粉碎室的内部安装叶轮,叶轮的主轴平行于主气流方向。

优选地,进风通道被设置为环形空腔结构,在进风通道的壁上还开设有压缩气体入口。

优选地,压缩气体入口位于热风出口的远离空气冷却部的一侧。

优选地,在空气冷却部和粉碎室之间还设有气流放大部,在气流放大部的壁上开设进气孔,进气孔贯通无尘粉碎机的外部空间和气流放大部的内部空间。

优选地,在气流放大部的外壁设置倾斜的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与进气孔边缘相连接,第二导流板在气流放大部的外壁上的投影部分或全部覆盖进气孔。

优选地,空气冷却部的外壁为中空结构,空气冷却部的外壁外表面上成型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空气冷却部内设置有若干连通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管道。

优选地,叶轮包括连接驱动装置输出端的主轴和围绕主轴设置的叶片;叶片包括连接主轴的第一端部和远离主轴的第二端部,第二端部为曲面板材结构,所有叶片的第二端部共同组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螺旋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导风通道使粉碎室和进风通道连通,粉碎机转动产生的负压使进风通道内的气体沿主气流方向加速运动,由此在导风通道的热风出口处形成负压,从而迅速地将粉碎室内的热气吸出粉碎室。热气在到达进风通道汇合高速运动的室温空气后,部分热量散失,主气流到达空气冷却部后,其温度得到进一步的下降。

(2)利通压缩气体入口向进风通道内输入少量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高速气流进入进风通道后,吸附在进风通道的环形空腔轮廓的表面,由此在环形空腔中心产生一低压区,使进风通道入口附近的大量空气被吸入进风通道,形成高速、高气流量的主气流进入空气冷却部。

(3)主气流经过空气冷却部后进入气流放大部,高速流动的主气流流经气流放大部的进气孔,在进气孔附近产生负压,使进气孔附近的空气被吸入气流放大部,进一步增大主气流的气量,而根据康达效应,第二导风板的设置对流经进气孔附近的空气起吸附作用,这些空气在第二导风板的导引作用更容易被气流放大部的主气流吸引进入气流放大部,由此,主气流得到进一步的放大。

(4)叶轮叶片被设置为带有一定弧度的第二端部,经过叶轮的主气流在第二端部的导引作用下到达叶片的外侧面,然后再经过导风通道入口进入导风通道,有效提高了叶轮进风和出风的可控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无尘粉碎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线的剖面图;

图3为图1沿b-b线的剖面图;

图4为第一导风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第一导风板的正视图;

图6为叶轮的正视图;

图7为叶片的正视图。

上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如下:1.进风通道,11.压缩气体入口,12.热风出口,2.空气冷却部,21.冷水管,22.中空外壁,23.进水口,24.出水口,3.气流放大部,31.进气孔,32.第二导风板,4.粉碎室,5.叶轮,51.叶片,511.第一端部,512.第二端部,52.主轴,6.第一导风板,61.底板,62.导风通道入口,63.导风通道,64.导风通道出口,7.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说明显示于附图中的较佳实施例时,可能基于清楚的目的而使用特别的术语;然而,本说明书所揭露者并不意图被限制在所选择的该特别术语;并且应当理解,每一个特定元件包括具有相同功能、以相似方式操作并达成相似效果的所有等效技术。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涡轮自冷式无尘粉碎机,其内部空间被划分为同轴设置、依次连通的进风通道1、空气冷却部2、气流放大部3和粉碎室4。进风通道1被设置为环形空腔结构,其入口直接连通无尘粉碎机的外部空间,在进风通道1的壁上设有皆关于进风通道1的轴线对称的一对压缩气体入口11和一对热风出口12,由外到内,位于轴线同侧压缩气体入口11和热风出口12沿轴线分布。空气冷却部2的入口与进风通道1的出口连通,空气冷却部2的外壁为中空的环形管道结构,在空气冷却部2的外壁上设有进水口23和出水口24,进水口23位于空气冷却部2的轴线的正下方,出水口24位于空气冷却部2的轴线的正上方,在空气冷却部2的内部设有若干条连通其中空外壁22的冷水管21。气流放大部3的入口连通空气冷却部2的出口,气流放大部3也被设置为环形空腔结构,在其外壁上开设有一对连通其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进气孔31,一对进气孔31关于气流放大部3的轴线对称。在进气孔31的右边设置与其边缘相连的第二导风板32,第二导风板32与气体在气流放大部3内部沿气流放大部3的轴线运动的方向成锐角。粉碎室4的入口与气流放大部3的出口连通,粉碎室4内安装有叶轮5,叶轮5的主轴52安装在粉碎室4的轴线上,主轴52与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接。叶轮5的叶片51沿着主轴52的周边对称设置,如图7所示,每一块叶片51包括与主轴52相连的第一端部和具有一定弧度的第二端部,如图6所示,连接在主轴52上的所有叶片51构成逆时针的螺旋结构。粉碎室4的顶部安装有与其连通的料斗7。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提供的无尘粉碎机还包括第一导风板6,第一导风板6由圆形底板61和与底板61的边缘一体成型连接的两个半环形的导风通道63组成。在底板61的边缘开设一圈连通导风通道63的、环形的导风通道入口62,在每个导风通道63的末端开设半环形的导风通道出口64,完成安装时,粉碎室4的出口被第一导风板6盖合,导风通道入口62环绕叶轮5的外沿设置并位于叶片51的第二端部附近,导风通道入口62处还设有带模块的筛网圈,进风通道1壁上的热风出口12被导风通道出口64完全覆盖。

本实施例的无尘粉碎机工作时,待粉碎的物料通过料斗7进入粉碎室4,叶轮5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做高速旋转运动,由此产生旋转气流,物料在旋转气流中受到叶轮5和/或筛网圈上的磨块紧密摩擦和猛烈冲击,从而被切断、粉碎。在这过程中,叶轮5的高速转动使粉碎室4产生负压,从而,从无尘粉碎机外部吸入大量空气,而粉碎室4内的热空气在叶轮5所产生的负压的吸引下,到达叶轮5的前表面,基于康达效应,热空气沿着第一端部到达具有一定弧度的第二端部,在第二端部的导引作用下到达叶片51的外侧面,然后再经过导风通道入口62进入进风通道1。经由进风通道1的入口,依次经过空气冷却部2、气流放大部3,并沿进风通道1、空气冷却部2、气流放大部3和粉碎室4的共用轴线进入粉碎室4的空气为主气流。主气流在进风通道1中高速流动,使与导风通道63连通的热风出口12附近产生负压,导风通道63中的热风被吸引排出导风通道63,热风离开导风通道63后与主气流汇合,随后进入空气冷却部2。为了增加进风通道1中的气流量,在压缩气体入口11处插入压缩气体喷嘴,经过压缩气体入口11向进风通道1的环形空腔结构内输入压缩空气,高速运动的压缩空气进入进风通道1后,吸附在进风通道1的环形空腔轮廓的表面,由此在环形空腔中心产生一低压区,使进风通道1入口附近的大量空气被吸入进风通道1,主气流的流速和气流量都得到提高。空气冷却部2的进水口23接通连接供水装置的进水管,出水口24接通排水管,冷水从空气冷却部2的下部进入空气冷却部2,灌满各冷水管21和空气冷却部2的中空外壁22后,从空气冷却部2的上部排出。主气流进入空气冷却部2后,通过与灌满冷水的空气冷却部2进行热交换,其温度得到下降。主气流离开空气冷却部2进入气流放大部3,高速运动的主气流经过气流放大部3壁上的进气孔31,在进气孔31附近形成负压,气流放大部3外壁的空气被进气孔31附近的负压吸引,并在第二导风板32的导引下进入气流放大部3与主气流汇合,主气流的流速和气流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最初进入进风通道1入口处时相比,到达粉碎室4的入口时的主气流的温度明显降低、气流量明显增大、流速明显加快。大量流速较快、温度较低的空气进入粉碎室4后,能够对粉碎室4内高速旋转的叶轮5起到降低表面温度的作用,并促进了粉碎室4内的热空气离开粉碎室4、进入导风通道63。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