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水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7421发布日期:2020-08-28 15:05阅读:741来源:国知局
过滤水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滤水箱。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除尘工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等离子切割和激光切割的工业领域,抽风除尘系统是必不可缺的存在。抽风除尘就是通过除尘风机的运转将需要除尘环境中的混尘抽吸到过滤装置内,过滤装置将抽吸过来的带混尘空气进行过滤,然后再排到大气中完成除尘的一种空气净化方式。过滤装置是抽风除尘中的一个重要装置,直接影响排出空气的清洁度。已有的除尘方式主要包括布袋式除尘和滤筒式除尘,而当等离子切割作业或激光切割作业时,产生的混尘中均含有大颗粒和带火星的混尘,这些大颗粒和带火星的混尘都有可能损坏过滤器中的布袋或滤芯,导致除尘效果不佳和过滤器使用寿命不长的不良后果。因此,很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过滤方式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过滤效果好、噪音小且运行成本低的过滤水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过滤水箱,包括进风管、排气管、进水管、排水管和清淤口进风管设于过滤水箱顶部开设的进风口处,进风管的上端自进风口处延伸至过滤水箱顶部外,进风管的下端自进风口处延伸至过滤水箱内部液面的上方,进风管下端的管口内径自上往下逐渐扩大,进水管上设有进水控制阀,排水管上设有排水控制阀。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排气管包括设于过滤水箱顶部上方的排气总管和设于排气总管和过滤水箱顶部之间用于连通排气总管和过滤水箱顶部排气口的多个排气分管,排气总管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风管的开口。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排气总管为环绕进风管上端分布的环形排气管,排气总管的横截面积和进风管上端的横截面积大小一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进风管下端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喷口朝内的雾化喷头,雾化喷头通过水管与带有水泵的蓄水箱连通,水管自过滤水箱内部延伸至过滤水箱外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蓄水箱固定连接于过滤水箱的外侧壁,蓄水箱与过滤水箱连通,蓄水箱中设有过滤层,过滤层用于过滤进入水管的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排水管设于过滤水箱的侧壁,排水控制阀为电子阀,过滤水箱内设有水位传感器,排水控制阀用于根据水位传感器测得的液面高度控制是否排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进水管设于过滤水箱的顶部或侧壁,进水控制阀为电子阀,过滤水箱内设有水位传感器,进水控制阀用于根据水位传感器测得的液面高度控制是否注水。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清淤口自过滤水箱靠近底部的侧壁延伸而出,清淤口可拆卸连接有清淤口盖板,清淤口盖板为透明材料。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过滤水箱的侧壁上设有液位计。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过滤水箱内部设有挡泥板,挡泥板位于排水口的前端用于阻挡淤泥进入排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下端为伞形结构的进风管来导入含混尘的空气,伞形结构可使混尘充分沉积到水中,过滤效果好且噪音小,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结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水箱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过滤水箱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a-a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图2所示b-b方向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水箱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进风管11、雾化喷头12、水管13、水泵14、蓄水箱15、过滤层2、排气管21、排气总管22、排气分管3、进水管31、进水控制阀4、排水管41、排水控制阀5、清淤口51、清淤口盖板6、水位传感器7、液位计8、挡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水箱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过滤水箱包括进风管1、排气管2、进水管3、排水管4和清淤口5。进风管1设于过滤水箱顶部开设的进风口处,进风管1的上端自进风口处延伸至过滤水箱顶部外,进风管1上端为圆柱形,且上端边缘设有带孔法兰,用于与除尘环境的风管相连;进风管1的下端自进风口处延伸至过滤水箱内部液面的上方,进风管1下端的管口内径自上往下逐渐扩大而呈伞形。进气管1下端为伞形,可以使从进气管1上端进来的空气逐渐散开,增大与过滤水箱内水面的接触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水箱筒体设计为圆桶形,底部用圆板封死,进风口开设在过滤水箱顶部的中心,过滤水箱顶部围绕中心的进风口还开设有多个排气口,排气管2包括设于过滤水箱顶部上方的排气总管21和设于排气总管21和过滤水箱顶部之间用于连通排气总管21和过滤水箱顶部排气口的多个排气分管22,排气总管21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连通风管的开口,开口处设有用于连接的法兰。本实施例中,排气总管21设计为环绕进风管1上端分布的环形排气管,多个排气分管22环绕进风管1与过滤水箱顶部的排气口连通,排气管2设于过滤水箱顶部上方,既减小过滤水箱的筒体直径,又可使从进风管1下端边缘出去的空气,向四周扩散,而不是从单一个方向流走,可以极大的增加含有混尘的空气与水接触,过滤掉里面含有的混尘;排气总管21的横截面积和进风管1上端的横截面积大小一致,以保证进风管1内的空气流量。

在本实施例中,过滤水箱顶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上焊接进水管3,进水管3上设有进水控制阀31,用于控制向过滤水箱内注水。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进水管4还可以设于过滤水箱的侧壁,只需保证进水口的位置高于过滤水箱的工作液面即可。过滤水箱筒体下部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焊接有排水管4,排水管4上设有排水控制阀41,用于控制过滤水箱的排水。清淤口5自过滤水箱靠近底部的侧壁延伸而出,清淤口5处焊接有一段带法兰的排污管,法兰上设置有孔用于可拆卸连接清淤口盖板51,清淤口盖板51为透明材料,便于观察过滤水箱底部淤泥沉降情况。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清淤口盖板51可以为不透明材料。过滤水箱筒体的上部设有液位计7,用于观察过滤水箱内的水位高度,具体为过滤水箱内部液面到进风管1下端边缘的距离。过滤水箱内部设有挡泥板8,挡泥板8位于排水口的前端用于阻挡淤泥进入排水口,防止过滤水箱底部的污泥堵塞排水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进水控制阀31可以为电子阀,过滤水箱内设置水位传感器6,从进风管1进来的含混尘的空气会对过滤水箱内的水产生冲击力造成水的蒸发,一部分水气被罩在进风管2的伞形下端中与混尘结合形成水滴落入过滤水箱内,另一部分会随过滤后的空气排出过滤水箱,这样就会造成过滤水箱内液面下降,当液面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不及时补充将会影响水箱过滤效果,故将进水控制阀31更换成电子阀,通过水位传感器6精准控制过滤水箱内液面与进风管1下端边缘的距离。

工作时,先打开进水控制阀31向过滤水箱内注水,从液位计7中观察直至水面高度离进风管1下端边缘的距离为5-8厘米时关闭阀门。打开风机电源开关,除尘环境中的含有混尘的空气经由进风管1进入过滤水箱,因进风管1为上小下大的伞形结构,管体横截面积由上到下逐渐加大,空气进入过滤水箱内部的风速降低,混尘因重量作业直接沉降到水中;同时进水管1设置在过滤水箱顶部,速度快的小颗粒混尘直接冲入水中,并且,从进风管1进来的空气对水面产生冲击力,使水面溅起,使水在进风管1下端边缘形成一个自然水帘,使含有混尘的空气从进风管1下端边缘吹出,再进到过滤水箱顶部的排气分管22的过程中,需经过自然水帘的过滤;同时进风管1下端采用伞形结构,不仅增大含有混尘的空气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增加过滤效果,同时使得空气在对水面产生冲击时,水面产生蒸发现象形成水气,伞形结构刚好将蒸发起来的水气罩住,使空气中含有的小混尘与水蒸气充分结合,形成水滴后重量增加而落入水中。从进风管1过来的含有混尘的空气经过过滤水箱多重作用的过滤,空气的混尘被过滤干净,在过滤水箱顶部的排气孔排出,进入排气分管22,最后汇入排气总管21,经与排气管2连通的风机排放到大气中,完成整个过滤过程。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水箱第二实施例的剖面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进风管1下端的管壁上设有多个喷口朝内的雾化喷头11,雾化喷头11通过水管12与带有水泵13的蓄水箱14连通,水管12自过滤水箱内部延伸至过滤水箱外部。具体的,为节约水资源,将蓄水箱14固定连接于过滤水箱的外侧壁,蓄水箱14与过滤水箱连通,蓄水箱14中设有过滤层15,蓄水箱14中的水自过滤水箱而来,经过过滤层15后流到蓄水箱14的上部,经水泵13增压泵入水管12中,最后从雾化喷头11喷出。当从除尘环境过来的空气含混尘较多时,进风管1的伞形下端罩住含混尘空气对液面冲击时使水蒸发产生的水气,同时雾化喷头11喷出大量水雾,水气及喷出的水雾都与混尘结合形成水滴沉降,从而实现更好的过滤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3设于过滤水箱的顶部,进水控制阀31为电子阀,过滤水箱内设有水位传感器6,进水控制阀31根据水位传感器测得的液面高度控制是否注水。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当蓄水箱14独立于过滤水箱而设置时,可以将排水管4的排水控制阀41也设计为电子阀,蓄水箱14中的水从雾化喷头11越来越多的进入到过滤水箱中,排水控制阀41根据水位传感器测得的液面高度控制是否排水,以确保过滤水箱的过滤效果不受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水箱,采用下端为伞形结构的进风管来导入含混尘的空气,伞形结构可使混尘充分沉积到水中,过滤效果好且噪音小;过滤水箱加工制作简单,运行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