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式除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7022发布日期:2020-05-22 17:0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式除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处理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式除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雾霾程度比较高的城市中,往往使用除霾车进行除霾工作,传统中的雾霾车设置模式较为单一,不能实现除霾剂与水的快速融合搅拌,同时喷洒范围小,使用效率低,严重影响除霾效果,存在较大缺,陷需要改进。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998546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环境治理用除霾车,其技术要点为:包括除霾车以及固定安装在所述除霾车中的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左右两侧内壁内分别设有搅合腔以及转槽,所述转槽中转动配合安装有转筒,所述转筒内壁体中联通设有上下伸延设置的第一滑腔和第二滑腔,所述第二滑腔贯通所述转筒顶部端面且活动配合安装有伸出所述转筒顶部端面并向上伸延的滑柱,所述滑柱顶部端面固设有向右伸延设置的环面板,所述环面板右侧弧面固定安装有多组雾化头,所述环面板左侧内壁中固定安装有一导引管,所述导引管联通设有多组接合管,所述接合管与所述雾化头联通设置。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该技术方案采用将水雾化并喷出的除霾方式,以将空气中的颗粒物等通过雾化的水吸收,雾化水沉落时,能够对空气中的颗粒物做沉降,但是雾化水在沉落时,容易沉落在行人身上,对于除霾车附近行人的影响相对较大,使用效果相对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车载式除霾处理装置,其能够在移动时对空气做除霾处理,并能够有效减小对行人的影响。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车载式除霾处理装置,包括车体和喷雾机构,还包括吸气机构和气液分离机构,所述喷雾机构、吸气机构和气液分离机构均设置于车体上,所述吸气机构的出气端连通于气液分离机构,所述吸气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车体的涵道机壳、多个转动连接于涵道机壳内的叶轮和用于驱动叶轮转动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输出轴,多个所述叶轮分别同轴固定连接于输出轴,所述叶轮包括多个环绕输出轴设置的叶片,所述叶片沿输出轴的径向朝向涵道机壳的内壁延伸且叶片的延伸路线呈正弦曲线状,所述叶片的截面呈雨滴的轮廓状结构且其尾部朝向其旋转方向弯曲,所述叶片朝向其旋转方向扭曲,所述喷雾机构的输出端连通于涵道机壳内部,所述涵道机壳的空气输入端朝向车体行进方向,所述气液分离机构的液体输出端朝向地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车体沿道路行进,通过吸气机构将空气吸入并导引至气液分离机构,并通过吸气机构对吸入空气做增压,喷雾机构的出水雾端连通于涵道机壳,通过水雾对空气中的颗粒等做吸收,然后通过气液分离机构对混有水雾的空气做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液分离机构的液体输出端将分离后产生的水喷向地面,对地面做湿化处理,减小地面产生的颗粒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而不需要将水雾喷出,以能够有效的减小喷出水雾对行人的影响;同时由于需要吸气机构将空气吸入,吸气机构的吸气效率和吸气量会影响处理空气的影响,并通过喷雾机构和气液分离机构,驱动件在驱动叶轮转动时,叶片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其呈尖端的尾部朝向旋转方向弯曲,叶片先通过其薄边缘切割空气,然后通过叶片的两个弧面对切割后的空气做更佳的导引,以相对较佳的将外部的空气朝向气液分离机构导引,增加叶片导引空气时的效率,使得使用时,同样转速情况下,通过叶轮导入的空气能够相对更多,以增加导入空气的效率;同时,叶片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其呈尖端的尾部朝向旋转方向弯曲,能够有效的增加叶片的抗弯强度,从而能够有效减小使用过程中叶片弯折损坏的概率,叶片朝向其旋转方向扭曲,能够进一步优化其对空气的切割导引作用,从而优化叶片对空气的导引作用。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同一所述叶轮的多个叶片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叶片相向一侧板面,所述加强筋沿输出轴轴向的截面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加强筋的薄端边沿朝向涵道机壳的入风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能够加强叶轮的整体强度以及叶片承受弯矩的能力,减小使用时,叶片发生弯曲的可能,同时能够增加叶轮的整体性。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涵道机壳的入风端固定连接有入风口,所述入风口呈四棱锥台的漏斗状结构,所述入风口的小端法兰连接于涵道机壳的入风端,所述入风口的大端朝向车体行进方向并倾斜朝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四棱锥台状结构的入风口能够导入相对更多的空气,以增加处理空气的速度,优化使用效果。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涵道机壳内设置有管状的导流罩且导流罩朝向涵道机壳一端呈锥状结构,所述驱动件为防水电机且其固定连接于导流罩内,所述输出轴穿入至导流罩内,环绕所述导流罩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沿输出轴轴向的截面与加强筋的截面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流罩能够对空气做导引,同时由于导流罩使得涵道机壳内,空气在通过导流罩与涵道机壳之间时,空气流动的通道的截面会减小,会使得空气流速加快并能够使得水雾能够混合更佳均匀,除霾效果相对更佳;同时通过导流罩,能够对驱动件起到保护作用,并减小驱动件对空气造成的阻碍。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导流罩开设有多个冷却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孔能够将部分空气导入至导流罩内部,通过气流能够对驱动件做冷却,以减小长时间使用对驱动件造成的影响。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喷雾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车体的水箱、设置于水箱内的潜水泵、输水管和多个雾化喷头,所述输水管包括喷水主管和多个连通于喷水主管的喷水支管,所述喷水主管的入水端连通于潜水泵的出水端,多个所述喷水支管远离喷水主管的一端分别连通于雾化喷头的入水端,多个所述雾化喷头环绕设置于涵道机壳的内壁,所述雾化喷头位于多个叶轮朝向涵道机壳入风端一侧,所述雾化喷头的输出端朝向叶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潜水泵将水箱内的水通过喷水主管输送至多个喷水支管内,并通过潜水泵对水做加压处理,输送至喷水支管内的水能够通过雾化喷头形成粒径较小的水雾喷出;同时,雾化喷头设置于多个叶轮朝向涵道机壳入风端一侧,能够使得水雾在叶轮的作用下,相对较为更加充分的与导入空气做混合,以能够相对较为充分的吸附导入空气中含有的颗粒物等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雾化喷头背离叶轮一侧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三棱锥状结构,所述导流板的两边沿固定连接于涵道机壳的内壁,所述雾化喷头位于导流板三棱锥状结构内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呈三棱锥状结构的导流板,能够有效的在雾化喷头背离叶轮一侧对导入空气做导引,以减小雾化喷头对空气造成的阻碍作用,从而减小雾化喷头对导入空气的导入效率的影响。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气液分离机构包括多个旋风分离器,所述旋风分离器的输入端通过管道连通于涵道机壳的输出端,多个所述旋风分离器的出风端设置有与入风口结构相同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倾斜朝上并朝向与车体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旋风分离器能够对混有水雾的空气做气液分离,以减小排出空气中水的含量;同时出风口能够对旋风分离器出风端的气体做导引,将其朝向车体后方的上空排出,并能够通过四棱锥台状的出风口有效的减小排出气体的流速,以减小排出气体对周围行人以及环境的影响。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多个所述旋风分离器的液体输出端分别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中心轴线呈正弦曲线状且其朝向车体尾部延伸,所述排水管中心轴线所在平面倾斜朝向车体尾部延伸,多个所述排水管远离旋风分离器的一端连通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的出水端朝向地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通过排水管能够有效的延长自旋风分离器的出水端排出的水以及部分含有水雾的空气的路径,能够使得水雾在排水管内再次凝结,以能够使得喷水管喷出的水雾的含量有效的降低,优化对地面的湿化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在使用时,车体沿道路行进,通过吸气机构将空气吸入并导引至气液分离机构,并通过吸气机构对吸入空气做增压,喷雾机构的出水雾端连通于涵道机壳,通过水雾对空气中的颗粒等做吸收,然后通过气液分离机构对混有水雾的空气做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液分离机构的液体输出端将分离后产生的水喷向地面,对地面做湿化处理,减小地面产生的颗粒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而不需要将水雾喷出,以能够有效的减小喷出水雾对行人的影响;同时由于需要吸气机构将空气吸入,吸气机构的吸气效率和吸气量会影响处理空气的影响,并通过喷雾机构和气液分离机构,驱动件在驱动叶轮转动时,叶片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其呈尖端的尾部朝向旋转方向弯曲,叶片先通过其薄边缘切割空气,然后通过叶片的两个弧面对切割后的空气做更佳的导引,以相对较佳的将外部的空气朝向气液分离机构导引,增加叶片导引空气时的效率,使得使用时,同样转速情况下,通过叶轮导入的空气能够相对更多,以增加导入空气的效率;同时,叶片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其呈尖端的尾部朝向旋转方向弯曲,能够有效的增加叶片的抗弯强度,从而能够有效减小使用过程中叶片弯折损坏的概率,叶片朝向其旋转方向扭曲,能够进一步优化其对空气的切割导引作用,从而优化叶片对空气的导引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喷雾机构和吸气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喷雾机构和吸气机构各特征的结构。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叶轮、输水管和导流板的结构。

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导流罩和固定杆的结构。

图5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除霾件的结构。

图中,1、车体;2、喷雾机构;21、水箱;22、潜水泵;23、输水管;231、喷水主管;232、喷水支管;24、雾化喷头;3、吸气机构;31、涵道机壳;311、入风口;312、导流罩;313、冷却孔;314、挡物格栅;32、叶轮;321、叶片;322、加强筋;323、导流板;324、固定杆;33、驱动件;331、输出轴;4、气液分离机构;41、旋风分离器;411、排水管;42、出风口;43、喷水管;431、喷嘴;44、除霾件;441、除霾管;442、活性碳纤维管;443、除霾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车载式除霾处理装置,包括车体1、用于雾化水的喷雾机构2、吸气机构3和气液分离机构4。喷雾机构2、吸气机构3和气液分离机构4均设置于车体1上。其中,车体1为一种行走装置,例如可选用东风tf36系列牵引车车体,吸气机构3的出风端连通于气液分离机构4的入风端。喷雾机构2的出水雾端连通于吸气机构3,气液分离机构4的液体输出端朝向地面。

在使用时,车体1沿道路行进,同时,通过吸气机构3将空气吸入并导引至气液分离机构4,喷雾机构2的出水雾端连通于吸气机构3,通过水雾对空气中的颗粒等做吸收,然后通过气液分离机构4对混有水雾的空气做气液分离,并通过气液分离机构4的液体输出端将分离后产生的水喷向地面,对地面做湿化处理,减小地面产生的颗粒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而不需要将水雾喷出,以能够有效的减小喷出水雾对行人的影响。

参照图2和图3,吸气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于车体1的涵道机壳31、多个用于导引空气的叶轮32和用于驱动叶轮32转动的驱动件33。涵道机壳31整体呈管状结构且其呈水平设置,驱动件3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用于传输动力的输出轴331,多个叶轮32同轴固定连接于输出轴331,多个叶轮32沿输出轴331的轴向分布,驱动件33位于多个叶轮32背离涵道机壳31的入风口一侧。

叶轮32包括多个环绕输出轴331设置的叶片321,叶片3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输出轴331,叶片321的另一端沿输出轴331的径向朝向涵道机壳31的内壁延伸。叶片321的截面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其呈尖端的尾部朝向旋转方向弯曲。其中,驱动件33为防水电机或防水减速电机。

叶片321的薄边缘朝向其旋转方向扭曲,以进一步优化其对空气的切割导引作用。其中,叶片321两端扭曲的角度小于15°。

在使用时,由于需要吸气机构3将空气吸入,并通过喷雾机构2和气液分离机构4,驱动件33在驱动叶轮32转动时,叶片321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其呈尖端的尾部朝向旋转方向弯曲,叶片321先通过其薄边缘切割空气,然后通过叶片321的两个弧面对切割后的空气做更佳的导引,以相对较佳的将外部的空气朝向气液分离机构4导引,增加叶片321导引空气时的效率,使得使用时,同样转速情况下,通过叶轮32导入的空气能够相对更多,以优化使用效果;同时,叶片321呈雨滴的轮廓状且其呈尖端的尾部朝向旋转方向弯曲,能够有效的增加叶片321的抗弯强度,从而能够有效减小使用过程中叶片321弯折损坏的概率。

参照图2和图3,同时,由于需要通过叶片321对空气做导引并对空气做增压,对于叶片321的整体强度要求相对较高,同一叶轮32的多个叶片321设置有多个加强筋322,以用于加强叶轮32的整体强度以及叶片321承受弯矩的能力,减小使用时,叶片321发生弯曲的可能。

多个加强筋322分别设置于同一叶轮32上相邻叶片321之间,加强筋32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相邻叶片321相向一侧板面。

加强筋322沿输出轴331轴向的截面呈雨滴的轮廓状,并且加强筋322的薄端边沿朝向涵道机壳31的入风端。以减小加强筋322对空气产生的阻力,从而减小对叶片321导引空气的效率的影响。

参照图2和图4,涵道机壳31内设置有呈管状的导流罩312,导流罩312与涵道机壳31同中心轴线,导流罩312朝向涵道机壳31入风端一侧呈封闭结构,导流罩312朝向涵道机壳31入风端一端呈锥状结构,驱动件33安装于导流罩312内,输出轴331朝向叶轮32延伸并穿出导流罩312。其中导流罩312的外壁整体呈圆滑过渡。

通过导流罩312能够对空气做导引,同时由于导流罩312使得涵道机壳31内,空气在通过导流罩312与涵道机壳31之间时,空气流动的通道的截面会减小,会使得空气流速加快并能够使得水雾能够混合更佳均匀,除霾效果相对更佳;同时通过导流罩312,能够对驱动件33起到保护作用,并减小驱动件33对空气造成的阻碍。

参照图2和图4,环绕导流罩312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杆324,固定杆324沿输出轴331的径向延伸,固定杆324远离导流罩31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涵道机壳31的内壁,固定杆324的截面与加强筋322的截面相同,固定杆324截面的尖端朝向涵道机壳31的入风端。

通过固定杆324将导流罩312固定连接于涵道机壳31内,同时固定杆324的截面与加强筋322的截面相同,固定杆324截面的尖端朝向涵道机壳31的入风端,能够有效的减小固定杆324对流动空气造成的阻碍,以减小对使用的影响。

同时,导流罩312开设有多个阵列分布的冷却孔313,冷却孔313位于导流罩312呈锥状的部位,通过冷却孔313的空气能够进入到导流罩312内部,并能够对驱动件33起到冷却作用。

参照图1,涵道机壳31的入风端设置有入风口311,以用于更佳的将空气导引至涵道机壳31内。

入风口311呈四棱锥台状结构,入风口311的小端法兰连接于涵道机壳31的入风端,入风口311的大端朝向车体1的行进方向并倾斜朝上。通过四棱锥台状结构的入风口311能够导入相对更多的空气,以优化处理空气的速度,从而优化使用效果。

入风口311的入风端设置有挡物格栅314,以用于减小吸入至涵道机壳31的杂物。其中挡物格栅314为叶片格栅,挡物格栅314的叶片平行于导引空气的流动方向。

参照图1和图2,喷雾机构2包括固定连接于车体1的水箱21、设置于水箱21内的潜水泵22、用于输送水的输水管23和多个雾化喷头24,输水管23包括喷水主管231和喷水支管232。其中,潜水泵22为高压潜水泵,水箱21内可放入除霾剂,以用于对空气做进一步除霾,除霾剂可选用公开号为cn107754513a的专利公开的一种快速消除空气中pm2.5颗粒的除霾剂及制备方法专利中公开的除霾剂,也可选用公开号为cn107441852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除霾液及其制备方法中公开的除霾液。

喷水主管231的一端连通于潜水泵22的出水端,喷水主管231的另一端连通于多个喷水支管232,喷水支管232远离喷水主管231的一端连通并固定连接于雾化喷头24的输入端。雾化喷头24固定连接于涵道机壳31的内壁,雾化喷头24位于多个叶轮32朝向涵道机壳31入风端一侧。其中,雾化喷头24的出水端倾斜朝向叶轮32的中心。

在使用时,潜水泵22将水箱21内的水通过喷水主管231输送至多个喷水支管232内,并通过潜水泵22对水做加压处理,输送至喷水支管232内的水能够通过雾化喷头24形成粒径较小的水雾喷出;同时,雾化喷头24设置于多个叶轮32朝向涵道机壳31入风端一侧,能够使得水雾在叶轮32的作用下,相对较为更加充分的与导入空气做混合,以能够相对较为充分的吸附导入空气中含有的颗粒物等。

参照图3,雾化喷头24朝向涵道机壳31出水端一侧设置有导流板323,以用于减小雾化喷头24对导入空气造成的阻碍。

导流板323沿其对角线翻折使得其整体呈三棱锥状结构,导流板323的翻折棱边自涵道机壳31的内壁倾斜朝向叶轮32的中心延伸,导流板323翻折棱边两侧相邻边沿固定连接于涵道机壳31的内壁。雾化喷头24位于导流板323的三棱锥状结构的内部。

参照图1,气液分离机构4包括多个旋风分离器41,旋风分离器41的输入端通过管道连通于涵道机壳31的输出端,多个旋风分离器41的出风端分别通过管道连通有出风口42,出风口42与入风口311的结构相同。出风口42的出风端倾斜朝上并倾斜朝向与车体1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使用时,旋风分离器41能够对混有水雾的空气做气液分离,以减小排出空气中水的含量;同时出风口42能够对旋风分离器41出风端的气体做导引,将其朝向车体1后方的上空排出,并能够通过四棱锥台状的出风口42有效的减小排出气体的流速,以减小排出气体对周围行人以及环境的影响,并且多个叶轮32能够对导入空气做进一步的增压,以使得通入至气液分离机构4的气液混合物具有相对较高的压力和流速,以优化旋风分离器41气液分离的效果。

参照图1,多个旋风分离器41的出水端分别连通有排水管411,排水管411的中心轴线呈正弦曲线状,排水管411倾斜下并朝向车体1的尾部延伸,多个排水管411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

多个排水管411远离旋风分离器41的一端连通有喷水管43,喷水管43呈水平设置且其垂直于车体1的行进方向,喷水管43固定连接于车体1,喷水管43固定并连通有多个沿其轴向分布的喷嘴431,喷嘴431的出水端朝向地面。

在使用时,通过排水管411能够有效的延长自旋风分离器41的出水端排出的水以及部分含有水雾的空气的路径,能够使得水雾在排水管411内再次凝结,以能够使得喷水管43喷出的水雾的含量有效的降低,优化对地面的湿化作用。

实施例二

参照图5和图6,旋风分离器41与出风口4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排出空气做进一步除霾处理的除霾件44。

除霾件44包括连通于旋风分离器41出风端的除霾管441和设置于除霾管441内的活性碳纤维管442,除霾管441远离旋风分离器41的一端连通并固定连接于出风口42的小端;活性碳纤维管442形成有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除霾孔443,除霾孔443的中心轴线呈螺旋设置,以延长排出空气沿活性碳纤维管442内的流动路径,从而将排出空气中的部分颗粒物进行吸收,并能够有效的对排出空气中的异味做处理,减小排出空气中的异味,以优化使用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