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蒸馏设备的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99563发布日期:2020-10-13 09:30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蒸馏设备的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蒸馏设备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蒸馏技术是利用低压环境降低物质的沸点,进而进行蒸馏分离的一项技术,其与正常的整流技术相比,物质可在较低的温度环境下气化,进而节省加热用的能量,节约生产资源。

蒸馏加工在工作过程中,及加工完成后,需要分别将气化的物质抽出进行冷却野花,及将加工完成的液体残渣排出,现有技术中的真空蒸馏设备,其蒸馏釜内的真空华宁通过独立的真空抽气泵进行抽真空,在原料中的物质气化后再进行抽出,耗能较大,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真空蒸馏设备的输送装置,其通过将气化物质抽出的设备同步对蒸馏釜内进行抽真空,且设置了阀值泄压阀,能够在将分理处额物质抽出的同时保证蒸馏釜内的低压环境,保证正常的蒸馏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底座、反应釜、气态出料组件、液态出料组件,其中反应釜固定设置在底座上,气态出料组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气态出料组件的进口端穿设在反应釜的上侧壁上,液态出料组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液态出料组件的进口端穿设在反应釜的下侧壁;

所述的气态出料组件包含一号支架、一号管道、抽气泵,其中一号支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一号支架设置在反应釜的右侧一号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一号管道,一号管道的左端穿设固定在反应釜的上侧壁上,一号支架上固定设置有抽气泵,一号管道的右端法兰连接在抽气泵的进口端上,抽气泵的出口端与外部冷凝设备管道连接;一号管道上穿设固定有观察管,观察管水平固定设置在一号支架上,观察管上串联设置有一号恒压单向阀;

所述的液态出料组件包含二号支架、二号管道、抽水泵,其中二号支架固定设置在底座上,且二号支架设置在反应釜的左侧,二号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二号管道,二号管道的右端穿设固定在反应釜的下侧壁上,二号支架上固定设置有抽水泵,二号管道的左端法兰连接在抽水泵的进口端上,抽水泵的出口端与外部液体收集设备管道连接,二号管道上串联设置有一号控制阀。

进一步的,所述的观察管的上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转动轴,且转动轴设置在观察管的开口端与一号恒压单向阀之间,转动轴上通过轴承旋设有挡板,挡板的侧边上固定设置有密封垫,挡板通过密封垫活动抵设在观察管的内侧壁上,观察管的下内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挡块,且挡块抵设在挡板位于观察管的开口端的一侧壁上,反应釜内压强过低,此时一号恒压单向阀打开,观察管内气流流动,则挡板受气流吹动倾斜,此时观察挡板的倾斜状态,得知一号恒压单向阀进入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号支架上固定设置有保护架,一号管道设置在保护架内,保护架对接近一号管道的物体进行阻拦。

进一步的,所述的反应釜的上侧壁上穿设有衡压管,衡压管上串联设置有二号恒压单向阀,且二号恒压单向阀设置在反应釜的外部,在反应釜内压强过低,且一号恒压单向阀无法满足泄压需求时,二号恒压单向阀打开一同泄压,控制反应釜内的压强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的二号管道上穿设固定有加料管,且加料管设置在一号控制阀与反应釜之间,极爱奥管固定设置在二号支架上,加料管上串联设置有二号控制阀,在反应釜工作过程中,关闭一号控制阀,打开二号控制阀,通过加料管从二号管道向反应釜内添加原料。

进一步的,所述的二号管道上套设固定有散热翅片,且散热翅片设置在一号控制阀与反应釜之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向反应釜内添加原料,进行真空蒸馏反应,启动抽气泵,抽气泵通过一号管道将反应釜内的气态产物抽出,同时抽气泵抽出反应釜内的多余气体,保证反应釜内的低压环境,在抽气泵抽泣过程中,若一号管道中的实际气压低于阀值,则一号恒压单向阀打开,一号恒压单向阀通过观察管向一号管道内注入外部空气,保持一号管道内的稳定气压;当反应釜内反应完成,将残留的液态产物排出,此时打开控制阀,启动抽水泵,抽水泵通过二号管道将反应釜内的液体抽出。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观察管、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座1、反应釜2、气态出料组件3、一号支架3-1、一号管道3-2、抽气泵3-3、观察管3-4、一号恒压单向阀3-5、液态出料组件4、二号支架4-1、二号管道4-2、抽水泵4-3、一号控制阀4-4、转动轴5、挡板6、密封垫7、挡块8、保护架9、衡压管10、二号恒压单向阀11、加料管12、二号控制阀13、散热翅片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参看如图1-图5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包含底座1、反应釜2、气态出料组件3、液态出料组件4,其中反应釜2铆设在底座1上,气态出料组件3铆设在底座1上,且气态出料组件3的进口端穿设在反应釜2的上侧壁上,液态出料组件4铆设在底座1上,且液态出料组件4的进口端穿设在反应釜2的下侧壁;

所述的气态出料组件3包含一号支架3-1、一号管道3-2、抽气泵3-3,其中一号支架3-1铆设在底座1上,且一号支架3-1设置在反应釜2的右侧一号支架3-1上铆设有一号管道3-2,一号管道3-2的左端穿设固定在反应釜2的上侧壁上,一号支架3-1上铆设有抽气泵3-3,一号管道3-2的右端法兰连接在抽气泵3-3的进口端上,抽气泵3-3的出口端与外部冷凝设备管道连接,一号支架3-1上铆设有保护架9,一号管道3-2设置在保护架9内,一号管道3-2内为高温气体流动,此时保护架9设在一号管道3-2的外部,防止操作人员接触一号管道3-2烫伤;

一号管道3-2上穿设固定有观察管3-4,观察管3-4水平铆设在一号支架3-1上,观察管3-4上串联设置有一号恒压单向阀3-5,观察管3-4的上内侧壁上铆设有转动轴5,且转动轴5设置在观察管3-4的开口端与一号恒压单向阀3-5之间,转动轴5上通过轴承旋设有挡板6,挡板6的侧边上铆设有密封垫7,挡板6通过密封垫7活动抵设在观察管3-4的内侧壁上,观察管3-4的下内侧壁上铆设有挡块8,且挡块8抵设在挡板6位于观察管3-4的开口端的一侧壁上,一号管道3-2通过抽气泵3-3将反应釜2内的气体抽出,当反应釜2内的压强低于阀值时,一号恒压单向阀3-5自动打开,通过观察管3-4从外部抽气,并补充进入反应釜2,当观察管3-4内存在气体流动时,流动的气体吹动挡板6倾斜,则操作人员可通过倾斜的挡板6直观的得知一号恒压单向阀3-5处于工作状态;

反应釜2的上侧壁上穿设有衡压管10,衡压管10上串联设置有二号恒压单向阀11,且二号恒压单向阀11设置在反应釜2的外部,二号恒压单向阀11的工作压强差大于一号恒压单向阀3-5的工作压强差2%,在一号恒压单向阀3-5工作,且无法满足反应釜2内的压强平衡需求时,二号恒压单向阀11打开;

所述的液态出料组件4包含二号支架4-1、二号管道4-2、抽水泵4-3,其中二号支架4-1铆设在底座1上,且二号支架4-1设置在反应釜2的左侧,二号支架4-1上铆设有二号管道4-2,二号管道4-2的右端穿设固定在反应釜2的下侧壁上,二号支架4-1上铆设有抽水泵4-3,二号管道4-2的左端法兰连接在抽水泵4-3的进口端上,抽水泵4-3的出口端与外部液体收集设备管道连接,二号管道4-2上串联设置有一号控制阀4-4,二号管道4-2上穿设固定有加料管12,且加料管12设置在一号控制阀4-4与反应釜2之间,极爱奥管铆设在二号支架4-1上,加料管12上串联设置有二号控制阀13,二号管道4-2上套设固定有散热翅片14,且散热翅片14设置在加料管12与反应釜2之间,关闭一号控制阀4-4,打开二号控制阀13,则可通过加料管12从二号管道4-2向反应釜2内临时添加原料,在二号管道4-2进行卸料时,散热翅片14协助二号管道4-2降温。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是:向反应釜2内添加原料,进行真空蒸馏反应,启动抽气泵3-3,抽气泵3-3通过一号管道3-2将反应釜2内的气态产物抽出,同时抽气泵3-3抽出反应釜2内的多余气体,保证反应釜2内的低压环境,在抽气泵3-3抽泣过程中,若一号管道3-2中的实际气压低于阀值,则一号恒压单向阀3-5打开,一号恒压单向阀3-5通过观察管3-4向一号管道3-2内注入外部空气,保持一号管道3-2内的稳定气压;当反应釜2内反应完成,将残留的液态产物排出,此时打开控制阀,启动抽水泵4-3,抽水泵4-3通过二号管道4-2将反应釜2内的液体抽出。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具体实施方式有益效果为:

1、抽气泵3-3通过一号管道3-2与反应釜2连接,进而在将反应釜2内的气化物质抽出的同时,能够保持反应釜2内的低压环境,保证正常的真空蒸馏加工;反应釜2的底部穿设的二号管道4-2能够实现将蒸馏完成的液体残渣抽出;

2、一号管道3-2上穿设有观察管3-4,并在观察管3-4上串联有一号恒压单向阀3-5,进而能够实现反应釜2内低压的阀值控制,且观察管3-4内活动设置有挡板6,在观察管3-4内存在气流通过时能够通过挡板6的摆动直观的观察出,保证生产安全。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