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液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75021发布日期:2021-04-06 12:2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液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存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吸液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容器。



背景技术:

现有一些物料在使用时需要混合使用,如冻干粉和溶酶,但是其在储存时需要分开储存,用于对物料进行保鲜,以使得物料的保质期更久;为了便于该中物料的储存和使用,出现了一种容器,该容器内具有两个容腔,使得两种物料可以分开储存在同一个容器中,但是其需要设置一个额外的结构,使得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够将两个容腔连通,以使得两种物料可以混合,这就导致该种容器的结构较为复杂,生产加工成本较高,而且组装时间较长,致使生产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吸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吸液装置,包括第一容腔、可移动的吸液泵及用于供所述吸液泵移动的腔体或通道;所述吸液泵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容腔与外界相连通;通过将吸液泵设置为可以移动的方式,使得通过吸液泵的移动即可令两个被分隔开的腔室相互连通,无需设置额外的结构来打通两个腔室,使得整体结构更为简单,使用更为方便,并且组装更为方便,继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且两个腔室的连通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吸液泵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容腔的至少部分腔壁被穿透,形成用于供所述第一容腔与外界相连通的连通通道;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通过将第一容腔的至少部分腔壁穿透的方式,即可实现两个容腔的连通,使用更为方便,同时对第一容腔的密闭效果更好,储存时不易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吸液泵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容腔的至少部分腔壁脱落,形成用于供所述第一容腔与外界相连通的连接通道;使得吸液泵与外界的连通方式更为多样化,用途更为广泛,适用性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吸液泵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容腔的底壁与侧壁脱离,形成所述连通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或通道内设有与所述吸液泵相配合的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所述吸液泵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脱离,并移动至与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在不使用时,两个容腔不会意外连通,储存效果更好;而在将两个容腔连通后,泵体仍旧能够保持稳定,更好的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吸液泵上设有始终与所述腔体或通道的内壁保持密封配合的密封结构;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泵在移动过程中也始终能够与腔体内壁保持密封配合,继而保证泵始终能够起到将物料泵出的作用,且始终保持密封,物料不会漏出。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结构与所述吸液泵的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吸液泵上对应于所述间隙处设有通孔;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气体能够流通,保证泵体能够将物料吸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的腔壁上设有与所述腔体或通道相连通的连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的腔壁上设有凸部,所述吸液泵上设有泵体凸部;当所述吸液泵移动至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时,所述凸部与所述泵体凸部相抵触;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泵将两个容腔连通后,即能够被凸部限位固定,继而保证泵能够稳定的工作,不会产生晃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容器,包括第二容腔和与所述第二容腔相配合的吸液装置;所述吸液装置为上述的一种吸液装置,所述吸液泵的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相连通;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可以将两种需要混合使用的物质分别储存在同一个容器的两个容腔内,减小储存容器的成本,储存效果更好的同时,需要使用时,仅需移动吸液泵即可实现两个容器的连通,操作更为方便快捷,无需打开容器,避免物质被污染,更为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吸液泵设置为可以移动的方式,使得能够更为方便的将两个腔室打通,整体结构更为简单,组装更为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吸液泵与腔体或通道的配合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体与密封结构分体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容腔底壁被穿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容腔部分底壁脱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容腔底壁脱落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体与密封结构一体成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容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容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容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容器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器身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存储件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吸管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部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件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泵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中盖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上盖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按压件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1所示,一种吸液装置,包括吸液泵3、第一容腔20及腔体或通道;吸液泵3安装在腔体或通道(为表述清晰,说明书附图中以附图标号87指代腔体或通道,以示意泵体与腔体或通道之间的配合)内,且吸液泵可以在腔体或通道也移动,随着吸液泵的移动,第一容腔20会与外界相连通。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容腔20的底壁(即为本申请中的分隔部41)与侧壁(即为储存本体21)为可拆卸连接,使得吸液泵在腔体或通道87内的向下移动会带动第一容腔的底壁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容腔的底壁与第一容腔的侧壁脱离,形成连接通道212,继而使得第一容腔能够通过该连接通道与外界的相连通。

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容腔20的至少部分侧壁或部分底部与第一容腔的腔壁脱离,以形成连接通道212,使得第一容腔能够与外界相连通。

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容腔20的至少部分侧壁或至少部分底壁被穿透,形成连通通道211,从而使得第一容腔能够通过该连通通道与外界相连通;该部分被穿透的腔壁可以是薄膜或薄壁等结构(如盒装牛奶吸管口处的结构)。

进一步的,在腔体或通道87内开设了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该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都可以与吸液泵3相配合;具体的,当吸液泵与第一限位结构相配合时,吸液泵被定位在第一位置状态,使得吸液泵不会意外移动,两种物质能够分别储存在两个容腔内,实现稳定的分离储存;而在外力的作用下,吸液泵会与第一限位结构脱离,使得两个腔室相连通,并向下移动,直至与第二限位结构相配合,使得吸液泵被第二限位结构定位在第二位置状态,无法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为腔体或通道87的至少部分内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凸沿85;第二限位结构为腔体或通道87的至少部分内壁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凸沿86;优选的,第一凸沿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结构开设,第二凸沿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开设;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也可以是从腔体或通道的端部或外侧向内延伸形成,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部件。

具体的,吸液泵3包括泵体30、进料部35、出料部36及密封结构;泵体30安装在腔体或者通道87内,且可以在腔体或通道内移动;密封结构安装在泵体30上,可以随着泵体的移动而移动,且当泵体在腔体或通道内移动时,密封结构始终能够与腔体或通道的内壁保持密封配合;从而使得本申请中的吸液泵可以适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需要分开储存但需要混合使用的物质,如化妆品、药品、个人卫生用品、消毒液等,以冻干粉和溶酶为例,其在储存和运输时需要将冻干粉和溶酶分开储存在一个瓶子的两个腔室内,而当使用时,则需要将两个腔室连通,使得溶酶与冻干粉相互混合成为冻干粉溶液,方便用户使用。

本申请通过将泵体设置为可以移动的形式,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只需将泵体下压,即可令分别储存有两种物质的两个腔室相互连通,实现物质的混合,便于使用;直接采用移动泵体30的方式来实现两个腔室的连通,使得无需额外设置结构来打通两个腔室,结构更为简单,加工更为方便;且通过密封结构的设置,使得泵体在移动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与腔体或通道的内壁之间的密封配合,继而保证泵体始终能够起到泵送物料的作用;该种方式使得泵体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泵体,可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无需额外定制泵体,更为节约成本,生产加工更为方便,更为实用。

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与泵体为分体式结构,该密封结构可直接实用现有的活塞,套设在泵体外侧,且该活塞的内壁与泵体外壁的至少部分为过盈配合,无需定制密封结构,生产加工更为方便,且更为节约成本;泵体内部为现有结构,且不是本申请的重点,故在此不做赘述,说明书附图中也仅为示意图,并未详细绘制。

具体的,密封结构包括内环32、外环33及连接环34;内环32的至少部分内壁向外延伸形成连接台321,该连接台的内径略小于泵体30的外径,继而使得内环套设在泵体外后,连接台与泵体直接形成密封配合;优选的,连接台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环沿322,进一步提升内环与泵体之间的连接效果;当然也可以在泵体上形成与环沿相配合的凸起;而由于连接台形成于内环的上部,所以内环的下部会与泵体的外表面之间形成间隙31,从而使得内环不会遮蔽住泵体上的通孔301;连接环34由内环的至少部分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呈环形结构开设,该连接环位于内环中部偏下处;外环33由连接环的至少部分表面向上下两侧延伸形成,该外环的上下两侧均呈扩口状结构设置,外环由柔性材料制成,从而使得外环的两端始终能够与腔体或通道内壁紧贴,保证密封结构始终能够与腔体或通道形成密封配合的同时,外环又能够相对于腔体或通道顺畅的滑动。

于其他实施例中,密封结构也可以与泵体为一体结构设置,即该泵体为定制的带有密封结构的吸液泵,该密封结构可以为从泵体的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的密封环39。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容器,包括吸液泵3、器身1、存储件2、吸管4、连接部5、连接件6、盖体7、安装件8及按压件9;其中吸液泵3、存储件2、吸管4、连接部5及安装件8(其中部分部件,如吸管4仅需其上的部分结构即可)共同构成了上述的吸液装置;其中器身1由petg材料制成;存储件2由pe(q281)材料制成;吸管4由pe(6101)材料制成;连接部5由pe(q281)材料制成;连接件6由pp(4912)材料制成;按压件9由pp材料制成。

具体的,器身1包括容器本体11、第二容腔10、底沿12、第一凸沿13及第一卡沿14;第二容腔10开设在容器本体11内,第二容腔底壁与侧壁的连接处呈弧形结构设置,底沿12由容器本体11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底沿内侧壁与容器本体底面之间的连接处呈弧形结构开设;第一凸沿13由容器本体11上端面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而第一凸沿的至少部分外侧壁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一卡沿14,该第一卡沿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结构开设,第一凸沿的至少部分内侧壁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槽15。

具体的,连接件6包括连接本体61、第二凸沿62及第三凸沿63;连接本体61呈环形结构开设,其至少部分下表面下外延伸形成了第二凸沿62,该第二凸沿位于连接本体下表面的中部,使得连接件6与器身1相连时,连接本体61的外侧可以架设在第一凸沿13上,而第二凸沿可以伸入第二容腔10内,第二凸沿62下端的至少部分外表面与第二容腔10的部分内壁相贴合,第一凹槽15正好位于第一凸沿与第二凸沿之间;第三凸沿63由连接本体61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向外延伸形成。

优选的,第二容腔10的内壁呈倾斜结构开设,使得第二容腔呈扩口状结构开设,其靠近第一凸沿13一侧的直径略微大于其远离第一凸沿一侧的直径,使得第二凸沿更容易伸入第二容腔内;且第二凸沿的外表面也呈倾斜结构开设,继而使得第二凸沿的外表面能够与第二容腔的内壁紧贴;第二凸沿62靠近连接本体61一侧的至少部分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密封凸部621,该密封凸部与第一凹槽15的底壁相抵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连接件6与器身1之间的密封性;第三凸沿63位于连接本体61的内侧,第三凸沿的内壁呈倾斜结构开设,使得第三凸沿呈扩口状。

于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6也可以与器身1或存储件2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的,存储件2包括存储本体21、第一容腔20、第二罐沿22、第三罐沿23、第四罐沿24、第五罐沿25、罐槽26、连接槽27、连接孔28及第二卡沿29;第一容腔20开设在存储本体21内,存储本体21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二罐沿22,第二罐沿22端部的至少部分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三罐沿23,第三罐沿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四罐沿24,第四罐沿24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五罐沿25,罐槽26即形成于第二罐沿、第三罐沿及第四罐沿之间;存储件2与连接件6相连时,第三凸沿63即穿入至罐槽26内,且第三凸沿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密封凸部,使得第三凸沿与第四罐沿内壁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密封性更好;第五罐沿25的下表面与连接本体61的上表面相对应,优选的,第五罐沿的至少部分下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密封凸沿,使得第五罐沿与连接本体之间的密封性更好;存储本体21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了连接槽27,连接槽的底部开设了连接孔28,使得容器整体安装完成后,泵体30上的进料部35至少部分穿过连接孔28位于第一容腔20内,连接槽27的至少部分内壁向外延伸形成了凸部271;存储本体21下端为开口,该开口即为连接通道212,存储本体下端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二卡沿29;存储本体2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孔210,当存储件2与安装件8相互抵接时,不会将连通孔遮蔽。

具体的,吸管4包括管体40、分隔部41、板槽43及第二卡槽42;管体40下端开设有开口401,该开口的横截面呈倒“v”字型结构开设;分隔部41由管体40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第二卡槽42开设在靠近分隔部41外沿的位置处,从而使得第二卡沿29可以嵌入第二卡槽42内,使得分隔部能够将存储本体下端的开口封闭;优选的,第二卡沿29下端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一卡接凸部291,第二卡槽42上端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二卡接凸部422,通过第一卡接凸部与第二卡接凸部之间的配合,实现了分隔部41与存储本体21之间的可拆卸密封连接;板槽43开设在管体40与分隔部41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连接部5包括第一连接段51、第二连接段52及卡接槽53;第一连接段51与第二连接段52相连通,第一连接段的外径与进料部35的内径相同,继而便于连接部与泵体30之间的连接;第二连接段52的内径与管体40的外径相同,继而便于连接部5与吸管4之间的连接;卡接槽53开设在第二连接段52的端部,使得管体更容易插入第二连接段内;管体上开设有卡部43,该卡部正好与卡接槽相契合,当卡部与卡接槽相契合时,第二连接段的端部正好嵌入板槽43内,即第二连接段52的端部靠近存储本体21的开口处,从而使得吸管4更容易穿入连接部5内。

优选的,第一连接段51和卡部43的至少部分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卡接凹槽,进料部35和卡接槽53的至少部分内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卡接凸沿,卡接凸沿正好嵌入卡接凹槽内,使得第一连接段与进料部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密封效果更好。

于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5也可以是进料部35的端部向下延伸形成,即连接部与泵体30为一体结构开设。

具体的,安装件8包括第一环体80、活动腔84、第一延伸段81、第二延伸段82、第三延伸段83及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沿85和第二限位沿86;第一环体下端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一延伸段81,第一延伸段端部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二延伸段82,第二延伸段端部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三延伸段83;第一延伸段81的下表面与存储本体21的上表面相抵触;第二延伸段82的外表面与第二罐沿22的内表面相抵触;第三延伸段83的下表面则与第三罐沿23的上表面相对应;优选的,第二延伸段82的外表面上开设有卡槽,第二罐沿22的内表面上开设有与卡槽相契合的卡沿;第三延伸段的下表面上开设有密封凸沿;且第一延伸段、第二延伸段及第三延伸段组成的部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安装件与存储件之间能够更好的形成密封配合;活动腔84位于第一环体80内,泵体30即安装在活动腔(即相当于上文中的腔体或通道)内,可以相对于活动腔移动,密封结构即始终与活动腔84的内壁保持密封配合。

进一步的,第一限位沿85由活动腔84上侧的至少部分内壁向外延伸形成,第二限位沿86由活动腔的至少部分内壁向外延伸形成,且第一限位沿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第二限位沿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泵体30上开设有泵沿37,该泵沿的直径小于活动腔的内径,但大于第一限位沿和第二限位沿的内径;从而使得当泵体受到外力而向下移动,且泵沿下降到第一限位沿的下方时,会同时带动连接部5和吸管4向下移动,继而使得分隔部41与存储本体21分离,使得储存本体下端的开口成为连通第二容腔和第一容腔的连接通道212,使得第一容腔20与第二容腔10相连通;继续令泵体向下移动,泵沿即会越过第二限位沿,此时泵体30下侧的泵体凸块38会正好嵌入连接槽27内的凸部271之间,使得泵体凸部38被凸部卡住,而泵沿又被第二限位沿卡住,以此实现泵体的固定,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泵体不会产生晃动,工作更为稳定;而通过第一限位沿和第二限位沿两种不同横截面的设置,使得泵沿通过两限位沿时的手感和声音不同,方便使用者判断泵体是否被卡牢固。

具体的,盖体7包括中盖700和上盖780,中盖由abs材料制成,上盖由pp材料制成,其中中盖包括中盖体70、第一盖部71、第二盖部72、第三盖部73、第四盖部74、第五盖部75、第六盖部76及中盖槽77;上盖包括上盖体78和上盖槽79;中盖体70呈环形结构开设,其下表面与第三延伸段83相对应,第三延伸段上表面开设有密封凸沿;第一盖部71由中盖体70内侧的至少部分表面向上延伸形成,呈环形结构开设,其内径大于第一环体80的外径;第二盖部72由第一盖部上端的至少部分表面向中部延伸形成,呈环形结构开设,其下表面与第一环体80的上端面和泵沿37的至少部分上表面相抵触,使得盖体7与器身1连接固定后,安装件8能够被压紧固定,而吸液泵3上位于泵沿37上侧的部分可以穿出第二盖部中间的连接孔,但泵沿与第二盖部会形成防脱配合;中盖体70外侧的至少部分表面向下延伸形成了第三盖部73,第三盖部呈环形结构开设,其内径大于第四罐沿24的外径;第三盖部下端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四盖部74,其至少部分下表面与第五罐沿25下对应,且第五罐沿上表面开设有与第四盖部相抵触的密封凸沿;第四盖部外侧的至少部分表面向下延伸形成了第五盖部75,该第五盖部的内径大于第一凸沿13的外径,第五盖部的外径与容器本体11的外径相同,其内壁的至少部分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三卡沿753,该第三卡沿与第一卡沿14相互卡合勾连,从而将中盖与器身1连接固定在一起,同时将存储件2、连接件6及安装件8均压紧固定;中盖体70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向外延伸形成了第六盖部76,该第六盖部呈环形结构开设,其内表面与第一盖部71的外表面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即为中盖槽77。

优选的,在第五盖部75内壁上安装有止转筋,第一凸沿13上开设有与止转筋相配合的止转槽。

进一步的,上盖体78呈一端设有开口的空心圆柱体结构开设,其外径与容器本体11的外径相同;上盖体下端开口处的内壁处开设有上盖槽79,该上盖槽与第三盖部73相对应,第三盖部上开设有第一盖沿731,上盖槽内开设有第二盖沿791,第一盖沿与第二盖沿可形成卡接配合,从而使得上盖与中盖形成可拆卸的卡配连接。

具体的,按压件9包括压件本体90、按压槽91、连接管92及出料管93;压件本体90呈下端设有开口的空心圆柱体结构开设,压件本体的外径小于第六盖部的内径,压件本体的内径大于第一盖部的外径,使得压件本体的下端能够穿入中盖槽77内,沿着中盖槽来回升降;连接管92开设在压件本体内的顶壁上,该连接管可与出料部36密封连接固定;优选的,出料部的内壁上开设有卡槽,连接管的外壁上开设有正好可以嵌入卡槽内的卡沿;出料管93开设在压件本体90的外侧面,其与连接管92相连通;按压槽91开设在压件本体90的上端面上,位于出料管93的上方;通过对按压件9施力,即可令吸液泵3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吸管4向下移动,继而使得分隔部41与存储本体21分离,将第二容腔10和第一容腔连通20。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