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学实验用温控空气加热装置

文档序号:25266557发布日期:2021-06-01 23:5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学实验用温控空气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加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医学实验用温控空气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的监控项目中,同实验室对温湿度都有要求,大部分实验都是在明确的温湿度环境中展开。在医药、生化、仪器校准、农业、建筑与电器等领域中,实验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各种实验或检测的结果,每项实验的进行都需要精确可靠的监测仪器来提供准确的环境参数数据。

实验室要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气温、湿度和气流速度等,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和仪器设备有影响。夏季的适宜温度应是18-2℃,冬季为16-20℃,湿度最好在30%(冬季)-70%(夏季)之间。环境条件温湿度的控制方面考虑的要素就是保证实验操作的环境温湿度是能够满足实验程序各个过程的需要。

现有的实验室空气加热器均能对空气进行有效的加热,但是不能实现加热的同时控制空气的流速,即空气的流速是不变的,不能根据实验室的要求进行调节。同时现有实验室空气加热器无循环加热功能,单次加热不容易保证精确的加热温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提供了一种医学实验用温控空气加热装置,本装置采用风机和螺旋式加热结构的配合,实现空气温度精准控制加热的同时,实现不同空气流速的调节,保证实验室空气温度和流速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医学实验用温控空气加热装置,包括固定安装的基座1和保温筒2,所述保温筒2内安装有多层结构的螺旋加热组3,螺旋加热组3的进风管4上安装有风机5,在螺旋加热组3上安装有若干加热杆16,所述加热杆通过控制器17调整加热杆16的加热温度实现对螺旋加热组3内空气的加热。

所述保温筒2为双层结构,分别为外层201和内层202,外层201和内层202之间设置有真空层203。

所述螺旋加热组3由第一螺旋层301、第二螺旋层302和第三螺旋层303组成,第一螺旋层301、第二螺旋层302和第三螺旋层303由下而上依次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螺旋层301和第二螺旋层302在排风端通过第一连通管7连通,切第一连通管7上设置有气路阀门9。

所述气路阀门9与控制器17电路连接。

所述第二螺旋层302和第三螺旋层303在进风端通过第二连通管8连通。

所述第一螺旋层301进风端连接有进风管4,进风管4与风机5连接,风机5上设置有进风口6。

所述第一螺旋层301和第三螺旋层303分别与第一排风管12和第二排风管13连接,第一排风管12和第二排风管1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排风口14和第二排风口15。

所述第一螺旋层301和第三螺旋层303排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器10和第二温度检测器11,第一温度检测器10和第二温度检测器11与控制器17通过电路连接。

所述加热杆16插接螺旋加热组3,其加热范围为20℃~100℃。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1)本装置设置螺旋加热组,可实现粗略温度控制和精准温度控制两种控制模式,可通过多重循环式加热,实现精准控温。

2)本装置可通过风机控制空气流速,在高流速状态下,依旧可实现精准控温。

综上所述,本装置采用风机和螺旋式加热结构的配合,实现空气温度精准控制加热的同时,实现不同空气流速的调节,保证实验室空气温度和流速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为螺旋加热组与加热杆连接示意图;

图5为螺旋加热组结构剖视图;

图中所示:基座1、保温筒2、外层201、内层202、真空层203、螺旋加热组3、第一螺旋层301、第二螺旋层302、第三螺旋层303、进风管4、风机5、进风口6、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气路阀门9、第一温度检测器10、第二温度检测器11、第一排风管12、第二排风管13、第一排风口14、第二排风口15、加热杆16、控制器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学实验用温控空气加热装置,旨在实现对空气的精准加热和对空气流速的精准控制。具体连接结构、操作方式和原理如下所述。

整个装置以基座1和保温筒2为安装基架,如图1所示,锥形结构的基座1上安装有保温筒2。基座1由硬质的保温材料制成。保温筒2采用双层保温结构,如图3所示,由外层201和内层202构成一个中间密闭的空间,该空间为真空层203,可以有效的起到保温效果。

在保温筒2内安装有螺旋加热组3,如图2所示。螺旋加热组3的结构如图5所示,整体为多层多螺旋结构,空气在多层多螺旋内流动加热,可有效地提高加热效率。螺旋加热组3由三层螺旋组成,分别为第一螺旋层301、第二螺旋层302和第三螺旋层303。

在第一螺旋层301的进风端连接有进风管4、风机5和进风口6,通过风机5的负压吸收,是的空气从进风口流入进风管4,再流入第一螺旋层301。

空气从第一螺旋层301进入后,可通过其上端排风端设置的第一排风管12和第一排风口14排出,也可以选择从第一螺旋层301流入第二螺旋层302。在第一螺旋层301和第二螺旋层30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管7,使得第一螺旋层301和第二螺旋层302之间可以空气流通。同时在第一连通管7上设置有气路阀门9,控制第一螺旋层301内的气体流入第二螺旋层或从第一排风管12排出。

第一螺旋层301内的气体流入第二螺旋层或从第一排风管12排出需根据气体温度进行选择,在第一螺旋层301排风端设置有第一温度检测器10,第一温度检测器10与控制器17连接,并通过控制器17控制气路阀门9的开启关闭。

当气体进入第二螺旋层302后,从第二螺旋层302的上端流通至第二螺旋层302的下端,第二螺旋层302下端和第三螺旋层303的下端通过第二连通管8连通,使得第二螺旋层302的气体流入第三螺旋层。

在第三螺旋层303的排风端连接有第二排风管13和第二排风口15,空气从第二排风口15中排出。同时在第三螺旋层303的排风端设置有第二温度检测器11,实时监测排出气体温度。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整个螺旋加热组3上插接有加热杆16,在循环流通的过程中持续加热,保证加热速率,能有效地控制加热后的气体温度。加热杆16的加热温度通过控制器17控制。

控制器17与风机连接,实现对风机风速的控制。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