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66729发布日期:2021-03-30 20:00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喷淋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



背景技术:

喷淋塔是最常用的除臭设备,适用于大中型密闭或半密闭的空间。恶臭气体经负压收集后,进入喷淋塔,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去除气体中的臭气分子。喷淋塔除臭效率高,产品外形美观被经常使用。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对废气进行洗涤净化,去除气体中携带的粉尘,大气污染物等杂质,经过洗涤后的废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湿度大,直接排放造成带水现象影响废气在线监测设备正常工作腐蚀管道。

目前经常使用折流板除雾器进行除雾,折流板除雾器被设置在壳程中。虽然它既可以提高传热效果,还起到支撑管束的作用,但是折流板除雾器除雾不彻底,除雾效果较差,排放废气中不但容易腐蚀监测设备的管道,而且污染环境。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折流板除雾器无法对喷淋塔中的雾气高效、彻底的去除,排放的废气不但容易腐蚀监测设备的管道,而且污染环境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包括:第一吸收塔、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引风机和排气塔;

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所述丝网除沫器位于所述第一吸收塔的上端,所述第一填料层和所述第二填料层分层设置于所述丝网除沫器的下方,所述第一填料层和所述第二填料层的上方均设置有喷淋装置;

在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左侧面与所述丝网除沫器、所述第一填料层、所述第二填料层和所述喷淋装置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手孔,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左侧面下方还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污口,其中,所述排污口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下方;

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右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喷淋装置连通的循环液进口,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右侧面下方设置有ph检视口和循环液出口,其中,所述循环液出口位于所述ph检视口的下方;

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前侧面上设置有人孔、补液口和液面计,所述第一吸收塔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

所述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吸收塔上的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二吸收塔,所述第二吸收塔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吸收塔的结构相同;

所述第二排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收塔上的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引风机的进风管连通,所述引风机的出风管与所述第三排气管连通,所述第三排气管设置于所述排气塔的内部;

在所述第三排气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电除雾器,所述第三排气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引风机的出风管与所述第三排气管连通的倾斜角度为45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填料层和所述第二填料层内均填设有pp阶梯环。

进一步的,所述丝网除沫器内填设有pp鲍尔环。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塔的高度为25m。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装置上的喷嘴等间距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引风机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支座,每个所述支座内设置有弹性部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包括:第一吸收塔、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引风机和排气塔;

第一吸收塔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丝网除沫器位于第一吸收塔的上端,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分层设置于丝网除沫器的下方,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的上方均设置有喷淋装置;

在第一吸收塔的左侧面与丝网除沫器、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喷淋装置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手孔,第一吸收塔的左侧面下方还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污口,其中,排污口位于进气口的下方;

第一吸收塔的右侧面上设置有与喷淋装置连通的循环液进口,第一吸收塔的右侧面下方设置有ph检视口和循环液出口,其中,循环液出口位于ph检视口的下方;

第一吸收塔的前侧面上设置有人孔、补液口和液面计,第一吸收塔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

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塔上的出气口连通,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二吸收塔,第二吸收塔的结构与第一吸收塔的结构相同;

第二排气管的一端与第二吸收塔上的出气口连通,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与引风机的进风管连通,引风机的出风管与第三排气管连通,第三排气管设置于排气塔的内部;

在第三排气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电除雾器,第三排气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

在使用本申请提供的除雾喷淋塔装置时,含尘气体从第一吸收塔的进气口进入第一吸收塔内,在第一吸收塔中的丝网除沫器上首次进行除雾,然后通过第一排气管进入第二吸收塔,进入第二吸收塔内的含尘气体在丝网除沫器上进行二次除雾,然后通过引风机的吸引由第二排气管进入第三排气管,在第三排气管上设置的电除雾器又一次对通过的气体进行除雾,最后经过除雾的气体由第三排气管的出风口排除,雾滴由第一排污口流出。由此可见,本除雾喷淋塔装置的多次除雾能够高效、彻底的对喷淋塔中的雾气去除,排放的废气不容易腐蚀监测设备的管道,而且不会污染环境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座的放大图。

图中:1-第一吸收塔,2-第一排气管,3-第二排气管,4-第三排气管,5-引风机,6-排气塔,12-第一填料层,13-第二填料层,14-喷淋装置,15-进气口,16-排污口,17-手孔,18-循环液进口,19-ph检视口,20-循环液出口,21-人孔,22-补液口,23-液面计,24-出气口,7-第二吸收塔,8-电除雾器,61-第一排污口,51-支座,52-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可以解决折流板除雾器无法对喷淋塔中的雾气高效、彻底的去除,排放的废气不但容易腐蚀监测设备的管道,而且污染环境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支座的放大图。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吸收塔1、第一排气管2、第二排气管3、第三排气管4、引风机5和排气塔6;

第一吸收塔1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11、第一填料层12和第二填料层13,丝网除沫器11位于第一吸收塔1的上端,第一填料层12和第二填料层13分层设置于丝网除沫器11的下方,第一填料层12和第二填料层13的上方均设置有喷淋装置14;

在第一吸收塔1的左侧面与丝网除沫器11、第一填料层12、第二填料层13和喷淋装置14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手孔17,第一吸收塔1的左侧面下方还设置有进气口15和排污口16,其中,排污口16位于进气口15的下方;

第一吸收塔1的右侧面上设置有与喷淋装置14连通的循环液进口18,第一吸收塔1的右侧面下方设置有ph检视口19和循环液出口20,其中,循环液出口20位于ph检视口19的下方;

第一吸收塔1的前侧面上设置有人孔21、补液口22和液面计23,第一吸收塔1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24;

第一排气管2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塔1上的出气口24连通,第一排气管2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二吸收塔7,第二吸收塔7的结构与第一吸收塔1的结构相同;

第二排气管3的一端与第二吸收塔7上的出气口24连通,第二排气管3的另一端与引风机5的进风管连通,引风机5的出风管与第三排气管4连通,第三排气管4设置于排气塔6的内部;

在第三排气管4的内壁上设置有电除雾器8,第三排气管4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61。

具体的,在第一吸收塔1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11,为了提高丝网除沫器11的通量,减小阻力,进一步的,丝网除沫器11内填设有pp鲍尔环。夹带在气相中的细小液体雾滴,经过丝网除雾器11的丝网时,雾滴碰到丝网上,被粘附或吸附下来,经过反复多次吸附雾滴,极小的雾滴附聚、聚结成为大的液滴,液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编织丝网丝与丝的交叉点向下运动,同时继续吸附气体中夹带的雾滴,靠液滴自身的重力跌落至第一吸收塔1的底部,在排污口16排除。第一填料层12和第二填料层13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在第一填料层12和第二填料层13的底部装有填料支承板,喷淋装置14中的喷淋液喷淋到填料上,并沿填料表面流下。为了提高第一填料层12和第二填料层13的抗污性,进一步的,第一填料层12和第二填料层13内均填设有pp阶梯环。为了喷淋的更加均匀,进一步的,喷淋装置14上的喷嘴等间距分布。在第一排气管2的一端连通有第二吸收塔7,第二吸收塔7的结构与第一吸收塔1内部和外壁的结构相同,含尘气体进入第二吸收塔7后同样由丝网除沫器11进行除雾。引风机5的出风管与第三排气管4连通,为了方便气体流动,进一步的,引风机5的出风管与第三排气管4连通的倾斜角度为45度。进入第三排气管4连的气体至电除雾器8,电除雾器8包括阳极装置和阴极装置,阳极装置包括沉淀机、支撑梁、冲洗水管、支撑梁等结构,具体电除雾器8的结构参见现有技术。第三排气管4安装于排气塔6的内部,为了方便使用,进一步的,排气塔6的高度为25m。如图2所示,为了方便第二排气管3安装在引风机5上,进一步的,引风机5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支座51,每个支座51内设置有弹性部件5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高效除雾喷淋塔装置,包括:第一吸收塔、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第三排气管、引风机和排气塔;

第一吸收塔的内部设置有丝网除沫器、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丝网除沫器位于第一吸收塔的上端,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分层设置于丝网除沫器的下方,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的上方均设置有喷淋装置;

在第一吸收塔的左侧面与丝网除沫器、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喷淋装置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多个手孔,第一吸收塔的左侧面下方还设置有进气口和排污口,其中,排污口位于进气口的下方;

第一吸收塔的右侧面上设置有与喷淋装置连通的循环液进口,第一吸收塔的右侧面下方设置有ph检视口和循环液出口,其中,循环液出口位于ph检视口的下方;

第一吸收塔的前侧面上设置有人孔、补液口和液面计,第一吸收塔的顶端设置有出气口;

第一排气管的一端与第一吸收塔上的出气口连通,第一排气管的另一端连通有第二吸收塔,第二吸收塔的结构与第一吸收塔的结构相同;

第二排气管的一端与第二吸收塔上的出气口连通,第二排气管的另一端与引风机的进风管连通,引风机的出风管与第三排气管连通,第三排气管设置于排气塔的内部;

在第三排气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电除雾器,第三排气管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

在使用本申请提供的除雾喷淋塔装置时,含尘气体从第一吸收塔的进气口进入第一吸收塔内,在第一吸收塔中的丝网除沫器上首次进行除雾,然后通过第一排气管进入第二吸收塔,进入第二吸收塔内的含尘气体在丝网除沫器上进行二次除雾,然后通过引风机的吸引由第二排气管进入第三排气管,在第三排气管上设置的电除雾器又一次对通过的气体进行除雾,最后经过除雾的气体由第三排气管的出风口排除,雾滴由第一排污口流出。由此可见,本除雾喷淋塔装置的多次除雾能够高效、彻底的对喷淋塔中的雾气去除,排放的废气不容易腐蚀监测设备的管道,而且不会污染环境问题。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含本申请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实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