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62690发布日期:2021-06-29 23:2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涂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涂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涂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件装配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涂胶装置将胶体涂设在指定位置上,比如以实现工件的固定、导热等。

涂胶装置通常具有进胶口和出胶口,相关技术中,出胶口通常为圆孔型出胶口,导致最终涂出的为柱状胶体,因而需要多次涂抹才能涂出较宽的胶体,导致涂胶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涂胶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涂胶装置,包括涂胶头本体,所述涂胶头本体具有稳压腔,所述稳压腔的一端具有进胶口,所述稳压腔的另一端具有出胶口;

所述出胶口为长条形出胶口,且所述出胶口的宽度大于所述进胶口的宽度。

可选的,在沿所述进胶口至所述出胶口的方向上,所述稳压腔的宽度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

可选的,所述进胶口和所述出胶口位于所述稳压腔的中轴线上。

可选的,所述进胶口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出胶口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涂胶头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稳压腔。

可选的,所述稳压腔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的朝向所述稳压腔的一面具有延伸凸部;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配合时,所述延伸凸部伸入所述稳压腔内,且与所述稳压腔之间形成可供胶体流动的空间;所述延伸凸部的远离所述进胶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共同限定出所述出胶口。

可选的,所述延伸凸部的朝向所述稳压腔的一面形成为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在沿所述进胶口至所述出胶口的方向上,朝向靠近所述稳压腔的内腔方向倾斜。

可选的,所述涂胶头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从所述进胶口进入的胶体进行加热的加热结构。

可选的,所述加热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涂胶头本体外侧的发热件,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涂胶头本体的外表面贴合,以使所述发热件发出的热量传递至所述胶体。

可选的,所述加热结构还包括板体,所述板体设置在所述涂胶头本体的外侧,所述板体的朝向所述涂胶头本体的一面具有容置槽,所述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置槽中;

所述容置槽弯曲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涂胶装置,通过将出胶口设置为长条形出胶口,使得出胶口涂出的直接为长条形胶条,即宽幅胶条,从而可以避免多次涂抹,提高了涂抹效率;同时,由于该出胶口的宽度大于进胶口的宽度,从总体上来看,在胶体由进胶口经过稳压腔向出胶口流动的过程中,胶体的压力是由中心向四周衰减的,因此,最终从出胶口挤出的宽幅胶条的厚度由中心向两侧会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即形成较小的弧度,从而当该宽幅胶条与工件贴合进行安装时,压胶过程中的空气能够从宽幅胶条两侧逃逸出去,从而避免了压胶完成后宽幅胶条中混入气泡的情况发生,避免气泡混入而影响粘结效果或者导热效果等。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对应的俯视结构图;

图3为图1对应的仰视结构图;

图4为图1对应的左视结构图;

图5为图1对应的右视结构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涂胶装置中的第一壳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7为图6对应的俯视结构图;

图8为图6对应的左视结构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涂胶装置中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图9对应的侧视结构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涂胶装置中加热结构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板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涂胶装置中的混合管转换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涂胶头本体;10、稳压腔;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01、进胶口;102、出胶口;103、维修开口;110、第一安装孔;120、第二安装孔;121、延伸凸部;122、斜面;13、加热结构;131、板体;132、容置槽;133、第三安装孔;2、混合管转换接头;21、入口;22、出口;20、伸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工件装配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到涂胶装置,通过涂胶装置将胶体涂设在指定位置,比如以实现工件的固定、导热等效果。相关技术的涂胶装置的出胶口均为圆孔型出胶口,即最终涂出的胶体为柱状,需要多次涂抹才能涂出较宽的胶条,如此导致涂胶效率较低。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涂胶装置,能够提高涂胶效率。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该涂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涂胶装置,包括涂胶头本体1,涂胶头本体1具有稳压腔10,稳压腔10的一端具有进胶口101,稳压腔10的另一端具有出胶口102。可以理解的是,胶体由进胶口101进入至稳压腔10中,沿着稳压腔10朝向出胶口102一端流动,最终由出胶口102涂出。

胶体具体可以是导热胶,也可以是非导热胶。胶体可以为单组分胶体,也可以是双组分胶体,或者多组分胶体。本公开对此不作特别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结合图1和图13所示,具体实现时,涂胶装置可以包括混合管转换接头2,涂胶装置具体可通过混合管转换接头2与混合管连通,其中,混合管中盛装有胶体,比如,当胶体为双组分胶体或者多组分胶体时,胶体在混合管中混合。具体地,混合管转换接头2具有入口21和出口22,入口21与混合管连通,出口22与进胶口101连通,即,混合管中的胶体通过混合管转换接头2进入至稳压腔10中。混合管转换接头2具有伸入段20,伸入段20可伸入至涂胶头本体1中,伸入段20的外侧壁设置有外螺纹,涂胶头本体1的对应位置具有内螺纹,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实现混合管转换接头2与涂胶头本体1的连接。

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胶口102具体为长条形出胶口,通过将出胶口102设置为长条形出胶口,从而使得从出胶口102涂出的直接为长条形胶条,即宽幅胶条,从而保证了涂出的胶条的宽度,避免多次涂抹,提高了涂抹效率。

一般地,在涂胶后需要将涂抹的胶条与工件贴合,若从出胶口102涂抹出的胶条表面是平的,在压合过程中极易封闭空气的逃逸路线,导致胶条中易混入气泡,影响粘结效果,比如当胶体为导热胶时,气泡的混入会影响导热效果。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出胶口102的宽度a大于进胶口101的宽度b。结合图1、图6和图7所示,由于该出胶口102的宽度a大于进胶口101的宽度b,从总体上来看,在胶体由进胶口101经过稳压腔10,最终由出胶口102涂出的过程中,胶体的压力是由中心向四周衰减的,因此,最终从出胶口102挤出的宽幅胶条的厚度由中心向两侧会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即形成较小的弧度,从而当该宽幅胶条与工件贴合进行安装时,压胶过程中的空气能够从宽幅胶条两侧逃逸出去,从而避免了压胶完成后宽幅胶条中混入气泡的情况发生,避免气泡混入而影响粘结效果或者导热效果等。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7和图8所示,上述的进胶口101的宽度b指的是图中进胶口101的横向宽度。在本实施例中,进胶口101的截面为圆形,此时进胶口101的宽度b指的是进胶口101的直径。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进胶口101的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进胶口101的宽度即为进胶口101的横向上的尺寸。参照图5和图7所示,上述的出胶口102的宽度a指的是图中出胶口102的横向宽度。即,出胶口102的横向宽度大于进胶口101的横向宽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涂胶装置,通过将出胶口102设置为长条形出胶口102,使得出胶口102涂出的直接为长条形胶条,即宽幅胶条,从而可以避免多次涂抹,提高了涂抹效率;同时,由于该出胶口102的宽度大于进胶口101的宽度,从总体上来看,在胶体由进胶口101经过稳压腔10向出胶口102流动的过程中,胶体的压力是由中心向四周衰减的,因此,最终从出胶口102挤出的宽幅胶条的厚度由中心向两侧会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即形成较小的弧度,从而当该宽幅胶条与工件贴合进行安装时,压胶过程中的空气能够从宽幅胶条两侧逃逸出去,从而避免了压胶完成后宽幅胶条中混入气泡的情况发生,避免气泡混入而影响粘结效果或者导热效果等。

继续参照图1和图6、图7所示,较为优选的,在沿进胶口101至出胶口102的方向上,稳压腔10的宽度先逐渐增大,再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稳压腔10的宽度即图7中稳压腔10的横向尺寸l。

可以理解的是,稳压腔10的靠近进胶口101的一段为扩径段,稳压腔10的靠近出胶口102的一段为收口段。胶体由进胶口101进入至稳压腔10中,胶体压力由上至下逐渐降低,由于稳压腔10的宽度先逐渐增大,胶体经过该段时,胶体由中心向四周压力逐渐衰减。由于稳压腔10的宽度进而逐渐减小,即收口段可实现对外圈注胶压力的补强,且补强力是由外向内传导,所以补强压力由外至内逐渐衰减,这样恰好与上述由中心向四周衰减的注胶压力形成补偿,从而使挤出的宽幅胶条的厚度更加均匀。另外,由于出胶口102的宽度大于进胶口101的宽度,所以从总体上来说,胶体整体压力还是由中心向四周衰减的,因此挤出的宽幅胶条由中心向两侧厚度也还是有微小降低的,即可形成较小的弧度,从而保证与工件贴合时能够排出气体。也就是说,将稳压腔10如上设置,不仅可以保证宽幅胶条的厚度均匀性,同时又保证了宽幅胶条与工件贴合时空气的顺畅逃逸,避免气泡混入的情况出现。

具体地,可使进胶口101和出胶口102位于稳压腔10的中轴线上,这样可使胶体的流动过程更加顺畅,进一步提高宽幅胶条的均匀性。

其中,可使进胶口101的面积大于或者等于出胶口102的面积,以保证出胶口102的压力需求,保证涂胶的稳定性,使得涂抹更易受控制。优选的是,进胶口101的面积等于出胶口102的面积。参照图4和图5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面积具体指的是进胶口101和出胶口102的横截面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涂胶头本体1具体包括第一壳体11和连接在第一壳体11上的第二壳体12,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共同围合形成稳压腔10。即,将涂胶头本体1由两部分壳体组成,这样使得涂胶头本体1的制作更加方便。具体装配时,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对接,然后将两者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可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这样方便装配和维修。比如,当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其中一个发生损坏时,将两者拆离,只需更换其中发生破损的那个壳体即可,避免了涂胶头本体这个整体的报废,节省了维修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上具有第一安装孔110,第二壳体12的对应第一安装孔110的位置具有第二安装孔120,在装配时,将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120对准,通过穿设在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120中的螺钉实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连接。具体可设置多个第一安装孔110和第二安装孔120,提高连接稳定性。当然,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也可以通过卡接等其他方式连接。

其中,还可以在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的接合处的边缘开设维修开口103,以方便将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分离。比如,维修开口103开设在第一壳体11的与第二壳体12对接的一面的边缘。

继续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稳压腔10具体设置在第一壳体11上,第二壳体12的朝向稳压腔10的一面具有延伸凸部121。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相配合时,延伸凸部121伸入稳压腔10内,且与稳压腔10之间形成可供胶体流动的空间。延伸凸部121的远离进胶口10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1之间共同限定出上述出胶口102。通过设置延伸凸部121,以使延伸凸部121与稳压腔10配合,对胶体实现引导。

具体地,延伸凸部121的朝向稳压腔10的一面形成为导向斜面122,导向斜面122在沿进胶口101至出胶口102的方向上,朝向靠近稳压腔10的内腔方向倾斜。即,在沿进胶口101至出胶口102的方向上,导向斜面122逐渐向下倾斜,即,由上至下逐渐形成最终的长条形出胶口,以成型出宽幅胶条。

在本实施例中,涂胶头本体1上还设置有加热结构13,加热结构13用于对从进胶口101进入的胶体进行加热,以使胶体温度满足具体要求。

加热结构13具体包括设置在涂胶头本体1外侧的发热件(图中未示出),发热件发出的热量通过涂胶头本体1传递至胶体,从而实现对胶体的加热。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可使涂胶头本体1具有导热性能,也可以是在涂胶头本体1内设置导热件,发热件发出的热量通过导热件传递至胶体。通过控制发热件的发热温度即可控制胶体的温度。其中,发热件具体可以为电发热管或者电发热丝,也可以为通有加热液体的发热管,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参照图1至图5、图11和图12所示,加热结构13具体包括板体131,板体131设置在涂胶头本体1的外侧,板体131的朝向涂胶头本体1的一面具有容置槽132,发热件位于容置槽132中。通过将发热件设置在容置槽132中,一方面便于发热件的装配和定位,另一方面节省了安装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涂胶装置的体积。其中,可将容置槽132弯曲设置,这样可在空间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更多发热件,以提高加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板体131具体连接在第一壳体11的背离第二壳体12的一面,板体131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133,第一壳体11对应第三安装孔133的位置也设置有安装孔,通过穿设在对应安装孔中的螺钉即可将加热结构13固定在涂胶头本体1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