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75440发布日期:2021-07-23 14:2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环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润滑油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环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一种涂抹在机器轴承或者运动器械表面的油状液体,能够有效减少器械之间的摩擦,达到避免发热和防止机器磨损的作用,润滑油一般是分馏石油的产物,也有从动植物油中提炼的,亦称“润滑脂”,是不挥发的油状润滑剂,按其来源分动、植物油,石油润滑油和合成润滑油三大类。

但是现有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存在着不具备对导出的料渣进行过滤,对料物的混合效果差和不方便对上盖进行固定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节能环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环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存在着不具备对导出的料渣进行过滤,对料物的混合效果差和不方便对上盖进行固定的问题。一种节能环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包括反应筒,纵向支架,横向底板,保温层,紫铜电热管,过滤排放架结构,混合搅拌架结构,轴板,密封盖,把手,旋转电机,开孔,主动齿轮,辅助固定架结构和电源开关,所述的纵向支架焊接在反应筒的下部四角处;所述的横向底板螺栓安装在纵向支架的下部;所述的紫铜电热管嵌入在反应筒的内壁四周位置;所述的过滤排放架结构安装在反应筒的下部;所述的混合搅拌架结构安装在反应筒的内侧;所述的轴板焊接在反应筒的上部左侧;所述的密封盖设置在反应筒的上侧,同时与轴板轴接;所述的把手螺栓安装在密封盖的上部右侧;所述的旋转电机螺栓安装在密封盖的中上部,同时输出轴贯穿开孔;所述的开孔开设在密封盖的中间位置;所述的主动齿轮螺栓安装在旋转电机的下部输出轴上;所述的辅助固定架结构安装在反应筒的左侧上部;所述的电源开关胶接在纵向支架的前侧上部;所述的过滤排放架结构包括导出斗,导出管,连接盖,侧边导管,调节阀和纵向滤网,所述的导出斗嵌入在反应筒的下部;所述的侧边导管焊接在导出管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调节阀螺纹连接在导出管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的辅助固定架结构包括纵向连接板,矩形安装座,轴杆,旋转板和侧边挡板,所述的纵向连接板螺栓安装在反应筒的左侧上部;所述的矩形安装座分别焊接在纵向连接板的上端前后两侧以及中上部的前后两侧;所述的轴杆轴接在矩形安装座的内侧;所述的旋转板焊接在轴杆的右侧。

优选的,所述的混合搅拌架结构包括横向固定杆,轴承,传动杆,搅拌杆,输料绞龙和从动齿轮,所述的横向固定杆分别螺栓安装在反应筒的内壁上下两侧;所述的轴承嵌入在横向固定杆的左右两侧;所述的传动杆插接在轴承的内圈;所述的从动齿轮焊接在传动杆的上端。

优选的,所述的纵向滤网螺钉安装在侧边导管的内壁左侧。

优选的,所述的搅拌杆分别焊接在传动杆的上部,左右两侧设置的搅拌杆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侧边挡板焊接在旋转板的右端。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盖螺纹连接在导出管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输料绞龙分别焊接在搅拌杆的外侧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导出管焊接在导出斗的下部。

优选的,所述的保温层嵌入在反应筒的内侧,所述的保温层采用气凝胶毡隔热棉层。

优选的,所述的电源开关分别与紫铜电热管和旋转电机电性连接,所述的旋转电机采用y2-1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纵向滤网螺钉安装在侧边导管的内壁左侧,有利于在使用时方便对从侧边导管内向外侧导出的油液起到过滤功能,以便对料渣进行过滤。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搅拌杆分别焊接在传动杆的上部,左右两侧设置的搅拌杆交错设置,有利于在使用时能够增加对油料的搅拌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侧边挡板焊接在旋转板的右端,有利于在将密封盖垂直放置时利用旋转板向密封盖的一侧旋转,同时将侧边挡板插接在密封盖的右侧,且避免密封盖轻易向右侧旋转。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连接盖螺纹连接在导出管的下部,有利于在使用将连接盖从导出管内拧下,以便将导出管内的料渣向下排出。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输料绞龙分别焊接在搅拌杆的外侧下部,有利于在使用时方便将底部的料物向上的反转,以便增加对料物的混合效果。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导出管焊接在导出斗的下部,有利于在使用时方便将反应筒内部的油料向下导出。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保温层嵌入在反应筒的内侧,所述的保温层采用气凝胶毡隔热棉层,有利于在使用时能够降低热量向外侧散发,且避免紫铜电热管一直加热耗费较多能源,进而提高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排放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搅拌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固定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反应筒;2、纵向支架;3、横向底板;4、保温层;5、紫铜电热管;6、过滤排放架结构;61、导出斗;62、导出管;63、连接盖;64、侧边导管;65、调节阀;66、纵向滤网;7、混合搅拌架结构;71、横向固定杆;72、轴承;73、传动杆;74、搅拌杆;75、输料绞龙;76、从动齿轮;8、轴板;9、密封盖;10、把手;11、旋转电机;12、开孔;13、主动齿轮;14、辅助固定架结构;141、纵向连接板;142、矩形安装座;143、轴杆;144、旋转板;145、侧边挡板;15、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节能环的润滑油生产加热装置,包括反应筒1,纵向支架2,横向底板3,保温层4,紫铜电热管5,过滤排放架结构6,混合搅拌架结构7,轴板8,密封盖9,把手10,旋转电机11,开孔12,主动齿轮13,辅助固定架结构14和电源开关15,所述的纵向支架2焊接在反应筒1的下部四角处;所述的横向底板3螺栓安装在纵向支架2的下部;所述的紫铜电热管5嵌入在反应筒1的内壁四周位置;所述的过滤排放架结构6安装在反应筒1的下部;所述的混合搅拌架结构7安装在反应筒1的内侧;所述的轴板8焊接在反应筒1的上部左侧;所述的密封盖9设置在反应筒1的上侧,同时与轴板8轴接;所述的把手10螺栓安装在密封盖9的上部右侧;所述的旋转电机11螺栓安装在密封盖9的中上部,同时输出轴贯穿开孔12;所述的开孔12开设在密封盖9的中间位置;所述的主动齿轮13螺栓安装在旋转电机11的下部输出轴上;所述的辅助固定架结构14安装在反应筒1的左侧上部;所述的电源开关15胶接在纵向支架2的前侧上部;所述的保温层4嵌入在反应筒1的内侧,所述的保温层4采用气凝胶毡隔热棉层,在使用时能够降低热量向外侧散发,且避免紫铜电热管5一直加热耗费较多能源,进而提高节能效果;所述的过滤排放架结构6包括导出斗61,导出管62,连接盖63,侧边导管64,调节阀65和纵向滤网66,所述的导出斗61嵌入在反应筒1的下部;所述的侧边导管64焊接在导出管62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调节阀65螺纹连接在导出管62的上部;所述的纵向滤网66螺钉安装在侧边导管64的内壁左侧,在使用时方便对从侧边导管64内向外侧导出的油液起到过滤功能,以便对料渣进行过滤,所述的连接盖63螺纹连接在导出管62的下部,在使用将连接盖63从导出管62内拧下,以便将导出管62内的料渣向下排出,所述的导出管62焊接在导出斗61的下部,在使用时方便将反应筒1内部的油料向下导出。

如附图4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辅助固定架结构14包括纵向连接板141,矩形安装座142,轴杆143,旋转板144和侧边挡板145,所述的纵向连接板141螺栓安装在反应筒1的左侧上部;所述的矩形安装座142分别焊接在纵向连接板141的上端前后两侧以及中上部的前后两侧;所述的轴杆143轴接在矩形安装座142的内侧;所述的旋转板144焊接在轴杆143的右侧;所述的侧边挡板145焊接在旋转板144的右端,在将密封盖9垂直放置时利用旋转板144向密封盖9的一侧旋转,同时将侧边挡板145插接在密封盖9的右侧,且避免密封盖9轻易向右侧旋转。

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混合搅拌架结构7包括横向固定杆71,轴承72,传动杆73,搅拌杆74,输料绞龙75和从动齿轮76,所述的横向固定杆71分别螺栓安装在反应筒1的内壁上下两侧;所述的轴承72嵌入在横向固定杆71的左右两侧;所述的传动杆73插接在轴承72的内圈;所述的从动齿轮76焊接在传动杆73的上端;所述的搅拌杆74分别焊接在传动杆73的上部,左右两侧设置的搅拌杆74交错设置,在使用时能够增加对油料的搅拌效果,所述的输料绞龙75分别焊接在搅拌杆74的外侧下部,在使用时方便将底部的料物向上的反转,以便增加对料物的混合效果。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使用时将原料注入到反应筒1的内部,然后将密封盖9放置在反应筒1的上侧,同时使主动齿轮13插入到从动齿轮76的内侧,以便利用旋转电机11通过主动齿轮13带动从动齿轮76旋转,并使传动杆73在轴承72内旋转,利用搅拌杆74对反应筒1内的料物进行搅拌,同时利用输料绞龙75将底部的料物向上输送,搅拌的同时利用紫铜电热管5对反应筒1内部的料物进行加热,加工完毕后打开调节阀65将油料经过导出管62在侧边导管64内向外侧排出,同时利用纵向滤网66对油渣进行过滤,排放完毕后将连接盖63从导出管62的下部拧出,并把油渣取出,当打开密封盖9时利用旋转板144从矩形安装座142内旋转轴杆143,并把侧边挡板145旋转至密封盖9的右侧,实现对密封盖9的稍微固定,且避免密封盖9向一侧倾斜。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