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7666发布日期:2021-07-20 16:24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淋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切换花洒的出水开关普遍位于花洒上,受用户身高的限制,使用非常不方便,现有技术中,采用牵拉方式远程控制花洒出水切换,但出水切换结构复杂,体积大,不仅影响花洒的整体外形且存在制造成本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出水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花洒的出水切换结构,简单易制造,且占用空间少。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出水装置,包括花洒、牵拉装置和牵拉绳;所述花洒包括花洒本体、阀芯、第一弹性件;所述花洒本体设有阀腔以及通过阀腔连通的进水道、第一出水道和第二出水道;所述阀芯沿轴向滑动于阀腔内;所述第一弹性件作用于阀腔内壁与阀芯之间;所述牵拉装置设有驱动机构和牵拉机构;所述牵拉绳两端分别与所述牵拉机构和阀芯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牵拉机构相对花洒本体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阀芯由牵拉绳带动克服第一弹件的弹性力封堵第一出水道;所述驱动机构释放牵拉机构时,所述阀芯受第一弹性件的复位力推抵封堵第二出水道,并张紧牵拉绳,以带动牵拉机构运动至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牵拉装置包括壳体、按压组件和摆动件;所述壳体侧壁开设有供牵拉绳贯穿的第一孔;所述按压组件构成所述的驱动机构,所述按压组件相对壳体运动于第一停靠位和第二停靠位之间;所述摆动件构成所述的牵拉机构,其一端与壳体铰接,另一端与按压组件抵接;所述铰接轴与按压方向垂直;所述牵拉绳连接于摆动件远离铰接轴的位置;所述按压组件位于第一停靠位时,所述摆动件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按压组件运动至第二停靠位时,释放摆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和所述按压组件共同构成圆珠笔弹跳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按压件、随动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壳体设有按压腔,所述按压腔内设有按压孔,按压腔侧壁上沿周向设有若干彼此间隔的凸块,各所述凸块之间形成槽道,所述凸块的齿形底面设有倾斜向齿底的滑接面和倾斜向槽道的导向面;所述按压件与壳体止转配合并沿按压方向相对壳体滑动,其一端伸出按压孔,另一端设有倾斜的抵压面;所述随动件用于与摆动件抵接,并设有与抵压面相对的内斜面和与滑接面和导向面相对的外斜面;所述第二弹性件在按压件被释放时驱动随动件向按压孔方向运动直至停靠于齿底或槽道。

进一步地,所述内斜面与外斜面连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两者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摆动件和第一孔均设置于下壳;所述按压腔和按压组件位于上壳,所述随动件一部分伸入下壳抵接摆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件设有两个平行的插臂;所述上壳设有分别与各插臂的下表面抵接的下限位面;所述下壳设有分别与各插臂的上表面抵接的上限位面;所述随动件穿过两个插臂之间伸入下壳。

进一步地,所述上壳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相对第一对称面设有对称的两个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对称面与按压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卡槽的下槽壁为所述的下限位面;所述下壳设有垂直按压方向的插槽以及沿按压方向从下壳的顶壁贯通所述插槽的贯穿孔;所述插槽供所述紧固件插接,其上槽壁形成所述上限位面,所述贯穿孔供所述连接部伸入;两所述插臂上设有两个开口相对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贯穿插臂,两所述让位槽之间供外壳伸入;所述紧固件相对插槽滑动于第一插接位置和第二插接位置之间;在所述第一插接位置,所述让位槽正对所述贯穿孔,以使所述连接部伸入插槽,并使第一卡槽位于对准插臂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插接位置,所述让位槽远离贯穿孔,所述插臂置于所述第一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两侧壁分别设有贯通插槽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插槽位于同一水面平,且第二卡槽的延伸方向与插槽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同;两所述插臂分别设有与对应的第二卡槽匹配卡接的弹性卡头,所述紧固件位于第二插接位置时,所述卡头卡接于第二卡槽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盒和设有过水道的连接管;所述上壳与控制盒固定连接,所述按压件至少部分伸出控制盒外表面;所述连接管一端与控制盒连接,另一端与花洒连接,且所述连接管的过水道与花洒的进水道密封连通;所述牵拉绳设于连接管的过水道内,并从连接管穿出伸入所述控制盒内;所述牵拉绳在穿出连接管的位置设有密封圈。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驱动机构驱动牵拉机构位于第一位置时,阀芯在牵拉绳的带动下,克服第一弹性件作用力封堵第一出水道;第一弹性件位于阀腔和阀芯之间,使得牵拉机构被释放时,推抵阀芯封堵第二出水道,并张紧牵拉绳带动牵拉机构复位,从而实现花洒切换出水和牵拉机构的往复运动,该花洒的切换出水结构,简单易制造,且占用空间小。

2、设置圆珠笔弹跳结构和与牵拉绳连接的摆动件,通过按压即可实现切换出水,可单手操作、且操作省力。

3、随动件的内斜面和外斜面连为一体,零部件成型更为简单;

4、壳体分为上壳和下壳且可拆卸连接,装配更加方便。

5、上壳与下壳通过紧固件插接实现可拆卸连接,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即可完成拆装。

6、通过设置让位槽,只需水平移动紧固件,即可调节下壳内的插臂是否与第一卡槽插接配合,使得上壳与下壳的安装和折卸更加便捷和省力。

7、通过设置第二卡槽和第二卡槽卡接配合的弹性卡头,使得下壳与上壳的连接结构稳定性更佳。

8、设置控制盒,便于安装牵拉装置,牵拉装置的按键至少部分伸出控制盒外表面,下壳隐藏于控制盒内,使得出水装置外表整体美观度更佳;此外,将牵拉绳设置于连接管内,外表美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中出水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实施例中出水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实施例中花洒本体与连接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阀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中控制盒与连接管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中上壳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中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中外壳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中内壳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中下壳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a-a剖视图;

图12为实施例中紧固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中上壳、按压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中按压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c-c剖视图;

图16为实施例中转动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中圆珠笔弹跳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中卡接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中上壳与下壳的连接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b-b剖视图;

图21为实施例中阀芯封堵第一出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中摆动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中阀芯封堵第二出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中摆动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牵拉绳100;第一轴线200;连接管300;

花洒本体1,进水道11;阀腔12;第一出水道13;第二出水道14;

阀芯2,第一连接部21、第二封堵部22、过水孔23;密封圈3;第一弹性件4;

控制盒5,固定板51;第四孔511;盒盖52;

上壳6,外壳61;外壳本体614;第一凸缘611;第二连接部612;第一卡槽6121;第一台阶孔6122;第一台阶面6123;定位块613;内壳62;第三筒体621;按压孔6211;槽道6212;凸块6213;导向面6214;齿底6215;滑接面6216;第一腔622;

下壳7,下壳本体71;盒体711;第二孔7111;第三孔7112;第三台阶面7113;插接口7114;第二卡槽7115;定位槽7116;铰接轴712;第一方形块713;第一半圆孔7131;第一半圆槽7132;下壳盖72;第一环座721;第二方形块722;第二半圆孔7221;第二半圆槽7222;

按压组件8,按键81;第二环座811;按压件82;第一圆管821;第二圆管822;挂接部8221;抵压面8222;第一卡块823;随动件83;转动座831;转动座本体8311;延伸部8312;钩挂部8313;内斜面8314;外斜面8315;抵接槽8316;推杆832;第二弹性件84;

摆动件9,铰接孔91;抵接部92;第三连接部93;

紧固件10;紧固件本体101;插臂102;弹性卡头1021;让位槽1022;

卡接环400;卡接环本体401;第二凸缘4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为描述方便,限定沿第一轴线200向下为驱动机构的按压方向。

参见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出水装置,其包括花洒、连接管300、控制盒5、牵拉装置和牵拉绳100。

花洒包括花洒本体1、阀芯2、密封圈3和第一弹性件4。

其中,花洒本体1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设有进水道11、阀腔12、第一出水道13和第二出水道14,进水道11位于花洒本体1的最上端且沿轴向延伸,其孔径小于阀腔12的直径,且两者连通;第一出水道13的开口位于阀腔12的腔壁上;第二出水道14的开口位于阀腔12的底壁上。

阀芯2为呈回转体结构,如图4所示,其直径与阀腔12直径匹配。阀芯2的外周壁构成第一封堵部,并设有密封槽;阀芯2的上表面沿轴向向上延伸形成第一连接部21,底表面向下延伸一凸台形成第二封堵部22;阀芯2沿周向设有若干过水孔23,各过水孔23朝向阀腔12底壁,且与第二出水道14开口错位设置。

密封圈3,其嵌设于阀芯2的密封槽上。

第一弹性件4为弹簧,其套设在阀芯2第一连接部21的外围,一端抵接于阀腔12顶端的下表面,另一端抵接于阀芯2的上表面。

阀芯2沿轴向滑动于阀腔12内,其在阀腔12内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阀芯2位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弹性件4压缩储能,阀芯2上的密封圈3封堵第一出水道13的开口,水流从阀芯2的过水孔23流入第二出水道14,第二出水道14出水。当第一弹性件4释能时,阀芯2被第一弹性件4抵推向下运动至第二状态,此时,阀芯2位于第一进水道13开口下方,且阀芯2的第二封堵部22封堵第二出水道14,水流从第一出水道13出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管300采用具有顶喷结构的淋浴管,其内设有贯穿管体的过水道;连接管300的管壁上设有第一穿孔,且在穿孔处设置密封圈,以防止牵拉绳100穿过时水流从该孔流出。

如图5所示,控制盒5包括固定板51和盒盖52;固定板51与墙体固接,其后壁上设有贯穿的第二穿孔,顶壁上设有贯穿的第四孔511,盒盖52通过螺钉螺接于固定板51上。

牵拉装置包括上壳6、下壳7、紧固件10、驱动机构、牵拉机构和卡接环400。

其中,上壳6的形状和结构如图6所示,其包括外壳61和内壳62。如图7和图8所示,外壳61包括彼此连为一体的外壳本体614、第一凸缘611、第二连接部612和定位块613;外壳本体为开口向上的筒体,其外径与第四孔511的孔径匹配;第一凸缘611从外壳本体614靠近顶端的外缘面向外延伸;第二连接部612为回转体,其从外壳本体614的底表面中间位置沿轴向向下延伸,其中心轴面为第一对称面,第二连接部612的外周壁相对于第一对称面,对称设有两个第一卡槽6121,其下槽壁形成下限位面;第二连接部612内贯穿有与外壳本体614腔体连通的第一台阶孔6122,其形成有向上的第一台阶面6123;定位块613从外壳61的底表面向下延伸且一侧壁贴紧第二连接部612的外周壁,其轴向高度小于第二连接部612的轴向高度。如图9所示,内壳62为环壁结构,其内腔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三筒体621,第三筒体621的筒底低于内壳62的顶部端面,第三筒体621的外壁与内壳62的腔壁形成间隔,且其靠近开口端的外缘面径向延伸至内壳62腔壁并连为一体,如此第三筒体621的外壁与内壳62的腔壁所围成的空间形成了第一腔622,第三筒体621的内腔为按压腔,筒底开设有贯穿的按压孔6211,按压孔6211与按压腔同轴设置;按压腔的腔壁上沿周向设有若干彼此间隔的凸块6213,各所述凸块6213之间形成槽道6212,各凸块6213的底面均呈齿形,并设有倾斜向槽道6212的导向面6214和倾斜向齿底6215的滑接面6216;在本实施例中,内壳62过盈配合地套设于外壳61的腔体内,第三筒体621的按压腔与第二连接部612的内孔连通并同轴设置。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下壳7包括下壳盖72和具有一开口的下壳本体71。下壳本体71由左壁、右壁、后壁、底壁和横跨于左壁和右壁顶端的一盒体711共同构成;盒体711的底壁与下壳的左壁、右壁和后壁的顶端面连为一体;盒体711顶壁设有贯穿的第二孔7111和定位槽7116,盒体711底壁在对应第二孔7111的位置设有贯穿的第三孔7112,第三孔7112为台阶孔,其形成向上的第三台阶面7113,盒体711右侧壁设有插接口7114,其连通盒体711内腔形成插槽,插槽上壁形成上限位面;与该侧壁相邻的两侧壁在对称的位置均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二卡槽7115,其与插接口7114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上槽壁也形成上限位面;下壳本体71后壁的内表面上凸设有与第一轴线200方向垂直的铰接轴712;下壳本体71的左壁上设有贯穿壁厚第一方形块713,第一方形块713朝向下壳本体71开口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半圆孔7131,其孔壁上间隔设有若干第一半圆槽7132。下壳盖72内壁延伸有与铰接轴712对应的第一环座721和与第一方形块713对应的第二方形块722;第二方形块722设有对应第一半圆孔7131和第一半圆槽7132的第二半圆孔7221和第二半圆槽7222。本实施例中,下壳盖72盖设于下壳本体71开口处,两者通过螺紧件连接固接,装配后,第一半圆孔7131和第二半圆孔7221对接形成供牵拉绳100贯穿的第一孔;第一半圆槽7132和第二半圆槽7222对接形成环槽,防止牵拉绳100乱窜。

如图12所示,紧固件10包括彼此一体成型的紧固件本体101和两条平行插臂102,各插臂102由紧固件本体101一侧壁沿垂直于按压方向延伸,其自由端分别设有彼此背离朝外的弹性卡头1021,两插臂102远离弹性卡头1021的位置分别设有贯穿插臂102且开口相对的让位槽1022,两让位槽1022之间供外壳61的第二连接部612穿过且让位槽1022的槽壁弧度与第二连接部612外壁匹配;紧固件10从下壳7插接口7114伸入盒体711内,弹性卡头1021与第二卡槽7115卡接配合,并能够沿盒体711滑动于第一插接位置和第二插接位置之间。

如图13所示,驱动机构由按压组件8构成,其包括按键81、按压件82、随动件83和第二弹性件84。其中,按键81结构大致为开口向下的筒体形状,其筒底的外表面承受按压,筒底设有沿第一轴线200方向向下延伸的第二环座811。如图14和15所示,按压件82包括由上而下一体成型的第一圆管821和第二圆管822;第一圆管821直径小于第二圆管822直径;第二圆管822内壁上设有向内延伸的挂接部8221;第二圆管822的底表面呈锯齿状,形成多个抵压面8222;第二圆管822下部位置的外缘面上周向分布有若干第一卡块823,各第一卡块823与各槽道6212相对应;如图13所示,随动件83包括转动座831和推杆832。如图13和图16所示,转动座831包括彼此一体成型的转动座本体8311、延伸部8312、钩挂部8313和凸起。其中,延伸部8312从转动座本体8311的中间位置沿第一轴线200向上延伸;钩挂部8313从延伸部8312的中间位置沿第一轴线200向上延伸,并具有向外的挂接头;多个凸起从延伸部8312的外缘面向外延伸,其下表面延伸至转动座本体8311上,上表面形成内斜面8314和外斜面8315,内斜面8314和外斜面8315连为一体;转动座本体8311底表面设有内凹且呈圆形的抵接槽8316;推杆832为圆柱体,其直径与抵接槽8316匹配;本实施例中,转动座831与推杆832为可分离的两个部件,当然,两者可以一体成型。第二弹性件84为弹簧,其套设于推杆832上,并作用于转动座831的底表面与第一台阶面6123之间。

本实施例中,按键81、按压件82、随动件83、第二弹性件84和上壳6装配后的结构如图17所示,按键81装设于内壳62的第一腔622中,并可沿按压方向相对内壳62滑动露出部分;按压件82的第二圆管位于内壳62的第三筒体621按压腔中,第一圆管821穿出按压孔6211插接于按键81的第二环座811内并形成过盈连接,第一卡块823与槽道6212滑动配合。随动件83位于按压件82的下方,其钩挂部8313与第二圆管822的挂接部8221钩挂配合,内斜面8314与按压件82的抵压面8222相对,外斜面8315与按压件82导向面6214和滑接面6216相对;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推杆上,并位于转动座831的底表面与第一台阶面6123之间,推杆832一端与转动座本体8311的抵接槽8316抵接,另一端从第二连接部612的第一台阶孔6122伸出上壳6,并可沿第一轴线200方向滑动。

按键81、按压件82、随动件83、第二弹性件84和上壳6构成圆柱笔弹跳结构,按压按键81向下运动,直至抵压面8222抵压内斜面8314,使转动座831向下运动并转动,在此期间内推杆832也向下运动,且第二弹性件84被压缩储能,此时释放按压件82,第二弹性件84释放能量推动转动座831向上运动,抵压导向面6214或滑接面6216后继续转动,直至停靠于槽道6212或齿底6215处,在此期间内转动座831也推抵按压件82向上运动;若初始状态转动座停靠于槽道6212中,则完成上述动作之后,转动座831将停靠于齿底6215;若初始状态转动座831停靠于齿底6215中,则完成上述动作之后,转动座831将停靠于槽道6212中,如此,对按键81的按压和释放转换为转动座831的上下往复运动和转动。

如图22和24所示,牵拉机构由摆动件9构成,摆动件9大致呈直角三角形结构,其靠近两直角边相交的位置设有铰接孔91,斜边两端分别形成抵接部92和位于抵接部92下方的第三连接部93;摆动件9可绕铰接轴712运动于第一位置(如图22所示)和第二位置(如图24所示)之间。

如图18所示,卡接环400包括彼此连为一体的卡接环本体401、第二凸缘402和若干筋条;卡接环本体401为圆管状结构,第二凸缘402从卡接环本体401靠近顶端的外缘面向外延伸,各筋条沿卡接环本体401外壁径向向外延伸并周向分布,形成操作部,本实施例中,卡接环400套设于外壳61的外周壁上并形成过盈配合。

牵拉绳100选用钢丝绳更加耐用,且不易变形,其一端与阀芯2的第一连接部21连接,另一端与摆动件9的第三连接部93连接。

本实施例安装时,将固定板51固定在墙体上,将按键81、按压件82、随动件83、第二弹性件84和上壳6装配后,伸入第四孔511内,直至第一凸缘611抵接固定板51顶壁的上表面,卡接环400带有第二凸缘402的一端向上套入外壳61,第二凸缘402的上表面抵接固定板顶壁的下表面,如此实现外壳61夹设在固定板51上;将摆动件9的铰接孔91与下壳本体71的铰接轴712配合,如图19所示将紧固件10设有插臂102的一端从插接口7114伸入盒体711的插槽内,将插臂102的弹性卡头1021卡接于下壳本体71的第二卡槽7115中,其上、下表面分别抵接于第二卡槽7115的上、下槽壁,移动紧固件至第一插接位置,使插臂102上的让位槽1022正对下壳本体71的第二孔7111;此时将上壳6的第二连接部612伸入下壳7第二孔7111和第三孔7112中且第二连接部612的下表面抵接于第三台阶面7113上;定位块13插入定位槽7116中;推杆穿过第三孔7112伸入下壳本体71内;此时,将紧固件10朝背离弹性卡头1021的方向移动至第二插接位置(如图20所示),使带有弹性卡头1021这端的插臂102卡接于外壳61的第一卡槽6121中,其中两插臂102除弹性卡头1021和与第一卡槽6121抵接的部分,其余部分均与插槽的上下槽壁相抵接,如此,上壳6和下壳本体71通过紧固件10沿按压方向形成轴向限位连接,使得下壳本体71可挂设在上壳6的下方;其中设置第三台阶面7113和定位槽7116,便于快速的将第一卡槽6121位于与插臂对准的位置;牵拉绳100一端伸入花洒本体1进水道11内与阀芯2的第一连接部21连接,另一端伸出花洒;将花洒装设于连接管300一端,并使花洒本体1的进水道11与连接管300的过水道密封连接,同时将伸出花洒的牵拉绳100的穿过连接管300的过水道、第一穿孔、固定板51的第二穿孔,备用着,将连接管300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板51上,接着将穿过第二穿孔的牵拉绳穿过下壳本体71的第一半圆孔7131与摆动件9的第三连接部93连接并张紧牵拉绳,此时摆动件9与推杆832伸入下壳本体71的一端抵接,然后将下盒盖72盖设在下壳本体71上,将牵拉绳100夹设在第一孔中,摆动件夹设在下壳本体71底壁和下壳盖72的第二环座811之间,将盒盖52通过螺钉与固定板51固定连接,完成安装。此外,对下壳7与上壳6拆卸时,只需通过朝弹性卡头1021的方向移动紧固件10,使紧固件10移动至第一插接位置,下拉下壳7,即可实现下壳7脱离上壳6。

本实施例中,当转动座831运动停靠于齿底6215时,按压组件8位于第一停靠位,摆动件9被配置为位于第一位置,阀芯被配置为位于第一状态;当转动座831运动停靠于槽道6212时,按压组件8位于第二停靠位,摆动件9被配置为位于第二位置,阀芯被配置为位于第二状态。

使用时,如图21和图22所示,通过按压并释放按键81,按压组件运动至第一停靠位,在此推杆推动摆动件9运动并停靠于第一位置时,阀芯2由牵拉绳100带动克服第一弹件3的弹性力相对花洒本体1向上滑动,封堵第一出水道13,此时水流通过阀芯2上的过水孔23流入第二出水道14,实现中间出水;如图23和图24所示,再次按压并释放按键81,按压组件运动到第二停靠位,在此期间转动座831在第二弹性件84的作用下向上运动并停靠于第二停靠位,释放摆动件9,阀芯2受第一弹性件4的复位力推抵封堵第二出水道14,并张紧牵拉绳100,以带动摆动件9运动至第二位置,此时水流从第一出水道13出水。如此反复按压并释放动作,实现阀芯2切换出水。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驱动牵拉机构位于第一位置时,阀芯2在牵拉绳100的带动下,克服第一弹性件4作用力封堵第一出水道13;第一弹性件4位于阀腔12和阀芯2之间,使得牵拉机构被释放时,推抵阀芯2封堵第二出水道14,并张紧牵拉绳100带动牵拉机构复位,从而实现花洒切换出水和牵拉机构的往复运动,该花洒的切换出水结构,简单易制造,且占用空间小。本实施例中,设置圆珠笔弹跳结构和与牵拉绳100连接的摆动件9,通过按压即可实现切换出水,可单手操作、且操作省力。本实施例中,随动件83的内斜面8314和外斜面8315连为一体,零部件成型更为简单。本实施例中,壳体分为上壳6和下壳7且可拆卸连接,装配更加方便。本实施例中,上壳6与下壳7通过紧固件10插接实现可拆卸连接,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即可完成拆装。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让位槽1022,只需水平移动紧固件10,即可调节下壳7内的插臂102是否与第一卡槽6121插接配合,使得上壳6与下壳7的安装和折卸更加便捷和省力。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二卡槽7115和与第二卡槽7115卡接配合的弹性卡头1021,使得下壳7与上壳6的连接结构稳定性更佳。本实施例中,设置控制盒5,便于安装牵拉装置,牵拉装置的按键81至少部分伸出控制盒5外表面,下壳7隐藏于控制盒5内,使得出水装置外表整体美观度更佳;此外,将牵拉绳100设置于连接管300内,外表美观。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