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98556发布日期:2021-06-29 23:59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



背景技术:

化工技术领域常用的反应器包括管式反应器和釜式反应器,其中管式反应器通常为连续流反应器,连续流反应由于理论上所有反应物的反应时间一致,产品质量稳定性要优于非连续反应。

管道式连续流反应器由于流程长,且需要管道前的泵提供物料流动的动力,过于细长的管道会导致内部压力很大,对输送泵提出很高的要求,而较粗的管道湍流效果差,物料分散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占地面积小,且能保证物料反应的连接性和均匀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包括筒体、送料机构和搅拌机构,所述筒体倾斜或者竖直于地面设置,进料口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底部,出料口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上部侧壁,所述送料机构连接所述进料口;所述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齿轮传动组件和至少两根搅拌轴,所述驱动电机设置于所述筒体的顶端外部,所述搅拌轴位于所述筒体内,所述搅拌轴的末端靠近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搅拌轴的顶端穿出筒体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可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距筒体内侧壁的距离不超过搅拌叶片外径的5%,所述搅拌叶片为从出料口延伸至搅拌轴末端的螺旋叶片或者螺旋桨叶。

优选地,每根所述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距相邻搅拌轴的外表面距离不超过搅拌叶片外径的5%。

本实用新型所述搅拌轴的顶端至所述出料口设置阻碍物料向上输送的阻料叶片。避免物料继续向上输送,影响顶端的动态密封。

优选地,所述阻料叶片为使物料向下输送的反向螺旋叶片或反向螺旋桨叶。即使有少量物料进入了上部,也能在反向螺旋的作用下带到叶片的下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阻料叶片为反向螺旋叶片,所述反向螺旋叶片靠近筒体的端部与筒体内侧壁间隙小于5mm,且与相邻搅拌轴的外侧壁间隙也小于5mm,从而使得此处因为物料堆积产生的密封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所述送料机构为送料泵或者螺杆输送机。

本实用新型所述筒体在所述搅拌轴的穿出口处设置有动态密封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筒体与地面的倾斜角为45°-90°。

本实用新型所述筒体的内径为90mm-15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设备倾斜或者竖直于地面设置,减小筒体的占地面积,适用于内径小的反应设备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将出料口位于进料口的上方,可以让后面进入反应装置的物料推动前面进入反应装置的物料缓慢向上前进,而不用担心重力作用下,前面物料前进速度太快,进料速度过慢导致的物料中断,保证了装置运行时,物料从下方的进料口能连续进入反应装置,从上方的出料口连续移出装置。

2、在搅拌轴的顶端至出料口设置有防止物料继续向上输送的反向螺旋叶片或桨叶。使物料顺利地从下方的出料口移出筒体,尽量避免物料达到动态密封处,不影响其密封性能,适用于压力较大,出口处又具有一定粘度的反应,有利于推动物料向下流动。

3、反向螺旋叶片的端部与筒体内侧壁间隙配合,当此处物料粘度较大时,物料堆积在此处可以完全将反应器从这里密封起来,利用物料堆积自然形成的密封,就可以巧妙解决常规反应釜复杂的动态密封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连续流动的反应器,较间歇式反应釜具有更好的产品质量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连续流反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连续流反应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筒体;2、驱动电机;3、送料机构;4、搅拌轴;5、螺旋叶片;6、螺旋桨叶;7、反向螺旋叶片;8、反向螺旋桨叶;9、齿轮传动组件;11、进料口;12、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包括筒体1、送料机构3和搅拌机构,所述筒体1倾斜于地面75°设置,进料口11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底部,出料口12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上部侧壁,所述送料机构3连接所述进料口11;所述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2、齿轮传动组件9和至少两根搅拌轴4,所述驱动电机2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顶端外部,所述搅拌轴4位于所述筒体1内,所述搅拌轴4的末端靠近所述筒体1的底部,所述搅拌轴4的顶端穿出筒体1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9可在驱动电机2的驱动下转动,所述搅拌轴4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距筒体1内侧壁的距离为搅拌叶片外径的5%,所述搅拌叶片为从出料口延伸至搅拌轴末端的螺旋叶片5。

设备倾斜或者竖直于地面设置,减小筒体的占地面积,适用于内径小的反应设备用于大规模的生产。搅拌轴4的末端靠近筒体1的底部,且螺旋叶片5与内侧壁间距离短,方便在反应过程中将物料从进料口11向出料口12输送。将出料口12设于进料口的上方,可以让后面进入反应装置的物料推动前面进入反应装置的物料缓慢向上前进,而不用担心重力作用下,前面物料前进速度太快,进料速度过慢导致的物料中断,保证了装置运行时,物料从下方的进料口能连续进入反应装置,从上方侧壁的出料口连续移出装置。

装置采用两根或者以上的平行搅拌轴,使得多根轴上的桨叶能够互相刮下粘在桨叶和搅拌轴上的物料,减少物料在桨叶和轴上析出形成固体结垢。出料口设置在筒体的上部侧壁,不会影响顶端的动态密封。

所述搅拌叶片的外径是指从搅拌轴中心至搅拌叶片末端的距离。

每根所述搅拌轴4上的搅拌叶片距相邻搅拌轴4的外表面距离为搅拌叶片外径的5%。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包括筒体1、送料机构3和搅拌机构,所述筒体1竖直于地面设置,进料口11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底部,出料口12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上部侧壁,所述送料机构3连接所述进料口11;所述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2、齿轮传动组件9和至少两根搅拌轴4,所述驱动电机2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顶端外部,所述搅拌轴4位于所述筒体1内,所述搅拌轴4的末端靠近所述筒体1的底部,所述搅拌轴4的顶端穿出筒体1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9可在驱动电机2的驱动下转动,所述搅拌轴4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距筒体1内侧壁的距离为搅拌叶片外径的2%,所述搅拌叶片为从出料口延伸至搅拌轴末端的螺旋桨叶。

每根所述搅拌轴4上的搅拌叶片距相邻搅拌轴4的外表面距离不超过搅拌叶片外径的2%。

所述筒体的内径为90mm。

所述螺旋桨叶的长度大约是30mm。

多根所述搅拌轴4上的螺旋桨叶6相啮合。更利于多根轴上的桨叶能够互相刮下粘在桨叶和搅拌轴上的物料。

所述搅拌轴4的顶端至所述出料口12设置有使物料向下输送的反向螺旋桨叶8。电机转动时,反向螺旋桨叶同下方的螺旋桨叶一起同轴反向搅拌,使物料运行到该处时,推动物料向下方流动,阻碍物料向上方继续流动。使物料顺利地从位于阻料机构下方的出料口移出筒体,尽量避免物料达到动态密封处,不影响其密封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齿轮传动组件为链轮传动,一根搅拌轴由电机驱动的主动轮带动,另一个搅拌轴由与主动轮传动链接的从动轮带动,从而实现同时转动,若主动轮和从动轮齿数相同,则为同步转动,也可设为不相同,则为不同步转动。

实施例3

一种连续流反应设备,包括筒体1、送料机构3和搅拌机构,所述筒体1倾斜于地面45°设置,进料口11设置于所述筒体的底部,出料口12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上部侧壁,所述送料机构3连接所述进料口11;所述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2、齿轮传动组件9和至少两根搅拌轴4,所述驱动电机2设置于所述筒体1的顶端外部,所述搅拌轴4位于所述筒体1内,所述搅拌轴4的末端靠近所述筒体1的底部,所述搅拌轴4的顶端穿出筒体1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9可在驱动电机2的驱动下转动,所述搅拌轴4上设置有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距筒体1内侧壁的距离为搅拌叶片外径的3%,所述搅拌叶片为从出料口延伸至搅拌轴末端的螺旋叶片。

每根所述搅拌轴4上的搅拌叶片距相邻搅拌轴4的外表面距离不超过搅拌叶片外径的3%。

所述筒体的内径为400mm。

所述搅拌轴4的顶端至所述出料口12设置阻碍物料向上输送的阻料叶片。

本实施例的齿轮传动组件为常规的链轮传动组件,由多个链轮组合实现3根搅拌轴的同时转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所述筒体的内径为1500mm。

多根所述搅拌轴4上的螺旋叶片5相啮合。

所述搅拌轴4的顶端至所述出料口12设置有防止物料继续向上输送的反向螺旋叶片7,所述反向螺旋叶片靠近筒体的端部与筒体内侧壁间隙不超过5mm,且与相邻搅拌轴的外侧壁间隙也不超过5mm。当此处物料粘度较大时,螺旋叶片7与筒体1内侧壁只有很小的缝隙,物料堆积在此处可以完全将反应器从这里密封起来,并且物料不会到达反应器上方的动态密封处,利用物料堆积自然形成的密封,就可以巧妙解决常规反应釜复杂的动态密封的问题。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

所述筒体的内径为800mm。

所述反向螺旋桨叶8靠近筒体1的端部与筒体1内侧壁间隙不超过5mm,且与相邻搅拌轴的外侧壁间隙也不超过5m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所述送料机构3为送料泵。

所述筒体1在所述搅拌轴4的穿出口设置有动态密封件。

送料泵型号为qp50。

送料泵用于输送物料熔体,采用齿轮泵、柱塞泵或者螺杆泵均可。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

所述送料机构3为螺杆输送机。

所述筒体1的顶端设置有动态密封件。

螺杆输送机型号为kj65。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电机型号为wsp-35。

本实用新型中未提及的连接方式为螺纹、铆接、螺钉和焊接等常规连接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