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汽液混合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75177发布日期:2021-07-23 14:2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汽液混合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道汽液混合发生器。



背景技术:

化工生产中,反应物料的混合及加热或冷却工艺随处可见,针对不同的工艺要求所采用的混合和加热或冷却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但同时具有两种功能的设备却没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备可同时满足在没有搅拌装置的状况下,能够使蒸汽与液体均匀混合溶解和液体升温的要求,并且在高温蒸汽与液体混合时不产生液击振动现象。经检索,尚无相关专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道汽液混合发生器,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加热设备噪音大,加热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道汽液混合发生器,包括t形三通状的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所述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沿直线方向串联连接,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中的直线管道形成主流道,第一外套管上的另一管道形成循环物料流道,第二外套管上的另一管道形成汽态物料流道;且第一外套管位于流道的上游、第二外套管位于流道的下游;

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之间的主流道内嵌设有中喷管,所述中喷管包括首尾连接成一体的第一上管体和第一下管体;所述第一上管体入口一侧且外径等于第一外套管的内径,出口一侧外径小于第一外套管的内径;第一上管体的内腔直径大于第一下管体的内腔直径,且第一上管体的内腔由入口至出口内径逐渐变小,第一下管体的内腔由入口至出口内径逐渐变大;

所述第一外套管内还嵌设有上喷管,所述上喷管位于中喷管的上游,上喷管包括首尾连接成一体的第二上管体和第二下管体;所述第二上管体入口一侧外径等于第一外套管内径、出口一侧且外径小于第一外套管的内径;第二下管体的前端伸入至中喷管的第一上管体中,且第二下管体由入口至出口内径逐渐增大;

所述第二外套管内还嵌设有下喷管,所述下喷管位于中喷管的下游,下喷管的外径等于第一外套管的内径,下喷管的入口端与中喷管出口端之间留有空隙,且下喷管入口端呈收口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管体入口端的端面不超过循环物料流道与主流道下游的连接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下管体的出口端延伸至汽态物料流道与主流道的交叉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管体和第一下管体的连接过渡处位于汽态物料流道与主流道的交叉的上游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上管体和第二下管体的连接过渡处位于循环物料流道与主流道的交叉处。

进一步地,所述上喷管伸入第一上管体的长度不小于第一上管体长度的三分之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的两端均设有连接法兰。

进一步地,所述上喷管、中喷管和下喷管上均设有连接法兰,且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法兰与第一外套管和第二外套管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套管的入口端固定连接有上套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外套管出口端固定连接有下套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加热器可快速、均匀将高温蒸汽与低温液体物料混合,实现料液的均匀混合和温度提升,高温蒸汽的热量能够完全被液体吸收,热量利用率高,泄露少;混合过程中可减少漏液、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中:1-第一外套管,2-第二外套管,3-循环物料流道,4-汽态物料流道,5-中喷管,51-第一上管体,52-第一下管体,6-上喷管,61-第二上管体,62-第二下管体,7-下喷管,8-上套管,9-下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管道汽液混合发生器,包括t形三通状的第一外套管1和第二外套管2,第一外套管1和第二外套管2沿直线方向串联连接。第一外套管1和第二外套管2中的水平管道形成主流道,第一外套管1上的竖直管道形成循环物料流道3,第二外套管2上的竖直管道形成汽态物料流道4;且第一外套管1位于流道的上游、第二外套管2位于流道的下游。为了便于连接,第一外套管1和第二外套管2的接头处均设有连接法兰。

第一外套管1和第二外套管2之间的主流道内嵌设有中喷管5,中喷管5的外缘设有连接法兰,通过该连接法兰将中喷管5固定于第一外套管1和第二外套管2之间。中喷管5包括首尾连接成一体的第一上管体51和第一下管体52,第一上管体51位于入口端外径等于第一外套管1的内径,第一下管体52位于出口端且外径小于第一外套管1的内径。第一上管体51的内腔直径大于第一下管体52的内腔直径,且第一上管体51的内腔由左向右内径逐渐变小,第一下管体52的内腔由左向右内径逐渐变大。中喷管5的左端与循环物料流道3和主流道下游的连接处相对齐,中喷管5的右端延伸至汽态物料流道4与主流道的交叉处。

第一外套管1内还嵌设有上喷管6,第一外套管1左端固定连接有上套管8,上套管8的直径与第一外套管1相同;中喷管5的外缘设有连接法兰,通过该连接法兰将上喷管6固定于第一外套管1和上套管8之间。上喷管6位于中喷管5的上游,上喷管6包括首尾相连固定成一体的第二上管体61和第二下管体62,第二上管体61位于入口端且外径等于第一外套管1内径,第二下管体62位于出口端且外径小于第一外套管1的内径,且第二下管体62的内腔由左向右直径逐渐增大。上喷管6的右端伸入至中喷管5的第一上管体51中,伸入长度为第一上管体51长度的三分之一,上喷管6的左端超过第一外套管1和上套管8的接头,第二上管体61和第二下管体62之间的连接过渡处位于循环物料流道3与主流道的交叉处。

第二外套管2内还嵌设有下喷管7,第二外套管2右端固定连接有下套管9,下套管9的直径与第二外套管2相同;下喷管7的外缘设有连接法兰,通过该连接法兰将下喷管7固定于第二外套管2和下套管9之间。下喷管7位于中喷管5的下游,下喷管7左端与中喷管5右端相靠近且之间留有空隙,下喷管7的外径等于第一外套管1的内径,且下喷管7上游的端部呈收口状。

本实用新型的生产安装工艺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图纸分别生产第一外套管1、第二外套管2、上喷管6、中喷管5、下喷管7等零部件,各零件优选904l材料;焊接件应无夹渣、气孔、裂纹等缺陷,法兰密封面无划伤缺陷。上喷管6外壁与第一外套管1内壁采用过盈配合,中喷管5外壁与第一外套管1和第二外套管2均采用过盈配合,下喷管7外壁与第二外套管2采用过盈配合。零件组装完成后需进行压力测试,测试压力根据汽体与液体压力而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上套管8的端部形成低温液体入口,下套管9的端部形成高温液体出口,高温液体出口和循环物料流道3之间连接循环管路和循环泵,高温液体出口处设置温度传感器,当液体加热温度达不到所需温度时,可启动循环泵将液体输送至循环物料流道3进行重新加热。

上喷管6采用缩口形状,出口端采用微小的喇叭状,缩口可以使流体增压,喇叭口可以使喷射更加均匀。中喷管5采用缩口形状,出口端亦采用喇叭状。循环液体加入后通过缩口可以使流体继续增压,通过喇叭口使流体喷射均匀喷射出去。下喷管6采用扩口形状,利用消声原理以减小噪音。第二下管体62伸入至第二上管体61中,可以调节控制循环流体的加入量,并可以使主流道中的流体与循环流道的流体均匀混合,减少震动。

在不带有搅拌设备的装置下,将其不同结构的锥套以一定的深度和间隙插入管道中,当低温液体在管道内流动时,在汽态物料流道4加入高温蒸汽,通过该结构能够使蒸汽与液体均匀混合,高温蒸汽的热量能够完全被液体吸收,热量利用率高,泄露少,最终使液体温度满足工艺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