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流斜板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7889发布日期:2021-01-26 16:3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往复流斜板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淀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往复流斜板沉淀池。


背景技术:

[0002]
沉淀池是水处理的重要工艺之一,目前沉淀池主要有平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平流沉淀池虽然出水稳定,但是占地面积是斜管、斜板沉淀池的几倍,投资成本高,斜板、斜管主要是上向流沉淀池,即原水经过絮凝后由沉淀池下部向上流动,穿过斜管、斜板填料,污泥沉淀到斜管、斜板表面,清水向上流动,进入清水区,由集水槽收集流到下一道工序。
[0003]
沉淀池内水流各部分温度不同,水流中挟带气泡、挟带细粒泥沙或含有盐份等,都会产生流体密度差异而形成异重流,而由于沉淀池内存在异重流,导致斜管内的上升流速不均匀,有的斜管内部水流的流速快,有的斜管内部的流速慢,当几十平方米的斜管沉淀池中某一个局部区域斜管内的流速特别快,就有可能将下部的矾花带到上部的清水区,导致出水混浊,运行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因为水流中挟带气泡、挟带细粒泥沙或含有盐份等,都会产生流体密度差异而使得沉淀池中形成异重流,产生的异重流导致斜管内部水流流速不均匀,而使得沉淀池清水区出水浑浊,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而提出的往复流斜板沉淀池。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往复流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和进水管,所述沉淀池主体由一侧的预沉区、另一侧的斜板沉淀区和底部的积泥区组成,所述进水管与预沉区连通,所述预沉区底部设有第一排泥管,所述斜板沉淀区由中间的下向流斜板区和两侧的上向流斜板区组成,所述下向流斜板区和上向流斜板区之间通过隔板分隔,所述隔板上等间距开设有配水孔,以实现下向流斜板区和上向流斜板区之间的连通,所述下向流斜板区顶部连通有进水区,所述上向流斜板区顶部连通有出水区,所述预沉区和进水区之间通过进水配水槽连通,所述斜板沉淀区底部连通有积泥区,所述积泥区底部设有第二排泥管。
[000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8]
所述下向流斜板区内部的斜板倾斜60度设置。
[0009]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0]
所述下向流斜板区和上向流斜板区内部的斜板中部焊接有支撑板。
[0011]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2]
所述下向流斜板区和两侧的上向流斜板区中的斜板长宽比为2:1。
[0013]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4]
所述隔板为梯形板,且配水孔位于由隔板底部到顶部的三分之一处。
[0015]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6]
所述出水区顶部设有集水槽。
[0017]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8]
所述积泥区内设有多个穿孔曝气管。
[0019]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0]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预沉区对水与悬浮物进行第一次沉淀分离,底层的污泥通过第一排泥管排出,上层的上清液通过进水配水槽和进水区进入下向流斜板区中,在下向流斜板区上层的清水旋转90度后,通过配水孔进入上向流斜板区中,底层的污泥沉入积泥区中,实现水与悬浮物的第二次沉淀分离,上向流斜板区中的上层的上清液上升通过出水区进入集水槽,经集水槽收集后排出沉淀池主体外,底层的污泥沉入积泥区,实现水与悬浮物的第三次沉淀分离,第一次为平流预沉,第二次为同向流斜板沉淀,第三次为异向流沉淀,水流经过多次沉淀,所以沉淀效果好,处理效率高。
[0021]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隔板上的配水孔起到均匀布水的功能,使斜板沉淀区配水更加均匀,避免局部斜管出水量增大,将矾花带出斜板,影响出水水质,保证斜板沉淀区。
[0022]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积泥区内设有多个穿孔曝气管,沉淀池长期运行,斜板表面滋生细菌污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导致斜板堵塞,通过定期向穿孔曝气管内注入压缩空气,利用上升的空气流冲刷斜板,将斜板表面的污垢脱落,保证斜板沉淀区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0023]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往复流斜板沉淀池的平面示意图;
[0024]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往复流斜板沉淀池的正剖示意图;
[0025]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往复流斜板沉淀池的斜板布置示意图;
[0026]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往复流斜板沉淀池的斜板正视示意图;
[0027]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往复流斜板沉淀池的隔板正视示意图。
[0028]
图例说明:
[0029]
1、进水管;2、预沉区;3、进水区;4、出水区;5、下向流斜板区;6、上向流斜板区;7、积泥区;8、第二排泥管;9、隔板;10、配水孔;11、第一排泥管;12、进水配水槽;13、集水槽;14、支撑板;15、穿孔曝气管;16、沉淀池主体;17、斜板沉淀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1]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往复流斜板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16和进水管1,沉淀池主体16由一侧的预沉区2、另一侧的斜板沉淀区17和底部的积泥区7组成,进水管1与预沉区2连通,预沉区2底部设有第一排泥管11,经过絮凝后的原水,水中的悬浮物凝聚形成矾花,原水通过进水管1进入预沉区2,预沉区2为平流沉淀池,在预沉区2内大颗粒的矾花快速下沉,沉淀到预沉区2底部形成污泥,污泥定期通过第一排泥管11排出,
实现原水的第一次沉淀目的,斜板沉淀区17由中间的下向流斜板区5和两侧的上向流斜板区6组成,下向流斜板区5顶部连通有进水区3,上向流斜板区6顶部连通有出水区4,预沉区2和进水区3之间通过进水配水槽12连通,预沉区2上方的上清液通过进水配水槽12和进水区3进入下向流斜板区5,水流在缓慢流动过程中,水中矾花下沉到斜板表面形成污泥,污泥在水流推动和自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到达斜板底部,水与悬浮物已经有效分离,形成下向流斜板区5底层是污泥区,上层是清水区,下向流斜板区5和上向流斜板区6之间通过隔板9分隔,隔板9上等间距开设有配水孔10,配水孔10起到对斜板内部均匀配水的作用,水流通过配水孔10时,将产生10-20mm水柱的水头损失,当某一局部孔眼流速增大时,其水头损失即阻力增大,限制进入该斜板的流量增加,保证每一片斜板的进水量均匀一致,以实现下向流斜板区5和上向流斜板区6之间的连通,下向流斜板区5上层的清水旋转90度,由隔板9底部的配水孔10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水与悬浮物实现第二次沉淀分离,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的斜板中的水流中夹杂的污泥接触絮凝,形成上层是清水区,底层是污泥区,斜板沉淀区17底部连通有积泥区7,积泥区7底部设有第二排泥管8,污泥颗粒则沉于斜板底部,在克服水流向上的推力作用下,自动下滑,上向流斜板区6底层污泥区中的污泥沉积到积泥区7中,并通过第二排泥管8排出,其中,从配水孔10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的水流,在上向流斜板区6的进口段,由于下向流斜板区5沉淀阶段带过来的未沉淀的部分悬浮物,导致泥水混杂,水流紊乱,污泥浓度亦较大,此段称为过渡段,该段虽泥水混杂,但是由于污泥浓度较大,加上水流90度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反而有利于污泥的接触絮凝,使小颗粒悬浮物凝聚为大颗粒悬浮物,增大颗粒沉淀速度,加快进水水质的澄清,且由于原水中的污泥浓度已经降低,减轻了上向流斜板区6的沉淀负荷,有利于降低斜板出水悬浮物,其中,由于水流通过隔板9底部的配水孔10时有过流阻力发生,下向流斜板区5内的10%-20%的水量不能通过配水孔10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内部,这些少量的水流携带污泥流出下向流斜板区5底部,进入积泥区7,在积泥区7旋转90度后,重新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由于流量少,流速低,这部分水流携带的污泥在上向流斜板区6内很快沉淀。
[0032]
具体的,如图2所示,下向流斜板区5内部的斜板倾斜60度设置,便于斜板上污泥的流出。
[0033]
具体的,如图4所示,下向流斜板区5和两侧的上向流斜板区6中的斜板长宽比为2:1,下向流斜板区5和上向流斜板区6内部的斜板中部焊接有支撑板14,防止斜板在重力作用下变形。
[0034]
具体的,如图2和图5所示,隔板9为梯形板,且配水孔10位于由隔板9底部到顶部的三分之一处,由于配水孔10位于下向流斜板区5的上层,而下向流斜板区5的上层为清水区,因此,清水可以通过配水孔10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而下向流斜板区5下层的污泥受到隔板9的阻挡,不能通过配水孔10,实现泥水分离。
[0035]
具体的,如图1和图3所示,出水区4顶部设有集水槽13,经过上向流斜板区6第三次沉淀,在上向流斜板区6中,水流上升到斜板顶部,进入出水区4,由出水区4顶部的集水槽13收集后输送出沉淀池。
[0036]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积泥区7内设有多个穿孔曝气管15,沉淀池长期运行,斜板表面滋生细菌污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导致斜板堵塞,通过定期向穿孔曝气管15内注入压缩空气,利用上升的空气流冲刷斜板,将斜板表面的污垢脱落,保证斜板沉淀区17稳
定运行。
[0037]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经过絮凝后的原水,水中的悬浮物凝聚形成矾花,原水通过进水管1进入预沉区2,预沉区2为平流沉淀池,在预沉区2内大颗粒的矾花快速下沉,沉淀到预沉区2底部形成污泥,污泥定期通过第一排泥管11排出,实现原水的第一次沉淀目的;
[0038]
其次,预沉区2上方的上清液通过进水配水槽12和进水区3进入下向流斜板区5,水流在缓慢流动过程中,水中矾花下沉到斜板表面形成污泥,污泥在水流推动和自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到达斜板底部,水与悬浮物已经有效分离,形成下向流斜板区5底层是污泥区,上层是清水区,下向流斜板区5上层的清水旋转90度,由隔板9底部的配水孔10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水与悬浮物实现第二次沉淀分离,积泥区7中的污泥通过第二排泥管8排出,去除了原水中沉淀速度大的悬浮物;
[0039]
最后,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的斜板中的水流中夹杂的污泥接触絮凝,形成上层是清水区,底层是污泥区,上向流斜板区6上层的上清液上升到斜板顶部,进入出水区4,由出水区4顶部的集水槽13收集后输送出沉淀池主体16,斜板上的污泥在克服水流向上的推力作用下,自动下滑,污泥沉入积泥区7中,通过第二排泥管8排出,实现水与悬浮物实现第三次沉淀分离;
[0040]
其中,由于水流通过隔板9底部的配水孔10时有过流阻力发生,下向流斜板区5内的10%-20%的水量不能通过配水孔10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内部,这些少量的水流携带污泥流出下向流斜板区5底部,进入积泥区7,在积泥区7旋转90度后,重新进入上向流斜板区6,由于流量少,流速低,这部分水流携带的污泥在上向流斜板区6内很快沉淀。
[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