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浓度配浆搅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68260发布日期:2021-09-25 10:1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浓度配浆搅拌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加工泥浆搅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浓度配浆搅拌器。


背景技术:

2.陶瓷(china),即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

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中国瓷器也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3.在陶瓷的加工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泥浆来进行陶瓷的制作,而泥浆通常是通过选用品质较好的经过过滤筛选等工序的泥块,通过分切放入搅拌器中进行搅拌,且边搅拌边进行泥块的投入,传统的方法是通过人工进行分切上料,人工切割不能够保证每次都切出合适大小的泥块,从而时常造成因为分切的块的体积较大,从而造成搅拌不均匀,出现积块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泥浆质量不合格,且人工分切上料极为麻烦,且效率极低。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高浓度配浆搅拌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一种能够自动分切泥块,从而提高分切质量的高浓度配浆搅拌器。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浓度配浆搅拌器,包括底座和料筒,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料筒,所述料筒下端的一侧固定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的一端固定有阀门,所述料筒的顶部固定有用于搅拌的搅拌机构,所述料筒顶部远离出液口的一侧固定有用于切割泥块进行上料的均匀上料机构。
7.优选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支撑板、搅拌轴、搅拌叶和第一电机,所述料筒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下表面的中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底部通过轴承与料筒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的外壁等距固定有搅拌叶,所述支撑板上端的中部固定有第一电机,所述搅拌轴的顶部穿过支撑板与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
8.优选的,所述均匀上料机构包括上料板、传送带、出料口、立柱、往复条、梯形滑槽、梯形滑块、分切钢索、l型板、转动套、转轴、驱动盘、第二电机和连杆,所述料筒的顶部远离出液口的一侧固定有上料板,所述上料板的上表面固定有传送带,所述上料板靠近料筒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出料口,所述上料板上表面靠近出料口的一侧对称固定有立柱,所述立柱靠近传送带的一侧滑动连接有往复条,所述立柱靠近往复条的一侧开设有梯形滑槽,所述往复条靠近立柱的一侧对称固定有梯形滑块,所述梯形滑块与梯形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往复条远离梯形滑块的一侧固定有分切钢索,所述上料板上表面靠近立柱的一侧固定有l型板,所述l型板顶部的一侧固定有转动套,所述转动套的中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
轴,所述转轴远离转动套的一端固定有驱动盘,所述l型板的顶部靠近转动套的一侧固定有第二电机,所述转轴靠近第二电机的一端与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所述驱动盘远离转轴的一侧通过轴销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底部通过轴销与往复条转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上料板的底部对称固定有加强筋,两个所述加强筋的一侧均与料筒固定。
10.优选的,所述上料板上表面靠近出料口的一侧固定有刮板,所述刮板的顶部与传送带的表面滑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为减速电机。
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浓度配浆搅拌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高浓度配浆搅拌器:
1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均匀上料机构能够便于自动完成大块泥块分切成小块泥块的工作,从而能够便于自动进行泥块的分切及投入料筒内的工作,通过自动进行分切上料,能够保证极大程度的保证每次分切的大小相同,从而极大程度的避免发生分切出体积较大泥块的现象的发生,进而避免大块泥块搅拌不均匀出现积块的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搅拌质量。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筋位置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搅拌机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均匀上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图。
21.图中标号:1、底座;2、料筒;3、出液口;4、阀门;5、搅拌机构;51、支撑板;52、搅拌轴;53、搅拌叶;54、第一电机;6、均匀上料机构;61、上料板;62、传送带;63、出料口;64、立柱;65、往复条;66、梯形滑槽;67、梯形滑块;68、分切钢索;69、l型板;610、转动套;611、转轴;612、驱动盘;613、第二电机;614、连杆;7、加强筋;8、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所示,一种高浓度配浆搅拌器,包括底座1和料筒2,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有料筒2,所述料筒2下端的一侧固定有出液口3,所述出液口3的一端固定有阀门4,所述料筒2的顶部固定有用于搅拌的搅拌机构5,能够便于完成泥浆的搅拌制作工作,所述料筒2顶部远离出液口3的一侧固定有用于切割泥块进行上料的均匀上料机构6,能够便于自动完成搅拌时的泥块分切上料工作。
24.参考图4所示,所述搅拌机构5包括支撑板51、搅拌轴52、搅拌叶53和第一电机54,所述料筒2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有支撑板51,所述支撑板51下表面的中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搅拌轴52,所述搅拌轴52的底部通过轴承与料筒2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52的外壁等距固定有搅拌叶53,所述支撑板51上端的中部固定有第一电机54,所述第一电机54为减
速电机,所述搅拌轴52的顶部穿过支撑板51与第一电机54的输出端固定,通过驱动第一电机54转动,从而能够带动搅拌轴52转动,进而能够带动搅拌叶53转动,从而能够便于完成泥浆的搅拌工作。
25.参考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均匀上料机构6包括上料板61、传送带62、出料口63、立柱64、往复条65、梯形滑槽66、梯形滑块67、分切钢索68、l型板69、转动套610、转轴611、驱动盘612、第二电机613和连杆614,所述料筒2的顶部远离出液口3的一侧固定有上料板61,所述上料板61的上表面固定有传送带62,所述上料板61靠近料筒2一侧的中部开设有出料口63,能够便于分切钢索68分切下来的泥块从出料口63内掉落至料筒2内,所述上料板61上表面靠近出料口63的一侧对称固定有立柱64,所述立柱64靠近传送带62的一侧滑动连接有往复条65,所述立柱64靠近往复条65的一侧开设有梯形滑槽66,所述往复条65靠近立柱64的一侧对称固定有梯形滑块67,所述梯形滑块67与梯形滑槽66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往复条65远离梯形滑块67的一侧固定有分切钢索68,通过分切钢索68能够便于将泥块分割开来,所述上料板61上表面靠近立柱64的一侧固定有l型板69,所述l型板69顶部的一侧固定有转动套610,所述转动套610的中部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611,所述转轴611远离转动套610的一端固定有驱动盘612,所述l型板69的顶部靠近转动套610的一侧固定有第二电机613,所述第二电机613为减速电机,所述转轴611靠近第二电机613的一端与第二电机613的输出端固定,所述驱动盘612远离转轴611的一侧通过轴销转动连接有连杆614,所述连杆614的底部通过轴销与往复条65转动连接,能够便于通过驱动第二电机613转动,从而使得驱动盘612转动,进而能够使得连杆614上下往复移动,最终使得分切钢索68能够上下往复移动完成泥块的分切工作。
26.参考图2所示,所述上料板61的底部对称固定有加强筋7,两个所述加强筋7的一侧均与料筒2固定,能够便于增强上料板61与料筒2连接的稳定性。
27.参考图3所示,所述上料板61上表面靠近出料口63的一侧固定有刮板8,所述刮板8的顶部与传送带62的表面滑动连接,能够便于刮下传送带62上产于的泥土,且能够保证该泥土从而出料口63处掉落至料筒2。
28.工作原理:
29.使用时,通过关闭阀门4,进而通过向料筒2的投入一定量的水,进而驱动第一电机54转动,带动搅拌轴52转动,从而带动搅拌转动,从而使得料筒2内的水搅动,进而通过将整块的泥块放置在传送带62上,进而通过驱动传送带62转动定量的行程,从而带动泥块靠近出料口63的一端伸出传送带62一点,进而停止转动传送带62,进而通过驱动第二电机613转动,进而带动转轴611转动,从而带动转动盘转动,从而带动连杆614翻转且连杆614整体向下移动,进而推动往复条65沿着梯形滑槽66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分切拉索分切泥块,进而分切下来的泥块从出料口63处掉落至料筒2内,并跟随水流一起被搅拌,进而第二电机613持续转动,带动转盘继续转动,从而带动连杆614整体上移,从而带动往复条65沿着梯形滑槽66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分切钢索68上移,进而继续驱动传送带62转动定量的行程,使得泥块靠近出料口63的一端伸出传送带62一点,重复上述工作继续完成后续的泥块的分切工作,且当传送带62上粘留有部分泥土时,刮板8能够使得泥土刮下,进而掉落至料筒2内,当搅拌完成通过打开阀门4,从而使得搅拌好的泥浆从出液口3放出。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
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