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1461发布日期:2021-08-03 14:26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



背景技术:

随着污水量的逐年递增污水厂排放标准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污水厂处理负荷趋于饱和,如何提高生物池的污染物去除负荷是当前污水处理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厌氧氨氧化颗粒(生物膜)脱氮技术与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迅速发展,另外向生化池中投入粉末载体(如:粉末活性炭、硅藻土、珍珠岩、粉末沸石、高岭土等)为硝化菌及厌氧氨氧化菌提供依附载体,都可以明显提高生化处理效率,并逐步工程化。但是在这种污水处理过程中,很难截留下微生物聚集体内密度较大者(颗粒污泥或脱落的生物膜)及投加粉末载体,并且无法控制排污管道内污泥浓度,排污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通过进水管与第一分离室的角度设置,使污水在第一分离室形成旋流,密度大的物质在离心作用下向下运动进入第一排泥管,密度小的物质进入第二分离室再次进行沉降处理,有效的截留微生物聚集体内密度较大者及投加粉末载体;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一污泥浓度计、第一阀门、第二污泥浓度计和第二阀门,可以实时根据污泥浓度对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进行控制排放,提高排污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包括:

第一分离室,所述第一分离室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直圆筒状,所述第二部分为锥状,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下侧,所述第一部分的顶壁开设有溢流孔;

稳流桶,套设于所述第一分离室的外侧,所述稳流桶与所述第一分离室通过所述溢流孔连通,所述稳流桶的底部开放;

第二分离室,套设于所述稳流桶的外侧,所述第二分离室与所述稳流桶通过所述稳流桶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分离室顶部设置有出水堰;

进水管,与所述第一部分连通,所述进水管的进水方向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壁相切;

第一排泥管,与所述第二部分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排泥管上设置有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阀门;

第二排泥管,与所述第二分离室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排泥管上设置有第二污泥浓度计和第二阀门;

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污泥浓度计、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污泥浓度计和所述第二阀门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穿设于所述溢流孔内,所述第一分离室的顶壁与侧壁形成夹角并向上凸起,所述溢流孔开设在所述第一分离室的顶壁上,所述溢流管的上端与所述溢流孔的孔壁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离室的内壁顶部设置有挡泥板,所述挡泥板为环形锥状板,所述挡泥板的外周与所述第二分离室的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稳流桶的底部为喇叭状。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离室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为直圆筒状,所述第四部分为锥状,所述第四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部分的下部,所述第二排泥管与所述第四部分的底部连通。

可选地,所述稳流桶设置在所述第三部分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排泥管上设置有计量泵。

可选地,所述出水堰上连接有出水管。

可选地,所述第二分离室与所述稳流桶之间形成沉淀区,所述沉淀区内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一端与所述第二分离室的内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阀门,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进水阀门连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其有益效果在于:

1、该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通过进水管与第一分离室的角度设置,使污水在第一分离室中形成旋流,密度大的物质在离心作用下向下到第二部分底部,通过底部第一排泥管被排放回前端生物区;密度小的物质在第二分离室,通过设置斜板实现强化絮体污泥的沉降效果,通过两次筛分,对于截留微生物聚集体内密度较大者及投加粉末载体效果更好;

2、该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根据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二污泥浓度计监测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的污泥浓度,通过控制单元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开闭状态,从而实现对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生物量的控制;

3、该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实现不同密度的物质的筛分,将絮体污泥、颗粒污泥、粉末载体型生物膜等高密度物质截留下来,有利于世代周期长的微生物在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内持留,提高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内脱氮除磷等功能菌的丰度,以此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

4、该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污水在第一分离室、稳流桶、第二分离室、出水堰中连续流动,完成污水沉降和截留过程,相对于间歇型沉淀池相比,结构简单,易于控制,适用范围广,利于工艺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水管;2、进水阀门;3、第一分离室;4、第一排泥管;5、第一污泥浓度计;6、第一阀门;7、溢流管;8、稳流桶;9、第二排泥管;10、第二污泥浓度计;11、计量泵;12、第二阀门;13、斜板;14、挡泥板;15、出水堰;16、出水管;17、控制单元;18第二分离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包括:

第一分离室,第一分离室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直圆筒状,第二部分为锥状,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下侧,第一部分的顶壁开设有溢流孔;

稳流桶,套设于第一分离室的外侧,稳流桶与第一分离室通过溢流孔连通,稳流桶的底部开放;

第二分离室,套设于稳流桶的外侧,第二分离室与稳流桶通过稳流桶的底部连通,第二分离室顶部设置有出水堰;

进水管,与第一部分连通,进水管的进水方向与第一部分的内壁相切;

第一排泥管,与第二部分的下端连通,第一排泥管上设置有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一阀门;

第二排泥管,与第二分离室的底部连通,第二排泥管上设置有第二污泥浓度计和第二阀门;

控制单元,与第一污泥浓度计、第一阀门、第二污泥浓度计和第二阀门连接。

具体的,进水管与第一分离室的内壁相切,污水进入第一分离室在第二部分的锥状结构中形成旋流,在离心力作用下,密度大的物质向下移动进入第一排泥管,密度小的污水在旋流作用下,向上运动通过溢流孔进入稳流桶,在稳流桶内密度小的物质不再受到旋流的作用,密度小的物质到达第二分离室时开始通过物质密度不同来进行筛分,絮体污泥下沉到第二分离室的底部进入第二排泥管,经过两次筛分,此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提高了对于截留微生物聚集体内密度较大者及投加粉末载体效果;在第一排泥管和第二排泥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一污泥浓度计和第二阀门、第二污泥浓度计,并且通过电控单元对其进行控制,能够更加精准的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的回流和排泥,提高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的工作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部分的锥状结构中,锥角角度为15°~30°。

可选地,还包括溢流管,溢流管穿设于溢流孔内,第一分离室的顶壁与侧壁形成夹角并向上凸起,溢流孔开设在第一分离室的顶壁上,溢流管的上端与溢流孔的孔壁相连接。

具体的,污水在旋流的离心力作用下,密度小的物质需要通过溢流管被排出第一分离室来实现微生物聚集体筛分,溢流管的上端设置在第一分离室的顶壁,并且顶壁相对侧壁形成向上凸起的结构,只有密度足够小的物质才能从溢流管排出,溢流管设置的位置和第一分离室的顶壁结构提高了微生物聚集体筛分的标准。

在一个示例中,顶壁相对于侧壁形成向上突起的结构,顶壁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0°~70°;第一排泥管的孔径与溢流管的孔径之比为0.1~0.5。

可选地,第二分离室的内壁顶部设置有挡泥板,挡泥板为环形锥状板,挡泥板的外周与第二分离室的内壁连接。

具体的,由于第二分离室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堰,被沉降和截留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出水堰排出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在第二分离室内壁顶部与出水堰的距离最近,因此污水会沿内壁上升到顶部处流向出水堰,在此处设置挡泥板,可以有效的防止污泥等杂质上浮进入出水堰;挡泥板为环形锥状板,增加了挡泥板与污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筛分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挡泥板连接内壁顶部的一端开口最大,整个挡泥板沿从内壁的顶部向内壁的底部成内收的形状。

可选地,稳流桶的底部为喇叭状。

具体的,由于第一分离室设置在稳流桶内,第一分离室占用了稳流桶的底部开口空间,将稳流桶的底部设置为喇叭状,保证污水从稳流桶的底部流动的通畅性。

在一个示例中,底部为喇叭状,底部向外扩大的角度为40°~70°。

可选地,第二分离室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为直圆筒状,第四部分为锥状,第四部分位于第三部分的下部,第二排泥管与第四部分的底部连通。

可选地,稳流桶设置在第三部分内。

具体的,第二分离室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组成,稳流桶设置在第三部分内,第二排泥管设置在第四部分的底部,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连接部留有足够的空间使污水进行沉降处理。

可选地,第二排泥管上设置有计量泵。

具体的,计量泵设置在第二排泥管上,计量泵提供给第二排泥管输送絮状污泥的动力,并且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计量泵对于第二排泥管内的流量实现准确的调节。

可选地,出水堰上连接有出水管。

具体的,在出水堰设置有出水管,将经过沉降和截留过程的污水排出,同时保证该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的污水处于连续流动的状态,相对于间歇型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相比,结构简单,易于控制,适用范围广,利于工艺推广应用。

可选地,第二分离室与稳流桶之间形成沉淀区,沉淀区内设置有斜板,斜板一端与第二分离室的内壁连接。

具体的,在沉淀区内设置斜板,用于强化絮体污泥的沉降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斜板也可由斜管代替;斜板沿沉淀区的圆周方向设置形成一个环状板,斜板与挡泥板配合,起到防止污泥上浮到出水堰的作用,加强沉降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斜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70°。

可选地,进水管上设置有进水阀门,控制单元与进水阀门连接。

具体的,进水阀门通过控制单元进行控制,根据控制单元的指令,对进水管的开闭状态进行切换,提高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包括:

第一分离室3,第一分离室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直圆筒状,第二部分为锥状,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下侧,第一部分的顶壁开设有溢流孔;

稳流桶8,套设于第一分离室3的外侧,稳流桶8与第一分离室3通过溢流孔连通,稳流桶8的底部开放;

第二分离室18,套设于稳流桶8的外侧,第二分离室18与稳流桶8通过稳流桶的底部连通,第二分离室18顶部设置有出水堰15;

进水管1,与第一部分连通,进水管1的进水方向与第一部分的内壁相切;

第一排泥管4,与第二部分的下端连通,第一排泥管4上设置有第一污泥浓度计5和第一阀门6;

第二排泥管9,与第二分离室的底部连通,第二排泥管9上设置有第二污泥浓度计10和第二阀门12;

控制单元17,与第一污泥浓度计5、第一阀门6、第二污泥浓度计10和第二阀门1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溢流管7,溢流管7穿设于溢流孔内,第一分离室3的顶壁与侧壁形成夹角并向上凸起,溢流孔开设在第一分离室3的顶壁上,溢流管7的上端与溢流孔的孔壁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离室18的内壁顶部设置有挡泥板14,挡泥板14为环形锥状板,挡泥板14的外周与第二分离室18的内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稳流桶8的底部为喇叭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离室18包括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为直圆筒状,第四部分为锥状,第四部分位于第三部分的下部,第二排泥管9与第四部分的底部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稳流桶8设置在第三部分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泥管9上设置有计量泵11。

在本实施例中,出水堰15上连接有出水管16。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离室18与稳流桶8之间形成沉淀区,沉淀区内设置有斜板13,斜板13一端与第二分离室18的内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进水管1上设置有进水阀门2,控制单元17与进水阀门2连接。

综上,首先污水经过进水管1和进水阀门2进入第一分离室3,密度较高的物质在旋流作用下向下运动,经过第二分部底部、第一阀门6和第一排泥管4回流至前段生物区,第一污泥浓度计5用于检测回流污泥浓度;密度较轻的物质在旋流作用下经过溢流管7进入稳流桶8再向下运动,在进入到第二分离室18内,由于密度差异,絮状污泥进入第二排泥管9、第二污泥浓度计10、计量泵11及第二阀门12排出,斜板13设置在沉淀区,用于强化絮状污泥的沉降效果,挡泥板14防止污泥上浮进入出水堰15,处理后的污水经过出水堰15进入出水管16排出连续流微生物聚集体筛选型沉淀池。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