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泥机污泥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92095发布日期:2022-04-16 12:0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泥机污泥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脱泥机污泥混合器。


背景技术:

2.污泥处理是整个废水处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提高污泥的固含量,污泥经常要经过脱水处理。污泥脱水一般在机械脱水前投加絮凝剂,便于机械脱水,对节约用水、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中水回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多数絮凝剂加药装置为加药管直接单点投加药剂到污泥管道中,药剂与污泥接触面有限,导致絮凝剂溶液与污泥混合效果不佳,需要靠增加絮凝剂投加量以降低脱水污泥的含水率,造成药剂浪费及污泥含水率不能达到理想值。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脱泥机污泥混合器。
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脱泥机污泥混合器,包括正导流装置、反导流装置和混合桶,所述正导流装置和反导流装置连通,所述反导流装置的出口连通混合桶的进口;所述正导流装置包括外筒,所述的外筒为大径端封闭的锥形结构,所述外筒内设置有至少三个混合叶片,所述混合叶片螺旋设置在外筒的内壁上;所述的反导流装置包括直筒管,所述直筒管内设置有至少三个导流片,所述导流片螺旋设置在直筒管内;所述的混合桶底部设置有进泥口,顶部为出泥口,所述混合桶内至少设置有三个挡板,所述挡板一侧与混合桶内壁连接处设置有开口,使混合桶内部形成s型的通道。
5.具体的,所述混合叶片螺旋的角度为40~50
°

6.具体的,所述混合叶片远离与外筒内壁连接的一端弯折设置,弯折的角度为75~85
°

7.具体的,所述外筒的大径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泥进口,所述外筒的小径端为污泥出口,所述混合叶片的末端与外筒的污泥出口之间预留有混合段。
8.具体的,所述导流片螺旋的角度为40~50
°

9.具体的,所述导流片螺旋的方向与混合叶片螺旋的方向相反。
10.具体的,靠近出泥口设置的一挡板倾斜设置,所述出泥口设置在混合桶上端的侧壁上,所述倾斜设置的挡板的顶端位于出泥口处,其余挡板水平设置,倾斜设置的挡板32的开口位于其低处。
11.具体的,所述混合桶内位于进泥口位置处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一端封闭的圆筒,所述圆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导流管。
12.具体的,所述混合桶上部倾斜设置的挡板倾斜的角度为40~45
°

13.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设置的正导流装置和反导流装置能对进入的污泥进行两次混合使污泥与药剂得到充分的混合,提高污泥的处理效果,正导流装置和反导流装置内的混合叶片和导流片使污泥螺旋流动并混合,增加药剂与污泥的接触面积,同时在混
合桶内设置挡板使混合桶内形成s形流道,增加了污泥与药剂的混合时间,强化效果,使污泥絮团再成型。
附图说明
14.图1 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 为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 为本发明的混合叶片设置结构示意图;图4 为本发明的导流片设置结构示意图;图中:1-正导流装置,11-外筒,12-混合叶片,2-反导流装置,21-直筒管,22-导流片,3-混合桶,31-挡板,32-开口,4-进泥管,5-出泥口,6-圆筒,7-导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1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19.如图1~4所示,一种脱泥机污泥混合器,包括正导流装置1、反导流装置2和混合桶3,所述正导流装置1和反导流装置2连通,所述反导流装置2的出口连通混合桶3的进口;所述正导流装置1包括外筒11,所述的外筒11为大径端封闭的锥形结构,所述外筒11内设置有至少三个混合叶片12,所述混合叶片12螺旋设置在外筒11的内壁上;所述的反导流装置2包括直筒管21,所述直筒管21内设置有至少三个导流片22,所述导流片22螺旋设置在直筒管21内。本发明的正导流装置1和反导流装置2在使用时设置在混合桶3的底部,其中,污泥经过进泥管4通入正导流装置1的外筒11内,由于外筒11是竖直放置的,即锥形的外筒11的轴线竖直,进泥管4是水平设置的,外筒11的大径端在底部,顶部为小径端,进泥管4通入的污泥进入外筒11内部时打在外筒11的内壁上,由于外筒11为锥形的结构,污泥打在内壁上后在倾斜的内壁作用下打散,并向下冲击流动,然后与外筒11的底部接触,后向上运动,在污泥进入外筒11内时在污泥内加入药剂,污泥经过外筒11内壁打散及经过外筒11底部的反冲
后使污泥与药剂得到初步的混合,初步混合后的污泥向上流动进入混合叶片12之间形成的流道,本实施例中混合叶片12优选设置有三个,由于混合叶片12是螺旋设置,污泥进入混合叶片12之间形成的流道后在混合叶片12的引导下旋转,这样就可以使污泥转动,使药剂与污泥进一步得到混合,混合更充分,在外筒11的小径端设置有混合段,混合段没有设置混合叶片12,经过流道后的污泥进入混合段进行混合,由于经过流道导流后的每股污泥都是螺旋旋转状态的,这样在进入混合段后汇集在一起,三股污泥进行碰撞混合,使污泥与药剂进一步得到混合,然后污泥从外筒11的小径端出口进入反导流装置2再次进行混合,反导流装置2的直筒管21为圆柱筒,外筒11和直筒管21上均设置有法兰盘,外筒11和直筒管21通过法兰盘连接,混合为一股的污泥进入直筒管21内后直接进入导流片22之间的流道内,本实施例中导流片22优选设置三个,进入导流片22之间的流道再次旋转混合,最终通过混合桶3的进口污泥进入混合桶3,经过正导流装置1和反导流装置2的两次混合使污泥与药剂得到充分的混合,提高污泥处理的处理效果。
20.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叶片12螺旋的角度为40~50
°
。本方案中混合叶片12螺旋的角度设置为40~50
°
,经过实验的验证,混合叶片12螺旋的角度过小时,混合叶片12对污泥流动的阻力过大,不利于污泥的运输,混合叶片12螺旋的角度过大时,污泥的转动效果不好,药剂与污泥混合的效果不好,经过实验的验证螺旋角度为40~50
°
时污泥与药剂混合的效果好,且不会对污泥的运输产生影响。
21.进一步的,所述混合叶片12远离与外筒11内壁连接的一端弯折设置,弯折的角度为75~85
°
。本方案中将混合叶片12弯折处理,污泥在经过混合叶片12导流沿流道流动时宏观上是绕外筒11内壁螺旋流动,每股污泥自身的转动较小,这样不利于污泥与药剂的混合,本方案将混合叶片12弯折设置,如图3所示,弯折处圆滑过渡,在污泥进入混合叶片12之间形成的流道时污泥经过混合叶片12的弯折处引导使污泥有一个回转的流动,这样可以使污泥的流动转动起来,达到强化混合的效果。
22.进一步的,所述外筒11的大径端的侧壁上设置有污泥进口,所述外筒11的小径端为污泥出口,所述混合叶片12的末端与外筒11的污泥出口之间预留有混合段。经过混合叶片12后的污泥在混合段混合形成一股,原有的旋转的多股污泥在混合段碰撞混合。
23.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片22螺旋的角度为40~50
°

24.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片22螺旋的方向与混合叶片12螺旋的方向相反。本方案中将导流片22和混合叶片12螺旋的方向设置成相反的方向,经过两次不同方向的螺旋输送后使污泥与药剂混合更好。
25.进一步的,所述的混合桶3底部设置有进泥口,顶部为出泥口5,所述混合桶3内至少设置有三个挡板31,所述挡板31一侧与混合桶3内壁连接处设置有开口32,使混合桶3内部形成s型的通道。挡板将混合桶3内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区域,在挡板31上设置有开口,这样使混合桶内部形成s形的通道,增加了污泥与药剂的混合时间,强化效果,使污泥絮团再成型。
26.进一步的,靠近出泥口5设置的一挡板32倾斜设置,所述出泥口5设置在混合桶3上端的侧壁上,所述倾斜设置的挡板32的顶端位于出泥口5处,其余挡板32水平设置,倾斜设置的挡板32的开口位于其低处。
27.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桶3内位于进泥口位置处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
一端封闭的圆筒6,所述圆筒6的侧壁上设置有矩形导流管7。设置缓冲装置,使进入混合桶3内的污泥得到缓冲,防止污泥直接沿混合桶3的轴向流动。
28.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桶3上部倾斜设置的挡板32倾斜的角度为40~45
°
,本实施例中将最上方的挡板32倾斜角度设置成40~45
°
,倾斜的角度在这个范围内时可以提高污泥的流动速度,在一定冲力的作用下使混合液流动起来。
29.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所述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改动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