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73773发布日期:2022-05-18 02:44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石渣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每年产出上千万吨电石渣,而强碱性电石渣的堆放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因电石渣易于流失扩散,污染堆放场地附近的水资源并碱化土地,长时间堆放还可能风干起灰,污染周边环境。因此,电石渣的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传统电石渣主要用于生产水泥等建材,但是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经济效益不景气。
3.目前,电石渣浆水的回收利用工艺是采用沉降的方式分离电石渣和水分,并将分离出的上清液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但是由于乙炔发生器用水量与电石渣浆水分离出的上清液量无法达到完美的供需平衡,导致还是有大量的电石渣浆水无法充分被利用,导致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低。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通过将电石渣浆水沉降后的上清液分比例进行不同的处理,实现了上清液的分类利用,通过将含杂量多的上清液经处理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能够实现电石渣浆水的闭环综合利用,解决了传统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中上清液回收量多、乙炔发生器用水少,进而无法产生用水平衡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电石渣浆水在第一沉降池内进行自然沉降,待第一沉降池内出现上清液后,回收2/3深度的上清液至第一清水池中;步骤二:将含有1/3深度上清液的电石渣浆水继续在第一沉降池内进行自然沉降,待第一沉降池内出现上清液后,回收全部的上清液至第二清水池中;步骤三:利用压滤机对第一清水池中的上清液进行压滤处理,得到第一上清滤液,然后将第一上清滤液排放至第二沉降池进行自然沉降;步骤四:回收第二沉降池内1/2的第一上清滤液,并对回收的第一上清滤液进行深加工,得到工艺水;步骤五:利用压滤机对第二清水池中的上清液进行压滤处理,得到第二上清滤液,然后将第二上清滤液排放至含有1/2第一上清滤液的第二沉降池进行混合自然沉降;步骤六:第二沉降池内混合沉降后得到的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
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用于电石渣浆水自然沉降的第一沉降池设置在第一清水池内部,且第一沉降池包括内池和围挡,围挡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内池外侧,内池两
侧壁上设有溢流槽。
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回收2/3深度的上清液至第一清水池中时,利用升降机构控制围挡下降高度,暴露出溢流槽,利用溢流槽将2/3深度的上清液溢流进第一清水池中。
8.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二回收全部的上清液后,还需要将第一沉降池的电石渣利用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处理,回收电石渣,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的高浓滤液需要回收至第二沉降池中。
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三中和步骤五中压滤处理后产生的滤渣均需要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滤渣回收至电石渣中。
10.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四中,回收第二沉降池内1/2的第一上清滤液后,向回收的第一上清滤液中加入氧化剂,得到氧化上清液,将氧化上清液作为磷酸盐生产工艺中磷矿磨浆工艺水。
11.进一步改进在于:向所述回收的第一上清滤液中加入氧化剂时,氧化剂的加入量是第一上清滤液液中化学需氧量所需氧化剂量的1~20倍。
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步骤六中,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需要与新鲜水按照1:3-1:5的比例混合后使用,且冷却后的混合上清滤液在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前还需要经过过滤处理。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将电石渣浆水沉降后的上清液分比例进行不同的处理,实现了上清液的分类利用,含杂量少的上清液经处理后作为工艺水使用在磷酸盐生产工艺中,进而充分利用了上清液中的氮磷资源;通过将含杂量多的上清液经处理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能够实现电石渣浆水的闭环综合利用,解决了传统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中上清液回收量多、乙炔发生器用水少,进而无法产生用水平衡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将上清液分比例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提高了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率。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沉降池结构示意图。
15.其中:1、第一沉降池;2、第一清水池;3、围挡;4、溢流槽;5、升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17.根据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电石渣浆水在第一沉降池1内进行自然沉降,待第一沉降池1内出现上清液后,回收2/3深度的上清液至第一清水池2中,第一沉降池1设置在第一清水池2内部,且第一沉降池1包括内池和围挡3,围挡3通过升降机构5设置在内池外侧,内池两侧壁上设有溢流槽4,回收2/3深度的上清液至第一清水池2中时,利用升降机构5控制围挡3下降高度,暴露出溢流槽,利用溢流槽4将2/3深度的上清液溢流进第一清水池2中;该步骤可以避免传
统方式中通抽吸泵抽取上清液时导致沉降池内部上清液发生浑浊,从而影响沉降效果的问题;步骤二:将含有1/3深度上清液的电石渣浆水继续在第一沉降池1内进行自然沉降,待第一沉降池1内出现上清液后,回收全部的上清液至第二清水池中,回收全部的上清液后,还需要将第一沉降池1的电石渣利用板框压滤机进行压滤处理,回收电石渣,板框压滤机压滤得到的高浓滤液需要回收至第二沉降池中,压滤处理后产生的滤渣均需要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滤渣回收至电石渣中;步骤三:利用压滤机对第一清水池2中的上清液进行压滤处理,得到第一上清滤液,然后将第一上清滤液排放至第二沉降池进行自然沉降;步骤四:回收第二沉降池内1/2的第一上清滤液,并对回收的第一上清滤液进行深加工,得到工艺水,具体为:回收第二沉降池内1/2的第一上清滤液后,向回收的第一上清滤液中加入氧化剂,得到氧化上清液,将氧化上清液作为磷酸盐生产工艺中磷矿磨浆工艺水,向所述回收的第一上清滤液中加入氧化剂时,氧化剂的加入量是第一上清滤液液中化学需氧量所需氧化剂量的1~20倍;步骤五:利用压滤机对第二清水池中的上清液进行压滤处理,得到第二上清滤液,然后将第二上清滤液排放至含有1/2第一上清滤液的第二沉降池进行混合自然沉降,压滤处理后产生的滤渣均需要进行干燥,干燥后的滤渣回收至电石渣中;步骤六:第二沉降池内混合沉降后得到的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需要与新鲜水按照1:3的比例混合后使用,且冷却后的混合上清滤液在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前还需要经过过滤处理,在本发明中,混合上清滤液过滤处理采用多级过滤的形式进行,使用混合上清滤液前,首先测定混合上清滤液中的杂质含量,根据杂质含量的多少确定过滤级数,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过多,则至少采用4-5级过滤,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一般,则至少采用2-3级过滤,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过多,则采用1级过滤,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到的多级过滤是指利用过滤材料对上清滤液的过滤次数。
18.实施例二根据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第二沉降池内混合沉降后得到的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需要与新鲜水按照1:4的比例混合后使用,且冷却后的混合上清滤液在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前还需要经过过滤处理,在本发明中,混合上清滤液过滤处理采用多级过滤的形式进行,使用混合上清滤液前,首先测定混合上清滤液中的杂质含量,根据杂质含量的多少确定过滤级数,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过多,则至少采用4-5级过滤,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一般,则至少采用2-3级过滤,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过多,则采用1级过滤,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到的多级过滤是指利用过滤材料对上清滤液的过滤次数。
19.实施例三根据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第二沉降池内混合沉降后得到的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混合上清滤液利用喷雾冷却装置进行冷却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需要与新鲜水按照1:5的比例
混合后使用,且冷却后的混合上清滤液在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时前还需要经过过滤处理,在本发明中,混合上清滤液过滤处理采用多级过滤的形式进行,使用混合上清滤液前,首先测定混合上清滤液中的杂质含量,根据杂质含量的多少确定过滤级数,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过多,则至少采用4-5级过滤,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一般,则至少采用2-3级过滤,当混合上清滤液中杂质含量过多,则采用1级过滤,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到的多级过滤是指利用过滤材料对上清滤液的过滤次数。
20.本发明通过将电石渣浆水沉降后的上清液分比例进行不同的处理,实现了上清液的分类利用,含杂量少的上清液经处理后作为工艺水使用在磷酸盐生产工艺中,进而充分利用了上清液中的氮磷资源;通过将含杂量多的上清液经处理后作为乙炔发生器用水,能够实现电石渣浆水的闭环综合利用,解决了传统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工艺中上清液回收量多、乙炔发生器用水少,进而无法产生用水平衡的问题,本发明通过将上清液分比例进行不同的处理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提高了电石渣浆水综合利用率。
2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