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的制氮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75671发布日期:2021-10-16 10:28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的制氮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氮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的制氮设备。


背景技术:

2.果蔬运输过程中的保鲜非常重要,目前多采用气调保鲜的方法来保证果蔬的新鲜度,防止果蔬失水皱缩。制氮机是气调保鲜的关键设备,利用氮气置换掉运输车辆箱体内的氧气,从而达到抑制果蔬呼吸作用的目的。
3.现有的制氮机在制氮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制氮设备常常安装在工厂内,需要人工实时监测压缩罐内的压力值,并通过人工控制的方式,控制制氮作业的启停,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的制氮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的制氮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为水平横向放置的矩形板状,所述底板的顶面一侧设有矩形箱,所述矩形箱内中部设有圆形增压盒,所述圆形增压盒内安装有涡轮增压机构,所述矩形箱内顶部安装有空气过滤组件;所述底板的顶面另一侧设有橡胶座,位于橡胶座的外侧在底板的顶面另一侧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里侧面顶端设有外环,所述外环内设有竖向贯穿的压缩罐。
7.优选地,所述涡轮增压机构包括涡轮叶片、增压电机、驱动皮带,所述圆形增压盒内中部设有纵向转动连接的转子,位于圆形增压盒内在转子上均布设有涡轮叶片,所述转子的后端贯穿圆形增压盒并与从动皮带轮同心固接;位于圆形增压盒下方在矩形箱内底部安装有输出端朝后的增压电机,所述增压电机的电机轴端部套设有同心固接的主动皮带轮,所述驱动皮带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上。
8.优选地,所述空气过滤组件包括进气筒、双锥形筒,所述矩形箱内顶部设有横向固接的隔板,所述矩形箱的一侧面顶部设有贯穿固接的进气筒,所述进气筒的外端口内设有网格板,位于网格板的里侧面在进气筒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隔板的顶面设有双锥形筒,所述双锥形筒内壁均布设有氧气吸附叶片,所述双锥形筒的一端通过第一连管与进气筒的里端贯通连接,所述双锥形筒的另一端设有贯穿隔板的第二连管,所述第二连管的外端贯穿伸入至圆形增压盒的顶部内。
9.优选地,所述压缩罐的底部套设有防护底套,且所述防护底套的底面紧贴在橡胶座的顶面内,所述压缩罐的顶部设有贯通连接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安装有排气阀,所述底板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均设有活动轮。
10.优选地,所述矩形箱的另一侧面中部设有贯穿固接的t形密封环,所述t形密封环
内插设有横向贯穿的增压管,所述增压管的一端与圆形增压盒贯通连接,所述增压管的另一端与压缩罐贯通连接,且所述增压管上安装有调节阀。
11.优选地,所述矩形箱内一侧设有远程控制器,所述压缩罐的一侧面底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端贯穿伸入至压缩罐内,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一控制线与远程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远程控制器的控制端通过第二控制线与增压电机电性连接。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在本实用新型中,压电机的电机轴带动主动皮带轮同步转动,通过驱动皮带带动从动皮带轮及转子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涡轮叶片在圆形增压盒内转动,方便了涡轮叶片做涡轮增压作业;
14.2、在本实用新型中,经过涡轮增压作业后的压缩氮气通过增压管进入至压缩罐内,随着压缩罐内氮气增多,压力也随之增大,当压力传感器检测的压力信号高于或在阈值内时,通过远程控制器控制增压电机停止作业;当压力信号低于阈值时,通过远程控制器控制增压电机启动作业;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各机构组件的配合使用,解决了制氮设备不便控制启停的问题,且整体结构设计紧凑,提高了制氮前期空气过滤的效果,通过自动设置压力阈值的方式,方便了远程控制制氮作业的启停。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面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涡轮增压机构剖面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放大图;
21.图中序号:底板1、橡胶座11、支撑板12、外环13、压缩罐14、防护底套15、排气管16、排气阀17、矩形箱2、圆形增压盒21、转子22、涡轮叶片23、增压电机24、主动皮带轮25、从动皮带轮26、驱动皮带27、远程控制器28、压力传感器29、隔板3、进气筒31、网格板32、活性炭33、双锥形筒34、第一连管35、第二连管36、t形密封环37、增压管38、调节阀39。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实施例1:参见图1

4,一种基于物联网远程控制的制氮设备,包括底板1,底板1为水平横向放置的矩形板状,底板1的顶面一侧设有矩形箱2,矩形箱2内中部设有圆形增压盒21,圆形增压盒21内安装有涡轮增压机构,矩形箱2内顶部安装有空气过滤组件;底板1的顶面另一侧设有橡胶座11,位于橡胶座11的外侧在底板1的顶面另一侧设有支撑板12,支撑板
12的里侧面顶端设有外环13,外环13内设有竖向贯穿的压缩罐14。
24.在本实用新型中,涡轮增压机构包括涡轮叶片23、增压电机24、驱动皮带27,圆形增压盒21内中部设有纵向转动连接的转子22,位于圆形增压盒21内在转子22上均布设有涡轮叶片23,转子22的后端贯穿圆形增压盒21并与从动皮带轮26同心固接;位于圆形增压盒21下方在矩形箱2内底部安装有输出端朝后的增压电机24,增压电机24的型号为yzr160l

6,增压电机24的电机轴端部套设有同心固接的主动皮带轮25,驱动皮带27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主动皮带轮25、从动皮带轮26上,增压电机24的电机轴带动主动皮带轮25同步转动,通过驱动皮带27带动从动皮带轮26及转子2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涡轮叶片23在圆形增压盒21内转动,方便了涡轮叶片23在圆形增压盒21内做涡轮增压作业。
25.在本实用新型中,空气过滤组件包括进气筒31、双锥形筒34,矩形箱2内顶部设有横向固接的隔板3,矩形箱2的一侧面顶部设有贯穿固接的进气筒31,进气筒31的外端口内设有网格板32,位于网格板32的里侧面在进气筒31内填充有活性炭33,隔板3的顶面设有双锥形筒34,双锥形筒34内壁均布设有氧气吸附叶片,双锥形筒34的一端通过第一连管35与进气筒31的里端贯通连接,双锥形筒34的另一端设有贯穿隔板3的第二连管36,第二连管36的外端贯穿伸入至圆形增压盒21的顶部内,外界空气顺着网格板32进入至进气筒31内,空气经活性炭33的过滤后通过第一连管35进入至双锥形筒34内,并进行第二次空气过滤,再通过第二连管36进入至圆形增压盒21内,提高了制氮前空气过滤的效果。
26.在本实用新型中,压缩罐14的底部套设有防护底套15,且防护底套15的底面紧贴在橡胶座11的顶面内,压缩罐14的顶部设有贯通连接的排气管16,排气管16上安装有排气阀17,底板1的底面四个拐角处均设有活动轮;矩形箱2的另一侧面中部设有贯穿固接的t形密封环37,t形密封环37内插设有横向贯穿的增压管38,增压管38的一端与圆形增压盒21贯通连接,增压管38的另一端与压缩罐14贯通连接,且增压管38上安装有调节阀39,增加了压缩罐14的稳定性。
27.在本实用新型中,矩形箱2内一侧设有远程控制器28,远程控制器28的型号为gls

05fj

v3.1,压缩罐14的一侧面底部安装有压力传感器29,压力传感器29的型号为l4700

3823140,且压力传感器29的检测端贯穿伸入至压缩罐14内,压力传感器29的信号输出端通过第一控制线与远程控制器28电性连接,远程控制器28的控制端通过第二控制线与增压电机24电性连接,随着压缩罐14内氮气增多,压力也随之增大,当压力传感器29检测的压力信号高于或在阈值内时,通过远程控制器28控制增压电机24停止作业;当压力信号低于阈值时,通过远程控制器28控制增压电机24启动作业。
28.实施例2:在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其操作步骤如下:
29.步骤一,推动活动轮,移动底板1至指定的位置,增压电机24、远程控制器28、压力传感器29分别通过电源线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关闭排气阀17,打开调节阀39,在远程控制器28内设置压力阈值;
30.步骤二,启动增压电机24,增压电机24的电机轴带动主动皮带轮25同步转动,通过驱动皮带27带动从动皮带轮26及转子22同步转动,进而带动涡轮叶片23在圆形增压盒21内转动;
31.步骤三,涡轮叶片23在圆形增压盒21内做涡轮增压作业,进而带动外界空气顺着网格板32进入至进气筒31内,空气经活性炭33的过滤后通过第一连管35进入至双锥形筒34
内,并进行第二次空气过滤,再通过第二连管36进入至圆形增压盒21内;
32.步骤四,经过涡轮增压作业后的压缩氮气通过增压管38进入至压缩罐14内,随着压缩罐14内氮气增多,压力也随之增大,当压力传感器29检测的压力信号高于或在阈值内时,通过远程控制器28控制增压电机24停止作业;当压力信号低于阈值时,通过远程控制器28控制增压电机24启动作业。
33.本实用新型通过各机构组件的配合使用,解决了制氮设备不便控制启停的问题,且整体结构设计紧凑,提高了制氮前期空气过滤的效果,通过自动设置压力阈值的方式,方便了远程控制制氮作业的启停。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