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38203发布日期:2021-12-01 12:36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


背景技术:

2.烧杯是指一种常见的实验室玻璃器皿,由玻璃、塑料、或者耐热玻璃制成,烧杯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烧杯广泛用作化学试剂的加热、溶解、混合、煮沸、熔融、蒸发浓缩、稀释及沉淀澄清等。
3.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检测时,因为水样放射性水平极低,所以需要2l的大烧杯来浓缩富集,一般需要将2l水样蒸发浓缩至100ml,再转移至蒸发皿中做进一步处理。2l烧杯转移至蒸发皿前,浓缩液需要用硝酸溶液(1+1)不停冲洗内壁,转出至蒸发皿的过程中,需要一边用手让烧杯以不同倾斜角度缓慢向下转,一边用手不停缓慢转动烧杯,以让滞留在2l的大烧杯内壁的放射性核素被硝酸溶液溶解后完全聚成一股水流转入蒸发皿中,这个过程难度较大,对实验人员要求较高,一方面是因为2l的大烧杯直径太大,不好抓取,容易脱手,且两个操作过程较难同步;第二是批量处理时,手不断地悬停在空中旋转大烧杯,边旋转边将液体按照环状路线缓缓流出烧杯,容易导致胳膊酸、手发抖,硝酸溶液没有流经覆盖到所有地方甚至倾斜角度突然过大导致液体直接流出出现转移不完全等误差;第三是硝酸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具备节省体力转动烧杯,实验时固定烧杯,自由升降两端支架等优点,解决了蒸发浓缩实验过程中手动转动烧杯耗费体力大,不便于实验操作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左右两支撑板,所述两支撑板平行相对设置,两支撑板上部分别连接有一夹持板,其中右侧夹持板向两夹持板之间伸出一第一转轴,左侧夹持板向两夹持板之间伸出一第二转轴,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轴线共线且分别与一圆筒外壁固定连接,且第一转轴外端连接有一转动驱动机构。
7.优选的,所述转动驱动机构为转动把手或转动驱动电机,转动把手或转动驱动电机与第一转轴驱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左侧夹持板开设有圆孔,圆孔内安装一伸缩杆,伸缩杆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且所述伸缩杆外壁设置一圈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块,所述左侧夹持板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块,两个第二限位块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限位块匹配,使得所述第一限位块恰好能够被卡在两个第二限位块之间。
9.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块通过一固定板安装在所述左侧夹持板的内壁。
10.优选的,所述两夹持板分别内嵌在相应支撑板内并能够在相应支撑板内上下移动,且左支撑板内设置有升降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板内的螺纹杆,
所述螺纹杆上安装一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上连接一支撑杆,所述螺纹杆下端连接一齿轮,所述齿轮啮合连接一升降驱动电机。
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竖向设置,其顶端与相应夹持板的底部固定连接,右支撑板内壁设置有滑道,右侧夹持板与滑道活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升降驱动电机设置在左支撑板的外部。
13.优选的,所述圆筒内壁设置有吸水海绵。
14.优选的,所述圆筒为透明塑料材质。
15.优选的,所述大容量烧杯为至少2l的容量。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2l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该2l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圆筒两侧,转动第一转轴同时圆筒跟随转动,解决了手不断地悬停在空中旋转大烧杯,容易导致胳膊酸、手发抖,液体直接倒出导致转移不完全的问题,同时减轻了手转动的频率,提高了转动效率;
18.通过伸缩杆能够进行推动与拉伸,推动伸缩杆使伸缩杆上的第一限位块在若干组第二限位块之间进行卡接固定,防止转动烧杯结束后,无法固定导致实验产生失误;
19.该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在使用时通过启动升降驱动电机转动带动与电机前端啮合连接的齿轮同步转动,使螺纹杆转动,当螺纹杆转动时带动活动板在夹持板内升降移动,支撑杆顶部与左侧夹持板固定连接,当支撑杆上升时带动整体夹持板进行上升,通过自由调节升降,来使实验者能够调整适合自己高度的位置,减轻了实验过程中由于烧杯高度固定导致身体过于疲惫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局部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升降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底座;2、支撑板;3、夹持板;4、转动驱动机构;5、第一转轴;6、圆筒;7、第二转轴;8、伸缩杆;9、固定板;10、第二限位块;11、第一限位块;12、螺纹杆;13、活动板;14、升降驱动电机;15、齿轮;16、支撑杆;17、吸水海绵。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

4,一种大容量烧杯旋转固定架,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左右两支撑板2,两支撑板2平行相对设置,两支撑板2上部分别连接有一夹持板3,其中右侧夹持板3向两夹持板之间伸出一第一转轴5,左侧夹持板3向两夹持板之间伸出一第二转轴7,第一转轴5、第二转轴7轴线共线且分别与一圆筒6外壁固定连接,且第一转轴5外端连接有一转动
驱动机构4。
2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组支撑板2结合夹持板3用于对圆筒6进行夹持,圆筒6内放置大容量烧杯,通过转动驱动机构对第一转轴5施加转动,带动圆筒6以及圆筒6内的大容量烧杯旋转,实现大容量烧杯旋转以倾倒其中液体的目的。
28.具体的,转动驱动机构4为转动把手或转动驱动电机,转动把手或转动驱动电机与第一转轴5驱动连接,如图1、图2所示。
2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把手为现有技术,主要用于手动握起时更加适配手的用力,减轻转动时的耗力。
30.当采用转动驱动电机作为转动驱动机构4时,转动驱动电机为现有技术,可采用微型电机,主要用以驱动烧杯转动,来调整适宜操作的角度,转动驱动电机设置一个倒车键,按下缓缓往回转,松开即停可以实现微动回调,使使用更加灵活自如、人性化。需要注意的是,电动调节转动速度不可过快,应当缓缓转动。
31.具体的,左侧夹持板3开设有圆孔,圆孔内安装一伸缩杆8,伸缩杆8与第二转轴7连接,且伸缩杆8外壁设置一圈周向均匀间隔分布的第一限位块11,左侧夹持板3上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块10,两个第二限位块10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限位块11匹配,使得第一限位块11恰好能够被卡在两个第二限位块10之间。
3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烧杯固定在一特定位置从而使其保持一特定倾斜角度时,通过手动推动伸缩杆8伸缩,或者手动推动圆筒6带动伸缩杆8伸缩,使得两个第二限位块10夹持相应的一个第一限位块11,限制第二转轴7的转动,从而将圆筒6保持在一特定的倾斜角度。
33.具体的,伸缩杆8可延伸至左侧夹持板3外,也可安装在左侧夹持板3内部。
34.具体的,上述两个第二限位块10通过一固定板9安装在左侧夹持板3的内壁,如此能够保持夹持板外部结构的整洁。
35.进一步的,两夹持板3分别内嵌在相应支撑板2内并能够在相应支撑板2内上下移动,且左支撑板2内设置有升降驱动机构,升降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板2内的螺纹杆12,螺纹杆12上安装一活动板13,活动板13上连接一支撑杆16,螺纹杆12下端连接一齿轮15,齿轮15啮合连接一升降驱动电机14。
36.具体的,支撑杆16竖向设置,其顶端与相应夹持板3的底部固定连接,右支撑板2内壁设置有滑道,右侧夹持板3与滑道活动连接。
3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12下端的齿轮15通过电机14带动使活动板13进行上下升降,活动板13上的支撑杆16与左侧夹持板3底部固定,从而带动左侧夹持板3做上下升降活动,同时由于右支撑板2内壁设置有滑道,右侧夹持板3与滑道活动连接,右侧夹持板3同步在右支撑板2内做上下升降活动,通过自由调节升降,来使实验者能够调整适合自己高度的位置,减轻了实验过程中由于烧杯高度固定不可调导致使用者不适的问题。
38.具体的,升降驱动电机14设置在左支撑板2的外部,以便检修。
39.具体的,圆筒6内壁设置有吸水海绵17,如图1所示,吸水海绵17为现有技术,可增加与烧杯的摩擦力,防止倾斜过程中脱落,吸水海绵也能够及时吸附烧杯外壁洒出的液体。
40.具体的,圆筒6最好是采用透明塑料材质,方便实验人员观察里面液体的转动情况。
4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大容量烧杯为至少2l的容量,以满足本实用新型特定的使用需求。
4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第一转轴5与第二转轴7固定连接圆筒6两侧,第一转轴5与转动把手或转动驱动电机连接,通过操作转动把手或转动驱动电机,带动第一转轴5转动同时圆筒6跟随转动,解决了手不断地悬停在空中旋转大烧杯,边旋转边将液体按照环状路线缓缓流出烧杯,容易导致胳膊酸、手发抖,液体直接倒出导致转移不完全的问题,同时减轻了手转动的频率,提高了转动效率。通过伸缩杆8能够进行推动与拉伸,当推动第一转轴5时带动第二转轴7推动伸缩杆8使伸缩杆8上的第一限位块11在若干组第二限位块10之间进行卡接固定,防止转动烧杯结束后,无法固定导致实验产生失误。通过升降驱动电机14转动带动与电机前端啮合连接的齿轮15同步转动,使螺纹杆12转动,当螺纹杆12转动时带动活动板13进行升降移动,支撑杆16顶部与左侧夹持板3固定连接,当支撑杆16上升时带动夹持板3上升,通过自由调节升降,来使实验者能够调整适合自己高度的位置,减轻了实验过程中由于烧杯高度不可调导致身体过于疲惫的问题。
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