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实验用冷凝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14992发布日期:2022-01-01 01:2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实验用冷凝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用冷凝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实验用冷凝管。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实验用冷凝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对于对气体进行降温时所产生的液体没有很好的处理,将会有可能发生漏电等事故,同时现有的实验用冷凝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对液体进行长时间的加热所产生的高温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高温将会产生火灾等安全隐患,因此,设计实用性强和使用过程中更为安全的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实验用冷凝管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实验用冷凝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实验用冷凝管,包括实验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容器的顶部管道连接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末端设置有降温通道,所述降温通道的外部安装有冰块存放箱,所述冰块存放箱的底部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安装有储气囊,所述储气囊的右侧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的右侧安装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与底座为配合结构,所述冰块存放箱的底部安装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与推板焊接固定,所述滑动块的底部设置有阀门。
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实验容器的底部设置有恒温盒,所述恒温盒的内部安装有发热电阻,所述发热电阻的顶部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中心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顶部安装有压缩气囊。
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储气囊的左侧设置有滑动活塞,所述滑动活塞的外部安装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与底座为配合结构,所述滑动活塞的末端与恒温盒为配合结构。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冷凝管的内部安装有气液分离囊,所述气液分离囊的末端与降温通道管道连接,所述降温通道的末端与气液分离囊管道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囊的底部设置有储液箱,所述储液箱与实验容器管道连接。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冰块存放箱的顶部及底部设置有两组减震气囊,所述减震气囊的内部安装有两组循环活塞,所述循环活塞的顶部与降温通道焊接固定。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降温通道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轴承连接有扇叶。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
11.(1)通过设置有滑动块,环境温度升高时,储气囊中的气体将会受热膨胀,从而推动推板向右移动,当滑动块移动至一定程度时将会使得滑动块移动至阀门的右侧,此时阀
门可以流通,进而操作人员可以为其更换冰块,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时储气囊内部的气体将会遇冷收缩,此时压缩弹簧失去压力将会回弹,从而推动推板向左运动,进而带动滑动块向左运动,从而推动冰块存放箱内部的冰块及融化后的液体向左运动而远离阀门,从而减少阀门漏水而产生的安全隐患,使得该装置更安全;
12.(2)通过设置有滑动活塞,冰块存放箱内部的冰块不足时其降温效果将会变差,使得储气囊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进而推动滑动活塞向左运动,当滑动活塞运动至一定程度后将会堵住恒温盒与实验容器的连接,使得恒温盒内部产生的热量无法继续给实验容器进行加热,从而停止实验,因此可以防止冰块存放箱内部的冰块不足时继续长时间进行实验而导致发生火灾等危险事故。
附图说明
13.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恒温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恒温盒;2、冷凝管;3、实验容器;4、气液分离囊;5、储液箱;6、降温通道;7、冰块存放箱;8、循环活塞;9、减震气囊;10、储气囊;11、滑动块;12、阀门;13、压缩弹簧;14、滑动活塞;15、支撑弹簧;16、发热电阻;17、挡板;18、通风孔;19、压缩气囊;20、推板;21、底座;22、支撑柱;23、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

2,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安全性较高的实验用冷凝管,包括实验容器3,其特征在于:实验容器3的顶部管道连接有冷凝管2,冷凝管2末端设置有降温通道6,降温通道6的外部安装有冰块存放箱7,冰块存放箱7的底部设置有底座21,底座21的内部安装有储气囊10,储气囊10的右侧设置有推板20,推板20的右侧安装有压缩弹簧13,压缩弹簧13与底座21为配合结构,冰块存放箱7的底部安装有滑动块11,滑动块11与推板20焊接固定,滑动块11的底部设置有阀门12,当装置开始进行实验时,实验容器3内部的液体受热蒸发产生的气体将会通过冷凝管进入降温通道6,此时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将会吸收降温通道6内部气体的热量从而对降温通道6内部的气体进行降温使其液化,当冰块充足时降温效果较好,此时储气囊10内部的气将会遇冷收缩,此时滑动块11的右侧位于阀门12的左侧,此时冰块及液体无法穿过滑动块11移动至阀门12处,从而可以防止漏水而造成漏电等事故,当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不足时降温效果将会变差,此时周围环境温度将会升高,储气囊10中的气体将会受热膨胀,从而推动推板20向右移动,此时压缩弹簧13将被压缩并会吸收一定的作用力,从而使得推板20运动更均匀,同时当推板20向右移动时将会推动滑动块11向右移动,当滑动块11移动至一定程度时将会使得滑动块11移动至阀门12的右侧,
此时阀门12可以流通,进而操作人员可以为其更换冰块,当冰块添加完毕后冰块存放箱7的降温效果提高,此时周围环境温度将会降低,此时储气囊10内部的气体将会遇冷收缩,此时压缩弹簧13失去压力将会回弹,从而推动推板20向左运动,进而带动滑动块11向左运动,从而推动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及融化后的液体向左运动而远离阀门12,因此当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不足而导致降温效果较差时该阀门12才会流通,使得操作人员可以为冰块存放箱7更换冰块,从而减少阀门12漏水而产生的安全隐患,使得该装置更安全;
19.实验容器3的底部设置有恒温盒1,恒温盒1的内部安装有发热电阻16,发热电阻16的顶部安装有挡板17,挡板17的中心设置有通风孔18,通风孔18的顶部安装有压缩气囊19,当实验开始时恒温盒1内部的发热电阻16将会开始工作,此时产生的温度将会通过挡板17中心的通风孔18对实验容器3进行加热,使其内部的液体受热蒸发,产生的温度将会使得压缩气囊19受热膨胀,当压缩气囊19膨胀至一定程度时将会堵住挡板17中心的通风孔18,使得热量无法继续接触实验容器3,从而对其进行恒温加热,因此可以减少长时间对实验容器3加热所产生的高温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使得操作人员使用该装置时更安全;
20.储气囊10的左侧设置有滑动活塞14,滑动活塞14的外部安装有支撑弹簧15,支撑弹簧15与底座21为配合结构,滑动活塞14的末端与恒温盒1为配合结构,当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充足时储气囊10内部的气体将会遇冷收缩,此时支撑弹簧15会将滑动活塞14推至储气囊10的左侧,当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不足时其降温效果将会变差,使得周围温度升高,从而使得储气囊10内部的气体受热膨胀,进而推动滑动活塞14向左运动,此时支撑弹簧15将会被压缩并吸收一定的作用力使得滑动活塞14运动更均匀,当滑动活塞14运动至一定程度后将会堵住恒温盒1与实验容器3的连接,使得恒温盒1内部产生的热量无法继续给实验容器3进行加热,从而停止实验,因此可以防止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不足时继续长时间进行实验而导致发生火灾等危险事故,当冰块存放箱7内部的冰块更换完成后储气囊10内部的气体将会遇冷收缩,支撑弹簧15失去储气囊10的作用力时将会回弹,从而推动滑动活塞14向右运动,进而使得恒温盒1可以对实验容器3进行加热,使得实验得以继续,因此可以使得该装置可以在降温效果较差时自动停止实验,使其更智能;
21.冷凝管2的内部安装有气液分离囊4,气液分离囊4的末端与降温通道6管道连接,降温通道6的末端与气液分离囊4管道连接,气液分离囊4的底部设置有储液箱5,储液箱5与实验容器3管道连接,当装置开始工作后恒温盒1将会对实验容器3进行加热,实验容器3内部的液体受热蒸发产生的气体将会通过冷凝管2进入气液分离囊4内部,此时由于气体重量较轻,气体将会流入降温通道6的内部进行降温液化,液化后的液体将会通过冷凝管2流回气液分离囊4的内部,此时质量较重的液体将会流向储液箱5进而流回实验容器3的内部,使其得以循环,进而可以节约资源;
22.冰块存放箱7的顶部及底部设置有两组减震气囊9,减震气囊9的内部安装有两组循环活塞8,循环活塞8的顶部与降温通道6焊接固定,当装置开始工作时降温通道6将会发生震动,震动将会对循环活塞8施加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当循环活塞8受到向内的作用力后将会挤压减震气囊9内部的气体,气体被挤压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会推动循环活塞8向外运动,从而对降温通道6进行减震,使得降温通道6在装置运作的过程中更稳定;
23.降温通道6的底部安装有支撑柱22,支撑柱22的顶部轴承连接有扇叶23,当气体从冷凝管2进入降温通道6后将会对扇叶23施加推力,从而使其开始旋转并对气体进行降温,
同时旋转的扇叶23将会推动液化后的液体从而加快其流动速度,进而提高实验过程中气体液化的速度。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