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16092发布日期:2022-12-20 21:24阅读:37来源:国知局
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各区域中不免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建筑施工中很多流程都会导致扬尘的产生,例如土石开挖、房屋拆迁等,扬尘的产生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威胁到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灰尘防治非常重要,而在建筑施工现场通常采用喷雾机喷洒出来的雾水吸附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以此达到降尘效果,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1、现有的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在使用时,现有的灰尘防治装置的角度不便于调节,从而使得在降尘过程中,装置只能对一个方向进行处理,其工作效率较低,因此不便于使用;
4.2、现有的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在使用时,喷嘴一般都是焊接在喷雾管的内壁上,在喷嘴损坏时不便于对其进行维修,同时装置不能识别是否有工作人员站在喷雾区域内,导致工作人员误入该区域时可能会被喷到,因此不便于使用。
5.因此,现有的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通过利用调节组件和喷水环,通过调节组件中的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分别带动集风管进行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角度调节,实现了对集风管角度的自动调节,同时通过螺栓固定喷水环便于对喷水环进行更换。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为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包括集风管,所述集风管的前后端面上设置有调节组件,且调节组件包括转轴、固定板和第三伺服电机,所述转轴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集风管前后端面的中心位置,且转轴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连接板的端面上,所述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在固定板上表面的前后端,且固定板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所述集风管的外壁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喷水环,且喷水环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人体红外传感器。
9.进一步地,所述集风管前端的转轴贯穿连接板并与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第二伺服电机固定连接在l型板的后端面上方,所述l型板的后端面下方固定连接在位于集风管前端的连接板前端面上,在使用中,通过l型板对第二伺服电机进行安装固定,并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带动转轴进行转动。
10.进一步地,所述集风管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且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固
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位于集风管的一侧,且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并固定连接有扇叶,且扇叶位于集风管的内侧,在使用中,安装板对第一伺服电机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第一伺服电机和扇叶的设置实现了产生强风。
11.进一步地,所述集风管的外壁一侧均匀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内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的一端贯穿安装孔并螺纹连接在通孔内,且通孔开设在喷水环的外壁一侧,所述喷水环的内部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喷嘴,且喷水环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在使用中,喷嘴实现了将喷水环内的水分喷出,进水管实现了向喷水环内加水。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伺服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在u型板的内侧上表面,且u型板的外侧上表面固定连接在顶板下表面中心位置的两侧,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侧底部与滚珠的外侧底部间隙连接,所述滚珠的外侧顶部间隙连接在凹槽的内侧,且凹槽开设在固定板的下表面两侧,在使用中,u型板对第三伺服电机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通过滚珠在滑槽内的滑动使得固定板的转动更加稳定。
13.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且支撑杆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储水箱的顶部四周,所述储水箱的底部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滑轮,在使用中,支撑杆对顶板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储水箱的设置便于存储水分,同时滑轮的设置便于对装置进行移动。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组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装置外接控制端,当需要对集风管的垂直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时,通过控制端启动第二伺服电机,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集风管前端的转轴进行转动,进而带动集风管进行转动,从而实现了对集风管垂直方向上的角度进行调节;当需要对水平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时,通过控制端启动第三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固定板进行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板带动集风管进行转动,从而实现了对集风管水平方向上的角度进行调节,避免了人力调节集风管的角度,同时也使得该装置能够实现一边转动一边喷水,从而使得降尘的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便于使用。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喷水环的设置,在安装过程中,首先将喷水环放置在集风管的一侧,并向集风管方向运动喷水环,直至喷水环的内表面与集风管的外表面接触连接并使得通孔与安装孔对齐,接着将螺栓的一端贯穿通孔并螺纹连接在安装孔内,从而实现了对喷水环的安装;并在使用过程中,人体红外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喷水环外壁上的人体红外传感器对喷水环正前方的人员情况进行检测,一旦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喷水环正前方有人员停留时,通过控制端关闭该装置,避免水流喷洒到工作人员的身上,便于工作人员在喷嘴损坏时对其进行更换,同时也使得该装置的喷水更加智能化,避免了工作人员被装置的喷到,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的下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喷水环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储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集风管;11、安装孔;12、安装板;13、第一伺服电机;14、扇叶;2、调节组件;21、l型板;22、第二伺服电机;23、转轴;24、连接板;25、固定板;26、第三伺服电机;27、u型板;28、凹槽;3、喷水环;31、喷嘴;32、通孔;33、螺栓;34、进水管;35、人体红外传感器;4、储水箱;41、顶板;42、滑槽;43、滚珠;44、支撑杆;45、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7.请参阅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建筑工地用施工厂地灰尘防治装置,包括集风管1,集风管1的前后端面上设置有调节组件2,且调节组件2包括转轴23、固定板25和第三伺服电机26,转轴23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集风管1前后端面的中心位置,且转轴23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连接板24的端面上,集风管1前端的转轴23贯穿连接板24并与第二伺服电机2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第二伺服电机22固定连接在l型板21的后端面上方,l型板21的后端面下方固定连接在位于集风管1前端的连接板24前端面上,连接板24分别固定连接在固定板25上表面的前后端,且固定板25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三伺服电机26的输出轴;
28.在使用过程中,装置外接控制端,当需要对集风管1的垂直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时,通过控制端启动第二伺服电机22,第二伺服电机22的输出轴带动集风管1前端的转轴23进行转动,进而带动集风管1进行转动,从而实现了对集风管1垂直方向上的角度进行调节;
29.当需要对水平方向的角度进行调节时,通过控制端启动第三伺服电机26,第三伺服电机26的输出轴带动固定板25进行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板24带动集风管1进行转动,从而实现了对集风管1水平方向上的角度进行调节;
30.集风管1的外壁一侧通过螺栓33固定连接有喷水环3,且喷水环3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人体红外传感器35,集风管1的外壁一侧均匀开设有安装孔11,且安装孔11内螺纹连接有螺栓33,螺栓33的一端贯穿安装孔11并螺纹连接在通孔32内,且通孔32开设在喷水环3的外壁一侧,喷水环3的内部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喷嘴31,且喷水环3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进水管34;
31.在安装过程中,首先将喷水环3放置在集风管1的一侧,并向集风管1方向运动喷水环3,直至喷水环3的内表面与集风管1的外表面接触连接并使得通孔32与安装孔11对齐,接着将螺栓33的一端贯穿通孔32并螺纹连接在安装孔11内,从而实现了对喷水环3的安装;
32.并在使用过程中,人体红外传感器35的输出端与控制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喷水环3外壁上的人体红外传感器35对喷水环3正前方的人员情况进行检测,一旦人体红外传感
器35检测到喷水环3正前方有人员停留时,通过控制端关闭该装置,避免水流喷洒到工作人员的身上。
33.其中如图2所示,集风管1的内部一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2,且安装板12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13,第一伺服电机13位于集风管1的一侧,且第一伺服电机13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12并固定连接有扇叶14,且扇叶14位于集风管1的内侧;
34.具体的,通过控制端启动第一伺服电机13,第一伺服电机13启动后其输出轴带动扇叶14进行转动,扇叶14在转动过程中带动空气进行流动,从而形成强风,并在强风的作用下将雾化后的水滴喷射出去,从而达到了降尘处理。
35.其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第三伺服电机26的底部固定连接在u型板27的内侧上表面,且u型板27的外侧上表面固定连接在顶板41下表面中心位置的两侧,顶板41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42,且滑槽42的内侧底部与滚珠43的外侧底部间隙连接,滚珠43的外侧顶部间隙连接在凹槽28的内侧,且凹槽28开设在固定板25的下表面两侧;
36.具体的,在固定板25转动过程中,其固定板25带动滚珠43在滑槽42内进行滚动,进而在滚珠43与滑槽42相互运动所产生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使得固定板25的运动更加稳定,同时滚珠43的外侧顶部与固定板25上的凹槽28内侧顶部接触连接,其滚珠43的外侧底部与滑槽42的内侧底部接触连接,从而使得滚珠43对固定板25起到了一个支撑固定的作用。
37.其中如图6所示,顶板41的下表面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杆44,且支撑杆44的底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储水箱4的顶部四周,储水箱4的底部四周均固定连接有滑轮45;
38.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储水箱4内设置有高压水泵,且高压水泵的出水端通过软管与喷水环3的进水管34连接,从而实现了对喷水环3进行水分补充;
39.同时,顶板41上的重量通过支撑杆44传递到储水箱4上,进而通过滑轮45传递到地面上,从而实现了对该装置的支撑固定,同时通过滑轮45的滚动性减小了储水箱4与地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便于对该装置进行移动。
4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