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67866发布日期:2022-09-20 21:17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


背景技术:

2.物品表面处理过程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部分进行喷漆或喷涂保护液,喷涂过程会出现物品表面灰尘的飘散,或混有油漆和保护液的气体飘散,油漆生产、加工和油漆固化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大量的vocs污染物,甚至在油漆干燥后也会缓慢释放出这些有毒的有机气体。释放出来的大量的vocs无论是对生产加工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是对周边地区的居民均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作用]。轻者会造成头痛、呼吸道疾病以及过敏反应等,而且还会对呼吸道黏膜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副作用,严重者会导致人体白细胞急剧降低,从而导致白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对油漆生产、加工和使用过程所产生的大量vocs进行切实有效的污染控制,这对于有效改善生产和作业工人的工作环境以及周边生活居民的人体健康创建安全和谐的人民生活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保护液中部分含有可燃性或有机气体,若是无法进行清理,则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3.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降解代谢有机物为无机物来处理废水。通过人为的创造适于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环境,使之大量繁殖,以提高其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效率。根据使用微生物的种类,可分为好氧法、厌氧法和生物酶法等。
4.生物法是基于微生物的代谢机理并考虑到有机度气自身特点而开发出的废气处理方法。具有无二次污染、处理能力大运行费用低、净化效果好、能耗小等优点。主要有生物过能器、生物滴滤器、生物涤气塔、膜生物反应器及活性污泥等生物法处理有机度气的装置和工艺。
5.光化学及光催化氧化法是研究较多的一项高级氧化技术。所谓光催化反应,就是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需要分子吸收特定波长的电磁辐射,受激产生分子激发态,然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或者变成引发热反应的中间化学产物。光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源于光子的能量,在太阳能的利用中光电转化以及光化学转化一直是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6.光催化氧化技术利用光激发氧化将o2、h2o2等氧化剂与光辐射相结合。所用光主要为紫外光,包括uv-h2o2、uv-o2等工艺,可以用于处理污水中cci4、多氯联苯等难降解物质。另外,在有紫外光的fenton体系中,紫外光与铁离子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使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速率大大加快,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去除。
7.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105126534b)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和废气处理方法,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吸收塔、气液混合装置和输送装置、紫外氧化装置以与紫外氧化装置连接的释放装置,吸收塔由下而上依次设有置液部、进气口、填料层、终极喷头和除雾器,终极喷头与输送装置的出液口连通,气液混合装置的进液口与置液部连通,气液混合装置的出液口与紫外氧化装置连通,紫外氧化装置的出气口与置液部连通,
本废气处理方法采用所述废气处理装置,可有效整合吸附、催化氧化和喷淋吸收于一体,相互配合增加废气处理的效果,可根据不同类型工厂生产的废气放置可有效吸附的吸收液,灵活性强,适用性广,提高了净化效率,且操作简便,投资运行费用低。
8.但是其中对废气中的有机废气处理效率不够充分理想,且并未考虑废气中可能含有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废气中含有的灰尘可能会加速废气处理设备内部出现堵塞,或降低废气处理效率,因此需要一种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废气中的有机废气处理效率不够充分理想,且并未考虑废气中可能含有的可燃性气体,可能在后续处理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废气中含有的灰尘可能会加速废气处理设备内部出现堵塞,或降低废气处理效率的问题。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包括连接箱,所述连接箱的上表面卡接有阳极板和阴极板,所述阳极板的位置与阴极板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连接箱的上表面与燃烧室的下表面相连通,所述燃烧室的右侧面与第一连接管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催化氧化室的左侧面相连通,所述催化氧化室的右侧面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生物滴滤室的右侧面相连通,所述生物滴滤室的下表面设置有底部收集框,所述生物滴滤室的外表面与第二保温连接框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燃烧室的外表面与第一保温连接框内壁固定连接。
11.所述第二保温连接框的右侧面与第一中间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中间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泵的背面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泵的上表面与第二中间管相连通,所述第二中间管正面的一端与第一保温连接框的背面相连通,所述生物滴滤室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壁与旋转轴的外表面套接,所述旋转轴的外表面通过皮带与竖向轴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所述竖向轴的顶端与第一锥齿轮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的右侧面与连接轴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设置有旋转叶,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第一支撑框的左侧面,所述第一支撑框设置在蒸汽发生组件的上表面,所述旋转叶位于第一支撑框内部。
12.所述竖向轴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设置在第二支撑框的上表面,所述竖向轴的外表面设置有扰流叶,所述扰流叶位于连接箱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框的下表面与连接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设置在固定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与填料板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填料板的外表面与生物滴滤室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旋转轴的底端与旋转接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旋转接头的下表面与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旋转接头的右侧面与中间气管的左端相连通,所述中间气管位于底部收集框内。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扰流叶位于阴极板和阳极板之间,所述扰流叶的位置与阴极板和阳极板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连接箱的左侧面与进气管的右端相连通,所述连接箱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密封门,所述催化氧化室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密封门。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部收集框的左侧面与第一水管的右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水管的左端与第一连接泵的右侧面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泵的左侧面与储料箱的右侧面相连通,所述储料箱的上表面与第二水管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二水管的另一端与生物滴滤室的左侧面相连通。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生物滴滤室的右侧面与出气管的左端相连通,所述第一支撑框的上表面与排出管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泵的下表面与储水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储水箱的正面与连接箱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储水箱的上表面与第三中间管的底端相连通,所述第三中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保温连接框的背面相连通。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连接筒内壁设置有磁板,所述竖向轴的外表面设置有线圈,所述磁板的位置与线圈的位置相对应,所述旋转轴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混合搅动杆,所述混合搅动杆位于填料板的下侧位置。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竖向轴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的右侧面与燃烧室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水管与生物滴滤室的连接位置位于填料板的上方。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9.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燃烧室、蒸汽发生组件、旋转叶、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皮带、旋转轴、旋转接头、中间气管、混合搅动杆和填料板,燃烧室中对可燃性气体进行点燃,燃烧产生的热量控制蒸汽发生组件产生蒸汽,高压蒸汽推动旋转叶转动,同时旋转叶通过连接轴和第二锥齿轮控制第一锥齿轮和旋转轴转动,此时旋转轴带动混合搅动杆和旋转接头转动,同时旋转接头表面中间气管将催化氧化后气体通过中间气管转动着排至底部收集框中的液体中,同时中间气管对排出的废气进行搅动分散,保证气体充分分散向上移动,同时混合搅动杆对生物滴滤室中气体进行搅动分散,保证气体均匀的通过填料板中的生物膜结构,使生物处理过程更为充分高效,光催化氧化与生物处理同时对有机废气进行处理,在处理可燃气体的同时利用燃烧热量控制生物滴滤室中气体处理更为均匀充分,使整体更为节能高效,具有良好的经济和推广效果;
20.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保温连接框、第二保温连接框、第二连接泵和储水箱,第一保温连接框和第二保温连接框中水流循环流动,第一保温连接框中水对燃烧室溢散的热量进行收集,并将热量通过水流传递至第二保温连接框并对生物滴滤室进行加热,保证生物滴滤室中菌种保持在活性最佳状态,充分保证整体的生物处理效果;
2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竖向轴、磁板、连接筒、线圈、扰流叶、阴极板和阳极板,在蒸汽发生组件工作产生蒸汽带动旋转叶转动的同时,竖向轴和扰流叶转动,此时线圈在磁板中转动,线圈切割两磁板之间形成的磁场,可产生电流,电流控制阴极板和阳极板工作,阴极板和阳极板之间产生静电场,静电场对通过其中的空气进行电解,使空气带电荷,空气中携带的细小灰尘和颗粒被吸附在带电空气表面,扰流叶对进入连接箱的空气进行阻挡和散流,避免空气流速过程,同时使空气更为均匀与电场接触,使整体的除尘效果更加充分理想。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锥齿轮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筒立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旋转轴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混合搅动杆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连接箱;2、进气管;3、第一密封门;4、阳极板;5、阴极板;6、燃烧室;7、第一保温连接框;8、蒸汽发生组件;9、第一连接管;10、催化氧化室;11、第二密封门;12、第二连接管;13、生物滴滤室;14、底部收集框;15、第一水管;16、第一连接泵;17、储料箱;18、第二水管;19、皮带;20、第二保温连接框;21、第一中间管;22、第二连接泵;23、储水箱;24、第二中间管;25、第三中间管;26、第一轴承;27、旋转轴;28、第一锥齿轮;29、第二锥齿轮;30、连接轴;31、第二轴承;32、第一支撑框;33、旋转叶;34、第三轴承;35、扰流叶;36、连接筒;37、磁板;38、线圈;39、排出管;40、第二支撑框;41、出气管;42、第四轴承;43、固定板;44、填料板;45、混合搅动杆;46、旋转接头;47、中间气管;48、竖向轴。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表面处理的废气自动处理线,包括连接箱1,连接箱1的上表面卡接有阳极板4和阴极板5,通过设置阴极板5和阳极板4,阴极板5和阳极板4通电时可形成电场,可对空气进行电离,实现静电除尘的过程,阳极板4的位置与阴极板5的位置相对应,连接箱1的上表面与燃烧室6的下表面相连通,燃烧室6的右侧面与第一连接管9的左端相连通,第一连接管9的另一端与催化氧化室10的左侧面相连通,催化氧化室10的右侧面与第二连接管12的一端相连通,第二连接管12的另一端与生物滴滤室13的右侧面相连通,生物滴滤室13的下表面设置有底部收集框14,通过设置底部收集框14,可对顶部喷洒的液体进行收集,方便通过储料箱17和第一连接泵16形成循环流动,生物滴滤室13的外表面与第二保温连接框20内壁固定连接,燃烧室6的外表面与第一保温连接框7内壁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保温连接框7、第二保温连接框20和第二连接泵22,第一保温连接框7可实现对燃烧室6溢散热量的收集,第二连接泵22将第一保温连接框7中热量转移至第二保温连接框20内,实现对生物滴滤室13的加热保温,使填料板44中菌种保持在最佳活性。
33.第二保温连接框20的右侧面与第一中间管21的一端相连通,第一中间管2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泵22的背面相连通,第二连接泵22的上表面与第二中间管24相连通,第二中间管24正面的一端与第一保温连接框7的背面相连通,生物滴滤室1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轴承26,第一轴承26的内壁与旋转轴27的外表面套接,通过设置旋转轴27,旋转轴27可带动混合搅动杆45和中间气管47进行转动,中间气管47转动的同时可保证气体均匀通入底部收集框14中的液体内,并将液体打散均匀进入生物滴滤室13内部,混合搅动杆45可将液体均
匀分散,时气体充分均匀的与填料板43内的菌种接触,旋转轴27的外表面通过皮带19与竖向轴48的外表面传动连接,竖向轴48的顶端与第一锥齿轮2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28与第二锥齿轮29啮合,通过设置第一锥齿轮28、第二锥齿轮29和皮带19,连接轴30可通过第一锥齿轮28、第二锥齿轮29和皮带19同时控制竖向轴48和旋转轴27进行转动,第二锥齿轮29的右侧面与连接轴30的左端固定连接,连接轴30的外表面设置有旋转叶33,通过设置旋转叶33,旋转叶33可将蒸汽产生过程出现的动能进行收集,方便利用动能控制旋转轴27和竖向轴48的转动,连接轴30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轴承31,第二轴承31设置在第一支撑框32的左侧面,第一支撑框32设置在蒸汽发生组件8的上表面,旋转叶33位于第一支撑框32内部。
34.竖向轴48的外表面设置有连接筒36,连接筒36设置在第二支撑框40的上表面,竖向轴48的外表面设置有扰流叶35,通过设置扰流叶35,扰流叶35转动的同时可对气体起到减速和分散作用,保证气体在电场中的通过时间和均匀与电场接触,扰流叶35位于连接箱1内部,第二支撑框40的下表面与连接箱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旋转轴27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第四轴承42,第四轴承42设置在固定板43的上表面,通过设置第四轴承42和固定板43,第四轴承42可对旋转轴27的转动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保证旋转轴27与填料板44之间的气密性,固定板43的外表面与填料板44内壁固定连接,填料板44的外表面与生物滴滤室13的内壁固定连接,旋转轴27的底端与旋转接头46的顶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旋转接头46,旋转接头46可保证中间气管47与第二连接管12之间的活动设置,旋转轴27可顺利带动中间气管47在排出气体的同时进行旋转,旋转接头46的下表面与第二连接管12的一端相连通,旋转接头46的右侧面与中间气管47的左端相连通,中间气管47位于底部收集框14内。
35.如图1和图5所示,扰流叶35位于阴极板5和阳极板4之间,扰流叶35的位置与阴极板5和阳极板4的位置相对应,连接箱1的左侧面与进气管2的右端相连通,连接箱1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密封门3,催化氧化室10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密封门11。
36.如图1和图2所示,底部收集框14的左侧面与第一水管15的右端相连通,第一水管15的左端与第一连接泵16的右侧面相连通,第一连接泵16的左侧面与储料箱17的右侧面相连通,储料箱17的上表面与第二水管18的底端相连通,第二水管18的另一端与生物滴滤室13的左侧面相连通。
37.如图1和图3所示,生物滴滤室13的右侧面与出气管41的左端相连通,第一支撑框32的上表面与排出管39的底端相连通,第二连接泵22的下表面与储水箱2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储水箱23的正面与连接箱1的背面固定连接,储水箱23的上表面与第三中间管25的底端相连通,第三中间管25的另一端与第一保温连接框7的背面相连通。
38.如图5和图6所示,连接筒36内壁设置有磁板37,竖向轴48的外表面设置有线圈38,磁板37的位置与线圈38的位置相对应,旋转轴27的外表面设置有两个混合搅动杆45,混合搅动杆45位于填料板44的下侧位置。
39.如图1和图5所示,竖向轴48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三轴承34,第三轴承34的右侧面与燃烧室6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第二水管18与生物滴滤室13的连接位置位于填料板44的上方。
40.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直接将废气通过进气管2输入连接箱1内,随后气体进入燃烧室6后,可燃气体被点燃,此时控制第一连接泵16和第二连接泵22工作,可燃气体燃烧过程溢散的热量被第一保温连接框7内部水吸收,在第二连接泵22工作的同时实现第一保温
连接框7和第二保温连接框20内部热水的交换,热水中热量进入生物滴滤室13中,气体进过第一连接管9进入催化氧化室10中进行催化氧化处理,随后处理后的气体经过第二连接管12进入中间气管47中,同时燃烧室6燃烧过程控制蒸汽发生组件8产生蒸汽,蒸汽带动旋转叶33和连接轴30转动,同时连接轴30通过第二锥齿轮29和第一锥齿轮28控制竖向轴48转动,竖向轴48带动扰流叶35和线圈38转动,线圈38在磁板37形成的磁场中旋转可产生电能,电能控制阴极板5和阳极板4工作,阴极板5和阳极板4之间产生电场对空气进行电离,实现对气体中的粉尘进行清理,此时竖向轴48通过皮带19控制旋转轴27和混合搅动杆45转动,旋转轴27通过旋转接头46带动中间气管47转动,中间气管47转动着将催化氧化后的气体通入底部收集框14中的液体中,第一连接泵16工作的同时将储料箱17中液体从生物滴滤室13顶部向下喷洒,填料板44实现对气体中的有机成分处理,最后处理完成后的气体通过出气管41排出。
41.综上可得,本实用新型中:
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燃烧室6、蒸汽发生组件8、旋转叶33、第一锥齿轮28、第二锥齿轮29、皮带19、旋转轴27、旋转接头46、中间气管47、混合搅动杆45和填料板44,燃烧室6中对可燃性气体进行点燃,燃烧产生的热量控制蒸汽发生组件8产生蒸汽,高压蒸汽推动旋转叶33转动,同时旋转叶33通过连接轴30和第二锥齿轮29控制第一锥齿轮28和旋转轴27转动,此时旋转轴27带动混合搅动杆45和旋转接头46转动,同时旋转接头46表面中间气管47将催化氧化后气体通过中间气管47转动着排至底部收集框14中的液体中,同时中间气管47对排出的废气进行搅动分散,保证气体充分分散向上移动,同时混合搅动杆45对生物滴滤室13中气体进行搅动分散,保证气体均匀的通过填料板44中的生物膜结构,使生物处理过程更为充分高效,在处理可燃气体的同时利用燃烧热量控制生物滴滤室13中气体处理更为均匀充分,使整体更为节能高效,具有良好的经济和推广效果。
4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保温连接框7、第二保温连接框20、第二连接泵22和储水箱23,第一保温连接框7和第二保温连接框20中水流循环流动,第一保温连接框7中水对燃烧室6溢散的热量进行收集,并将热量通过水流传递至第二保温连接框20并对生物滴滤室13进行加热,保证生物滴滤室13中菌种保持在活性最佳状态,充分保证整体的生物处理效果。
4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竖向轴48、磁板37、连接筒36、线圈38、扰流叶35、阴极板5和阳极板4,在蒸汽发生组件8工作产生蒸汽带动旋转叶33转动的同时,竖向轴48和扰流叶35转动,此时线圈38在磁板37中转动,线圈38切割两磁板37之间形成的磁场,可产生电流,电流控制阴极板5和阳极板4工作,阴极板5和阳极板4之间产生静电场,静电场对通过其中的空气进行电解,使空气带电荷,空气中携带的细小灰尘和颗粒被吸附在带电空气表面,扰流叶35对进入连接箱1的空气进行阻挡和散流,避免空气流速过程,同时使空气更为均匀与电场接触,使整体的除尘效果更加充分理想。
45.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46.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
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47.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