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炎宁合剂的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4106发布日期:2022-07-01 20:18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炎宁合剂的生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炎宁合剂的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2.热炎宁合剂是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蒲公英、虎杖、北败酱、半枝莲,主要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热炎宁合剂在生成原液后还需要进行浓缩处理,现有热炎宁合剂的浓缩设备均采用加热蒸发的传统方式,结构复杂、体积大,因而需要较多投资费用,而且能耗和运行费用均较高,此外,加热蒸发的过程中会使原液中的热敏性有效成分的大量分解,进而造成材料的浪费,而且浓缩率也不够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幅度的简化了结构并减小了体积,从而有效减少了投资费用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能耗和运行费用,同时彻底避免了材料的浪费且显著提高了浓缩率的热炎宁合剂的生产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炎宁合剂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架、多个竖直固定在背架中的纳滤膜管、横向设于背架底部前侧的第一主管、横向设于背架顶部前侧的第二主管、以及横向设于背架顶部上方的第三主管,多个所述纳滤膜管的进液口均并联在第一主管上,多个所述纳滤膜的出液口均并联在第三主管上,多个所述纳滤膜的排污口均并联在第二主管上;还包括回流管、第四主管、出液管、第五主管、第一手动蝶阀、第二手动蝶阀、第一气动蝶阀和第二气动蝶阀,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第一主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主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四主管的一端与第三主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主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出液管的一端插接在第四主管上,所述第一气动蝶阀设于出液管上,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插接在出液管上并位于第一气动蝶阀的下游侧,所述第二气动蝶阀设于回流管上,所述第五主管的一端与第二主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主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手动蝶阀设于第二主管上,所述第四主管的另一端插接在第五主管上并位于第一手动蝶阀的下游侧,所述第二手动蝶阀设于第四主管上并位于出液管的下游侧,所述回流管上还插接有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和所述第二进液管均设于第二气动蝶阀的下游侧;所述第五主管上还插接有第一排污管和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和所述第二排污管均设于第一手动蝶阀的上游侧。
5.优选地,所述第四主管上还插接有取样管,所述取样管上还设有球阀和流量计,所述流量计设于球阀的下游侧。
6.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液管上还设有第三气动蝶阀,所述第二进液管上还设有第四气动蝶阀,所述第一进液管的管径小于第二进液管的管径。
7.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污管上还设有第五气动蝶阀,所述第二排污管上还设有第六气动蝶阀,所述第一排污管的管径小于第二排污管的管径。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借助多个纳滤膜管以利用
膜分离原理实现对热炎宁合剂的浓缩,进而大幅度的简化了结构并减小了体积,从而有效减少了投资费用,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能耗和运行费用,同时保证了原液中的热敏性有效成分几乎不会发生分解,进而彻底避免了材料的浪费,此外,还显著提高了浓缩率。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右前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1.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12.如图1所示,一种热炎宁合剂的生产装置,包括背架1、多个竖直固定在背架1中的纳滤膜管2、横向设于背架1底部前侧的第一主管3、横向设于背架1顶部前侧的第二主管10、以及横向设于背架1顶部上方的第三主管5,多个纳滤膜管2的进液口均并联在第一主管3上,多个纳滤膜2的出液口均并联在第三主管5上,多个纳滤膜2的排污口均并联在第二主管10上;还包括回流管4、第四主管6、出液管7、第五主管11、第一手动蝶阀20、第二手动蝶阀21、第一气动蝶阀8和第二气动蝶阀9,回流管4的一端与第一主管3的一端相连,第一主管3的另一端封闭,第四主管6的一端与第三主管5的一端相连,第三主管5的另一端封闭,出液管7的一端插接在第四主管6上,第一气动蝶阀8设于出液管7上,回流管4的另一端插接在出液管7上并位于第一气动蝶阀8的下游侧,第二气动蝶阀9设于回流管4上,第五主管11的一端与第二主管10的一端相连,第二主管10的另一端封闭,第一手动蝶阀20设于第二主管10上,第四主管6的另一端插接在第五主管11上并位于第一手动蝶阀20的下游侧,第二手动蝶阀21设于第四主管6上并位于出液管7的下游侧,回流管4上还插接有第一进液管12和第二进液管13,第一进液管12和第二进液管13均设于第二气动蝶阀9的下游侧;第五主管11上还插接有第一排污管16和第二排污管17,第一排污管16和第二排污管17均设于第一手动蝶阀20的上游侧。
13.第四主管6上还插接有取样管22,取样管22上还设有球阀24和流量计23,流量计23设于球阀24的下游侧。
14.第一进液管12上还设有第三气动蝶阀14,第二进液管13上还设有第四气动蝶阀15,第一进液管12的管径小于第二进液管13的管径。
15.第一排污管16上还设有第五气动蝶阀18,第二排污管17上还设有第六气动蝶阀19,第一排污管16的管径小于第二排污管17的管径。
16.工作原理:
17.根据需要将药材原液接入到第一进液管12或第二进液管13的另一端,打开第三气动蝶阀14或第四气动蝶阀15后,药材原液就会经由第一进液管12或第二进液管13进入到回流管4中,关闭第二气动蝶阀9,回流管4中的药材原液就会经由第一主管3进入到多个纳滤膜管2中以进行浓缩,浓缩后的药液从多个纳滤膜管2中出来并均进入到第三主管5中,进而进入到第四主管6中,打开球阀24以将第四主管6中的少量药液经由取样管22向外排出以检测其浓度,药液的量由流量计23控制,若药液浓度达标时,则关闭球阀24并打开第一气动蝶阀8,进而使第四主管6中的药液经由出液管7的另一端向外排出;若药液浓度不达标时,打开第一气动蝶阀8和第二气动蝶阀9并封闭出液管7的另一端,进而使第四主管6中的药液经由回流管4进入到第一主管3中,从而再次流经多个纳滤膜管2以进行循环浓缩,直到药液浓度达标为止。
18.被多个纳滤膜管2截留出来的大分子杂质液体均从多个纳滤膜管2的排污口出来并均汇入到第二主管10中,再进入到第五主管11中,根据需要打开第五气动蝶阀18或第六气动蝶阀19,第五主管11中的大分子杂质液体就会经由第一排污管16或第二排污管17的端部向外排出;若第五气动蝶阀18或第六气动蝶阀19失灵时,手动打开第一手动蝶阀20就能使第五主管11中的大分子杂质液体经由第五主管11的另一端向外排出。
19.若第一气动蝶阀8失灵时,手动打开第二手动蝶阀21就能使第四主管6中的药液进入到第五主管11中,最后经由第五主管11的另一端向外排出。
20.本实用新型借助多个纳滤膜管2以利用膜分离原理实现对热炎宁合剂的浓缩,进而大幅度的简化了结构并减小了体积,从而有效减少了投资费用,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能耗和运行费用,同时保证了原液中的热敏性有效成分几乎不会发生分解,进而彻底避免了材料的浪费,此外,还显著提高了浓缩率。
2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