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产生装置以及液体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41919发布日期:2023-06-13 03:52阅读:25来源:国知局
气泡产生装置以及液体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泡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气泡产生装置的液体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1、以往,在利用过滤膜对液体进行过滤的液体过滤装置中,为了抑制过滤膜的堵塞,一般通过气体洗涤(scrubbing)进行将污浊物质自过滤膜的表面剥离的操作。气体洗涤是利用气泡产生装置自过滤膜的下方朝向过滤膜放出气泡而利用气泡使过滤膜的表面附近的液体激烈地摆动的方法。

2、作为气泡产生装置,已知一种具备气体积存室和与该气体积存室的上部连通的折回通路的装置。气体积存室在内部积存液体,并且将被供给到该液体中的气体积存到液体的上方。折回通路在与气体积存室的上部连通而朝向下方延伸后,折回而朝向上方延伸。

3、作为该结构的气泡产生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该气泡产生装置具备作为气体积存室的气体积存流路和作为折回通路的气体引导通路。气体积存流路以及气体引导通路设置在液体中。气体自外部被供给到液体积存通路内的液体中,气体在液体中浮起而积存在液体积存通路的上部。当液体积存通路内的气体的积存量增加起来时,不久,气体自液体积存通路的上部进入气体引导通路内。在气体引导通路内,气体一边下推气体引导通路内的液体一边向下方移动,流向气体引导通路的折回部。到达了气体引导通路的折回部的气体与后续的气体积存室内的气体连续,一边上推比折回部靠下游侧地存在的液体一边不停地浮起。然后,气体作为气泡自气体引导通路的出口侧的开口被放出。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wo2015/1466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2、用于气体洗涤的气泡的直径越大,由浮起产生的动能越大,对过滤膜进行清洗的效果越佳。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气泡产生装置中,构成气体引导通路的配管的末端的开口直接成为放出气泡的气泡放出口。在该结构中,在开始自气体引导通路的末端经过气泡放出口向气体引导通路外放出气体后,受到气体引导通路的折回部的流路阻力的后续的气体难以顺利地追随先行的气体。无法顺利地追随的后续的气体容易与先行的气体断开,因此,后续的气体难以在与先行的气体连续的状态下不停地自开口放出。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气泡产生装置中,难以形成直径较大的气泡。

3、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背景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自过滤膜的表面将污浊物质剥离的气泡产生装置以及使用该气泡产生装置的液体过滤装置。

4、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5、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气泡产生装置具备气体积存室和折回通路,所述气体积存室在内部积存液体,并且将供给到所述液体中的气体积存到所述液体的上方,所述折回通路在与所述气体积存室的上部连通而朝向下方延伸后,折回而朝向上方延伸,所述气泡产生装置间歇性地将经由了所述折回通路的气体形成为气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产生装置具备与放出气泡的气泡放出口连通的气泡放出室,所述折回通路具备第1连通口和第2连通口,所述第1连通口与所述气体积存室连通,所述第2连通口在比所述折回通路的折回部靠气体前进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与所述气泡放出室连通,所述气体积存室以及所述气泡放出室分别在下端具备朝向下方的开口,所述气泡放出室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2连通口的开口面积。

6、发明效果

7、采用本发明,具有能够高效地自过滤膜的表面将污浊物质剥离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气泡产生装置,所述气泡产生装置具备气体积存室和折回通路,所述气体积存室在内部积存液体,并且将供给到所述液体中的气体积存到所述液体的上方,所述折回通路在与所述气体积存室的上部连通而朝向下方延伸后,折回而朝向上方延伸,所述气泡产生装置间歇性地将经由了所述折回通路的气体形成为气泡,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泡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7.一种液体过滤装置,所述液体过滤装置具备过滤膜和气泡产生装置,


技术总结
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自过滤膜的表面将污浊物质剥离的气泡产生装置(30)。具备比折回通路(36、37)的折回部(36b、37b)靠上方地配置的气泡放出室(35)。折回通路(36、37)具备与气体积存室(33、34)连通的第1连通口(36d、37d)和在比折回部(36b、37b)靠下游侧的位置与气泡放出室(35)连通的第2连通口(36e、37e)。气体积存室(33、34)以及气泡放出室(35)分别在下端具备朝向下方的开口。气泡放出室(35)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第2连通口(36e、37e)的开口面积(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两个第2连通口的开口面积的总和)。

技术研发人员:野口宽,中川彰利,丹羽辉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株式会社明电舍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