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71298发布日期:2022-09-09 23:17阅读:42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生物吸附剂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2.去除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有很多种方法,如吸附法、化学沉淀法、蒸发浓缩法、电解法等等。其中,吸附法由于操作方便、工艺简单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活性炭已经广泛用于污水处理中,其具有吸附能力强,吸附容量大,可以同时吸附多种重金属离子的特点,但活性炭使用寿命短,损耗高,不易回收重复使用。
3.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领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生物质,如各类农作物的秸秆、根茎以及树木等。将这类生物质转换成活性炭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利用途径。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然而,无论是生物质还是其他原料制备的活性炭,其普遍存在使用过程中易碎裂、流失,导致活性炭用于污水处理时损耗很高,再加上活性炭成本较高,导致采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污水的工艺不易大规模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生物质制取的活性炭吸附剂的使用寿命,便于重复利用,而且能够改善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6.(1)将农作物生物质粉碎成粉末,然后与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混合均匀,然后喷水造粒,得到生物质微粒,备用。
7.(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在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然后将得到的碳微粒置于酸液中进行刻蚀处理,以去除所述钢纤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8.(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制成浆液,将所述碳内核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烘干,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9.(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在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降至室温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用酸液浸渍处理,完成后清洗至中性,即得吸附剂。
10.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生物质粉末、钢纤维、城市污泥粉的重量份比为1:0.2~0.25:0.1~0.16。所述钢纤维有助于打通碳内核之间的孔隙,增加碳内核的吸附能力;所述钢纤维还有助于在碳化阶段防止碳内核坍塌。
11.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钢纤维为直径不大于5μm,长度不大于2mm的短切纤维,以便于充分混合在生物质粉末中进行造粒。
12.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生物质包括秸秆、稻壳、锯末、甘蔗渣等中的至少一种,其经过碳化后成为具有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多孔碳,可用于废水的近乎处理。
13.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1)中,所述生物质微粒的粒径保持在5~10mm之间,便于
快速吸附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同时便于和污水分离回收。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以根据需要制备成其他适合尺寸的生物质微粒。
14.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热解碳化的温度为400~550℃,时间为1~2小时。
15.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2)中,所述酸液包括盐酸、硫酸、硝酸等中任意一种,刻蚀处理的时间为0.5~1小时,可根据需要在刻蚀处理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搅拌一次。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同时去除碳微粒中的一些杂质。
16.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2)中还包括对所述碳内核进行活化处理的工序,以提高碳内核的吸附能力。
17.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3)中,所述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的重量比为0.2~0.35:1,所述浆液的固含量为20~25%,也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浆液的固含量。所述污泥经过烧结后可以形成碳内核的外壳起到保护碳内核的作用。所述碳酸钙经过高温分解和后续酸处理后可以去除,使所述外壳形成多孔外壳,便于污水和金属离子等进入碳内核中。
18.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3)中,所述碳酸钙微粒的粒径为120~140目。采用粒径较大的普通碳酸钙颗粒有助于使碳酸钙颗粒主要集中在碳内核的表面,并且经过后续去除后形成较大的通道,便于碳内核和外部连通。
19.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3)中,将所述碳内核浸入该浆液中后静置3~5min,使部分浆液渗入碳内核的表层,从而提高外壳与碳内核之间的结合力,减少在吸附剂使用过程中外壳的脱落。
20.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3)中,所述烘干的温度为60~80℃,烘干时间为20~40min。经过烘干后有助于防止这在后续烧结过程中粘接而导致吸附剂不易分离。
21.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4)中,所述烧结的温度为1050~1200℃,时间为1.5~2.5小时。经过高温烧结后所述城市污泥形成硬质外壳包覆在碳内核表面,起到保护碳内核的作用,可以有效解决碳内核易碎裂的问题。
22.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步骤(4)中,所述酸液包括盐酸、硫酸、硝酸等中任意一种,浸渍处理的时间为0.5~1小时,以去除外壳中由碳酸钙分解而来的氧化钙,形成多孔外壳,使碳内核和外界充分连通。
23.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保护气氛包括氮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中的任意一种。
24.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方面的有益效果:
25.虽然农作物生物质制备的多孔碳已经用作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等的吸附处理,但这类吸附剂不仅可重复利用性低,而且本发明发现由于这类多孔碳吸附剂内部孔隙之间的连通性较低,导致部分封闭孔隙难以发挥吸附作用,影响了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为了克服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措施:
26.首先,本发明采用了在制备多孔碳的原料中添加钢纤维的方式,其具有刚性好、不易弯曲,从而在与生物质粉末混合均匀后可以形成大量的交叉网,这些钢纤维形成的交叉网耐热性高、稳定性好,其在生物质的热解碳化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止生物质发生坍塌的问题,当碳化完成后可以方便地通过酸液腐蚀的方式从碳内核中去除,此时,由钢纤维留下的大量三维网络状的通道可以将碳内核中的孔隙连通,显著增强了孔隙之间的连通
性,降低了碳内核中闭孔数量,从而可使碳内核具有更好的吸附能力。
27.其次,本发明利用污泥和碳酸钙颗粒在碳内核表面制备了一层多孔外壳,从而在确保碳内核与外界能够充分连通的情况下保护碳内核不易受到磨损和破坏,显著提高了碳内核的使用寿命,使得本发明制备的吸附剂具有更高的耐磨强度,可以承受更高的外界冲击力,显著提高了吸附剂的可重复利用性。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具有上述特点的多孔外壳的制备,本发明以城市污泥为原料,其经过高温烧结后可以在碳内核外部形成一层硬质外壳,同时还实现了对城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同时,通过加入碳酸钙颗粒,其可以在浆液制备阶段不会溶解,而在后续外壳的高温烧结和酸液浸渍的处理下可以有效从外壳中取出,从而形成多孔外壳。另外,碳酸钙分解形成的氧化钙还可以提供形成硬质外壳所需的钙源。
28.再次,本发明通过将碳内核浸渍在浆液中静置一定时间,不仅可在碳内核表面形成外壳,而且可利用浆液的半流动性与碳内核表层的多孔特性,使部分浆液渗入碳内核表层,从而在碳内核表层形成一层过渡层而使外壳紧密地结合在碳内核表层,因此,这种外壳不易从碳内核上剥离下来,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碳内核,提高了吸附剂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29.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除非另行定义。本发明所使用的试剂或原料均可通过常规途径购买获得,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所使用的试剂或原料均按照本领域常规方式使用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30.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发明方法中。文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31.实施例1
32.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33.(1)将小麦秸秆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秸秆粉,将所述秸秆粉、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按照1:0.25:0.15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其中,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5μm,为1.5mm。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6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34.(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00℃,时间为8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盐酸中保持4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35.(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按照0.25:1的重量份比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5%的浆液,其中碳酸钙的粒径为140目。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4min,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取出并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70℃烘干3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36.(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100℃,时间为12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将吸附剂前驱体将用稀盐酸浸渍40min,碳微粒完成后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37.实施例2
38.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39.(1)将稻壳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稻壳粉,将所述稻壳粉、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按照1:0.2:0.1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其中,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5μm,为2mm。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10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40.(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400℃,时间为12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硫酸中保持3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41.(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按照0.2:1的重量份比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0%的浆液,其中碳酸钙的粒径为120目。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3min,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取出并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60℃烘干4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42.(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050℃,时间为15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将吸附剂前驱体将用稀盐酸浸渍60min,碳微粒完成后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43.实施例3
44.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45.(1)将甘蔗渣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甘蔗渣粉,将所述甘蔗渣粉、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按照1:0.22:0.16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其中,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3μm,为1mm。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5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46.(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50℃,时间为6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盐酸中保持6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47.(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按照0.35:1的重量份比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4%的浆液,其中碳酸钙的粒径为130目。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5min,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取出并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80℃烘干2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48.(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200℃,时间为9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将吸附剂前驱体将用稀盐酸浸渍30min,碳微粒完成后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49.实施例4
50.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51.(1)将小麦秸秆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秸秆粉,将所述秸秆粉、
城市污泥粉按照1:0.15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6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52.(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00℃,时间为8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盐酸中保持4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得到碳内核,备用。
53.(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按照0.25:1的重量份比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5%的浆液,其中碳酸钙的粒径为140目。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4min,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取出并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70℃烘干3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54.(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100℃,时间为12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将吸附剂前驱体将用稀盐酸浸渍40min,碳微粒完成后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55.实施例5
56.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57.(1)将小麦秸秆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秸秆粉,将所述秸秆粉、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按照1:0.25:0.15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其中,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5μm,为1.5mm。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6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58.(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00℃,时间为8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盐酸中保持4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59.(3)将城市污泥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5%的浆液。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4min,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取出并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70℃烘干3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60.(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100℃,时间为12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将吸附剂前驱体将用稀盐酸浸渍40min,碳微粒完成后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61.实施例6
62.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63.(1)将小麦秸秆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秸秆粉,将所述秸秆粉、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按照1:0.25:0.15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其中,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5μm,为1.5mm。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6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64.(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00℃,时间为8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
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盐酸中保持4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65.(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按照0.25:1的重量份比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5%的浆液,其中碳酸钙的粒径为140目。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4min,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取出并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70℃烘干3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66.(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100℃,时间为12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用清水清洗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67.实施例7
68.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69.(1)将小麦秸秆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秸秆粉,将所述秸秆粉、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按照1:0.25:0.15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其中,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5μm,为1.5mm。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6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70.(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00℃,时间为8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得到碳内核,备用。
71.(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按照0.25:1的重量份比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5%的浆液,其中碳酸钙的粒径为140目。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并静置4min,完成后将表面挂浆的碳内核取出并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70℃烘干3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72.(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100℃,时间为12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将吸附剂前驱体将用稀盐酸浸渍40min,碳微粒完成后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73.实施例8
74.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75.(1)将小麦秸秆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秸秆粉,将所述秸秆粉、城市污泥粉按照1:0.15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的混合粉。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6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76.(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00℃,时间为8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盐酸中保持4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77.实施例9
78.一种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79.(1)将小麦秸秆干燥后置于粉碎机中粉碎,然后研磨得到秸秆粉,将所述秸秆粉、钢纤维、城市污泥粉按照1:0.25:0.15的重量份比加入搅拌机中连续搅拌1小时,得到均匀
的混合粉,其中,所述钢纤维的直径为5μm,为1.5mm。然后将所述混合粉置于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得到平均粒径约为6mm的生物质微粒,备用。
80.(2)将所述生物质微粒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解碳化,加热速率为5℃/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500℃,时间为8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碳微粒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置于稀盐酸中保持40min,且每隔10min搅拌一次,以去除所述碳微粒中的钢纤维,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得到碳内核,备用。
81.(3)将碳酸钙微粒和城市污泥按照0.25:1的重量份比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制成固含量为25%的浆液,其中碳酸钙的粒径为140目。然后将步骤(2)得到的碳内核完全浸入该浆液中后立刻取出,然后分开置于托盘中,将托盘放在烘箱中在70℃烘干30min,得到碳内核坯体,备用。
82.(4)将所述碳内核坯体置于加热炉中,并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加热速率为10℃/min,热解碳化的温度为1100℃,时间为120min。完成后将得到的吸附剂前驱体在保护气氛中随炉降至室温,然后将吸附剂前驱体将用稀盐酸浸渍40min,碳微粒完成后用清水清洗至中性后烘干,即得吸附剂。
83.性能测试:
84.1、分别配置含有cu
2+
、甲基橙的溶液,对上述实施例1~7制备的核壳式生物质吸附剂对cu
2+
、甲基橙的吸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85.表1
86.实施例序号1234567cu
2+
吸附量(mg/g)43541944234759303321甲基橙吸附量(mg/g)46843347635137339326
87.从表1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3制备的吸附剂的吸附能力较实施例4~7有明显提高,其中,实施例4中未采用钢纤维在碳内核中孔隙之间建立通道使各孔隙更好得连通,实施例7没有进钢纤维从他内核中去除,从而影响了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尤其不利于甲基橙这类分子较大的有机物的吸附。实施例5未在外壳中加入碳酸钙颗粒,导致外壳将碳内核密封包裹在其中而难以和外界有效连通,导致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大幅度下降。实施例6未在后续过程中将外壳中由碳酸钙分解剩余的氧化钙用酸液浸渍去除,导致吸附剂外壳的通透性较低,从而影响了cu
2+
和甲基橙充分进入吸附剂碳内核中,影响了吸附剂的吸附能力。
88.2、对实施例1~3、实施例8、实施例9制备的生物质吸附剂机械强度经测试。测试方法为:用量筒量取50ml吸附剂作为测试样品称其质量,然后将测试样品装入强度测定仪内,启动强度测定仪运行5min,将测试样品移至粒度仪上用筛网过筛3min。收集保留在筛层上的测试样品并称量质量,计算该质量与测试前的质量的比值,即得耐磨强度,结果如表2所示。
89.表2
90.实施例序号12389耐磨强度97.598.297.148.683.3
91.从表2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施例1~3制备的吸附剂相对于实施例8制备的吸附剂的强度有了显著提高。这是由于实施例8制备的吸附剂为生物质碳化后形成的碳材料,其
耐磨性差,在使用过程中易磨损碎裂,使用后不易从废水中回收,因此这类吸附剂的可重复利用性较差。实施例9的碳内核浸入该浆液中后立刻取出进行干燥,导致浆液无法充分进入碳内核表层,影响了外壳与碳内核之间的结合力,导致外壳在受到外界作用力后有脱落的现象。而实施例1~3制备的吸附剂在碳内核表面具有一层硬质多孔外壳,在不影响吸附剂吸附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起到保护吸附剂的碳内核的作用,显著提高吸附剂的可重复利用性。
9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