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多酚类药物除盐浓缩的纳滤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02079发布日期:2022-09-03 04:51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多酚类药物除盐浓缩的纳滤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多酚类药物除盐浓缩的纳滤膜装置。


背景技术:

2.多酚是一组天然地存在于植物的叶、干、根、花和种子中的多种多样的化合物,从天然植物中获取的原液中,除了含有多酚类药物之外,还含有较多的植物残渣和其他盐类分子;为了获得高浓度的多酚类药物,就必须将植物残渣和其他盐类分子去除;目前,适用于多酚类药物的除盐浓缩方法主要有溶剂法、生物酶解法及萃取法,但是上述方法的工艺流程均较为繁杂,除盐浓缩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料和时间,而除盐浓缩时间一旦过长,多酚类药物的变性失活率就会大大增加,进而导致产品回收率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幅度的简化了工艺流程以有效缩短了除盐浓缩的时间,进而显著降低了多酚类药物的变性失活率以充分提高了产品回收率,而且无需消耗其他原料的用于多酚类药物除盐浓缩的纳滤膜装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多酚类药物除盐浓缩的纳滤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设于机架上的主体系统,所述主体系统包括第一通液管、第一过滤器、第一压力泵、第二通液管、第一管式纳滤膜、第二管式纳滤膜、第一排液管、第二排液管、第三排液管、第一手柄阀、第二手柄阀、第三手柄阀和第一收集管;所述第一通液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过滤器的进液口上,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出液口与第一压力泵的进液口相连,所述第二通液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压力泵的出液口上,所述第二通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均横向固定在机架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二通液管上,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均横向固定在机架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的数量与第一管式纳滤膜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分别设于多个第一管式纳滤膜的后方;上方的其中几个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的右端膜外接口以及多个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一排液管上,所述第一排液管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一排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手柄阀设于第一排液管上并位于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和每个第二管式纳滤膜的下游侧;多个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二排液管上,所述第二排液管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二排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二手柄阀设于第二排液管上并位于多个第二管式纳滤膜的下游侧;其余的几个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三排液管上,所述第三排液管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三排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三手柄阀设于第三排液管上并位于每个第二管式纳滤膜的下游侧,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以及一个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的右侧还均设有一个第一收集支管,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所述第一管式纳滤膜的
右端膜内接口以及一个所述第二管式纳滤膜的右端膜内接口均并联在对应的一个第一收集支管上,每个所述第一收集支管的一端均插接在第一收集管上,每个所述第一收集支管的另一端均封闭。
5.优选地,所述机架上还设有备用系统,所述备用系统包括第三通液管、第二过滤器、第二压力泵、第四通液管、第三管式纳滤膜、第四管式纳滤膜、第四排液管、第五排液管、第六排液管、第四手柄阀、第五手柄阀、第六手柄阀、第七排液管和第二收集管;所述第三通液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过滤器的进液口上,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出液口与第二压力泵的进液口相连,所述第四通液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压力泵的出液口上,所述第四通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三管式纳滤膜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三管式纳滤膜均横向固定在机架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多个所述第三管式纳滤膜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四通液管上,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包括多个,多个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均横向固定在机架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的数量与第三管式纳滤膜的数量相等,多个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分别设于多个第三管式纳滤膜的后方;上方的其中几个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的左端膜外接口以及多个所述第三管式纳滤膜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四排液管上,所述第四排液管的一端开口,所述第四排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六排液管的一端插接在第四排液管上,所述第六排液管的另一端开口,所述第六手柄阀设于第六排液管上;其余的几个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五排液管上,所述第五排液管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五排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四手柄阀设于第五排液管上并位于每个第四管式纳滤膜的下游侧,多个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七排液管上,所述第七排液管的一端开口,所述第七排液管的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五手柄阀设于第七排液管上并位于多个第四管式纳滤膜的下游侧;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所述第三管式纳滤膜以及一个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的左侧还均设有一个第二收集支管,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所述第三管式纳滤膜的左端膜内接口以及一个所述第四管式纳滤膜的左端膜内接口均并联在对应的一个第二收集支管上,每个所述第二收集支管的一端均插接在第二收集管上,每个所述第二收集支管的另一端均封闭。
6.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器的出液口与第一压力泵的进液口之间还设有第七手柄阀,所述第二通液管上还设有第一电动阀,所述第一电动阀设于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的上游侧。
7.优选地,所述第二过滤器的出液口与第二压力泵的进液口之间还设有第八手柄阀,所述第四通液管上还设有第二电动阀,所述第二电动阀设于每个第三管式纳滤膜的上游侧。
8.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液管上还插接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上还设有第九手柄阀。
9.优选地,所述第一收集管上还插接有第一旁接管,所述第一旁接管设于每个第一收集支管的下游侧,所述第一旁接管上还设有第三电动阀,所述第一旁接管上还插接有第二旁接管,所述第二旁接管的插接处设于第三电动阀的上游侧,所述第二旁接管上还设有第十手柄阀。
10.优选地,所述第二收集管上还插接有第三旁接管,所述第三旁接管设于每个第二收集支管的下游侧,所述第三旁接管上还设有第四电动阀,所述第三旁接管上还插接有第四旁接管,所述第四旁接管的插接处设于第四电动阀的上游侧,所述第四旁接管上还设有
第十一手柄阀。
11.优选地,所述第一收集管上还插接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一排气管的插接处设于第一旁接管的下游侧,所述第一排气管上还设有第一球阀。
12.优选地,所述第二收集管上还插接有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的插接处设于第三旁接管的下游侧,所述第二排气管上还设有第二球阀。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借助纳滤膜特有的过滤功能来除去多酚原液中的植物残渣和盐类分子,进而大幅度的简化了工艺流程以有效缩短了除盐浓缩的时间,进而显著降低了多酚类药物的变性失活率,从而充分提高了产品回收率,而且除盐浓缩的过程无需消耗其他原料。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左前侧结构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右后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17.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18.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多酚类药物除盐浓缩的纳滤膜装置,包括机架3以及设于机架3上的主体系统1,主体系统1包括第一通液管11、第一过滤器12、第一压力泵13、第二通液管14、第一管式纳滤膜15、第二管式纳滤膜17、第一排液管16、第二排液管18、第三排液管111、第一手柄阀112、第二手柄阀19、第三手柄阀110和第一收集管113;第一通液管11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过滤器12的进液口上,第一过滤器12的出液口与第一压力泵13的进液口相连,第二通液管14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压力泵13的出液口上,第二通液管14 的另一端封闭,第一管式纳滤膜15包括多个,多个第一管式纳滤膜 15均横向固定在机架3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多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二通液管14上,第二管式纳滤膜 17包括多个,多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均横向固定在机架3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数量与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数量相等,多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分别设于多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后方;上方的其中几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右端膜外接口以及多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一排液管16上,第一排液管16的一端开口,第一排液管16的另一端封闭,第一手柄阀 112设于第一排液管16上并位于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和每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下游侧;多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
在第二排液管18上,第二排液管18的一端开口,第二排液管 18的另一端封闭,第二手柄阀19设于第二排液管18上并位于多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下游侧;其余的几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三排液管111上,第三排液管111的一端开口,第三排液管111的另一端封闭;第三手柄阀110设于第三排液管111 上并位于每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下游侧,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以及一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右侧还均设有一个第一收集支管114,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右端膜内接口以及一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的右端膜内接口均并联在对应的一个第一收集支管114上,每个第一收集支管114的一端均插接在第一收集管113上,每个第一收集支管114的另一端均封闭。
19.机架3上还设有备用系统2,备用系统2包括第三通液管21、第二过滤器22、第二压力泵23、第四通液管24、第三管式纳滤膜25、第四管式纳滤膜27、第四排液管28、第五排液管29、第六排液管214、第四手柄阀210、第五手柄阀213、第六手柄阀215、第七排液管212 和第二收集管26;第三通液管21的一端连接在第二过滤器22的进液口上,第二过滤器22的出液口与第二压力泵23的进液口相连,第四通液管24的一端连接在第二压力泵23的出液口上,第四通液管 24的另一端封闭,第三管式纳滤膜25包括多个,多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均横向固定在机架3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多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四通液管24上,第四管式纳滤膜 27包括多个,多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均横向固定在机架3中并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第四管式纳滤膜27的数量与第三管式纳滤膜25的数量相等,多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分别设于多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的后方;上方的其中几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的左端膜外接口以及多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四排液管28上,第四排液管28的一端开口,第四排液管28的另一端封闭,第六排液管 214的一端插接在第四排液管28上,第六排液管214的另一端开口,第六手柄阀215设于第六排液管214上;其余的几个第四管式纳滤膜 27的左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五排液管29上,第五排液管29的一端开口,第五排液管29的另一端封闭;第四手柄阀210设于第五排液管29上并位于每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的下游侧,多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的右端膜外接口均并联在第七排液管212上,第七排液管212 的一端开口,第七排液管212的另一端封闭,第五手柄阀213设于第七排液管212上并位于多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的下游侧;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以及一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的左侧还均设有一个第二收集支管216,位于同一高度的一个第三管式纳滤膜 25的左端膜内接口以及一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的左端膜内接口均并联在对应的一个第二收集支管216上,每个第二收集支管216的一端均插接在第二收集管26上,每个第二收集支管216的另一端均封闭。
20.第一过滤器12的出液口与第一压力泵13的进液口之间还设有第七手柄阀115,第二通液管14上还设有第一电动阀116,第一电动阀 116设于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上游侧。
21.第二过滤器22的出液口与第二压力泵23的进液口之间还设有第八手柄阀217,第四通液管24上还设有第二电动阀218,第二电动阀 218设于每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的上游侧。
22.第一排液管16上还插接有溢流管117,溢流管117上还设有第九手柄阀118。
23.第一收集管113上还插接有第一旁接管119,第一旁接管119设于每个第一收集支管114的下游侧,第一旁接管119上还设有第三电动阀120,第一旁接管119上还插接有第二
旁接管121,第二旁接管 121的插接处设于第三电动阀120的上游侧,第二旁接管121上还设有第十手柄阀122。
24.第二收集管26上还插接有第三旁接管219,第三旁接管219设于每个第二收集支管216的下游侧,第三旁接管219上还设有第四电动阀220,第三旁接管219上还插接有第四旁接管221,第四旁接管221的插接处设于第四电动阀220的上游侧,第四旁接管221上还设有第十一手柄阀222。
25.第一收集管113上还插接有第一排气管123,第一排气管123的插接处设于第一旁接管119的下游侧,第一排气管123上还设有第一球阀124。
26.第二收集管26上还插接有第二排气管223,第二排气管223的插接处设于第三旁接管219的下游侧,第二排气管223上还设有第二球阀224。
27.工作原理:
28.通过管道将药液接入到第一通液管11的另一端并启动第一压力泵13工作,打开第七手柄阀115和第一电动阀116,第一通液管11 中的药液在第一压力泵13的作用下流经第一过滤器12并进入到第二通液管14中,第一过滤器12能过滤出药液中的残渣,接着,第二通液管14中的药液经由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的左端膜外接口进入到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中以进行膜法浓缩,进而将药液分成含盐残液以及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位于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中的薄膜内侧并均进入到每个第一收集支管114中,进而汇入到第一收集管113中并通过第一收集管113的开口端向外排出;含盐残液位于每个第一管式纳滤膜15中的薄膜外侧并均经由第一排液管16进入到上方的其中几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中且均位于薄膜外侧,进而在上述几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中继续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也经由每个第一收集支管114汇入到第一收集管113中;若含盐残液的流量较大时,还未来得及在上述几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中进行分离的含盐残液会经由第二排液管18进入到其余的每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中以继续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也经由每个第一收集支管114汇入到第一收集管 113中;经过上述步骤仍有含盐残液剩余时,剩余的含盐残液则会进入到第三排液管111中,打开第三手柄阀110后,上述剩余的含盐残液就可向外排出;打开第一手柄阀112后,第一排液管16中的含盐残液可向外排出;打开第二手柄阀19后,第二排液管18中的含盐残液也可向外排出。
29.若主体系统1发生故障时,可通过管道将药液接入到第三通液管 21的另一端并启动第二压力泵23工作,打开第八手柄阀217和第二电动阀218并关闭第五手柄阀213,第三通液管21中的药液在第二压力泵23的作用下流经第二过滤器22并进入到第四通液管24中,第二过滤器22能过滤出药液中的残渣,接着,第四通液管24中的药液经由每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的左端膜外接口进入到每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中以进行膜法浓缩,进而将药液分成含盐残液以及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位于每个第三管式纳滤膜 25中的薄膜内侧并均进入到每个第二收集支管216中,进而汇入到第二收集管26中并通过第二收集管26的开口端向外排出;含盐残液位于每个第三管式纳滤膜25中的薄膜外侧并均经由第四排液管28进入到上方的其中几个第二管式纳滤膜17中且均位于薄膜外侧,进而在上述几个第四管式纳滤膜27中继续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也经由每个第二收集支管216汇入到第二收集管26中;若含盐残液的流量较大时,还未来得及在上述几个第四管式纳滤膜 27中进行分离的含盐残液会经由第七排液管212进入到其余的每个第四
管式纳滤膜27中以继续进行分离,分离出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也经由每个第二收集支管216汇入到第二收集管26中;经过上述步骤仍有含盐残液剩余时,剩余的含盐残液则会进入到第五排液管 29中,打开第四手柄阀210后,上述剩余的含盐残液就可向外排出;打开第五手柄阀213后,第七排液管212中的含盐残液可向外排出;打开第六手柄阀215后,第四排液管28中的含盐残液就会经由第六排液管214向外排出。
30.若第一收集管113的开口端发生堵塞时,打开第三电动阀120后,第一收集管113中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就可经由第一旁接管119 的另一端向外输出,若第三电动阀120发生故障时,打开第十手柄阀 122,第一旁接管119中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就可经由第二旁接管121的另一端向外输出;若第一收集管113中的气体过多时,可打开第一球阀124以将气体经由第一排气管123向外排放。
31.若第二收集管26的开口端发生堵塞时,打开第四电动阀220后,第二收集管26中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就可经由第三旁接管219 的另一端向外输出,若第四电动阀220发生故障时,打开第十一手柄阀222,第三旁接管219中的含有多酚类药物的滤液就可经由第四旁接管221的另一端向外输出;若第二收集管26中的气体过多时,可打开第二球阀224以将气体经由第二排气管223向外排放。
32.本实用新型借助纳滤膜特有的过滤功能来除去多酚原液中的植物残渣和盐类分子,进而大幅度的简化了工艺流程以有效缩短了除盐浓缩的时间,进而显著降低了多酚类药物的变性失活率,从而充分提高了产品回收率,而且除盐浓缩的过程无需消耗其他原料。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