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及轮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10679发布日期:2022-09-14 11:06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及轮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及轮椅。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医院用轮椅,大多为折叠型轮椅,缺少方便病人排便的功能。
3.如公告号为cn10174469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折叠轮椅,包括车架、车架上的座位管、座位管上的扶手管、脚踏管以及脚踏管一端连接的踏板,所述车架上设有底座后的后轮、设有底座前的前轮以及设置在底座下折叠轮椅的折叠机构,所述扶手管长度小于座位管的长度,即所述扶手管前端与座位管的前端构成一缩进空间,所述脚踏管通过可旋转器件连接在座位管前端下的车架上,所述踏板可翻转连接在脚踏管另一端,所述踏板随从脚踏管能够旋转到扶手前缩进空间的位置,来填补该缩进空间,该缩进空间用来放置不使用的脚踏板。该轮椅减少了脚踏板的占有空间,具有折叠后体积小的优点。
4.但是,该轮椅不便于病人排便,而现如今,便于病人排便的轮椅大多仅在轮椅坐板上开设排泄口,结构简单,缺少对于粪便的进一步处理,容易污染病房环境,不利于病人的恢复。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及轮椅,本案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7.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包括排泄管、透光率传感器、控制器、电磁三通、第一尿液管、粪便管、集尿器、固体压缩装置、第二尿液管及收集装置;透光率传感器、电磁三通、固体压缩装置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排泄管一端与设有排泄口的轮椅连接,另一端与电磁三通连接;透光率传感器安装于排泄管上,用以检测排泄管内的污物类别;第一尿液管一端与电磁三通连接,另一端与集尿器连接;粪便管一端与电磁三通连接,另一端与固体压缩装置连接;固体压缩装置具有液体出口及固体出口,液体出口通过第二尿液管连接至集尿器,固体出口与收集装置相连,集尿器顶部的水平高度低于固体压缩装置的底部。
8.进一步地,固体压缩装置包括外壳、倾斜设置在外壳内壁的承接板、设置于承接板低端的过滤板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刮板组件;液体出口设置于外壳的底端,固体出口设置于承接板高端一侧,过滤板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
9.进一步地,固体压缩装置与粪便管相连的开口设置于外壳的顶部、且靠近承接板的高端侧。
10.进一步地,刮板组件包括开设于所述外壳相对两侧壁上的滑道、两端卡接于滑道内的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刮板以及驱动件;滑道平行承接板设置,刮板位于起始位置时贴合过滤板、且底端贴合承接板。
11.进一步地,刮板组件还包括压缩组件及带动压缩组件升降的升降组件。
12.进一步地,压缩组件包括设置于承接板上方的丝杠模组、设置在丝杠模组上的第二刮板;丝杠模组的丝杆为双向丝杆,第二刮板设置有两片,分别连接在双向丝杆的两端;第二刮板位于起始位置时,分别贴合外壳设置有滑道的侧壁,第二刮板的下端倾斜度与承接板一致。
13.进一步地,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桶以及放置于收集桶内的收集袋,收集装置开设有与承接板的高端相连的开口,收集袋为可降解塑料袋和/或收集袋的开口穿设有抽绳。
14.进一步地,收集装置具有盖体,盖体通过踏板或感应控制开闭。
15.进一步地,收集袋内放置有可降解功能菌及除臭菌。
16.一种轮椅,包含上述的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如下:
18.(1)本实用新型的排泄物处理装置,将轮椅上的病人的排泄物,进行干湿分离后,分类处理,从而有利于防止粪便污染病房内的环境将排泄物,通过透光率传感器的设置,从而根据不同污物类型选择不同的处理渠道,有效的节约程序。
19.(2)本实用新型将固体污物进行压缩后收集,便于污物的集中处理,避免了环境污染。
20.(3)本实用新型的刮板组件包括刮板及第二刮板,从不同方向上对固体污物进行挤压收集,提高了单次固体污物的收集完整度。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的结构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排泄物处理装置与轮椅的装配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排泄物处理装置与轮椅的另一视角的装配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固体压缩装置的剖视图;
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固体压缩装置的剖视图。
26.图示说明:
27.排泄管-1;透光率传感器-2;控制器-3;电磁三通-4;第一尿液管-5;粪便管-6;集尿器-7;固定压缩装置-8;外壳-81;开口-811;固体出口-812;液体出口-813;承接板-82;过滤板-83;滑道-841;支架-842;刮板-843;驱动件-844;丝杠模组-845;第二刮板-846;第二尿液管-9;收集装置-10,收集桶
ꢀ‑
101;盖体-102;踏板-103;
28.排泄口-11。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实施例一
31.参阅图1至图3,一种排泄物处理装置,包括排泄管1、透光率传感器2、控制器3、电磁三通4、第一尿液管5、粪便管6、集尿器7、固体压缩装置8、第二尿液管9及收集装置10。排泄管1一端与设有排泄口11的轮椅连接,另一端与电磁三通4连接。透光率传感器2安装于排泄管1上,用以检测排泄管内的污物类别,并将污物信号发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污物信号控制电磁三通4。若为纯的尿液则通过第一尿液管5直接泄放至集尿器7,若为粪便或混合有粪便则通过粪便管6排放到固体压缩装置8,通过固体压缩装置8将排泄物进行压缩。固体压缩装置8具有液体出口813及固体出口812,液体出口813通过第二尿液管9连接至集尿器7,固体出口812与收集装置10相连。集尿器7的水平高度低于固定压缩装置8,使得压缩过程中的液体通过第二尿液管9泄放至集尿器7,而经过压缩后的固体通过收集装置10收集,从而很好的将排泄物收集。本实施例的集尿器可以是抽屉式的收集盒,采用人工倾倒的方式,也可以在集尿器的底部连接软管,通过软管将尿液排向下水道或蹲便器内。
32.参阅图4,固体压缩装置4包括外壳81、倾斜设置在外壳内壁的承接板82、设置于承接板82低端的过滤板83以及设置于外壳内的刮板组件。液体出口813 设置于外壳81的底端,可以是底部或侧壁的最底端,固体出口812设置于承接板82高端一侧,过滤板83与外壳81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以便液体可以穿过过滤板83后流至外壳81的底部,从而从液体出口813排出。
33.排泄物通过粪便管6排放到固体压缩装置8内,掉落至承接板82上,由于承接板82的倾斜设置,排泄物内的液体顺承接板82滑落至过滤板83,而后低落至固体压缩装置的底板上并通过液体出口813排出至集尿器7,而固体排泄物则停留在承载板82上,被刮板组件刮落至固体出口812排出至收集装置10。本实施例中,固体压缩装置8的开口811,即与粪便管6的连接口设置于外壳的顶部、且靠近承接板82的高端侧,以便于排泄物在承载板82上有更好的固液分离效果,同时固体排泄物距离固体出口812更近,更易刮落至收集装置10。
34.参阅图3,刮板组件包括开设于外壳相对两侧壁上的滑道841、两端卡接于滑道内的支架842、固定在支架842上的刮板843以及驱动件844,滑道841平行承接板82设置,刮板位843于起始位置时贴合过滤板83、且底端贴合承接板 82。驱动件带动支架在滑道上移动,从而刮板843从承接板82的底端滑向低端,进而将承接板82上的固体污物刮落至固体出口812。
35.参阅图4,收集装置10包括收集桶101以及放置于收集箱内的收集袋(未图示),收集装置10的侧壁开设有与承接板82的高端相连的开口,固体污物从固定出口812排出滑落至收集袋内。本实施例的收集装置为一键封口打包换袋的智能垃圾收集装置,如现有的智能垃圾桶。也可以收集袋的开口穿设有抽绳,同现有的手提抽绳垃圾袋一样的设计,使得提拉抽绳,自动封口避免臭味溢出,避免对处理人员造成心里不适。收集装置的盖体102也可以通过踏板103 控制开闭,脚踩踏板103收集箱的盖体102抬起,将已经收口的收集袋提出即可。
36.收集袋采用可降解的材质,以及袋内放置有可降解功能菌和除臭菌,使得排泄物更好降解,可集中处理成肥料,既环保又便捷卫生。
37.实施例二
38.参阅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原理相同,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刮板组件还包括压缩组件以及带动压缩组件升降的升降组件(未图示),压缩组件包括设置于承
接板上方的丝杠模组845、设置在丝杠模组845上的第二刮板846。丝杠模组845的丝杆为双向丝杆,第二刮板846设置有两片,分别连接在双向丝杆的两端,从而使得丝杠模组845驱动两片第二刮板846同时靠近对污物进行挤压压缩。第二刮板846位于起始位置时,分别贴合外壳设置有滑道的侧壁,第二刮板的下端倾斜度与承接板一致。第二刮板846压缩结束后同时远离紧贴侧壁,随后被升降组件的驱动下上升至滑道841上方,避免阻碍刮板 843的移动。
39.实施例三
4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轮椅,包含了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提及的排泄物处理装置。使用本实施例的轮椅时,对于不能自理的病人而言,排泄物能够得到有序的清理,避免污染环境,给病人的身心带来较好的体验。
41.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