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67738发布日期:2022-12-31 11:22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导电胶是一种固化或干燥后具有一定导电性的胶粘剂。导电胶的种类较多,按导电胶中导电粒子的种类不同,可将导电胶分为银系导电胶、金系导电胶、铜系导电胶和炭系导电胶等,应用最广的是银系导电胶。导电胶的导电原理是导电粒子间的相互接触而形成导电通路,使导电胶具有导电性,胶层中粒子间的稳定接触是由于导电胶固化或干燥造成的。导电胶在固化或干燥前,导电粒子在胶粘剂中是分离存在的,相互间没有连续接触,因而处于绝缘状态。导电胶固化或干燥后,由于溶剂的挥发和胶粘剂的固化而引起胶粘剂体积的收缩,使导电粒子相互间呈稳定的连续状态,因而表现出导电性。导电胶在制作时是先将环氧树脂等材料进行加热融化,然后向其中加入导电粒子,再将其搅拌混合均匀,这样就形成了导电胶最初的溶液状态。
3.目前,生产导电胶的加热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加入导电粒子材料时,会有一些其他的材料没有融化完全,这样在将其与导电粒子混合时,就会导致混合的不够均匀,会影响其导电效果。
4.因此,发明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将材料在加热框内部加热融化并在其底端开设漏液孔,可以保证落入到加热箱内部底端的环氧树脂材料都是完全融化状态的,这样在与导电粒子进行混合时就会混合的较为均匀,且通过搅拌杆和搅拌叶的共同搅拌,使得其混合效果更好,进而使得成品的导电效果更好,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内壁上固定设有加热框和环形加热板,所述环形加热板设在加热框底部,所述加热框内部底端开设有多个漏液孔,所述加热箱顶端固定设有电机,所述加热箱内部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顶端穿过加热框底端和加热箱顶端并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一端与加热箱顶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与加热框底端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外端固定设有两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底端固定设有刮板,所述刮板底端与加热框内部底端相接触,所述转动杆外端固定设有多个搅拌杆,所述搅拌杆设在加热框底部,所述搅拌杆设在环形加热板内部,所述搅拌杆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设有两个搅拌叶。
7.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内部底端固定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搅拌杆和搅拌叶底部,便于对加热箱内部的混合液进行温度实时检测。
8.优选的,所述加热箱顶端固定设有加料槽,所述加料槽设在电机一侧,所述加料槽底端穿过加热箱顶端并与加热箱内部相连通,便于向加热箱内部的加热框中加入材料。
9.优选的,所述加料槽顶端设有封堵盖,所述封堵盖与加料槽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便于对加料槽的开口进行密封。
10.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外端固定设有导电粒子加入管,所述导电粒子加入管一端穿过加热箱外端并与加热箱内部相连通,所述导电粒子加入管一端设在加热框和环形加热板之间,所述导电粒子加入管上固定设有第一阀门,便于向加热箱内部底端加入导电粒子材料。
11.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底端固定设有排液管,所述排液管顶端穿过加热箱底端并与加热箱内部相连通,所述排液管设在温度传感器一侧,所述排液管上固定设有第二阀门,便于混合液的排出。
12.优选的,所述加热箱底端固定设有四个支撑柱,所述排液管设在四个支撑柱之间,便于对整个装置进行支撑。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通过将环氧树脂等材料从加料槽中加入到加热箱内部的加热框中,将加热框与外端电源相连通,加热框产生的热量会将落入其内部的环氧树脂等材料融化掉,融化后的材料会经过漏液孔落入到加热箱内部底端,而未完全融化的材料则会被阻挡在加热框内部继续加热融化,从导电粒子加入管中向加热箱内部底端加入导电粒子,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搅拌杆和搅拌叶转动,转动的搅拌杆和搅拌叶会对融化的材料和导电粒子进行搅拌混合,将材料在加热框内部加热融化并在其底端开设漏液孔,可以保证落入到加热箱内部底端的环氧树脂材料都是完全融化状态的,这样在与导电粒子进行混合时就会混合的较为均匀,且通过搅拌杆和搅拌叶的共同搅拌,使得其混合效果更好,进而使得成品的导电效果更好;
15.2.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混合溶液的温度进行检测,检测到的数据会传递给外部的数据处理装置,然后外部处理装置会进行分析并控制环形加热板发热的功率,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混合溶液的温度,进而使温度可以控制在一个适合材料溶液和导电粒子混合的区间,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温度的检测,可以智能控制混合液的温度,使其稳定在一个合适混合的状态,进而使得混合的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动杆、连接杆和刮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加料槽和封堵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加热箱、2加热框、3环形加热板、4漏液孔、5电机、6转动杆、7连接杆、8刮板、9搅拌
杆、10搅拌叶、11温度传感器、12加料槽、13封堵盖、14导电粒子加入管、15排液管、16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5所示的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箱1,所述加热箱1内壁上固定设有加热框2和环形加热板3,所述环形加热板3设在加热框2底部,所述加热框2内部底端开设有多个漏液孔4,所述加热箱1顶端固定设有电机5,所述加热箱1内部设有转动杆6,所述转动杆6顶端穿过加热框2底端和加热箱1顶端并与电机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6一端与加热箱1顶端之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6与加热框2底端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6外端固定设有两个连接杆7,所述连接杆7底端固定设有刮板8,所述刮板8底端与加热框2内部底端相接触,所述转动杆6外端固定设有多个搅拌杆9,所述搅拌杆9设在加热框2底部,所述搅拌杆9设在环形加热板3内部,所述搅拌杆9顶端和底端均固定设有两个搅拌叶10。
26.所述加热箱1顶端固定设有加料槽12,所述加料槽12设在电机5一侧,所述加料槽12底端穿过加热箱1顶端并与加热箱1内部相连通,便于加料,所述加料槽12顶端设有封堵盖13,所述封堵盖13与加料槽1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加热箱1外端固定设有导电粒子加入管14,所述导电粒子加入管14一端穿过加热箱1外端并与加热箱1内部相连通,所述导电粒子加入管14一端设在加热框2和环形加热板3之间,所述导电粒子加入管14上固定设有第一阀门,便于导电粒子的加入,所述加热箱1底端固定设有排液管15,所述排液管15顶端穿过加热箱1底端并与加热箱1内部相连通,所述排液管15设在温度传感器11一侧,所述排液管15上固定设有第二阀门,便于混合液的排出,所述加热箱1底端固定设有四个支撑柱16,所述排液管15设在四个支撑柱16之间。
27.实施方式具体为:将环氧树脂等材料从加料槽12中加入到加热箱1内部的加热框2中,将加热框2与外端电源相连通,加热框2会产生热量,加热框2产生的热量会将落入其内部的环氧树脂等材料融化掉,融化后的材料会经过漏液孔4落入到加热箱1内部底端,而未完全融化的材料则会被阻挡在加热框2内部继续加热融化,这样就可以保证落入到加热箱1内部底端的材料都是完全融化状态,从导电粒子加入管14中向加热箱1内部底端加入导电粒子,启动电机5,电机5的输出轴带动转动杆6转动,转动杆6带动连接杆7和搅拌杆9转动,连接杆7带动刮板8转动,搅拌杆9带动搅拌叶10转动,转动的刮板8会对加热框2内部底端进行刮动,这样可以防止漏液孔4被堵塞,而转动的搅拌杆9和搅拌叶10会对融化的材料和导电粒子进行搅拌混合,这样可以使其混合的更为均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材料在加热框2内部加热融化并在其底端开设漏液孔4,可以保证落入到加热箱1内部底端的环氧树脂材料都是完全融化状态的,这样在与导电粒子进行混合时就会混合的较为均匀,且通过搅拌杆9和搅拌叶10的共同搅拌,使得其混合效果更好,进而使得成品的导电效果更好,该实施方式具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生产导电胶的加热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加入导电粒子材料时,会有一些其他的材料没有融化完全,这样在将其与导电粒子混合时,就会导致混合的不够均匀,会影响其导电效果的问题。
2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2所示的一种生产导电胶的智能温控加热装置,所述加热箱1内部底端固定设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温度传感器11设在搅拌杆9和搅拌叶10底部,将环形加热板3与外部电源相连接,使得环形加热板3与温度传感器11电性连接,温度传感器11会对混合溶液的温度进行检测,检测到的数据会传递给外部的数据处理装置,然后外部处理装置会进行分析并控制环形加热板3发热的功率,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混合溶液的温度,进而使温度可以控制在一个适合材料溶液和导电粒子混合的区间,通过温度传感器11对温度的检测,可以智能控制混合液的温度,使其稳定在一个合适混合的状态,进而使得混合的效果较好。
29.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