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5531发布日期:2023-01-24 22:24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


背景技术:

2.在汽车内饰仪表板中存在大量扣合拼接的塑胶件,因此汽车在运行的过程中,扣合拼接的塑胶件之间会存在碰撞或摩擦,从而产生异响或噪音,影响驾驶人员的行车体验。
3.目前常规的解决方案是:在塑胶件上通过贴附毛毡或绒布等软性片材来阻隔车载塑胶件之间的硬性接触和摩擦,以便降低或防止异响的产生;但对于某些尺寸比较大的车载塑胶件,一般需要贴附较多的毛毡或绒布等片材,而且由于大多数的车载塑胶件都是不规则的结构,因此片材贴附往往需要采取手工贴附的方式来进行,从而导致片材贴附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费时费力。
4.所以,设计一种可自动化实现车载塑胶件防异响生产的工艺或设备,对于提高车载塑胶件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在加工工艺方面,该产线采用将胶水加热后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软质固态涂层来替代毛毡或绒布等片材的使用,相较于将片材裁切成一定形状后再粘贴的加工工艺而言,涂胶后加热固化的加工工艺不受车载塑胶件尺寸和形状的限制,不仅可有效的降低加工工艺的难度,而且可有效的简化工艺流程、提高车载塑胶件的生产效率;在结构本身方面,该产线不仅可自动化的完成车载塑胶件的防异响生产,有效的提高车载塑胶件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的替代人工的生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生产成本。
6.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包括产品传送线,用于车载塑胶件的输送和传递;涂胶装置,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首端,用于对车载塑胶件进行自动化涂胶;以及加热装置,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上、位于所述涂胶装置后端,用于对涂胶后的车载塑胶件进行加热,以使所涂覆的胶水固化膨胀,防止车载塑胶件装配后因与其他配件摩擦或碰撞而发生异响。
8.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可自动化的完成车载塑胶件的涂胶和加热固化操作,先在车载塑胶件上自动化涂覆耐高温膨胀胶水,随后对车载塑胶件进行加热,以使得涂覆于车载塑胶件上的耐高温膨胀胶水受热膨胀,固化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软质固态涂层,从而有效的降低车载塑胶件扣合拼接时因硬性接触和摩擦而产生的异响。
9.就加工工艺而言,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采用将胶水加热后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软质固态涂层来替代毛毡或绒布等片材的使用,相较于将片材裁切成一定形状后再粘贴的加工工艺而言,涂胶后加热固化的加工工艺不受车载塑胶件尺寸和形
状的限制,不仅可有效的降低加工工艺的难度,而且可有效的简化工艺流程、提高车载塑胶件的生产效率;就结构本身而言,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不仅可自动化的完成车载塑胶件的防异响生产,有效的提高车载塑胶件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的替代人工的生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生产成本。
10.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涂胶装置包括架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上方的涂胶装置机架,设于所述涂胶装置机架上、用于对车载塑胶件自动化涂覆胶水的涂胶机构,以及设于所述涂胶装置机架或所述涂胶机构上、用于对车载塑胶件进行位置识别的光学定位相机;优选地,所述光学定位相机为ccd相机或cmos相机。
11.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涂胶机构包括用于对车载塑胶件自动化涂覆胶水的涂胶组件,以及设于涂胶装置机架上、用于带动所述涂胶组件运动的涂胶驱动组件;其中,所述涂胶驱动组件为三轴驱动组件,包括设于涂胶装置机架两侧上的y轴横梁,与两所述y轴横梁垂直、滑动设置于两所述y轴横梁上的x轴横梁,与所述x轴横梁垂直、滑动设置于所述x轴横梁上的涂胶移送单元,与所述x轴横梁连接、用于带动所述x轴横梁沿着y轴横梁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与所述涂胶移送单元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涂胶移送单元沿着x轴横梁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以及与所述涂胶移送单元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涂胶移送单元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第三驱动单元。
12.所述涂胶组件包括设于所述涂胶驱动组件上、用于胶水挤出的胶水挤出单元,以及与所述胶水挤出单元相邻设置或设于所述胶水挤出单元出胶口处、用于将挤出后胶水涂抹均匀的胶水涂覆单元。优选地,所述胶水挤出单元设置于涂胶移送单元上,为注射挤出单元,包括用于存放胶水的胶水注射筒,设于所述胶水注射筒上、用于将胶水定量挤出的加压装置,以及设于所述胶水注射筒上、用于检测胶水注射筒内胶水容量的容量检测仪;所述胶水涂覆单元为涂覆辊单元或涂覆刷头单元。
13.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上方的加热装置外罩,设于所述加热装置外罩内、用于对涂覆胶水后车载塑胶件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以及与所述加热机构电连接、用于实时采集所述加热装置外罩内部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通过温度检测传感器对加热装置外罩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的采集后,再利用加热机构来对胶水进行加热,可有效的避免因加热温度过高而导致车载塑胶件发生变形或融化,从而有效的保证对车载塑胶件的加工质量。
14.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加热机构包括设于加热装置外罩内侧壁上的加热组件,以及与所述加热组件连接、用于实现加热组件温度调节的控温组件;优选地,所述加热组件为铺设于加热装置外罩内侧壁上的加热板组件、加热网组件或加热丝组件。
15.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产品传送线包括传送支架,设于所述传送支架上、用于实现车载塑胶件输送和传递的传送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传送组件上、用于车载塑胶件放置的产品定位组件;优选地,所述传送组件包括分设于传送支架首尾两端上的传送转轴,架设于两所述传送转轴之间、用于产品定位组件输送和传递的传送链组,以及连于所述传送转轴上、用于实现传送转轴转动的传送驱动件。
16.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产品定位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均匀的设置于传送组件上的产品定位夹具;优选地,所述产品定位夹具包括夹具本体,开设于所述夹具本体上、与车载塑胶件相适配的产品定位槽,以及与所述产品定位槽相邻设置、用于对车载塑胶件
进行夹紧固定的弹扣夹紧件。
17.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末端的降温装置,用于对加热后的车载塑胶件进行降温,使加热后的车载塑胶件快速的恢复至室温状态;所述降温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上方的降温装置机架,以及设于所述降温装置机架上的降温机构。
18.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降温机构包括设于所述降温装置机架顶部的顶部降温组件,以及设于所述降温装置机架两侧上的侧面降温组件;其中,所述顶部降温组件为风扇降温组件,所述侧面降温组件为风扇降温组件或风孔降温组件。优选地,所述风扇降温组件包括多个设置于降温装置机架上的小功率风扇,相较于采用单个大功率风扇进行降温的方式而言,多个小功率风扇结合降温的方式可在降低降温组件所带来的振动、维持产线整体稳定性的基础上,有效的均衡车载塑胶件各部分降温的速率。所述风孔降温组件为开设于降温装置机架侧壁上的通风槽或多个开设于降温装置机架侧壁上的通风孔。
19.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首端、用于未涂胶车载塑胶件上料的上料装置,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末端、用于涂胶后车载塑胶件下料的下料装置,以及设于所述产品传送线上、用于车载塑胶件计数的产品计数装置。优选地,所述上料装置和下料装置均为机械手上下料装置,所述产品计数装置为红外感应计数装置。
2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之处:
21.1、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可自动化的完成车载塑胶件的涂胶、加热固化、降温、计数和上下料操作,在车载塑胶件上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软质固态涂层,从而有效的降低车载塑胶件扣合拼接时因硬性接触和摩擦而产生的异响。
22.2、本实用新型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生产过程中不受车载塑胶件尺寸和形状的限制,不仅可有效的降低加工工艺的难度、简化生产工艺流程,从而提高车载塑胶件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的替代人工的生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涂胶装置机架与涂胶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涂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的结构示意图(不含上料装置、下料装置和产品计数装置);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产品定位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3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实施例1:
33.请参阅附图1,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包括产品传送线100、设于产品传送线100首端的涂胶装置200,以及设于产品传送线100上、位于涂胶装置200后端的加热装置300;其中,产品传送线100用于车载塑胶件10的输送和传递,涂胶装置200用于对车载塑胶件10进行自动化涂胶,加热装置300用于对涂胶后的车载塑胶件10进行加热,以使所涂覆的胶水固化膨胀,防止车载塑胶件10装配后因与其他配件摩擦或碰撞而发生异响。
34.请进一步参阅附图2,涂胶装置200包括架设于产品传送线100上方的涂胶装置机架210,设于涂胶装置机架210上、用于对车载塑胶件10自动化涂覆胶水的涂胶机构220,以及设于涂胶装置机架210或涂胶机构220上、用于对车载塑胶件10进行位置识别的光学定位相机230;优选地,光学定位相机230为ccd相机或cmos相机,均可通过对车载塑胶件10图像的采集来实现对车载塑胶件10的定位。
35.涂胶机构220包括用于对车载塑胶件10自动化涂覆胶水的涂胶组件221,以及设于涂胶装置机架210上、用于带动涂胶组件221运动的涂胶驱动组件222;请进一步参阅附图3,涂胶驱动组件222为三轴驱动组件,其具体结构包括设于涂胶装置机架210两侧上的y轴横梁2221,与两y轴横梁2221垂直、滑动设置于两y轴横梁2221上的x轴横梁2222,与x轴横梁2222垂直、滑动设置于x轴横梁2222上的涂胶移送单元2223,与x轴横梁2222连接、用于带动x轴横梁2222沿着y轴横梁2221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单元2224,与涂胶移送单元2223连接、用于带动涂胶移送单元2223沿着x轴横梁2222方向运动的第二驱动单元2225,以及与涂胶移送单元2223连接、用于带动涂胶移送单元2223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第三驱动单元2226。
36.请进一步参阅附图4,涂胶组件221包括设于涂胶移送单元2223上、用于胶水挤出的胶水挤出单元2211,以及与胶水挤出单元2211相邻设置或设于胶水挤出单元2211出胶口处、用于将挤出后胶水涂抹均匀的胶水涂覆单元2212。优选地,胶水挤出单元2211为注射挤出单元,其具体结构包括用于存放胶水的胶水注射筒2211a,设于胶水注射筒2211a上、用于将胶水定量挤出的加压装置2211b,以及设于胶水注射筒2211a上、用于检测胶水注射筒2211a内胶水容量的容量检测仪2211c;进一步优选地,胶水涂覆单元2212为涂覆辊单元或涂覆刷头单元。
37.请参阅附图1和5,加热装置300包括设于产品传送线100上方的加热装置外罩310,设于加热装置外罩310内、用于对涂覆胶水后车载塑胶件10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320,以及与加热机构320电连接、用于实时采集加热装置外罩310内部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330;通过温度检测传感器330对加热装置外罩310内的温度进行实时的采集后,再利用加热机构320来对胶水进行加热,可有效的避免因加热温度过高而导致车载塑胶件10发生变形或融化,从而有效的保证对车载塑胶件10的加工质量。优选地,加热机构320包括设于加热装置外罩310内侧壁上的加热组件321,以及与加热组件321连接、用于实现加热组件321温度调节的控温组件322;进一步优选地,加热组件321为铺设于加热装置外罩310内侧壁上的加热板组件、加热网组件或加热丝组件。
38.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可自动化的完成车载塑胶件10的涂胶和加热固化操作,先在车载塑胶件10上自动化涂覆耐高温膨胀胶水,随后对车载塑胶件10进行加热,以使得涂覆于车载塑胶件10上的耐高温膨胀胶水受热膨胀,固化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软质固态涂层,从而有效的降低车载塑胶件10扣合拼接时因硬性接触和摩擦而产生的异响。就加工工艺而言,该产线采用将胶水加热后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软质固态涂层来替代毛毡或绒布等片材的使用,相较于将片材裁切成一定形状后再粘贴的加工工艺而言,涂胶后加热固化的加工工艺不受车载塑胶件10尺寸和形状的限制,不仅可有效的降低加工工艺的难度,而且可有效的简化工艺流程、提高车载塑胶件10的生产效率;就结构本身而言,该产线不仅可自动化的完成车载塑胶件10的防异响生产,有效的提高车载塑胶件10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的替代人工的生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生产成本。
39.实施例2:
40.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产品传送线100进行进一步设计:
41.请参阅附图1和6,产品传送线100包括传送支架110,设于传送支架110上、用于实现车载塑胶件10输送和传递的传送组件120,以及设置于传送组件120上、用于车载塑胶件10放置的产品定位组件130;优选地,传送组件120包括分设于传送支架110首尾两端上的传送转轴121,架设于两传送转轴121之间、用于产品定位组件130输送和传递的传送链组122,以及连于传送转轴121上、用于实现传送转轴121转动的传送驱动件123。
42.请参阅附图6,产品定位组件130包括多个间隔均匀的设置于传送组件120上的产品定位夹具130a;请进一步参阅附图7,产品定位夹具130a包括夹具本体131,开设于夹具本体131上、与车载塑胶件10相适配的产品定位槽132,以及与产品定位槽132相邻设置、用于对车载塑胶件10进行夹紧固定的弹扣夹紧件133。当车载塑胶件10放置于产品定位槽132内,通过掰动弹扣夹紧件133夹紧于车载塑胶件10上,即可实现车载塑胶件10的安装和固定,以便于车载塑胶件10在后续的涂胶和加热操作中保持位置相对固定,从而有效的确保车载塑胶件10涂胶质量的稳定性。
43.实施例3:
44.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与实施例1或2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45.请参阅附图1和6,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包括产品传送线100、设于产品传送线100首端的涂胶装置200,设于产品传送线100上、位于涂胶装置200后端的加热装置300,以及设于产品传送线100末端的降温装置400;降温装置400用于对加热后的车载塑胶件10进行降温,使加热后的车载塑胶件10快速的恢复至室温状态,具体地,降温装置400包括设于产品传送线100上方的降温装置机架410,以及设于降温装置机架410上的降温机构420。
46.请参阅附图6,降温机构420包括设于降温装置机架410顶部的顶部降温组件421,以及设于降温装置机架410两侧上的侧面降温组件422;其中,顶部降温组件421为风扇降温组件,侧面降温组件422为风扇降温组件或风孔降温组件。优选地,风扇降温组件包括多个设置于降温装置机架410上的小功率风扇,相较于采用单个大功率风扇进行降温的方式而言,多个小功率风扇结合降温的方式可在降低降温组件所带来的振动、维持产线整体稳定
性的基础上,有效的均衡车载塑胶件10各部分降温的速率;风孔降温组件为开设于降温装置机架410侧壁上的通风槽或多个开设于降温装置机架410侧壁上的通风孔。
47.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可在完成车载塑胶件10涂胶、加热生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降温,使车载塑胶件10快速的恢复至室温状态,以便快速的投入至汽车仪表的装配工序中。
48.实施例4:
49.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与实施例1-3中的任一实施例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50.请参阅附图1,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还包括设于产品传送线100首端、用于未涂胶车载塑胶件10上料的上料装置500,设于产品传送线100末端、用于涂胶后车载塑胶件10下料的下料装置600,以及设于产品传送线100上、用于车载塑胶件10计数的产品计数装置700;优选地,上料装置500和下料装置600均为机械手上下料装置,产品计数装置700为红外感应计数装置。
51.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可有效的实现车载塑胶件10的全面自动化生产,完全的取代人工的生产,不仅可有效的提高车载塑胶件10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生产成本。
52.从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塑胶件自动涂胶产线,不仅可有效的提高防异响车载塑胶件的生产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可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约人工生产成本。
5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6.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5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
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8.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